文學的本質(zhì)屬性是審美價值。歐陽代娜先生認為:語文教學藝術中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把語文課文中的美原原本本地交還給學生。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岳陽樓記》《醉翁亭記》都是經(jīng)過歷史沉淀的傳世之作,兩篇文章文質(zhì)兼美,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表現(xiàn)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同一性是比較的基礎,差異性則為分析的切人口。教師可以設計單元內(nèi)類文聯(lián)讀活動,以挖掘藝術形式和思想內(nèi)核的完美統(tǒng)一為路徑,引領學生對兩篇文章進行多維度比較、分析、綜合、評價,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一、聚焦文體,品析作品語言之美
從文體上看,兩篇文章都代表宋代游記散文的卓越成就。魏普到唐代山水游記佳作迭出,但如何才能標新立異,兩位作者分別給出經(jīng)典的示范。山水樓觀一類名勝記游之作少不了景物描寫,而寫景的語言常是作者語言風格的代表,在兩篇文章中則表現(xiàn)為范文壯美,歐文優(yōu)美。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文體特點人手,通過比較聯(lián)讀,品析兩篇文章不同語言建構之美。
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時為鄧州知州,從范仲淹的為官經(jīng)歷來看,沒有岳州的足跡。人不在現(xiàn)場,沒有觀察,沒有直接的五官感受,但范仲淹拉開距離,千里之外,想象更自由。當然,范仲淹并不是無中生有,他是蘇州人,太湖邊的某些回憶就是認知經(jīng)驗,滕子京的書信就是任務驅(qū)動,洞庭晚秋圖就是支架,想象力被激發(fā)起來,一篇情境式作文便揮毫而成。歐陽修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人在山中,山在心中。他本人的《題滁州醉翁亭》可以說明這一點,“但愛亭下水,來從亂峰間。聲如自空落,瀉向雨檐前……”足見歐陽修確實是醉心于滁州風景,滁州的山川草木、花鳥云風都浸潤于作者的心靈,主客相融,信手括來,得心應手。因為視角不同,所以兩篇文章呈現(xiàn)出來的景觀各異。范仲淹人在景外,俯瞰洞庭,“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方千。\"范仲淹筆下的洞庭湖的盛大氣象,乃是他的情志、他的氣魄、他的胸襟、他的政治抱負,一如“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的盛唐氣象。歐陽修人在景中,緣山而行,“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歐陽修筆下醉翁亭的幽美景致,是他的閑逸、他的雅趣、他的曠達、他的政治理想,一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桃源勝地。
兩人筆下的景物都富于變化。范仲淹先寫岳陽樓之大觀,空間上浩浩蕩蕩,大氣磅礴,時間上早晚陰晴,氣象萬千。筆調(diào)恢宏恣肆,大開大合。歐陽修先寫醉翁亭之所在,由全景到主景,視角由低到高,游蹤由遠及近,峰回路轉,曲徑通幽。筆調(diào)平易自然,纖徐有致。兩位作者都以“若夫\"引出下文時空變化?!对狸枠怯洝访枥L或陰或晴兩幅圖景。洞庭風雨圖,天氣陰晦,波濤涵涌。洞庭春晴圖,天氣晴朗,波瀾不驚。陰暗時,商旅滯留,無法通行。明艷時,漁歌唱和,心遠氣清?!蹲砦掏び洝访鑼懮街芯爸拢缤黻幥绺挥谧兓?,四時景物迥然不同。因為“日出”所以“林霏開”,因為“云歸\"所以“巖穴暝”,野芳、佳木、風霜、水石,春夏秋冬,一句一景,趣味無窮。
從句式特點上看,兩文都采用駢散結合的行文方式,增強了散文語言的音樂美,使文章更富表現(xiàn)力。在唐宋古文運動摒棄駢文的背景下,作為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散文大家,范、歐二人大膽以駢句人散文,只要能載道,就不拘泥于駢散,更能突出文道統(tǒng)一的創(chuàng)作思想。兩文中的駢句多為描寫景觀,“范文”中的駢句四字詞語居多,對仗工穩(wěn),兼顧音韻,雄渾大氣,意境深遠,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這種精致的駢句引來歐陽修的微詞,而《醉翁亭記》也融入駢句,不過歐陽修用21個“也\"字收束語句,標志其散文立場,又以結構、長短、語氣等變化破解單調(diào)的鋪排。僅在山中朝暮的變化、四季不同的景觀等處點綴駢句,“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再用\"而\"字給對仗加人散句特點,變換“而\"字位置,避免句式重復。同為駢散結合,“范文\"以駢句顯示語言莊重典雅、氣勢雄渾?!皻W文\"以散句顯示語言婉轉多變、情趣盎然。可謂語言之美,各美其美。
二、梳理文脈,理解作品結構之美
結構是文章的形式要素,是把文章的內(nèi)容要素與其他形式要素聚合成有機整體的筋骨,所以文章之美離不開結構之美?!对狸枠怯洝贰蹲砦掏び洝范加幸蛔痔犷I的文脈貫通,教師可借此提綱挈領,引導學生梳理文脈,通過比較分析,理解作品結構之美。
《岳陽樓記》以“謫”字提領,“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秉c明時間,奠定基調(diào)。起筆切入正題,格調(diào)雅正。為好友作記,范仲淹并未囿于記樓表功,而是以滕子京\"謫\"的境遇帶出“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政績,交代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做記緣由。然后,概寫岳陽樓大觀,因為“前人之述備矣”。那么,如何翻出新意?還要回到“謫”上,“北通巫峽,南極瀟湘”言說洞庭湖重要的地理位置,“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引出或陰或晴景物而觸發(fā)的或悲或喜之情。陰晴本是自然之景,但因“謫\"生“異”,就有了“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每到陰雨連綿,風大浪高,舟船覆滅,恐怖陰森,遷客望而生畏,耳聞心驚。至于風和日麗,水平如鏡,鳥飛魚躍,草木青青,騷人忘懷得失,極盡視聽。這兩段文字是作者在真實生活基礎上的虛擬體驗,可謂景由心生,情自景生,作者的心境呼應著景物,與游人共悲歡。這里的“異\"是洞庭之景陰與晴的異,是遷客騷人之情悲與喜的異,但這里的“異”歸根結底是“同”,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心境是相同的。于是,以“嗟夫\"引出古仁人之心與遷客騷人之心的“異”,兩相對比,突出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最后,以“微斯人,吾誰與歸\"作結,委婉地表達自己與古仁人同道的崇高理想及對“謫守\"友人的勸勉。
《醉翁亭記》以“樂”字貫通。本文共出現(xiàn)10個“樂\"字,第一個“樂\"就點明全文的核心命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明“醉”是表象,“樂”是實質(zhì),一個“樂”字牽出全文主線。接著,以“若夫\"“至于\"\"已而\"標記語意轉換,先以“若夫\"引出朝暮和四時之景,景色無時不美,無處不妙,因而樂亦無窮無盡,此第二處樂,為景中之樂。再以“至若\"引出人和事,滁人游,偃僂提攜,太守宴,肥魚甜酒,眾賓歡,觥籌交錯,太守醉,酩酊頹然,此第三處樂,為事中之樂。最后一段集中了7個“樂\"字,“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說明作者既知山林之樂,又知禽鳥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說明作者既知游人之樂,又知太守之樂。“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同誰樂?同山林樂,同禽鳥樂,同游人樂,同可樂之樂,而誰又知太守之樂?太守惟自得其樂,與民同樂,以文記樂。此處7個“樂”融為一體,可謂樂中之樂。為什么作者深知太守之樂?“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最后,自報家門,揭開謎底,風格浪漫,富有情趣。文章以“山水之樂\"引出樂之主線,以景中之樂、事中之樂、樂中之樂層層推進,最終推出與民同樂的主旨。歐陽修同年創(chuàng)作的《豐樂亭記》有類似的表述:“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多文互現(xiàn),可知歐陽修雖貶江湖之遠,不以個人得失為意,既有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樂觀精神,又有心系百姓、與民同樂的政治情懷。
三、精析主題,感受作品思想之美
從思想上看,兩篇文章同源,都反映了儒家傳統(tǒng)的政治思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兩篇文章主題的異同,感受作品的思想之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實現(xiàn)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源自《孟子·梁惠王下》,“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醉翁亭記》中“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與之同源:“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日:‘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
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孟子文中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和“與民同樂\"都與王道相接,孟子文中的王道即仁政,范歐二人都繼承了儒家的“濟世\"精神,以“民本”思想推動“仁政”,在慶歷新政中二人都表現(xiàn)出“與天子共治天下\"的士大夫擔當精神。而在文章的表現(xiàn)上,一個走向先哲圣賢,一個走進煙火人間。范仲淹是仁人志士群體的精神倡導者,歐陽修是地方官員個體的理想踐行者。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文章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政治理想的終極目標;歐陽修為官一方,造福一方,文章中的“與民同樂\"是政治理想的現(xiàn)實目標。
《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都寫于慶歷六年(1046年),前一年,范仲淹罷參知政事出守邠州,后來上《陳乞鄧州狀》請求改知鄧州,此時,范仲淹肺有適疾,身心俱疲,鄧州四季溫和,風俗淳樸,又是醫(yī)圣張仲景的故里,適合尋找良醫(yī),研究醫(yī)術,放松身心,頤養(yǎng)天年。按說范仲淹知鄧州應該是如愿以償,心滿意足了,但是他偏偏以“謫\"貫穿文脈??梢?,范仲淹無論在朝在野都是忘懷得失,心憂天下。同一年,朝廷中改革派只剩歐陽修一人,已無朋黨可言,反對派竟無中生有,羅織桃色罪名,后來雖然查明罪證子虛烏有,但歐陽修仍然離京出守滁州。人格的屈辱,心靈的傷害,怎一個愁字了得?但是他偏偏以“樂”貫穿文脈。其實,《岳陽樓記》中也有一個特殊的“樂”,即“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人都快樂了,我才能樂,這個樂是理想中的樂。進亦憂,退亦憂,天下有人憂,我就要先憂,這個憂是永恒的憂。范仲淹真的只憂不樂嗎?他在鄧州任期內(nèi),勤勉政務,興修水利,鼓勵農(nóng)桑,大辦教育,鄧州一地政通人和。百花洲園林工程完畢,官民共賞,其樂融融,范仲淹作詞一首《定風波》,“鶯解新聲蝶解舞。天賦與,爭教我悲無歡緒。\"花洲尋芳,游人如織,鶯歌蝶舞,恍若桃源。我怎么能不快樂呢?可見,范仲淹亦有“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快樂。歐陽修與民同樂,一州的百姓快樂了,我就快樂,我能讓一州的百姓都快樂,我為什么不快樂呢?那么天下還有人憂,我要不要憂?
且看《宋史歐陽修傳》,“方貶夷陵時,無以自遣,因取舊案反覆觀之,見其枉直乖錯不可勝數(shù),于是仰天嘆曰:‘以荒遠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可見,歐陽修亦有“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情懷。
四、知人論世,體會作品文化之美
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知人論世是深人解讀文本的重要途徑。范歐二人志同道合,政治理想、文學主張甚至人生經(jīng)歷都有極大相似之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搜集資料,合作探究,聯(lián)結二人的生活經(jīng)歷及彼此交往,結合慶歷新政這一特殊的創(chuàng)作背景,深入體會作品的文化之美。
范仲淹與歐陽修的友誼是從一封書信開始的,明道二年(1033年),26歲的歐陽修給時任右司諫的范仲淹寫了一封信,緣起范仲淹任諫官兩個月未有諫言,因而催促他趕快仗義執(zhí)言。范仲淹收信后是否回復,史料沒有記載,但從此二人成為忘年之交。歐陽修和范仲淹能建立非比尋常的友誼,主要因為他們的個性有共通之處,一樣的耿直剛正,一樣的熱血滿腔,一樣的愛國憂民。
范仲淹兩歲而孤,少有志操,勤苦求學,以水沃面,斷畫粥。不幸的身世,早年的艱辛,范仲淹不以為苦,但已心憂天下之苦。故歐陽修寫道:“公少有大節(jié),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歐陽修四歲而孤,為學貧苦,至以荻畫地學書。母親時常講起父親掌管刑獄時斷案的故事,父親為不能給死刑犯尋求活路而嘆息,原因是“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這種悲憫之情從幼時起便根植于歐陽修的心中。
君子“惟德是依,因心而友”,二人志同道合,相知相惜,但是君子和而不同。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為向宋仁宗獻《百官圖》得罪宰相呂夷簡,被反訴結黨營私,貶饒州。時為館閣??钡臍W陽修無權在朝言事,于是寫了《與高司諫書》,怒斥高若訥低毀范仲淹的行為,由此被貶為夷陵令。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被任命為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因工作需要,奏請朝廷讓歐陽修來擔任掌書記一職,但是歐陽修卻謝絕了,“昔者之舉,豈以為己利哉?
同其退不同其進可也?!蓖瑯樱斏頌橹G官的歐陽修上言范仲淹有相材,請求仁宗皇帝下詔重用時,仁宗立即準奏,讓范仲淹出任參知政事,誰知范仲淹固辭不拜:“執(zhí)政可由諫官而得乎?”由此可見,范歐二人可謂\"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慶歷新政失敗后被貶是范歐二人共同的創(chuàng)作背景。北宋一直以來的冗兵、冗官、冗費積聚到宋仁宗時代,國家已經(jīng)是積貧積弱,內(nèi)憂外患,社會矛盾日益嚴重。慶歷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升任參知政事,上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nóng)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項建議,以改革更治,加強法制,富國強兵。十項建議除“修武備\"之外,都被宋仁宗采納,下詔付諸實施,史稱“慶歷新政”。然而好景不長,就在改革順利進行的時候,反對改革的勢力強勢來襲,以夏竦為首的反對派再次以朋黨罪名攻擊改革派。慶歷五年(1045年)正月,范仲淹等改革派均遭罷免,出任外官。范仲淹罷參知政事出守邠州。歐陽修上書論辯,后被誣陷道德虧缺,被貶滁州。慶歷新政最終失敗。這次改革雖然由于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和宋仁宗的始從終棄而失敗,但以范仲淹、歐陽修為代表的一大批士大夫所表現(xiàn)出來的擔當精神為后人所銘記。慶歷新政充分地體現(xiàn)出儒家的民本思想和濟世精神,激勵著后世一代代仁人志士不顧個人安危,為國為民上下求索。
綜上,范仲淹和歐陽修既是情感上的知己,又是思想上的同道,兩篇經(jīng)典文章思想同源,文學異構,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傳世之作,通過比較聯(lián)讀,可以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深入文本比較、探究,從語言風格、行文思路、主題思想、文化內(nèi)涵等維度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歐陽代娜,王文琪,戴汝潛.歐陽代娜中學語文教學藝術初探[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
[2]孫紹振.單元結構的理論基礎:以《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小單元為例[J].語文建設,2023(21).
(責任編輯:姜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