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一直猶豫要不要出國讀書,大半年來,她隔三岔五反復就這個問題來問我意見。剛開始,本著為朋友提供情緒價值的想法,我會認真跟她分析利弊,覺得這幾乎是個“拎包即走”的事。后來,面對她的問詢,我已經變得不耐煩,終于撂了狠話:就你糾結的這時間,早把事情辦完了。
我常常也是這種自陷困頓的猶疑之人,因此與其說是對朋友的磨蹭感到不快,不如說是對被她喚醒的自我感到驚恐又厭煩。
關于快速做決定這件事,其實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人給過我直接的教育。那時我20多歲,總覺得世界就是個高危大黑洞,每走一步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小到連中午吃什么這種事,我都要猶豫很久。
有天中午開始下起小雨,我站在公司門口猶豫著該不該去買把傘。一位同事走過來,問我:“你準備去吃啥?”我說有點想去附近的日料店。她沖我一笑:“那還等什么,走啊!”話沒說完,人已經沖了出去。我也不自覺地跟著她走進了雨里。我們點了物美價廉的定食,她連說好吃,讓這頓臨時起意的午飯變得非常愉快。我問她:“你為什么能這么快行動起來?”她說:“做任何事情,我給自己下決定的時間限定為三秒。更何況,只是吃個飯而已?!?/p>
熟識之后,我發(fā)現(xiàn)同事跟我一樣,來自農村家庭,異地謀生,并沒有什么有恃無恐的資本。因此,對她下決定之迅猛,我深受震撼。此后,我一路見證她轉行,開展自己的事業(yè),異常踏實地積累了財富和名望。有人可能將之歸結于運氣,但我知道,背后始終是她超強的行動力在起作用。
多年后,雖然我已經不似當年謹小慎微,但試圖撿起自己曾想要做但一直沒做的事時,發(fā)現(xiàn)做決定仍然無法像那天中午沖進雨里那樣,僅需三秒。
我一直想要搞清楚無法快速決策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最初我認為是完美主義作祟。后來我又將之歸咎為缺乏安全感,我恐懼于選擇不夠慎重可能帶來的風險,擔心生活由此走上不歸路。
但最近幾年,我發(fā)現(xiàn)根本原因,是在于自己沒有成長,從而害怕真正承擔責任。雖然已經意識到“人生是曠野”,心態(tài)卻始終是“象牙塔里的應試生”。
以前我們參加任意一堂考試, 時間一到必須交卷,然后認領自己的分數。我們要承受的后果,也只是紙面上那個分數。但生活不一樣,需要自己出題,自己構建考核體系,自己探索答案。我們要承擔一切責任,為自己的錯誤支付成本。
因為害怕承擔選擇的后果,我總想找那個相對正確的答案, 讓自己少點風險。長此以往,就喪失了解決問題的歷練機會。但所謂成長,本來就是一個學會自負盈虧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