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225(2024)11-0023-09
通說認為,犯罪附隨后果是“刑法之外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等規(guī)定的,對有犯罪前科者或其家庭成員、親屬適用的,對特定權利和資質(zhì)的限制或者剝奪\"?,F(xiàn)階段,犯罪附隨后果的弊端和其功能的懲罰性轉(zhuǎn)向均表明犯罪附隨后果制度已與我國的輕罪治理進程不兼容①。犯罪附隨后果的廣泛存在使刑滿釋放人員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其再社會化的難題日益凸顯。長此以往,與日俱增的犯罪人群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將不斷加劇。為此,《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決定》提出構建輕微罪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以應對犯罪附隨后果帶來的不利影響。
學界對犯罪附隨后果的存廢問題亦有多種主張:1.廢止犯罪附隨后果?!芭c其在肯定非刑事領域附隨后果合理性的前提下建立前科消滅制度,不如刪除非刑事領域有關犯罪附隨后果的規(guī)定\"2I;“犯罪附隨性制裁制度既無合法性,也無合理性,應當慎重考慮該制度的廢除問題\"3。優(yōu)化犯罪附隨后果,“需立足于刑法內(nèi)外有關犯罪法律效果與犯罪附隨后果的規(guī)定,使犯罪附隨后果與刑事處罰相輔相成,協(xié)同發(fā)揮對犯罪的懲罰、預防與威懾功能,力求實現(xiàn)最佳犯罪治理效果\"。有條件地適用犯罪附隨后果,如“擴張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適用范圍是治標之策,增設輕罪時代輕微罪前科消滅制度才是治本之道\"[4J36。實際上,犯罪附隨后果仍然能夠繼續(xù)發(fā)揮預防犯罪和維護社會秩序安定的功能,只是其在適用時需要做符合輕罪治理要求的改良,即限縮適用。具言之,犯罪記錄是生成犯罪附隨后果的形式根據(jù),人身危險性是適用犯罪附隨后果的實質(zhì)根據(jù),在以法院為中心構建犯罪記錄數(shù)據(jù)庫的基礎上,綜合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和犯罪記錄有限查詢制度,使因人身危險性較小而被封存犯罪記錄的犯罪分子不受犯罪附隨后果影響,使未被封存或未完全封存的犯罪分子類型化地適用犯罪附隨后果。
一、犯罪附隨后果限縮適用的正當性證成
限縮適用犯罪附隨后果,一方面是因其自身表現(xiàn)的過度嚴厲性、懲罰性和不良影響,另一方面則在于其存在制定主體混亂、內(nèi)容泛化且欠缺明確的適用標準和期限等問題,這和我國輕罪治理的理念與實踐相悖。
(一)犯罪附隨后果的固有缺陷積重難返
犯罪附隨后果的本質(zhì)是對特定權利和資質(zhì)的限制或者剝奪。隨著我國進入輕罪時代,公民構成犯罪的法益侵害性和人身危險性要求降低,刑罰“先天不足\"的情形日益減少。預防犯罪功能作為犯罪附隨后果適用的真當性根基,其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犯罪附隨后果的固有缺陷正逐漸成為我國輕罪治理進程的阻礙,其主要包括內(nèi)容的嚴厲性和功能的懲罰性兩個方面。
1.犯罪附隨后果內(nèi)容的嚴厲性
從既存犯罪附隨后果的規(guī)定內(nèi)容看,犯罪附隨后果制度主要存在制定主體混亂、內(nèi)容泛化且欠缺明確的適用標準和期限等問題[574。首先,犯罪附隨后果制定主體混亂。在“北大法寶\"的法律法規(guī)一欄以“受過刑事處罰”為關鍵詞檢索,可以發(fā)現(xiàn)有關犯罪附隨后果的制定主體可謂“遍地開花”,且無需任何門檻。其次,從具體內(nèi)容看,犯罪附隨后果包括如實報告義務,職業(yè)限制或禁止,考試資質(zhì)限制或禁止,限制戶籍、信譽或名譽,排斥社會保障,定期內(nèi)不簽發(fā)護照等[6]92-102。其中,間接性犯罪附隨后果所具有的株連特征實際侵害著公民的合法權益。再次,我國犯罪附隨后果的適用標準簡單機械,不因犯罪類型和犯罪人人身危險性程度的不同而有異,一般僅要求“受過刑事處罰\"或“因犯罪而受刑事處罰”。如2024年《國家郵政局職業(yè)技能鑒定指導中心招聘公告》明確規(guī)定受過刑事處罰的不得應聘;有的僅以犯罪記錄為標準,如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校外培訓機構從業(yè)人員準入查詢工作的通知》(教監(jiān)管廳函[2023]9號)要求培訓機構擬從業(yè)人員需提交無犯罪記錄證明??梢?,當前犯罪附隨后果的適用模式并不區(qū)分犯罪分子是否為過失犯罪,亦不關注其具體刑罰為何。最后,除少數(shù)規(guī)定外,犯罪附隨后果的適用還具有終身性。以職業(yè)禁止為例,受前科報告義務的約束,再有刑法以外的其他法律、行政法規(guī)對從事相關職業(yè)的禁止性規(guī)定,犯罪分子受到法律層面的限制往往是長期或終生性的,如《教師法》第14條規(guī)定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不能擁有教師資格。
2.犯罪附隨后果功能的懲罰性
隨著我國刑事立法理念與刑事政策的更新,“以1979年刑法為基礎設定的犯罪附隨后果已不適應現(xiàn)行刑法的功能要求\"。當前,刑法中法益侵害性和人身危險性要求較低的法定犯占比越來越大,法益侵害性和人身危險性要求較高的重罪占比越來越小,犯罪附隨后果制度若不進行時代性變革,其功能的懲罰性轉(zhuǎn)向?qū)е缕溥m用不再具備正當化基礎。
在重罪時代,犯罪附隨后果的適用能改善刑事立法滯后于司法實踐的局面。立法者在設計罪刑時對犯罪行為、法益侵害性和人身危險性要求的完美預設,往往會被實際的犯罪狀況顛覆。當犯罪分子表征的法益侵害性和人身危險性突破現(xiàn)有罪名的規(guī)制范疇或超出某罪的保護范圍時,即使頂格適用法定刑,也可能無法徹底改造犯罪分子。因為以報應刑為底色的刑罰本身可能存在先天“刑罰不足”問題,而適用犯罪附隨后果則能較好地彌補這一缺陷。如根據(jù)1979年《刑法》中受賄罪的相關規(guī)定①,賄賂數(shù)額的大小不影響該罪的法定刑。當受賄者的法益侵害性和人身危險性不足為刑罰抵消時,可終身性地剝奪其從事公職的資格,徹底消滅其再犯受賄罪的可能。
在輕罪時代,犯罪對法益侵害性和人身危險性的要求相對較低?!半S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精神文明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在兇惡犯罪逐漸減少的同時,人們會越來越將目光轉(zhuǎn)向在以往看起來比較輕微的違法犯罪。\"[8]156對此,犯罪附隨后果制度理應作出由“重刑重罰重犯罪附隨后果”向“輕刑輕罰輕(無)犯罪附隨后果\"轉(zhuǎn)變的契合時代發(fā)展的調(diào)整,但顯然現(xiàn)行犯罪附隨后果制度并未因輕刑化趨勢而自動優(yōu)化。作為犯罪附隨后果的發(fā)動基礎,人身危險性在規(guī)范層面缺失或不達標時,適用犯罪附隨后果會產(chǎn)生“刑罰過?!钡木置姊凇R愿呖諕佄镒锖臀kU駕駛罪為例③,司法實踐中,犯有高空拋物罪和危險駕駛罪的行為人多處拘役并適用緩刑和處以罰金④一般而言,構成二罪所需的法益侵害性和人身危險性較為輕微,上述刑罰足以消除犯罪分子再犯可能性,若對此類犯罪分子繼續(xù)適用犯罪附隨后果,已然不具有正當性與合理性基礎,是刑罰不當延續(xù)的一種表現(xiàn)。
(二)犯罪附隨后果的不良影響深遠持久
基于憲法精神和人權保障理念,犯罪分子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時,沒有向社會報告犯罪和受刑情況的義務。然而,犯罪者的犯罪信息不論以何種方式進入非刑事領域,中國社會和國人自古以來對犯罪和罪犯根深蒂固的負面評價91163,都會使他們遭受社會公眾的敵視,受到比刑罰更直接和嚴厲的披著“合法化外衣”的二次懲罰。公眾理念中的罪犯敵人化傾向是刑滿釋放人員再社會化難題的癥結所在[10]98,更是現(xiàn)階段理論界主張限縮或廢除犯罪附隨后果制度的根本原因。
在尚未建立犯罪信息流通阻斷機制的情況下,犯罪附隨后果適用對象的規(guī)模將日益龐大。從立法層面看,刑法新增輕罪大多是原本屬于行政、民事領域的違法行為犯罪化[11]6,如危險作業(yè)罪和高空拋物罪等。這些罪名往往有著廣泛的潛在構罪群體。事實上,我國每年都有近30萬左右的人群因危險駕駛而被貼上罪犯標簽,從而承擔過重的犯罪附隨后果,甚至淪為社會的對立面124。從司法層面看,輕罪罪名在整體犯罪結構中所占比重持續(xù)提升。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輕罪案件犯罪人數(shù)占比從1999年的 54.4% 上升至2023年的 ? 當高發(fā)性的違法行為被納入刑法,哪怕為其匹配與原有懲罰力度相當或更弱的刑罰,都會因行為性質(zhì)的轉(zhuǎn)變而使大量群體被評價為犯罪人,繼而受到社會的無差別敵視,更為重要的是刑滿釋放人員將受到犯罪附隨后果的全方位制約,難以重新恢復正常的社會生活。首先,犯罪附隨后果的適用領域極為寬泛。有學者將犯罪附隨后果分為權能型、利益型和資質(zhì)型,包括剝奪基礎物質(zhì)生存資料、從事特定職業(yè)的考試資格,限制就業(yè)、擔任某種職務,取消榮譽等[115-176這些犯罪附隨后果幾乎阻斷了犯罪人融入社會和生存的全部正常途徑。其次,現(xiàn)行立法對犯罪附隨后果的適用期限沒有限制。在我國尚未建立起規(guī)范的犯罪記錄查詢規(guī)則情況下,只要刑滿釋放人員從事的工作或參與的活動需要開具無犯罪記錄證明,其必然與之無緣,而這種限制多數(shù)是終身性的。即使某些犯罪附隨后果具有明確的適用期限②,根據(jù)當前犯罪記錄查詢規(guī)則,亦不能表明特定期間經(jīng)過后即可開具無犯罪記錄證明③。最后,犯罪附隨后果的適用缺乏救濟機制。一方面,規(guī)定犯罪附隨后果條款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和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均無適用錯誤時的追責機制;另一方面,我國尚未建立復權制度,行為人受犯罪附隨后果限制或剝奪的權益何時恢復?如何恢復?亦未可知。
二、限縮適用犯罪附隨后果的路徑選擇
(一)犯罪附隨后果限縮適用路徑比較
限縮犯罪附隨后果適用的路徑包括輕微罪前科消滅制度和輕微罪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就能否消除犯罪記錄給犯罪人帶來的社會非規(guī)范性評價的效果看,兩者存在明顯差異。輕微罪犯罪記錄封存制度認為,犯罪記錄是刑法規(guī)范評價的事實根據(jù)和社會非規(guī)范性評價的主要來源,只有避免將記載和存貯犯罪信息的犯罪記錄向社會暴露,才能從根本上限制犯罪附隨后果的適用。關于輕微罪前科消滅制度的作用機理,目前存在多種觀點:有觀點指出,“前科消滅制度所消除的不是犯罪記錄,而是犯罪記錄再次受到查詢或者規(guī)范性評價的可能性”[13]54,有觀點主張,“前科消滅制度能夠有效消除犯罪記錄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規(guī)范性評價和非規(guī)范性評價\"443,還有觀點提出,前科消滅制度僅消除犯罪記錄形成的否定性評價,同時要正確地處理犯罪記錄[14]126。不難發(fā)現(xiàn),上述觀點多強調(diào)消除由犯罪記錄產(chǎn)生的規(guī)范性評價和非規(guī)范性評價,但對二者之間關系的認識并不充分。一方面,消除規(guī)范性評價和非規(guī)范性評價固然能夠改善行為人各項合法權益受限的不利局面,但其會因不能被消除的犯罪記錄而不斷再生。另一方面,生成規(guī)范性評價和非規(guī)范性評價的事實根基是犯罪記錄,只有犯罪記錄的缺失才能使得后續(xù)的價值判斷無從談起。
相比較而言,輕微罪前科消滅制度與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對犯罪附隨后果的限縮功能差異明顯。若認為輕微罪前科消滅制度的效力不及于犯罪記錄,僅能消滅刑法的規(guī)范性評價,則其并不能對刑滿釋放人員起到限制適用犯罪附隨后果的功能;若認為輕微罪前科消滅制度的效力及于犯罪記錄,但實際上犯罪記錄無法消滅也不應被消滅。這是因為:第一,犯罪記錄“是專門國家機關制作和保存的公民犯罪信息和被處刑的信息\"[15]86,是有關行為人犯罪事實及其刑事判決的純粹客觀記錄[1345,即使特定載體被銷毀,記錄仍然存在。第二,犯罪記錄是刑法特定規(guī)則的發(fā)動依據(jù)和刑事犯罪及其治理研究的樣本來源,犯罪記錄本身不是犯罪分子再社會化的障礙①。第三,輕微罪前科消滅制度的實際運行效果并非如預設般理想,前科消滅需經(jīng)一定時期的社區(qū)矯正考察[16]42,不論前科最終是否消滅,犯罪分子的犯罪信息在該期間被公眾廣泛知曉所引發(fā)的社會排斥將是不可逆的[7]161。另外,從犯罪附隨后果的適用原理看,在社會公眾未改變對犯罪分子的敵對化態(tài)度前,向社會封鎖犯罪信息并禁止社會主體查詢犯罪記錄可能是有的放矢地適用犯罪附隨后果的最佳實現(xiàn)路徑,就此而言,輕微罪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似乎更為可取。申言之,限縮適用犯罪附隨后果,不僅要求司法機關更為全面地封存犯罪信息,更要防止社會主體不當?shù)孬@取犯罪信息。
(二)犯罪記錄封存的正當性
適用犯罪附隨后果的正當性包括一般預防的威慢犯罪、人身危險性的特殊預防和維護特定職業(yè)的尊嚴等方面[3]28-29,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作為限縮適用犯罪附隨后果的基本路徑,其對犯罪記錄的封存也需有正當化基礎。人民法院決定封存犯罪記錄,意味著其向社會擔保被封存犯罪記錄的犯罪分子已被改造為社會一般人,能夠無再犯風險地從事正常社交活動。因此,人身危險性的大、小程度是人民法院決定封存犯罪記錄與否的基本標準,只有人身危險性小的犯罪分子,才有被封存犯罪記錄的可能。
緊隨而來的問題,是人身危險性高、低程度的判斷,即犯罪分子人身危險性小的表現(xiàn)。通常認為,緩刑適用于人身危險性較小的犯罪,符合緩刑條件的犯罪分子可以被封存犯罪記錄。根據(jù)我國《刑法》第72條的規(guī)定,被判處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并滿足一定條件的,可以宣告緩刑。可見,作為較小人身危險性參照的緩刑,其要求的較小人身危險性也是綜合評價的結果。人身危險性的大小不能僅憑刑期的長短而論,犯罪性質(zhì)與犯罪情節(jié)、犯罪動機與犯罪方法、悔罪表現(xiàn)和社會影響等均是影響人身危險性判斷的重要因素?,F(xiàn)階段,人身危險性較小的結論只能由司法工作人員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訓練和工作經(jīng)驗,參考相關因素和個體資料,憑借結構性知識作出。此外,鑒于人身危險性的應用范圍之廣,我國實際上有必要成立專門負責人身危險性評估的機構,如由公檢法聯(lián)合成立人身危險性評估委員會,主持犯罪分子或適用犯罪附隨后果人員的人身危險性評估工作[5]79
三、犯罪附隨后果限縮適用的具體路徑
犯罪附隨后果的限縮適用是多個制度綜合發(fā)揮功效的結果,核心機制由犯罪記錄封存與犯罪記錄查詢組成,其機理包含三個層面:一是人民法院作出限縮適用犯罪附隨后果的判決,二是對犯罪分子的犯罪記錄予以封存或保密,三是為刑滿釋放人員開具無犯罪記錄證明。當人民法院作出限縮適用犯罪附隨后果的決定,各個司法機關應對有關犯罪信息作封存或保密化處理,不得向社會外界傳遞。行為人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的再社會化進程中,犯罪記錄查詢的受理機關應當為申請查詢主體開具或有限制地開具無犯罪記錄證明。
(一)建立犯罪附隨后果限縮適用的制度規(guī)則
1.明確犯罪附隨后果的適用決定主體
當前,非規(guī)范評價與決定適用犯罪附隨后果的主體多元化是刑滿釋放人員復歸社會的重要障礙?!豆矙C關辦理犯罪記錄查詢工作規(guī)定》雖率先規(guī)定公安機關主管有無犯罪記錄證明的開具工作,但并未明確犯罪附隨后果的適用決定主體。
人民法院是判決被告人是否成為犯罪分子的法定機關,是犯罪記錄生成者和締造者,自然應當成為犯罪附隨后果適用與否的決定主體。同時,犯罪附隨后果雖非刑罰措施和保安處分,但確系審判機關處罪科刑活動的產(chǎn)物,若其適用脫離了審判機關的約束與管理,恐將違背權責統(tǒng)一原則。作為限縮犯罪附隨后果的適用決定主體,人民法院原則上應當在有罪判決下達時一并封存犯罪記錄,從而最大程度地阻斷犯罪信息向社會流通。當人民法院未決定適用犯罪附隨后果時,對于犯罪人而言,社會的非規(guī)范評價與限制、剝奪犯罪分子合法權益的犯罪附隨后果均不具備正當性①。
2.類型化適用犯罪附隨后果
刑罰是對犯罪分子人身危險性的清算,表征最終的人身危險性程度與改造可能性。判處輕罰通常是觸犯輕罪的結果。在犯罪分子人身危險性本就輕微或能夠忽略不計的情況下,輕罰實際上起到了加速消除人身危險性的作用。被判處輕罰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后,社會大眾基本不必對其產(chǎn)生犯罪預防的假想與擔憂,更不能對其施以社會的非規(guī)范評價與適用犯罪附隨后果。對判處重罰而刑滿釋放的犯罪分子而言,社會大眾根據(jù)經(jīng)驗有理由相信其在條件成熟時會再次犯罪。即使該犯罪分子在客觀上消除了人身危險性,亦無法否認這種社會評價的客觀存在,這是由其觸犯的重罪性質(zhì)決定的。但若對重罰犯罪分子一律適用犯罪附隨后果,則有可能違反“人身危險性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即消除”的刑罰原理,且對于客觀上已喪失人身危險性的犯罪人而言,確屬毫無根據(jù)的侵害。因此需要類型化地適用犯罪附隨后果,即堅持犯罪附隨后果的適用須與犯罪行為之間具有職業(yè)相關性原則[18]68。在這一點上,刑法中的從業(yè)禁止制度可為犯罪附隨后果的類型化適用提供鏡鑒。具體而言,刑滿釋放人員在與其犯罪行為有關聯(lián)的再社會化領域的活動將受到限制,并無法開具無犯罪記錄證明。如教師利用教學便利強制猥褻學生從而構成犯罪的,刑滿釋放后因無法獲得無犯罪記錄證明而被禁止繼續(xù)從事教育領域及相關活動②。在程序上,犯罪附隨后果的類型化適用應當隨人民法院的有罪判決一并作出。考慮到犯罪記錄屬于個人信息權的保護范疇,故司法機關無法定原因不得隨意向外界披露,提供可能得出指向性結論的有關犯罪記錄的任何線索。
(二)建立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1.以法院為中心構建犯罪記錄信息庫
當前,我國犯罪記錄數(shù)據(jù)管理應當邁向信息庫系統(tǒng)構建階段。鑒于刑事判決書是構建犯罪記錄信息庫的物質(zhì)基礎和能否開具無犯罪記錄證明的根本依據(jù),筆者主張以法院為中心系統(tǒng)化構建犯罪記錄信息庫。首先,人民法院是我國的司法審判機關,未經(jīng)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①。由于審判機關具有最后的定罪處刑職責,而犯罪記錄的封存權實質(zhì)上也是一種裁判權,根據(jù)國家權力的分工和配置,由法院行使封存犯罪記錄的決定權合情合理[19]38。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都能制作的“犯罪記錄”只有待人民法院作出有罪判決時,才能被視為犯罪記錄。其次,社會非規(guī)范評價的根據(jù)主要是有罪判決。就具體個案而言,即使法院之外其他機關制作甚至披露了“犯罪信息”,但只要人民法院作出無罪判決,行為人仍舊能夠開具無犯罪記錄證明。最后,未經(jīng)人民法院判決,各機關貯存的涉罪記錄數(shù)據(jù)均不得視為犯罪記錄信息庫的組成部分。唯有當人民法院作出有罪判決,各機關才需要根據(jù)刑事判決書挑選有關信息及時、準確、高效地注入犯罪記錄信息庫。
2.分別設置犯罪記錄依職權和依申請封存 規(guī)則
在構建了以法院為中心的犯罪記錄信息庫后,下一步應分別設置犯罪記錄依職權和依申請封存規(guī)則。
所謂犯罪記錄的依職權封存規(guī)則是指,只要符合法定的應當封存犯罪記錄的情形,法院在作出判決時就應當同步自動做出封存犯罪記錄的決定。具體來說,對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刑罰的犯罪分子而言,其人身危險性本就輕微或易于消除,故刑罰執(zhí)行完畢后就應封存其犯罪記錄,并可依申請開具無犯罪記錄證明。對于被判處重刑罰需要類型化適用犯罪附隨后果的行為人,可在其犯罪行為所屬社會領域之外封存犯罪記錄,其刑滿釋放后亦可在犯罪行為所屬社會領域之外為其開具無犯罪記錄證明。
所謂犯罪記錄依申請封存規(guī)則是指,犯罪行為人及其近親屬等向法院提出封存犯罪記錄的申請后,由法院決定是否進行封存。犯罪人為未成年人的,其法定代理人可代提申請。人民法院接受申請決定封存犯罪記錄的,犯罪記錄封存裁決應與刑事判決書一并作出,并向有關機關送達《犯罪記錄封存通知書》,使犯罪人員信息登記機關在錄人犯罪記錄數(shù)據(jù)時有所標識,也為犯罪記錄查詢的受理機關作出提示。
(三)建立犯罪記錄有限查詢制度
犯罪信息不被其他無關社會主體查詢是犯罪分子復歸社會和避免為犯罪附隨后果所累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當前,犯罪記錄查詢工作主要由公安機關開展,具有線上和線下雙渠道,大致包括“申請-受理-審核-審批-發(fā)證\"等階段。犯罪記錄查詢制度存在著以下不足:第一,可供查詢犯罪信息的犯罪記錄數(shù)據(jù)庫并不統(tǒng)一,“我國目前關于犯罪記錄的信息記載與存儲等,仍處于分別記錄、分散管理的階段,由各機關分別受理其業(yè)務范圍內(nèi)的犯罪記錄查詢申請,機關之間尚未形成體系化、系統(tǒng)化的犯罪記錄信息銜接機制\"20159。第二,犯罪記錄查詢主體過于寬泛,包括辯護律帥和與審核升學、入伍、就業(yè)等資格、條件有關的主體,還有部分規(guī)章和行業(yè)規(guī)定中負責犯罪記錄查詢的主體[21]29。第三,犯罪記錄查詢事由不具有明確性,《關于建立犯罪人員犯罪記錄制度的意見》規(guī)定的查詢事由包括升學、入伍和就業(yè)等資格或條件,但卻并未進一步作出明確的解釋與限定。第四,犯罪記錄的保護力度薄弱,廣泛的犯罪記錄查詢主體往往產(chǎn)生犯罪信息被傳播的巨大風險,而《公安機關辦理犯罪記錄查詢工作規(guī)定》規(guī)定的違反犯罪信息保密義務的抽象法律責任,并不足以保障復歸社會人員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以法院為中心構建的犯罪記錄信息庫,能夠保證犯罪記錄查詢結果的唯一性,至于犯罪記錄查詢制度其他方面不足而引起侵犯行為人合法權益的風險,可通過犯罪記錄有限查詢制度予以防范。筆者認為,犯罪記錄有限查詢制度應當包括以下內(nèi)容:
1.犯罪記錄的查詢主體
行為人本人查詢犯罪記錄并不會招致社會的非規(guī)范評價,行為人以外的其他公民和單位查詢犯罪記錄卻有導致非規(guī)范評價的風險。基于社會非規(guī)范評價對刑滿釋放人員復歸社會所產(chǎn)生的巨大負面影響,“在構建犯罪記錄查詢制度時,應當注意此種非規(guī)范評價及其影響,嚴格限制有權查詢他人犯罪記錄的主體范圍和查詢程序\"[13]53,因此,除行為人本人(包括委托情形)和符合特定條件的單位外,其他主體均不享有查詢犯罪記錄的權利。首先,刑滿釋放人員作為社會成員之一,有權查詢本人的犯罪記錄。刑滿釋放人員以外的其他公民則沒有查詢他人犯罪記錄的權利。其次,特定單位或組織需要查詢犯罪記錄的,需依照法定程序為之?!缎淌略V訟法》第286條的例外規(guī)定即屬于此類。在新的查詢制度下,考慮到犯罪記錄是復歸社會人員能否順利再社會化的核心因素,需要重點保護,單位或組織查詢犯罪記錄一般應以間接查詢的形式為主,即首先通知并要求出具無犯罪記錄證明的行為人在特定期間內(nèi)提交無犯罪記錄證明,避免本人以外的其他主體過多接觸犯罪信息而增加被傳播、擴散的可能,非因法定事由,如授權,行為人查詢不能等,不得直接向犯罪記錄查詢的受理機關申請查詢特定人員的犯罪記錄,若其未能按時提交或不予提交,則推定不符合相關要求。
2.犯罪記錄的查詢事由
公民有權查詢自己的人犯罪記錄,且不受查詢事由的限制。犯罪記錄查詢的受理機關應在審核公民的身份后,為其提供《無犯罪記錄證明》或《不予出具無犯罪記錄證明通知書》?!蛾P于建立犯罪人員犯罪記錄制度的意見》明確有關單位查詢犯罪記錄的事由包括升學、就業(yè)、入伍的資格審查、辯護律師的辯護需要及國家機關辦案需要。
其中,最主要和常見的查詢事由是資格審查,需要對其進行嚴格的限制,以避免其存在較大解釋空間而使過多主體接觸犯罪記錄,進而增加犯罪信息被散布和傳播的風險。這是因為:一方面,司法機關通過檢索內(nèi)部犯罪信息數(shù)據(jù)庫,就可明確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犯罪記錄,無需通過犯罪記錄查詢通道了解;另一方面,辯護律師查詢犯罪記錄通常是當事人明示或默示的結果,在犯罪記錄查詢的受理機關審查其律師資質(zhì)與代理證明文件后,應予開具查詢結果的人文書。其他單位和組織進行資格審查時,應當要求行為人進行犯罪記錄查詢并提交查詢結果用以審查是否滿足特定要求?;诰S護社會公共利益和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等因素的考量,可以在行為人不提交、未提交《無犯罪記錄證明》時或直接想犯罪記錄查詢的受理機關申請查詢其犯罪記錄,如對擬從事公職人員的政治審查。此外,相關單位和組織在申請查詢犯罪記錄時,應當指明確切的規(guī)范依據(jù)和申請查詢動機。
3.犯罪記錄的查詢內(nèi)容
根據(jù)《關于建立犯罪人員犯罪記錄制度的意見》,犯罪記錄的查詢內(nèi)容包括犯罪人員的基本情況、檢察機關(自訴人)和審判機關的名稱、判決書編號、判決確定日期、罪名、所判處刑罰以及刑罰執(zhí)行情況。犯罪記錄查詢的受理機關對于公民個人的查詢申請,應當視情況作出處理。經(jīng)查詢后未發(fā)現(xiàn)犯罪記錄的,出具《無犯罪記錄證明》;經(jīng)查詢發(fā)現(xiàn)犯罪記錄,但人民法院決定予以封存的,出具《無犯罪記錄證明》,人民法院決定在部分社會領域封存的,應當視查詢申請事由所屬的社會領域出具《無犯罪記錄證明》或《不予出具無犯罪記錄證明通知書》,人民法院未決定封存的,出具《不予出具無犯罪記錄證明通知書》。犯罪記錄查詢受理機關對于單位的查詢申請,應將上述查詢結果以《查詢告知函》的形式告知。
4.犯罪記錄的查詢期限
犯罪記錄的查詢期限,是指不予出具無犯罪記錄證明的期間,待該期間經(jīng)過,受理機關理應為行為人開具《無犯罪記錄證明》。對封存犯罪記錄的刑滿釋放人員,人民法院可不予設定或設定較短的犯罪記錄查詢期限,以助力其再社會化;對觸犯重罪且具有較高人身危險性的犯罪分子,如危害國家安全犯罪,黑社會、恐怖組織活動犯罪和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犯罪的行為人,人民法院應為其設定較長的犯罪記錄查詢期限。
參考文獻:
[1]彭文華.我國犯罪附隨后果制度規(guī)范化研究[J].法學研究,2022,44(6):171-188.
[2]張明楷.輕罪立法的推進與附隨后果的變更[J].比較法研究,2023(4):1-17.
[3]羅翔.犯罪附隨性制裁制度的廢除[J].政法論壇,2023,41(5):24-35.
「4]梁云寶.中國式現(xiàn)代化背景下輕微犯罪前科消火制度的展開[J].政法論壇,2023,41(5):36-49.
[5]谷永超,張恒飛.犯罪附隨后果準用制度的構建[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24,45(4):73-82.
[6]王瑞君.我國刑罰附隨后果制度的完善[J].政治與法律,2018(8):92-106.
[7]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聯(lián)合課題組.犯罪附隨后果研究[N].人民法院報,2024-01-11(8).
[8]張明楷.增設新罪的觀念一對積極刑法觀的支持[J]現(xiàn)代法學,2020,42(5):150-166.
[9]黃太云.一般違法行為犯罪化傾向的系統(tǒng)反思[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22,40(1):158-168.
[10]姚建龍.理性對待輕罪時代[J].學術月刊,2024,56(7):92-103.
[11]陳小彪,張婉悅.輕罪立法擴張及其司法應對[J].中國刑警學院學報,2023(5):14-26.
[12]周光權.論刑事一體化視角的危險駕駛罪[J].政治與法律,2022(1):14-30.
「13]于志剛.“犯罪記錄”和“前科”混淆性認識的批判性思考[J].法學研究,2010,32(3):42-56.
[14]徐立,成功.我國輕罪治理背景下前科消滅制度的構建[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6(5):119-127.
[15]高一飛,高建.中國犯罪記錄查詢制度的改革和發(fā)展[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3(5):86-93.
[16]梁云寶.我國應建立與高發(fā)型微罪懲處相配套的前科消滅制度[J].政法論壇,2021,39(4):30-43.
[17]段蓓.微罪附隨后果的檢視與出路[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6(1):159-166.
[18]徐久生,師曉東.犯罪化背景下犯罪附隨后果的重構[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5(6):65-75.
[19]劉軍.性犯罪記錄制度的體系性構建:兼論危險評估與危險治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6,9.
[20]黃清秀,彭文華.我國犯罪記錄查詢制度:現(xiàn)狀、問題與完善路徑[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24,39(3):55-63.
[21]唐淑臣,許林逸,胡峰.國家犯罪記錄信息系統(tǒng)構建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9(1):27-36.
(責任編輯: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