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大主題報道既是黨和政府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媒體融合報道的主戰(zhàn)場。在新聞傳播中,如何讓重大主題報道真實鮮活、生動可感、深入人心,是對媒體工作者的考驗。本文以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2024年度重點項目《家國萬里》為例,結合攝制過程中的實踐和思考,探討重大主題報道在內容細化、場景設計、表達方式等方面,如何守正創(chuàng)新、尋求突破,從而進一步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有效提升主流媒體的引導力和傳播力。
【關鍵詞】重大主題報道;家國萬里;場景“活化”;融媒傳播
重大主題報道,通常是指新聞媒體圍繞黨和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國計民生重大事項,以及中心工作、重大活動和社會熱點等所做的報道。在我國,重大主題報道是主旋律報道的重中之重,是傳達黨和政府聲音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黨的各級新聞媒體的職責和使命所在,更是媒體政治站位和業(yè)務能力的重要體現。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制作了大型文明尋訪紀錄片《家國萬里》,并于2024年10月1日至6日,在東方衛(wèi)視、上海新聞綜合頻道晚間黃金檔播出。該紀錄片共五集,每集30分鐘,圍繞“源遠流長”“向新而生”“四海同心”“有容乃大”“和合共生”五個主題,以尋訪人行走、對話、觀察的方式,展現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本文以《家國萬里》第一集為例,結合在采制過程中的思考和實踐,探討重大主題報道在內容、場景、話語以及融合傳播等維度,如何創(chuàng)新設計、鮮活表達,讓主題宏大的時政內容和黨的重要思想更好地進入普通老百姓的耳和心,從而在媒體融合的大潮中,做大做強主流輿論。
一、內容拆解:將抽象的理論“案例化”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边@五個突出特性分別是: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其中,連續(xù)性在五大特性中居于首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xù)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1]
(一)文案分析
《家國萬里》五集紀錄片正是對應中華文明這五個突出特性來進行闡述的。其中,第一集的主題就是要講好“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那么,連續(xù)性該怎么體現?它有哪些具體的表現形式?把握住這些是破題的關鍵。
導演組進行了大量的文案分析,最終將“連續(xù)性”的重要表現和承載方式聚焦在了文字、制度和思想三個層面。其中,作為文明文化的承載、交流與傳播的主要介質,中國的語言文字盡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特點,但以漢語為主的語言文字體系不斷延續(xù)。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隸書,繁體楷書以及簡體字等,整個文字系統(tǒng)的發(fā)展、延續(xù),脈絡清晰、完整。
此外,中國的很多文化制度、禮制儀式、建筑規(guī)范,也都歷經各朝各代沿襲,影響現代。比如,作為中國都城設計規(guī)制重要體現的中軸線,承載的就是“擇中立國”的原則,從隋唐長安到北宋汴梁、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一直沒有中斷,而且今天仍在持續(xù)。
而中國人的一些思想和價值觀念亦是代代相傳。古代中國涌現出老子、孔子、莊子、孟子、墨子、孫子、韓非子等聞名于世的偉大思想巨匠,他們提出的思想主張、價值觀念塑造了中華文化傳統(tǒng),對于后世的政治理念、人生哲學、社會倫理等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2]諸如“仁義禮智信”“天人合一”等樸素信仰和價值觀念世代相傳,影響至今。
(二)案例選擇
通過文案分析,“連續(xù)性”這一抽象宏觀的大命題,被拆解成了文字、制度、思想三個主要表現形式。如何將它們進行細化和傳播,本質上還要找到具體的“抓手”。
在傳播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過程中,講好一個故事、一個典型的案例,勝過輸出一打大道理。因為具體的故事和案例,能夠激發(fā)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受眾在聽的過程中也能感到放松、有趣,更容易接受、理解和記住故事所要傳達的道理。因此,導演組需要圍繞文字、制度、思想三個層面,找到適合講故事的案例來呈現,通過生動的案例揭示深刻的主題和理論。在這一過程中,導演組秉持多項原則和標準,對案例進行了篩選。
1.典型性
首先,這些案例需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夠真正代表文字、制度、思想連續(xù)性的突出特征。比如,“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思想之一。早在中華文明發(fā)端階段,先民就認識到了天人關系的重要性,建立了溝通天人關系的祭祀禮儀體系。而五千多年前的紅山文化就是其重要源頭。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考古出土了方形與圓形祭壇、女神廟等祭祀性建筑,證實這里是國內迄今發(fā)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集壇、廟、冢于一體的大型祭祀遺址。紅山先民敬天法祖、祈求風調雨順的祭祀文化,與紅山文化相較成熟的旱作農業(yè)系統(tǒng)有著密切關系。
而時至今日,“天人合一”的思想進一步演化,要求人們能與自然和諧相處、融合共生。牛河梁遺址所在的遼寧省朝陽市,別名“天鵝之城”。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注重對原有生態(tài)的保護,持續(xù)加強對遷徙、越冬等野生動物的保護管理,延續(xù)著“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和諧思想。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白天鵝、竇雁、赤麻鴨等候鳥在大凌河流域停留棲息,最多時可達8萬余只。其中,有400多只白天鵝選擇在朝陽市的北票紅村天鵝灣景區(qū)越冬“過年”,這里也成為了我國東北地區(qū)重要的天鵝越冬棲息地。[3]
因此,牛河梁遺址的祭祀文化與“天鵝之城”的生態(tài)保護實踐,古今相通相傳,形成了對“天人合一”連續(xù)性的完整敘事,也讓中華文明在思想上的連續(xù)性,找到了典型的案例予以承載,得以被具象化、故事化地呈現。
2.鮮見性
對《家國萬里》案例的篩選,還需要它們具備一定的鮮見性。這些案例不能太耳熟能詳、人盡皆知,否則無法激起受眾觀看的欲望。
以文字的連續(xù)性為例,導演組在闡述甲骨文時,沒有選擇其大量出土地——殷墟遺址,而是將目光投向了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市彭陽縣新集鄉(xiāng)的姚河塬遺址。2017年6月至12月,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姚河塬遺址進行了鉆探和發(fā)掘,首次發(fā)現這里存在一處大型西周遺址。遺址中不僅出土了大量陶片、動物骨骼、陶范、銅工具、玉石器等,還發(fā)現了多片卜骨和卜甲。其中,M13墓中出土的一件甲骨刻辭提到了“獲侯”,這一甲骨文重要物證的出現,讓考古界認為,姚河塬遺址或許就是名為“獲”的西周最西北諸侯國。[4]
在這個案例中,甲骨文的出現至關重要,它不僅揭示了“獲國”的身世,讓沉睡的文明被現今的人們看見,同時也為了解西周國家的政治格局、周王朝與西北邊陲地區(qū)的關系提供了珍貴的新資料,對深化認識中國早期文明形成的過程與格局,推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走向深入具有重要意義。
3.新聞性
案例選擇的另一個重要考量,是新聞性。新近發(fā)生的變化不僅使案例的講述有新意,也能更為有效地吸引受眾的注意力。
在對于制度連續(xù)性的案例排摸過程中,以中軸線為代表的城市規(guī)劃原則,強調了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塑造和對整個城市形態(tài)的控制。它的形態(tài)不僅是多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造物,它所承載的都城規(guī)劃設計理念、理想訴求亦可追溯到數千年前而未中斷。比如,位于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的鄴城遺址,是中軸線形成發(fā)展的重要源頭。曹魏建造的鄴北城開創(chuàng)了先規(guī)劃、后建設的城建理念,是中國城市發(fā)展史上第一座“中軸對稱”的大型都城。[5]
在策劃過程中,導演組還發(fā)現,北京中軸線正在進行申遺,并于2024年7月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一新聞由頭,給這條歷代傳承的中軸線以新的講述視角和思路。通過這條南北引申、一貫到底的軸線,可以映射出北京這座古都的歷史與新韻,同樣也生動述說著中軸線從鄴城到北京近千年的傳承與演變。
二、個體視角:以“小角度”見“大歷史”
沒有細膩的感受,就沒有真實的觸動。重大主題報道往往主題宏大,容易做得宣教意味濃厚?!都覈f里》的制作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以極具特色的個人視角來觀察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演變,以求達到既“接天線”,又“接地氣”的效果。
五集紀錄片分別圍繞中華文明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突出特性展開,導演組為每集選取了一位特色尋訪人,讓他們去一個個案例目的地,找最有故事的人,談最有意思的話,抒最有感觸的情。在一次次行走對話的過程中,將“家國”“文明”這樣宏大遼闊的敘事藍本,放進一個個“具體視角”中。
而在尋訪人的選擇上,導演組也沒有像往常一樣選擇記者或主持人去現場,而是特意尋找那些與主題相關的人,以他們獨特的人生經歷、專業(yè)的學術背景,激發(fā)深植中華文明的情感共鳴和認知共振。
比如,在《家國萬里》第一集中,導演組選擇“95后”甲骨文專業(yè)博主李右溪作為尋訪人,她懷揣著對商周甲骨文知識的了解,去探尋、釋讀中國最西北地區(qū)發(fā)現的甲骨文,去感受我國文字、制度、思想的傳承與延續(xù),體會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在第三集講述中華文明統(tǒng)一性的主題時,導演組特意選擇了臺灣地區(qū)的文化學者高文麒,讓他在祖國邊陲感受“向內凝聚”的磅礴之力。第五集圍繞“和平性”主題,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成為了尋訪人,他不遠千里重走海陸絲綢之路,在希臘雅典衛(wèi)城博物館與希臘前總統(tǒng)探討戰(zhàn)爭的意義,這本身就是“和平性”的最佳體現。
這些微小視角與宏大歷史之間的碰撞激蕩出別樣的火花,為每集紀錄片的核心內涵增加了細膩的感受和動人的情感元素。正如片中尋訪人所言,時間在流逝,情感在延續(xù),從這些鏈接歷史現實、穿越古今的文明印記中,我們更能深刻體會到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
三、場景設計:讓靜態(tài)場域“活”起來
電視報道以聲音、畫面為主要傳播符號,好的電視節(jié)目應該是鮮活的,而非靜態(tài)展示。在《家國萬里》的攝制過程中,尤其是第一集,很多拍攝對象和場景是文物、考古遺址,相對來說比較靜態(tài),缺少“正在進行時”。如何讓這些場景和尋訪人能互動起來,導演組在豐富場景、調動談話方面想了不少辦法。
(一)尋找“進行態(tài)”
紀錄片以真實為創(chuàng)作根本,但這并不意味著導演在現場只能聽之任之,被動跟隨記錄。導演可以在不違背真實性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場景的設計與調度,讓采訪對象動起來,為片子增添鮮活色彩。
在姚河塬遺址的拍攝過程中,導演組發(fā)現能拍攝的“現成”場景比較靜態(tài),除了讓尋訪人和考古隊長馬強在遺址現場、墓地“說說說”,沒有其他正在進行的動態(tài)場景。片子要是這樣進行采制拍攝,雖然也可以呈現基本信息,把姚河塬遺址的故事講述出來,但在可看性和表達效果上會大打折扣,成片只能拿個“及格分”。
那么,有沒有什么動態(tài)因素可以挖掘?又有什么辦法能調動尋訪人和采訪對象一起去做一些事呢?導演組在姚河塬考古隊的視頻資料中發(fā)現,考古隊員們曾經參與過當地的社火活動,他們在集市上設置了攤位,對村民進行文物保護的科普。于是,導演組與姚河塬考古隊進行溝通,看是否有可能在拍攝期間也參與一次市集,并邀請尋訪人一起參與,和當地村民進行互動交流。
于是,在《家國萬里》第一集的成片中,觀眾可以看到尋訪人李右溪與姚河塬考古隊的年輕隊員們一起在熱鬧的集市上,與當地村民們猜甲骨文生肖、為他們科普考古知識,村民們還通過答題贏得了小獎品,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導演組只需要跟隨著正在進行的事態(tài),記錄、捕捉這些精彩的瞬間,就足以讓片子鮮活呈現、自然表達。這就是場景“動起來”和“活化”所帶來的魅力。
(二)深度體驗,有感而發(fā)
在《家國萬里》中,之所以設置尋訪人,而非主持人或記者,是希望他們能依托自身的專業(yè)背景,在現場產生獨特而深刻的感悟和思考,并把這些所思所想傳達給觀眾。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尋訪人能在現場有一些對著鏡頭的“出鏡表達”。那么,這些表達如何言之有物,傳達出細膩的感受?比較簡單的處理方式是,導演直接為尋訪人寫一段“出鏡詞”讓他念出來。這種做法看起來省時省力,但拍出來的效果往往較為空泛,缺少特色,也會抹殺尋訪人這一角色設置的意義。
在《家國萬里》第一集中,當尋訪人李右溪走訪完鄴城遺址后,親身感受到幾千年前中軸線的震撼和都城設計的規(guī)范后,導演組希望她能在中軸線遺址現場有一段出鏡表達,來談談自己的感受。由于遺址現場很靜態(tài),導演組找來了一個小道具——一塊石頭。讓李右溪一邊在土坡上用石頭書寫甲骨文的“中”字,一邊談她的走訪感悟。這樣的設計,既為這段出鏡增添了動態(tài)因素和可看性,也巧妙地將中軸線與甲骨文進行了聯動,有利于點題、升華節(jié)目主題。
而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現場,為了能讓尋訪人更深入地體驗五千多年前紅山先民敬天法祖的“天人合一”思想觀念,導演組特意安排了一場Cosplay。導演組提前研讀史實材料、請教專家學者,了解紅山先民的著裝配飾風格以及環(huán)境擺設,以求盡可能還原當時真實的祭祀場景。拍攝當天,在遺址旁的樹林里,尋訪人李右溪換上了紅山先民的服飾,在天地間體會了一把紅山祭祀文化。在體驗過程中,她有感而發(fā),既談到了走訪牛河梁遺址的感想,也對比了紅山文化與殷商文化中關于“天人合一”觀念的異同。這樣的出鏡表達既言之有物、自然細膩,這一段落的設計也為整個片子增色不少。
(三)烘托氣氛,營造合適的“談話場”
在真實地呈現事件和人物的基礎上,在什么場合采訪拍攝更有助于尋訪人和采訪對象的交流,也關乎成片的質感。
比如在姚河塬遺址采訪的尾聲,我們想讓尋訪人和考古隊員們聊聊天,為理性的敘事來一個感性的收尾。那么,讓他們在哪聊、怎么聊,同樣考驗導演組的場景設計和調度能力。這種多人聊天的段落,合適的場域和“談話場”的搭建非常重要,否則就像是尋訪人在做一個普通的群訪。于是,在拍攝最后一天的傍晚,導演組特意在考古隊駐地安排了一次燒烤聚會,讓這些成年累月身處深山的考古隊員和尋訪人一起,從籌備聚會到烹羊宰牛,再到大家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聊,營造出了一個輕松溫暖的氛圍,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交流談話的場域。圍繞考古工作和中華文明傳承,考古隊員們說了很多心里話,尋訪人李右溪也數度落淚,感同身受。
而在這一交談過程中,導演組盡可能做到不打擾,只是做好伴隨式記錄,讓談話中的人物保持最真實、最自然的狀態(tài)。同時,導演組在現場秉持“挑、等、搶”的新聞紀實基本技法,保持對談話現場的觀察和判斷,不失時機地捕捉動人時刻和點睛之筆。
四、融媒思維:以“網感”結構短視頻
在融合傳播時代,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相互滲透、彼此交融,單向的收看變成了雙向的互動與分享。在此背景下,很多傳統(tǒng)媒體的電視節(jié)目也越來越注重臺網并重、大小屏聯動。
《家國萬里》從策劃伊始,就以融媒體思維主導創(chuàng)制全過程,不僅制作電視端的大屏節(jié)目,也在手機端的小屏上,通過創(chuàng)新語態(tài)、產品形式、傳播途徑等方式,讓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和普遍價值得到更充分展現和更廣泛認同。
在《家國萬里》五集紀錄片的電視版剪輯過程中,移動端近70條短視頻也在緊鑼密鼓地同步制作。這些短視頻不是從現成的片子中截出來一段,不是電視節(jié)目的“拆條”,而是根據移動傳播的特點和短視頻的節(jié)奏,重新立意構思,選取有網感的主題和爆點。比如,《家國萬里》第一集中關于尋訪人體驗紅山先民祭祀的段落,在電視正片中由于時長限制并未完整呈現,但在短視頻中,這段換裝體驗以《重生之我在5000年前當“祭司”》為題,進行了重新剪輯和發(fā)布。而關于姚河塬遺址的內容,導演組選取了“千年大墓中發(fā)現的一條蛇”作為主要傳播點,勾起網友對于這條蛇從何而來、與墓主人存在什么關聯的好奇心。這些沒有在正片中完整出現的情節(jié),或是鏡頭背后尋訪歷程中的真實場景,成為《家國萬里》移動版特供的“番外”和“花絮”。
而在視聽節(jié)奏上,這些短視頻幾乎都不超過1分鐘,每一幀都確保有信息量,能夠抓住網友的眼球。它們或是選取最精華、最亮眼的鏡頭,或是尋找有感染力的實況聲和對話,或是通過精煉的字幕給出關鍵信息,讓網友在刷到的一瞬間就舍不得劃走。
此外,在視覺設計上,這些短視頻還被換上了統(tǒng)一的“雜志風”包裝。精良的鏡頭畫面加上點睛的標題,讓每條短視頻都有一個引人入勝的封面。從整體上來看,這些短視頻好似一本電子雜志,讓《家國萬里》中的文明脈絡、感人故事、優(yōu)美風景,隨著對封面的點擊,以更輕量化、更易傳播的形態(tài),呈現在網友眼前。
五、結語
在融合傳播時代,優(yōu)質的內容和創(chuàng)新的表達,依舊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重大主題報道往往給人以嚴肅、“高大上”的印象,在實際操作中,需要從內容和表達上多下功夫,提升報道的可看性和傳播效果?!都覈f里》在內容細化、場景設計等方面的探索實踐,為重大主題報道如何更鮮活地呈現,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
但從長遠來看,重大主題報道如何講好故事、深入人心,還需要媒體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地加強思考、守正創(chuàng)新,以更鮮活的內容、更新鮮的表達方式、更豐富的傳播形態(tài),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和期待,從而讓主旋律更響亮,讓正能量更強勁。
注釋:
[1]新華社.習近平出席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2023-6-2,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6/conte-
nt_6884316.htm.
[2]瞿林東.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xù)性[N].人民日報,2023-7-18.
[3]遼寧省水利廳.朝陽市:天鵝駐足天鵝灣 環(huán)境優(yōu)美迎客來.2024-3-19,https://slt.ln.gov.cn/slt/zxpd/dfss/cy/2024032114
225237910/index.shtml.
[4]國家文物局.寧夏彭陽姚河塬西周遺址.2022-5-2,http://www.ncha.gov.cn/art/2022/5/27/art_2629_174586.html.
[5]牛琳,王天譯.鄴城考古40年:不容小覷的鄴城.2023-12-7.中國新聞網,https://www.heb.chinanews.com.cn/ylxc/202312084
41525.shtml.
(作者: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主任編輯、新聞專題部《今晚》欄目執(zhí)行主編、《家國萬里》第一集導演)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