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更好地掌握滿洲里市草原植物病害的發(fā)生特征及危害程度,對滿洲里市草原植物病害進行了系統的調查。采用踏查法、樣地調查法對滿洲里市草原植物病害種類及分布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草原病害共發(fā)現23種,為銹病6種、白粉病12種、葉斑病4種、煤污病1種;草原病害病情指數較高的有田旋花白粉病(13.20)、蒲公英葉斑?。?2.50)、少花米口袋白粉?。?2.50)和菊葉委陵菜銹?。?2.00),平均發(fā)病率分別為22%、25%、25%、30%;對主要病害菊葉委陵菜銹病和田旋花白粉病的潛在危險性進行了評估,其中菊葉委陵菜銹病的風險分析R為1.705,田旋花白粉病的風險分析R為1.538,均為中度風險有害生物,并提出相應的防控建議。
關鍵詞 植物病害;風險分析;發(fā)生特征;病害調查
中圖分類號 S 81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05-0124-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5.025
Grassland Plant Disease Survey and Risk Analysis of Major Diseases in Manzhouli City
JIANG Meng-meng,JIANG Hai-yan,FANG Yu-xin et al
(College of Forestry,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u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8)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grasp 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degree of damage of grassland plant diseases in Manzhouli City, a systematic survey on grassland plant diseases in Manzhouli City was conducted.In this study, the species and distribution of plant diseases in the steppe in Manzhouli City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method of field survey and sample site survey. It was concluded that a total of 23 diseases were found in grassland, including 6 rust diseases, 12 powdery mildew diseases, 4 leaf spot diseases and 1 coal stain disease;the high disease index of grassland were powdery mildew of petunias (13.20), dandelion leaf spot (12.50), rice pocket powdery mildew (12.50) and chrysanthemum leaf rust (12.00), with an average incidence of 22%, 25%, 25% and 30%, respectively;the potential risks of the main diseases, chrysanthemum leaf commiphora rust and field spinach powdery mildew were evaluated, with the risk analysis R of chrysanthemum leaf commiphora rust being 1.705 and that of field spinach powdery mildew being 1.538, which are both medium-risk pests, and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uggestions were made.
Key words Plant disease;Risk analysis;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Disease survey
草原植物病害可危害整個草地生態(tài)系統,不僅對草地植物的產量和飼用品質有重要影響,嚴重時還會危害家畜健康,改變草地植被特征,影響草地可持續(xù)利用[1-2]。長期以來,我國天然草地植物病害的研究一直處于薄弱狀態(tài),缺乏系統性的調查,只有少數省份(自治區(qū)、直轄市)進行過簡單調查[3-6]。1994年蘭州大學草地保護研究團隊編輯出版了《牧草病害真菌病害名錄》,報道了由929種菌物引致的15科903種草類植物的2 831種病害。截至2016年,我國已報道2 831種草類植物病害。其中禾本科牧草病害最多,有1 289種;豆科和菊科牧草病害分別排在第二、三位,數量分別為764和410種。這3科寄主植物共計751種,占我國牧草寄主總數的83.2%[7-8]。2021—2022年調查顯示,我國草原病害整體發(fā)病率偏高,草原病害發(fā)生面積約14.94萬hm2,同比下降62.20%[9]。據報道,我國草原植物病害年均發(fā)生面積為86.3萬hm2。在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及西藏等各大草原區(qū)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危害程度顯著時,可引起草原退化,進而導致牧草減產、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生物多樣性問題。
因此,如何科學有效地監(jiān)控與防控草原病害,合理開發(fā)利用草原,是草原治理與保護中的重要挑戰(zhàn)之一。筆者通過對滿洲里草原病害的整體調查,總結了滿洲里草原病害的種類、發(fā)病情況,并對目前防治工作中面臨的一些關鍵科學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對其進行了風險評估,旨在為滿洲里市日后開展的草原植物病害防治工作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地點
滿洲里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呼倫貝爾市西北部,介于117°12′~117°53′E、49°19′~49°41′N,調查地為扎賚諾爾區(qū)、滿洲里婚禮宮、情人島、達永山。扎賚諾爾區(qū)為117.561°E、49.423°N,地勢西高東低,草原遼闊,是天然草原的主體類型,境內植被屬短草植被類型。滿洲里婚禮宮為117.512°E、49.583°N,位于城市邊緣地帶,草原植物種類豐富,植被類型多樣;情人島為117.305°E、49.584°N,擁有成片的草原,地勢平坦,植物資源豐富;達永山為117.617°E、49.533°N,屬山地草甸草原,植物種類繁多。
1.2 調查方法
調查參照《全國草原有害生物普查技術方案》,根據樣地的地貌特征,制定合理調查路線,并采集病害樣本。踏查采取5點取樣法,以整株為單位進行調查,調查其危害情況。調查內容包括發(fā)生癥狀、危害寄主、危害部位、危害時期、發(fā)生區(qū)域和分布范圍。對采集后的病害樣本進行顯微鏡觀察,利用光學顯微鏡對各菌株的產孢結構、產孢細胞的形態(tài)特征以及孢子的形態(tài)、顏色和大小等進行觀察,最后根據觀察得到的各種數據進行分析,查閱相關文獻。參考《真菌分類學》[10]進行種類鑒定。
1.3 發(fā)病情況
(4)評定標準及分值。
參考蔣青等[13]建立的風險評估體系,同時結合不同物種進行風險評估的方法。依據計算出的風險分析R值,進行風險程度判定。
根據R值來決定風險程度。2.5~3.0,極高度風險有害生物;2.0~2.4,高度風險有害生物;1.5~1.9,中度風險有害生物;1.0~1.4,低度風險有害生物(表1)。
2 結果與分析
2.1 草原病害種類
滿洲里市草原植物病害共采集鑒定23種不同植物的4類病害,分別是銹病、白粉病、葉斑病和煤污病,其中以白粉病和銹病危害的植物種類最多,其次是葉斑?。ū?)。
不同采集地植被狀況以及氣候條件略有不同,鑒定出的植物病害主要集中分布于扎賚諾爾區(qū)和滿洲里情人島,其余分布于滿洲里婚禮宮和達永山地區(qū)。植物病害平均發(fā)病率在5%~30%。病害發(fā)病率≥25%的病害有6種;發(fā)病率為15%~lt;25%的病害有8種;發(fā)病率lt;15%的病害有9種。植物病害頻度在10%~60%。病害頻度≥50%的有4種;病害頻度在40%~lt;50%有2種;病害頻度30%~lt;40%有4種;病害頻度lt;30%有13種。
銹病病情指數最高的是菊葉委陵菜(12.00),其次是鶴虱銹病(10.50)。菊葉委陵菜、鶴虱以及星毛委陵菜的發(fā)病
2.2 草原病害發(fā)病情況
白粉病、銹病、葉斑病和煤污病4類病害的發(fā)病情況見表3。由表3可知,病情指數高的有田旋花白粉病、少花米口袋白粉病、蒲公英葉斑病和菊葉委陵菜銹病。
率和嚴重度指數偏高,由此可知,銹病發(fā)病情況集中在委陵菜屬和鶴虱屬,對此寄主危害癥狀明顯。
白粉病在滿洲里市發(fā)生普遍度高、病害頻度大。其中病情指數最高的是田旋花白粉病(13.20),平均發(fā)病率為22%;其次是少花米口袋白粉?。?2.50),平均發(fā)病率為25%,兩者在病情指數上相差不大,但少花米口袋白粉病的嚴重度等級比田旋花白粉病高,有1/4~1/2葉片感病。
葉斑病的病情指數呈兩極分化。其中病情指數最高的是蒲公英葉斑?。?2.50),危害部位廣,平均發(fā)病率為25%。病情指數最低的是針茅黑斑病,僅發(fā)生部分危害,平均發(fā)病率為7%。
綜上所示,滿洲里市草原病害發(fā)生總趨勢為白粉病危害草本類植物數量最多、范圍最廣,病害頻度最大。銹病中等發(fā)生且比較集中分布,葉斑病和煤污病少量發(fā)生。銹病和白粉病這類病害發(fā)生普遍,危害不減;葉斑病病情指數兩極分化,煤污病病情指數最低。
2.3 主要草原病害風險分析
根據病害分布、危害程度、病情指數等,分別對菊葉委陵菜銹病、田旋花白粉病2種病害進行風險分析。
2.3.1 菊葉委陵菜銹病風險分析。
由表1及菊葉委陵菜的實際調查情況可知,菊葉委陵菜銹病地理分布P1=(P11+P12+P13)/3=1,潛在危害性P2=0.6P21+0.2P22+0.2P23=1.2,受害作物經濟重要性P3=Max(P31+P32+P33)=3,傳播擴散可能性P4=5P41×P42×P43×P44×P45=3,危險性管理難度P5=(P51+P52+P53)/3=4/3。
根據公式計算可得,R1=5P1×P2×P3×P4×P5=1.705,為中度風險有害生物。
通過對滿洲里市的實地調查,得出菊葉委陵菜在滿洲里市的病情指數較高,病原物對寄主的危害面積大,病害頻度也較大。菊葉委陵菜銹病在全國范圍內適生地廣,多地存在該病菌的潛在危害性。病菌依靠氣流傳播,滿洲里市草原植被豐富,風力條件充足,更利于該病生長繁殖,根據已有數據可知該病病原有3種,其風險性大大升高。目前數據分析暫時判定菊葉委陵菜銹病為中度風險有害生物。
2.3.2 田旋花白粉病風險分析。
由表1以及田旋花的實際調查情況可知,田旋花白粉病地理分布P1=(P11+P12+P13)/3=1.6,潛在危害性P2=0.6P21+0.2P22+0.2P23=1.346,受害作物經濟重要性P3=Max(P31+P32+P33)=1.90,傳播擴散可能性P4=5P41×P42×P43×P44×P45=1.502,危險性管理難度P5=1.4。
根據公式計算可得,R2=5P1×P2×P3×P4×P5=1.538,為中度風險有害生物。
通過對滿洲里市的實地調查以及查詢田旋花在全國范圍內的分布情況,可得出田旋花在北方地區(qū)的適生性較強。該病菌喜高溫高濕交替環(huán)境,在降雨量多的年份易發(fā)病,滿洲里的半干旱氣候有利于病菌生長。目前數據分析暫時判定田旋花白粉病為中度風險有害生物。
3 討論
草原病害防治策略應綜合考慮生態(tài)、經濟和社會因素,采取科學、合理、可持續(xù)的方式來控制草原病害。發(fā)現疑似病害時,采取積極有效的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物理防治以及生態(tài)調控等綜合措施。其中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合理使用化學用劑,楊合法等[14]通過對比7種藥劑發(fā)現,在白粉病發(fā)生初期使用碳酸氫鉀,發(fā)生期使用0.5%大黃素甲醚AS藥劑防治效果最優(yōu),防治效果為74.78%,增產率可達44.70%。針對銹病,李雷雷等[15]通過藥劑防治試驗得出小麥增產效果最明顯的試劑為200 g/L氟唑菌酰羥胺和25%丙環(huán)唑混合溶液,防治效果達83.86%。葉斑病作為農林業(yè)常見病害,其寄主廣泛,陳廣艷等[16]通過對玉米葉斑病的農藥測試得出,殺菌劑新班擊對玉米葉斑病的防效最高,達60.5%,增產率可達58.68%。
該研究發(fā)現并鑒定了滿洲里市不同草原植物病害共23種。吳金峰等[17]2019—2021年對滿洲里市病蟲害的調查顯示,病害種類達77種,且多為林木病害,但對全市轄區(qū)內的草原植物病害的系統性調查未見報道。該研究是對草原植物病害的有力補充,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滿洲里市植物發(fā)生病害的空白。將所鑒定的23種植物病害進行分析,其中危害面積最廣的為白粉病,其次為銹病和葉斑病。根據符崇梅等[18]對溫室內瓜菜病蟲草害調查得出,白粉病在西瓜、黃瓜、辣椒等多類蔬菜植物上均有發(fā)生,且危害頻度大。白粉病寄主植物多樣化,究其原因可能是滿洲里市春、秋氣溫較往年明顯升高,降雨量也明顯增加,從而導致白粉病發(fā)生面積明顯擴大;且滿洲里市植被類型多樣,不同種植物栽植密,有利于白粉病的傳播。蔣青等[13]建立的有害生物危險性評價的定量分析方法已被用在桉樹青枯病,張璐等[19]和錢軍等[20]參照我國現有的風險評估體系,分別對向日葵列當、二疣犀甲的潛在危險性進行了評估。植物病害對滿洲里市草原植物以及重要經濟作物造成了嚴重危害,尤其是發(fā)病較為明顯的田旋花白粉病和委陵菜銹病,運用合理的方法對其進行風險評估,對植物病害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21]。
4 結論
滿洲里市草原植物病害有23種4類,為銹?。?種)、白粉?。?2種)、葉斑病(4種)和煤污?。?種),各病害種類的平均發(fā)病率在5%~30%,病害頻度在10%~60%。
滿洲里市草原植物病害在6—8月的發(fā)生總趨勢:白粉病危害最大,銹病中等發(fā)生,葉斑病和煤污病少量發(fā)生。病情指數高的有田旋花白粉?。?3.20)、蒲公英葉斑病(12.50)、少花米口袋白粉病(12.50)和菊葉委陵菜銹?。?2.00),平均發(fā)病率分別為22%、25%、25%、30%。
菊葉委陵菜銹病的風險分析R為1.705,田旋花白粉病的風險分析R為1.538,皆屬于中度風險有害生物。
參考文獻
[1]" 嚴川,李春杰,林克劍,等.我國草原病蟲鼠害現狀、研究進展與治理對策[J].中國科學基金,2023,37(4):580-586.
[2] 岳方正,段廷玉,才玉石,等.簡述我國草原有害生物發(fā)生與防治[J].中國森林病蟲,2019,38(6):27-31.
[3] 朱菊發(fā),廖菲菲,鄧禮.萍鄉(xiāng)市草地有害生物種類調查[J].生物災害科學,2023,46(2):164-170.
[4] 關娟.草地病害防治技術[J].新疆畜牧業(yè),2008(3):57.
[5] 平濤有.云南省德欽縣草原病害調查研究[J].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2023,48(1):36-40.
[6] 韓冰一.沈陽市棋盤山景區(qū)森林病害區(qū)系調查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yè)大學,2016.
[7] 劉勇.放牧對隴東與甘南草原植物病害的影響[D].蘭州:蘭州大學,2016.
[8] 遷力根.呼和浩特市草原3類有害生物種群特征及風險分析[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23.
[9] 顧仲陽.去年我國草原有害生物危害面積下降[N].人民日報,2022-05-18(013).
[10] 邵力平,沈瑞祥,張素軒,等.真菌分類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4.
[11] 南志標,李春杰.中國草類作物病理學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12] 喬鮮果,郭柯,趙利清,等.中國石生針茅草原的分布、群落特征和分類[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7,41(2):231-237.
[13] 蔣青,梁憶冰,王乃揚,等.有害生物危險性評價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J].植物檢疫,1995,9(4):208-211.
[14] 楊合法,閆勇,韓卉,等.有機生產中防治西葫蘆白粉病的藥劑篩選[J].安徽農業(yè)科學,2023,51(7):150-153.
[15] 李雷雷,范志業(yè),陳琦,等.不同藥劑處理對小麥葉銹病的防治效果及產量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21,49(10):138-139,156.
[16] 陳廣艷,周彥民,賀清秀.幾種殺菌劑對秋糯玉米葉斑病的防治效果[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6,44(12):164,228.
[17] 吳金峰, 楊述深, 傲特根白音. 滿洲里市邊境防護林主要病蟲鼠害的發(fā)生情況及防治措施[J]." 呼倫貝爾學院 學報, 2002,10(3): 89-91.
[18] 符崇梅,王雅婷,張付平,等.酒泉市日光溫室瓜菜病蟲草害調查[J].甘肅農業(yè)科技,2014(9):26-29.
[19] 張璐,胡玲軍,趙思峰.向日葵列當在中國的風險評估和防控策略[J].中國植保導刊,2020,40(8):80-83.
[20] 錢軍,李敦禧,黃丹慜,等.二疣犀甲在海南的風險評估分析[J].熱帶林業(yè),2018,46(1):57-60.
[21] 張學坤,姚兆群,趙思峰,等.分枝(瓜)列當在新疆的分布、危害及其風險評估[J].植物檢疫,2012,26(6):31-33.
基金項目 滿洲里市林業(yè)和草原事業(yè)發(fā)展中心項目(MZL-QY-22015);呼和浩特市林業(yè)和草原保護中心項目(FHYXFW2023-03001);內蒙古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202210129029);內蒙古自治區(qū) 2022 年科學技術協會科普作品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 蔣萌萌(1999—),女,內蒙古鄂爾多斯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森林保護與林業(yè)病害。*通信作者,教授,從事森林病理、微生物和森林保護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