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滲透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本文闡述了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價值觀滲透的必要性,并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價值觀培養(yǎng)的現實困境,提出了三點應對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價值觀滲透;應對策略
1" 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價值觀滲透的必要性
1.1" 符合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
小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將積極向上的、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融入數學學習中,可以在孩子的潛意識中植入正確的價值觀念.教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讓他們在學會數學知識的同時,又能學會如何成長、成才.
1.2" 強化學科內涵
數學學科不是單一的學科,它和多個學科相互聯(lián)系,融合發(fā)展.將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融入數學教學中,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科內涵,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從而增加數學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價值觀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例如,應用題不僅僅是數學知識的應用,更是對生活中價值觀念的思考和實踐,
從而激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
1.3" 促進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價值觀滲透能促進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因為它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道德、社會及個人發(fā)展相結合.通過在數學問題中融入合作、堅持、責任感等價值觀,學生不僅能在知識和技能上得到提升,還能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行為習慣.這種綜合教育方式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全面提升其數學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
2" 小學數學教學中價值觀培養(yǎng)的現實困境
2.1" 數學價值觀發(fā)展參差不齊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價值觀面臨的現實困境之一在于學生數學價值觀的發(fā)展參差不齊.在同一個班級中,有些學生能夠通過數學學習體會到合作與堅持的價值,而另一些學生可能只關注解題的結果,忽視了解題過程中思維方法的提升和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在課堂活動中,教師組織學生分組合作解決一個實際問題,有些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并展示團隊精神,而另一些學生則傾向于獨立完成任務,缺乏合作意識.這種差異不僅影響了課堂氛圍,也導致了學生在價值觀和學科素養(yǎng)方面發(fā)展的不平衡,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花費更多精力去平衡不同學生的需求.
2.2" 教師的數學價值觀認知模糊
教師對數學價值觀的認知模糊會導致在教學過程中難以有效滲透價值觀.例如,在教學“分數”的過程中,教師主要關注學生對計算技巧和解題步驟的掌握,卻忽視了通過分數概念培養(yǎng)學生的公平意識和分配觀念.很多教師未能深刻理解數學教學不應僅是知識的傳授,還應涵蓋道德教育和價值觀引導,因而在課堂中很少主動引導學生討論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公平應用,如平等分配資源或合作分享成果.這種認知上的模糊使得教師在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時難以有針對性地融入價值觀教育,導致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缺乏對數學內在價值的全面理解,進而影響其學科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2.3" 教學研究的“智育至上”
教學研究的“智育至上”觀念,使得德育和價值觀教育被忽視.例如,在教學“幾何圖形”時,教師往往過于注重學生對概念、定理和解題技巧的掌握,而忽略了可以通過幾何學習來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創(chuàng)造力和合作精神.課堂上,教師通常將大量時間用于講解知識點和做題訓練,鼓勵學生快速、準確地解答問題,以便在考試中取得高分.然而,這種以智育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忽視了數學學習的情感和社會維度.學生在應試壓力下,很少有機會通過小組合作完成項目或探索幾何圖形在藝術和建筑中的應用.因此,學生雖然在解題能力上有所提升,但缺乏對幾何圖形美學和應用價值的深刻理解,無法全面認識數學的多元價值.這種“智育至上”的教育理念不僅限制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也削弱了教學研究在德育和價值觀培養(yǎng)中的作用.
2.4" 教學研究評價體系存在的弊端
傳統(tǒng)評價體系往往過于側重考試成績而忽視學生的價值觀和綜合素養(yǎng).例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和學校通常通過期末考試或標準化測試來評估學生的數學能力,這些測試主要關注學生的計算準確性、公式應用能力和解題速度.由于評價體系的單一化,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傾向于以應試為導向,忽視了如何通過數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合作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解決應用題時,教師雖然可能會提供豐富的題目讓學生練習,但卻很少有機會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現誠信和合作,這使得學生在考試中表現良好,但缺乏對數學實際應用的全面理解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這樣的評價體系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價值觀發(fā)展,導致教學研究在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面存在明顯的短板.
3" 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價值觀滲透的策略
3.1" 深入挖掘試題中的育人元素
教師應對試題進行細致分析,理解試題所涉及的背景故事、情境和隱含的教育意義
,關注試題設計者的意圖,尋找試題中蘊含的育人價值觀.[1]在解題過程中,
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試題背后的教育意義,并鼓勵學生進行討論與交流.教師要通過提問、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發(fā)現試題中的育人元素,并啟發(fā)他們思考相關的價值觀.
教師在講解知識點的同時,需要關注試題所要實現的價值傳遞.下面以一道試題來說明價值的傳遞.
冬奧會項目設有單板滑雪U型池賽,其U型池簡化模型如圖1所示,形狀可看成一個長方體中挖去了半個圓柱.已知冬奧會標準U型池的規(guī)格:長為120m,寬為20m,高為10m,其中挖去的半個圓柱的底面直徑AD為12m,該U型池所占空間大小是多少立方米?(π取3)
圖1
問題解答:120×20×10-3×(12÷2)2×120÷2=24000-108×120÷2=24000-12960÷2=24000-6480=17520(m3).
冬奧會代表了體育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設計相關題目,可以向學生傳遞奧林匹克精神,如團結友愛、公平競爭、努力拼搏等.同時,體育賽事也是對體育道德的體現.學生可以通過解題體會運動員的艱辛和堅持,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品質.
3.2" 優(yōu)化教育評價制度,構建數學價值觀評價指標
為了擺脫小學數學價值觀培養(yǎng)的現實困境,教師可以通過建立具體的數學價值觀評價指標來指導教學實踐(見表1).
例如,在教學“分數應用”時,教師可以設計以實際生活問題為基礎的任務,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實用價值.同時,教師通過小組合作和討論,鼓勵學生在交流中表現出堅持、耐心和創(chuàng)造性,并提供即時反饋,幫助學生認識和改正錯誤,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數學興趣和合作能力.這些措施的有效實施,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還能深化他們對數學價值的認識.
3.3" 挖掘隱性課程資源,彰顯數學人文價值
教師應將數學教材中的概念和問題與現實生活中的價值觀教育相結合.例如,在教學“分數”概念時,教師不僅要教授分數的計算方法,還可以通過實際的分配問題,如家庭中的食物分配、團隊活動中的資源分配等,引導學生討論公平與合作的價值.將數學問題與生活中的道德和社會問題相聯(lián)系,讓學生理解數學不僅是抽象的計算工具,更是實現公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手段,從而在教學中自然滲透人文價值.
教師還應積極利用教材中的故事和歷史背景來引導學生感悟數學文化和社會意義.例如,在教學“幾何圖形”時,教師可以引入古代建筑和藝術作品中的幾何圖形,如古埃及金字塔或中國傳統(tǒng)建筑,通過這些實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美感和文化價值.同時,教師可以安排課堂討論,讓學生分享他們對這些數學應用案例的看法,從而激發(fā)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和對其人文價值的認同.這種方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綜合理解,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吳偉華,張嫦.小學數學學業(yè)質量評價試題編擬的優(yōu)化策略及試題教育價值提升路徑[J].小學教學(數學版),2024(2):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