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時,人們習慣根據(jù)自己的社交規(guī)范評判他人的行為,因此,如果禮貌行為的文化差異被忽略,導致交流失敗的誤解和語用失誤就會產(chǎn)生。本文通過調(diào)查,對我校(西安工商學院)的學生英語禮貌語用失誤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需要積極獲取目的語語言文化信息,提升文化差異意識,進一步提高語用能力。
關鍵詞:禮貌原則;語用失誤;語用能力
作者簡介:何晨(1986-),女,陜西西安人,西安工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一、引言
當人們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時,不但會受到不同語言的影響,也會受到文化差異的干擾。為了保證能夠成功交流,人們需要關注跨文化交流中一個最基本的現(xiàn)象——禮貌,這是交流能否開展并繼續(xù)的關鍵。禮貌語和合適的語言形式能幫助人們建立并維系和諧的社交關系。對中英兩種語言禮貌語差異的分析表明,對跨文化差異的忽視很容易導致語用失誤并引發(fā)誤會,甚至產(chǎn)生交際沖突。英語是中國學生的必修語種,如果長期學習并使用英語的學生不知道或者不太了解怎樣用英語以正確的方式和英語為母語的人進行溝通,將會擾亂整個交流行為。作為大學生,不能完全寄希望于英語為母語的人掌握中國的禮貌文化,也要主動積極地學習英語語言中的禮貌文化。
二、禮貌原則
什么禮貌?不同的語言學家和學者給出了不同的解釋。Watts對禮貌進行了定義:“a form of social behavior; a skill to be used to achieve specific aims; principal aim is enhancement of self-esteem and his/her public status in the eyes of other with supplementary aim of enhancing other's self-esteem.”H. Paul Grice提出,不考慮人們的文化背景,所有的說話者都遵循一個基本原則,這個原則指導著對話,他把這一原則定義為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 including Quantity, Quality, Relation and Manner)。Geoffrey N. Leech認同Grice的合作原則理論,他認為人類社會存在一系列準則(maxim)指導并約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但是他提出合作原則的范疇應該擴大,因此,Leech提出了他的6條禮貌原則:Tact maxim、Generosity maxim、Approbation maxim、Modesty maxim、Agreement maxim、Sympathy maxim。
關于禮貌行為的研究,Brown和 Levinson的面子理論(Face Theory)也不能忽略。在Brown和 Levinson的理論中,面子指個人公共形象,這種個人形象是每個社會成員想要維護的。根據(jù)George Yule的研究,面子指一個人的情緒和社會屬性感,這是每個人擁有并且期待他人認可的。它包含了兩個方面:1.積極面子:每個社會成員得到他人認可;2.消極面子: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被他人阻礙。
中國學者顧曰國教授在中國禮貌原則分析上有獨到的見解。追溯中國禮貌文化現(xiàn)代范式起源并基于現(xiàn)代中國的數(shù)據(jù)研究,顧曰國得出了他的禮貌原則:Self-denigration Maxim、 Address Term Maxim、Refinement Maxim、Agreement Maxim、Virtues-words-deeds Maxim,他認為這種禮貌原則更符合中國文化。
三、跨文化語用失誤
“語用失誤”這一述語是Thomas Jenny最先提出的,指“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這種現(xiàn)象一般出現(xiàn)在這樣的情景中:聽話者感知說話者的言語意圖,而不是說話者希望聽話者想要理解的含義。在中國,學者何自然也對這一術語進行了定義“failure to achieve the desired communicati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即在交流中沒有達成期待的效果。
語用失誤分為兩類:語言語用失誤(pragmalinguistic failure)、社交語用失誤(sociopragmatic failure)。當語用含義映射在語言結(jié)構(gòu)上,這種語言結(jié)構(gòu)從系統(tǒng)上和說話者本民族語言不同,語言語用失誤就會產(chǎn)生了。如果對話者不理解或者忽視彼此間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差異,那么社交語用失誤就會產(chǎn)生。
四、語用失誤調(diào)查與分析
本次調(diào)查主要是針對大學生在禮貌言語行為上產(chǎn)生的語用失誤現(xiàn)象,調(diào)查對象為我校本科生,調(diào)查問卷共包含11個問題,涉及禮貌言語行為的5個方面:恭維、恭維回應、稱謂、問候、幫助及回應。調(diào)查結(jié)果見表1。
(一)恭維
恭維是展示一個人對他人欣賞和認同的一種表達。根據(jù)Leech的禮貌原則,贊許準則包含兩部分:對他人的批評最小化,對他人的贊美最大化。在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論中,恭維是維護他人積極面子的一種策略。
問題1是向中年女性推薦服飾,55%的受訪者出現(xiàn)了語用失誤,選擇了“You look so young.”。Young的對立面是old,在中國,“老”不是一個貶義詞,但是在英語中,“old”意味著虛弱。Mrs. Brown是一個中年女性,學生的選擇會讓對方覺得自己在他人眼里很老,穿上推薦的裙子就會顯年輕,或者覺得對方的贊美并不真誠,因此,她并不會覺得高興。但是這樣的表達在中國文化中很常見,人們很樂意聽到這樣的贊美:你穿這件衣服看起來好年輕啊!尤其是女性。這不僅夸贊了人的外表,也說明她在著裝方面獨到的眼光。而在英語語言中,這種恭維違反了得體準則和同情準則。
(二)恭維回應
問題3關于對運動比賽中良好表現(xiàn)的贊美,問題4對能流暢地進行英語表達進行回應。對于恭維回應,中國人和母語為英語的人的表現(xiàn)完全不同。與中國人相比,西方人更樂意通過言語表達他們的感謝和贊美,在接受別人的贊美方面更加直接和坦誠。當人們聽到“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這樣的夸贊時,母語為漢語的人會感覺到尷尬。為了展示他們的謙遜,他們會拒絕這樣的贊美,用“no”來回應。而西方人會接受這種贊美,給予積極的回應“Thank you.” ,因為他們相信別人的贊美是真誠的,這樣的回應是禮貌的且不高傲,如果此時過于謙遜則是不禮貌的。在問題3中,典型的中國式回答是“不,我的英語并不好?!被蛘摺安?,我的英語還不夠好,還有待提高?!?這樣的回答是顧曰國禮貌原則中Self-denigration Maxim(自我否定)原則的表現(xiàn)。從統(tǒng)計表中可以看到,15%的學生出現(xiàn)了語用失誤。在問題4中,25.5%的受訪者在英語語言環(huán)境中采用漢語表達方式,出現(xiàn)了語用失誤。
(三)稱謂
稱謂是禮貌言語行為的重要因素,它在反映人際關系和調(diào)節(jié)人際關系方面起著微妙的作用。人都有姓和名,在中國,人們稱呼他人時通常使用名或者是姓+關系/職位/頭銜,如李老師、王叔叔、張經(jīng)理。在英語文化中,人們稱呼他人時通常使用名或者是關系/職位/頭銜+姓,如Pro. Smith、Uncle Thomas。當關系、職位等于姓氏結(jié)合時,中西方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是不同。在中國校園,和教師打招呼說“老師早”,是很正常的,無論這個老師是教授還是助教,學生如果直呼教師姓名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而在英語語言中,教授、船長等可用在姓氏之前。在問題5中,對教師的稱謂28.3%的學生出現(xiàn)語用失誤,其中25%選擇“Morning! Teacher” 或“Good morning! Teacher Liu”,這是典型的中式表達。在英語表達中,如果教師的頭銜是教授,學生可以稱呼為“Professor Robert” 或 “Professor”,但“Teacher Robert”是不可以使用的,“Teacher”在英語中表示一種職業(yè),不能用做稱謂,這樣使用符合中文的禮貌原則中的Address Term Maxim,但是英語中沒有這樣的禮貌原則。在問題6中,對于父親朋友的稱謂78.3%的學生出現(xiàn)語用失誤,選擇“Hello! Uncle Smith.”來稱呼,這也是典型的中式表達。在英語語言中,只有父母的血親兄弟可以用 uncle來稱呼,其他關系要用Mr.+surname稱呼。
(四)問候
英語語言中問候有很多種表達方式,簡單的如“Hi”? “Hello”,復雜一點的如 “How are you getting on?”“How is everything with you?”。在不同的場合或關系中,人們會選擇恰當?shù)姆绞絹磉M行問候。母語為漢語的說話者跟他不熟悉的人問候會用“您好” 或 “你好”。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是,漢語語言環(huán)境中,人們和熟悉的人問候通常會說“吃了嗎?”或“你去哪兒呀?”,顯然,如果你用這樣的方式對英語語言者問候,必然會引起誤解。這樣的問候方式會讓人覺得侵犯了自己的隱私,西方人非常注重這一點。問題7中,13.3%的學生出現(xiàn)了語用失誤,使用漢語思維回答英語問題。問題8是關于一個人問候剛剛完成講座的一位教授。在中國,老師完成講座后,人們通常會說“老師您辛苦了?!钡窃谟⒄Z中,如果用類似的表達,會讓這位老師覺得很尷尬,認為自己身體素質(zhì)不好或講座聽眾表現(xiàn)不好,需要費力完成講座,這樣他會很生氣。此時,合適的問候可以是“How do you like your students?”。在這個場景中,75%的學生出現(xiàn)語用失誤。
(五)幫助及回應
問題9和10涉及接受和拒絕他人的幫助,問題11是關于被拒絕后的回應。在漢語語言中,對于別人提供的幫助,人們通常不直接接受或者拒絕,言語雙方會進行推拉,使用“It's too much trouble for you (太麻煩你了).”“Please don't go to any trouble(別麻煩了).”來強調(diào)帶給別人的不便,任何不假思索的直接接受或者拒絕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在英語語言中,人們接受和拒絕幫助會更為直接。問題9中,出現(xiàn)語用失誤的焦慮較高78.3%。在問題11中,86.7%的學生選擇是正確的,在英語語言中如果別人拒絕了你的幫助,你就不能再強行提供幫助,在“提供幫助-拒絕”的推拉中,中國人在面對拒絕時會重復這個模式來表示的自己的熱情和善意,但是西方人并不會使用這樣的模式。
五、結(jié)語
本次調(diào)研主要針對禮貌語開展,但從以上調(diào)研結(jié)果和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在英語口語語言應用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學生通過小學到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在禮貌語上學生可以輸出正確語言結(jié)構(gòu),但是語言使用環(huán)境還有不熟悉的方面,導致語用失誤。語用失誤是由文化差異導致的,不熟悉目的語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必然存在絆腳石,造成溝通障礙。目的語文化學習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學生日后在學習式工作中能夠更有效地用英語進行交流,英語教師需要盡可能地讓學生了解、學習英語文化,以促進英語語言能力的提升,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
參考文獻:
[1]Watts R. Politeness in Language: Studies in its History, Theory and Interaction[M].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1992.
[2]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3]Brown P S. 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4]Yule G. Pragmatic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5]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4):10-14.
[6]何自然.語言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7]戴煒棟,何兆熊.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