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芝
摘 要 文章考察了“天下”等詞的語義演變,進一步證明了漢語中存在從范圍義到程度義的語義關聯(lián)。在先秦漢語中,“天下”從語義實在的處所范圍詞演變?yōu)楸硎尽澳撤N性質程度最高”的程度義。這種語義演變與其所處定語位置有密切聯(lián)系,也與“天下(之)NP”中NP的性質以及整個“天下(之)NP”的語法功能有關。這種語義關聯(lián)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漢語中,“世界、宇宙”等的詞義演變跡象是典型的例子。文章從認知角度分析了這一語義演變背后的動因。
關鍵詞 “天下” 語義演變 范圍義 程度義 語義關聯(lián)
很多漢語研究學者發(fā)現(xiàn),處所范圍義與程度義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語義關聯(lián)。李小軍(2018)指出:強調整體性的“全”類總括范圍副詞與程度副詞存在語義適應性,經歷了“范圍→程度”的演變。文章認為,范圍到程度的演變,從結果來看屬于隱喻,故而存在整齊的語義對應性:總括——高程度;從過程來看則屬于轉喻。趙軍(2005)探求了“頂”由名詞“頭頂”義引申為泛指一切具有垂直高度的事物的最上部,最終虛化為一個表最高量的程度副詞。王秀玲(2007)討論了程度副詞“分外”的來源及其發(fā)展,認為它從表示“本分/職分之外”的范圍義詞組詞匯化并虛化產生了表示程度高的副詞用法。此外,“極”也由表示“棟也”(《說文》),即房屋正中最高處的名詞演變虛化為表程度高的副詞。前人的研究有力地證明了漢語中存在“處所范圍→程度”的語義演變規(guī)律,本文則試圖證明,定語位置上的“天下”等處所范圍義名詞也經歷了這一語義演變,演變的途徑和動因與上述詞有所
不同。
一、 “天下”的語義演變
雙音節(jié)形式“天下”,從語法結構來看,是“處所名詞+方位詞”,字面意義即“普天之下”,為偏正結構的處所詞,泛指古人所認為的世界范圍?!稘h語大詞典》釋義為:“古時多指中國范圍內的全部土地;全國?!笔且粋€人文地理概念。“天下”成詞很早,先秦時期就已經成為常用詞。“天下”指華夏與四夷所居之地,即中原及其周邊的地區(qū)和國家;也可以指天下之人?!独献印の迨恼隆罚骸靶拗谏恚涞履苏?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笨芍疤煜隆笔翘熳咏y(tǒng)治的區(qū)域,是當時最大的政治區(qū)域范圍,是人們所知范圍內的全部土地。
從語法功能來看,“天下”[1]在句中可以做主語、賓語、定語,如:
(1)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周易·乾》)
(2) 后稷封殖天下,今戎制之,不亦難乎?(《左傳·昭公九年》)
(3) 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論語·陽貨》)
在主賓語位置上,“天下”的意義較為單純,就是指“中國范圍內的全部土地”。但是,在定語位置上,其意義漸漸發(fā)生了變化,由處所范圍義發(fā)展出了程度義。我們先看《孟子》中的幾個句子:
(4) (王良)天下之賤工也。……天下之良工也。(《滕文公下》)
(5)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同上)
(6)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離婁上》)
楊伯峻(1960)《孟子譯注》對這幾個句子的翻譯是:
(7) (王良)是個拙劣的駕車人。……(王良)是一個高明的駕車人呀!
(8) 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路。
(9) 伯夷和太公兩位老人,是天下最有聲望的老人,都歸于西伯,這等于天下的父親歸于西伯了。
例(4)中的“天下”一詞,楊氏沒有翻譯;例(5)和例(6),則在“天下”之后加入了程度副詞“最”。其實,例(4)也該照此理解:“天下最拙劣的駕車人”“天下最高明的駕
車人”。
這些句子中的“天下+之+NP”格式,“天下”處于表意義限定的定語位置,但其處所范圍義限定并不凸顯,整個格式凸顯的是NP在某方面的程度達到最高等級。這種構式義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們發(fā)現(xiàn),一直到《左傳》,“天下”一詞都以單獨做主語、賓語等句子成分為主,很少做定語。到了《論語》《孟子》中,“天下”做定語的句子多了起來,“天下(+之)+NP”強調NP在某方面“最”的程度義。這類例句有以下共同的語義和語法
特點:
①“天下(+之)+NP”的中心語NP為定中結構復合詞或短語。
②“天下”指華夏與四夷所居之地的客觀處所意義有所虛化,代表人們認知中一個最大的范圍。
③“天下之NP”表示單數義。
④“天下之NP”在句中做謂語或賓語,尤以做判斷句謂語為主。
我們調查了先秦和秦漢時期的30種文獻,發(fā)現(xiàn)表最高程度義的“天下(+之)+NP”格式基本上都符合這4個特點。其他例句如:
(10) 夫軫,天下之辯士也。(《戰(zhàn)國策·秦策一》)
(11) 武王問太公曰:“敵人圍我,斷我前后,絕我糧道,為之奈何?”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也,暴用之則勝,徐用之則敗?!保ā读w·虎韜·疾戰(zhàn)》)
(12) 犀首,天下之善將也,梁王之臣也,秦王欲得之與治天下。(《韓非子·外儲說
右上》)
(13) 公輸般,天下之巧工也,已為攻宋之械矣。(《呂氏春秋·愛類》)
(14) 始吾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戰(zhàn)國策·趙
策三》)
以上“天下(之)NP”分別指(天下)“最雄辯的士”“最窘迫的軍隊”“最好的將”“最巧的工匠”“最賢德的公子”。
從中心語的結構特點來看,除了以上這種典型中心語之外,還有以下兩類:
a. 中心語為“者”字短語“VP/AP者”。如:
(15) 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莊子·人間世》)
(16) 造父者,天下之善御者也,無輿馬則無所見其能。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無弓矢則無所見其巧。(《荀子·儒效》)
(17) 晏子,天下之賢者也;今去齊國,齊必侵矣。(《晏子春秋·內篇雜上》)
“天下之VP/AP者”意為(天下)“最VP/AP的人/事”。
b. 中心語為身份名詞“杰、將、才、英、士”等。如:
(18) 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杰也。(《荀子·非相》)
(19) 慎行此六術、五權、三至,而處之以恭敬無壙,夫是之謂天下之將,則通于神明矣。(《荀子·議兵》)
(20) 堯舜者,天下之英也;朱象者,天下之嵬,一時之瑣也。(《荀子·正論》)
(21) 始以先生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為天下之士[2]。(《戰(zhàn)國策·趙策三》)
例(18)王先謙《荀子集解》(1988)注:“倍萬人曰杰”,“天下之杰”即“才智最超群的人”。例(19)王先謙注:“天下莫及之將”,即“最強的將領”。例(20)王先謙注:“鄭康成注《禮記》云:‘英,謂俊選之尤者’”,“天下之英”即“最超群的人”;“天下之嵬”指“最險詐奸邪的人”;“天下之士”指“最杰出的士”?!疤煜?之+身份名詞”意為在某種身份的人中是最強的。
這種“天下之N”多出現(xiàn)于判斷句中做謂語,主語多為表人名詞。在這種語境中,“天下”作為處所范圍義,是冗余意義,因為所有的人和事物都在“天下”的范圍內,這是不言而喻的?!疤煜隆笔枪湃艘阎淖畲蠓秶斢谩疤煜隆眮硇揎椕~,而這個名詞本身表示“具有某種特征的人或事物”[3]時,就演變出了言外之意:“(在全天下范圍內)具有某種特征的人中程度最高的人或事物”。因為中心語名詞字面上并沒有屬性義,所以與中心語為偏正結構的“天下之NP”相比,這類中心語為單音節(jié)名詞的“天下之N”中的“天下”,其程度義是最明顯的,必不可少。
這種程度義可以用“至”這類表示最高程度義的副詞來明確顯現(xiàn),“至”后一般是形容詞:
(22)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周易·系辭傳上》)
(23)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周易·系辭傳上》)
(24)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四十三章》)
(25) 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莊子·駢拇》)
(26) 今有馬于此,如驥之狀者,天下之至良也。(《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這種表達顯性程度義的短語可以在句中做主語,如例(24)。但如果沒有“至”,一般是不能做主語的,如:
(27)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莊子·胠篋》)
這里的“天下之善人”在句中做主語,其中的“天下”是本義,并無程度義。
只有在特定的語境中,主語位置上的“天下之NP”才可以呈現(xiàn)出程度義:
(28) 一鄉(xiāng)之善士斯友一鄉(xiāng)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孟子·萬章下》)
這個句子中的“天下之善士”與“一鄉(xiāng)之善士”“一國之善士”并列,“天下”從表面看有“中國范圍內的全部土地”之義;但句中的“一鄉(xiāng)、一國、天下”做定語,其實并非從處所范圍角度來修飾中心語。楊伯峻《孟子譯注》的譯文是:
一個鄉(xiāng)村的優(yōu)秀人才便和那一鄉(xiāng)村的優(yōu)秀人物交朋友,全國性的優(yōu)秀人物便和全國性的優(yōu)秀人物交朋友;天下性的優(yōu)秀人物便和天下性的優(yōu)秀人物交朋友。
在這個語境中,均隱含了程度義,“一個鄉(xiāng)村最優(yōu)秀的人才、全國最優(yōu)秀的人才、全天下最優(yōu)秀的人才”。下文的“一家/鄉(xiāng)/國之人”在判斷句中做謂語,也均隱含程度義,體現(xiàn)了處所范圍詞向程度義演變的典型語境:
(29) 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異:有聞道而好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鄉(xiāng)者,一鄉(xiāng)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國者,一國之人也。(《管子·形勢》)
“一家之人”,是一個家里最優(yōu)秀的人才;“一鄉(xiāng)之人”,是一個鄉(xiāng)里最優(yōu)秀的人才;“一國之人”,是一個國家最優(yōu)秀的人才。
以上兩個例子說明,不僅是“天下”一詞,表示處所范圍的名詞“家、鄉(xiāng)、國”處在定語位置時也有產生程度義的潛力。但因為“家、鄉(xiāng)”用于這種語境的頻率很低,所以沒有演變出程度義。而“國”出現(xiàn)頻率高,后來也發(fā)生了和“天下”類似的語義演變,詳見
下文。
從漢代以來的古注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已經意識到定語位置上的“天下”蘊含有程度義,以上《荀子》《莊子》之注釋均有所體現(xiàn)。又如《老子·二十九章》:
(30)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帛書《老子》甲
乙本)
“天下神器”為判斷句,“天下”是判斷句的主語。
(31)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王弼本)河上公注:“欲為天下主也,欲以有為治民,我見其不得天道人心已明矣。天道惡煩濁,人心惡多欲。器,物也。人乃天下之神物也,神物好安靜,不可以有為治。”(《老子·無為》)
高明(2004)《帛書老子校注》認為:“《老子》所謂‘器’指萬物言,……人為萬物之靈,故謂‘神器’?!币驗椤疤煜律衿鳌焙鬅o“也”字,河上公把它理解為偏正結構,認為其義為人。所謂“天下之神物”“萬物之靈”,都指“最有靈性的東西”。
在一眾表示處所范圍義的名詞中,“天下”所表示的范圍是最大的,用于定語位置的出現(xiàn)頻率是最高的。表程度義的“天下”構成的“天下(之)NP”在句中主要做謂語。我們對《戰(zhàn)國策》中的“天下(之)NP”(“天下”表示“最”)的句法功能進行了窮盡性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程度義“天下”組成的定中短語在句中主要做判斷句謂語,偶爾做賓語,全部出自《燕策》,如:
(32) 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窺以重利,秦王貪其贄,必得所愿矣。(《燕策三》)
(33) 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燕策三》)
“天下之勇士”指天下最勇敢的勇士。從后文就可以看出來,燕太子丹要找的是一個人,而非很多人?!疤煜轮笆住敝浮疤煜伦钿h利的匕首”。從后文也可以看出,太子最終找到了,就是“徐夫人之匕首”?!疤煜隆弊龆ㄕZ的兩個名詞性短語都是表示單數而非
復數。
以上主要考察的是先秦文獻中“天下”一詞的詞義演變情況。其程度義在漢代以后繼續(xù)使用,如:
(34) 且智伯亡無后,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史記·刺客列傳》)
(35) 臣之子,皆下材也,可告以良馬,而不可告以天下之馬[7]。(《淮南子·道應》)
(36) 建天下之鳴鐘[8],而撞之以挺,豈能發(fā)其聲乎哉?(《說苑·善說》)
(37) 申胥,先王之忠臣,天下之健士也,胥殆不然乎哉?。ā对浇^書·越絕請糴內傳》)
(38) 我自是天下男子,厭何預卿事而見喚邪?(《世說新語·假譎》)
(39) 天下要物,正有《戰(zhàn)國策》。(《世說新語·讒險》)[9]
(40)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勞勞亭》)
(41) 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壯游》)
這一意義主要在書面語中使用,在宋代以后的口語文獻中不常見,而是常在“天下”后用“第一”等顯性詞語來表現(xiàn)最高程度義。如:
(42) 演公天下第一等宗師,何故舍而事遠游?(《五燈會元》卷十九)
(43) 天下最高手你還要饒他先哩?。ā抖膛陌阁@奇》卷二)
(44) 那柳二爺竟別提起,真是天下頭一件奇事。(《紅樓夢》第六十七回)
我們認為,因為“天下”的程度義受到句法位置、搭配詞語的形式、語義等的制約,是不自由的,而且其程度義所修飾的屬性有時還需要聽者、讀者根據上下文添加(如“天下男子”),不符合省力原則,因此,“天下”的程度義逐漸衰落,而代之以顯性表達。
綜上所述,“天下”一詞之所以從處所范圍義演變?yōu)槌潭茸罡吡x,與它處于定語的語法位置緊密相關,同時還有兩個語法條件:它所修飾的中心語一般是定中短語;“天下之NP”一般在句中做判斷句謂語。在這種句法環(huán)境中,“天下”演變?yōu)楸硎境潭茸罡叩模Z義指向定中結構中心語中的定語。以上過程說明,定語這一語法位置在詞義演變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同類處所范圍詞的語義考察
與“天下”同義或類義的還有“四方、海內、宇內、國、天”等。
1. 四方
“四方”在先秦文獻中經常單獨做主語、賓語,也可以做定語。做定語時,表示“天下、各處”的處所義較強,意義比較實在,如:
(45) 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尚書·商書·金滕》)
(46) 受福無疆,四方之綱。(《詩經·大雅·假樂》)
(47) 若夏盟于鄫衍,秋而背之,成求而不違,四方諸侯其何以事君?(《左傳·哀公七年》)
(48)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論語·堯曰》)
“四方”本義指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詞義引申泛化指“天下;各處”。由方向到處所,其語義特征中處所義始終較強,是一個名詞。也可以做定語,做定語時,其所修飾的中心語以表人名詞為主,“四方之N”一般是表示復數。與“天下”不同,“四方”做定語時所修飾的中心語一般是光桿名詞而非定中短語,它始終沒有發(fā)展出程度義。
2. 海內
“海內”指四海之內,即國境之內,全國,與“天下”同義。我們在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CL古代漢語語料庫(以下簡稱“CCL語料庫”)中檢索,先秦文獻中處于定語位置上的“海內”數量很少,大約有12個,有“海內之地、海內之政、海內玉幣、海內之情、海內之人、海內之民、海內之士、海內之國、海內之王、海內之智”等。中心語以表人名詞為主,“海內之N”定中短語一般是復數名詞,“海內”就是指“全國”,意義很實在。不過,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其虛化的跡象:
(49) 韓子廬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戰(zhàn)國策·齊策三》)
“海內”做定語,修飾的中心語也是定中結構的名詞性成分,“海內之狡兔”與“天下之疾犬”相對,后者指“(跑得)最快的狗”,前者顯然指“最狡猾的兔子”。這樣的意義是在這個特定語境中顯現(xiàn)出來的,我們只發(fā)現(xiàn)了這一例。因為使用頻率過低,“海內”始終沒有像“天下”那樣發(fā)展出程度義。
3. 宇內
“宇內”與“天下”同義,指全國,也可以指全國之人??疾镃CL語料庫,“宇內”共計435例,其中做定語的只有34例(先秦至漢代只有4例)。中心語有“物、眾、士、干戈、推心、瑰奇、兵力、萬物、異味、林泉”(以上定語中心語中間有“之”),“生靈、形骸、群生、大州、文臣、男色、法書、人才、公卿之府、纏足之俗、五大洲諸國、名勝、操觚之士”(以上定語中心語中間無“之”)。中心語可以是表人名詞,也可以是表事物的。“宇內之N”定中短語一般是復數名詞,“宇內”就是指“全國”,意義很實在。但我們也發(fā)現(xiàn),明清以后,當“宇內”后的中心語為定中結構時,產生了程度義或者說等級義的苗頭。如:
(50) 徐州呂梁,為宇內險道。(《萬歷野獲編》卷十二)
(51) 若如湖州方伯之曾孫也者,則宇內罕聞之事,尚不必遠慮至此。(《煙嶼樓筆記》)
“宇內NP”指“國內最……的N”或者是“國家級的N”。但這種用法出現(xiàn)頻率很低,沒有形成固定的義位。
4. 國
“國”本義指國家,先秦時期指各個諸侯國。在定語位置上,“國”使用頻率較高,產生了“國中最好的或最美的”的程度義[見《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漢大》)“國”第11個義項],并且在這個意義上形成了“國士、國手、國色、國香”等雙音詞。
“國色”《漢大》釋義為:“舊指姿容極美的女子。贊其容貌冠絕一國,故云?!睖蚀_地點出了其程度義和語源。例句如:
(52) 驪姬者,國色也。漢何休注:“其顏色一國之選?!保?《公羊傳·僖公十年》)
(53) 初,兵部尚書任瑰敕賜宮女二人,皆國色。(《野朝僉載》卷三)
“國色”一詞最初也是用于判斷句謂語位置上時“國”產生的程度義。
“國士”《漢大》收兩個義項:①一國中才能最優(yōu)秀的人物。②一國中最勇敢、有力量的人。“國”均含有程度義。如:
(54) 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左傳·成公十六年》)
(55) 雖有國士之力,不能自舉其身,非無力也,勢不可也。(《荀子·子道》)
前一例為①義,后一例為②義。
“國手”指一國中某項技藝最為出眾的人。如:
(56)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57) 趁著春衫游上苑,要求國手教新音。(《循守臨行出小鬟復用前韻》)
“國香”《漢大》釋義為:“極言其香。謂其香甲于一國,故云。亦用以贊譽人的風采、
品行?!?/p>
(58) 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如是。(《左傳·宣公三年》)
(59) 都下名妓楚蓮者,國香無及,每出,則蜂蝶相隨慕其香。(《云仙雜記·蜂蝶慕香》)
這些“國×”因為是雙音節(jié)形式,很容易凝固成詞。在凝固成詞之后,句中位置比較自由,不限于判斷句謂語,這一點與“天下”不同。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現(xiàn)漢》)第7版“國”義項③為“在一國內最好的”,例詞為“國手、國色”,都非常準確?,F(xiàn)代漢語中的“國×”雙音詞很豐富,據《現(xiàn)漢》,這類詞的釋義中明確使用了程度表述的,有“國劇、國球、國色、國手”?!皣鴦?、國球”的釋義中雖然沒有用“最”這樣的字眼,但從舉例中可以看出,它們一般是單數義,所指是單一事物。與“國手”語義相對應的“國腳”,《現(xiàn)漢》第7版的釋義為“指入選國家足球隊的運動員”。這一釋義并沒有對應于“國手”中“……在國內數第一流的人”這類表述,說明其意義所指范圍較窄。“國手”一詞產生很早,至遲唐代就已使用[如例(56)],表示“精通某種技能(如醫(yī)道、棋藝等)在國內數第一流的人”,并一直沿用到現(xiàn)代漢語中。“國腳”一詞產生較晚,《現(xiàn)漢》第7版釋義為“指入選國家足球隊的運動員”。表面看來并不含程度義,但實際上,“入選國家隊”就已經隱含了“在國內數第一流”這樣的程度等級
意義。
釋義中沒有明確使用程度表述,但詞義中包含程度義的“國×”類詞語,如:
國寶 ①國家的寶物:傳世~。②比喻對國家有特殊貢獻的人:這些老藝術家都是我們的~。
國花 國家把本國人民喜愛的花作為國家的象征,這種花叫作國花。
國色天香 原是贊美牡丹的話,后常用來稱贊美女。也說天香國色。
“國寶”表示人,強調的不僅是其貢獻的特殊性,也包括突出性、重大性這一程度義。
本國人民喜愛的花可能有很多種,但能作為國家象征的“國花”一般只能有一種。至于到底是哪一種,可能有爭議,但是就詞義來說,應該是表示單數義的。所以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
國家把本國人民最喜愛的花作為國家的象征,這種花叫作國花。
“國色天香”的原意指牡丹,也是單數義?!坝脕矸Q贊美女”的表述過于寬泛,因為并不是所有美女都可以用“國色天香”一詞來指稱。只有頂級美女,才稱得上“國色天香”。類似的“天姿國色”的釋義,則明確標明了程度義:
天姿國色 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麗,也指容貌非常美麗的女子。
兩相對比,顯然這一釋義更為準確。
5. 天
《現(xiàn)漢》“天”義項①為“天空”,是極大極高的處所范圍義,由此可表抽象的等級或地位極高義,如“天價、天后、天團”等。《現(xiàn)漢》收了前兩個詞,釋義分別為:
天價 指極高的價格(跟“地價”相對)。
天后 稱在文藝、體育等某個領域中水平最高、最有影響的女性。
“天團”一詞出現(xiàn)較晚,沒有收入《現(xiàn)漢》?,F(xiàn)在它的使用頻率并不低,如“外交天團、主持人天團、醫(yī)療天團、偶像天團、女子天團、主播天團、配音天團”,甚至“爸爸天團”都多次見諸報端。
另外,現(xiàn)代漢語中,“世界、宇宙”也產生了相應的從處所范圍義到程度/等級義的語義演變,可以用于命名世界上某種性質、特征程度最高的人或事物,如“世界之最”是指在全世界范圍內最突出的某一人、事、物等,又如“世界知名企業(yè)、世界大師、宇宙直男、宇宙天團、宇宙房企”等。另外,表示處所范圍義的“校、班、系”等詞做定語,也可以用于命名:“?;?班花/系花”等,表示某一范圍內最漂亮的女生。
三、 從處所范圍義到程度義的語義演變
處所名詞處于定語位置上,容易發(fā)生意義的引申。例如“天下”,當處于定語位置時,如果它所修飾的中心語包含某種性質(顯性或隱性),就可能從處所范圍義發(fā)展出程度義/等級義。因為“天下”在古人心目中是最大的范圍,所以它表示程度或等級是最高的。這種意義固化之后,在直接修飾普通名詞中心語時,慢慢產生了“某種性質特征程度最高的”的意義。這種用法一直沿用到現(xiàn)代漢語。與“天下”同義或類義的“四方、海內、宇內、國、天”,以及“世界、宇宙”,在定語位置上都已經產生或者有產生程度/等級義的跡象。我們認為,這種意義和用法的演變與其所處的定語位置密切相關。
“天下”一詞的語義演變條件為:(1) “天下”做定語構成“天下(之)NP”;(2) 中心語NP具有某種顯性特征;(3) “天下(之)NP”在句中做判斷句謂語。判斷句的主語一般是單數名詞(或說話人看作一個整體的名詞),這時“天下(之)NP”不能理解為復數意義,只能理解為單數。其隱含意義“某種范圍內具有某種特征的程度最高”可以在高頻率使用過程中析出,成為這個詞的固定義位。“四方、海內、宇內”三個詞與“天下”一樣,都是雙音詞,在定語位置上,符合以上特征時,都具有產生程度義的潛在可能性。但是因為它們使用頻率低,所以盡管在演變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萌芽,但最終并沒有產生這一
義項。
不是所有處所范圍詞都可以在定語位置上產生程度義。一般來說,處于處所范圍等級序列中的處所詞,尤其是表示較大范圍的處所詞比較容易產生程度義。因為這些詞在人的認知中處于空間范圍的頂層或上層,凸顯度高,這一范圍內具有最高等級或程度的人或事物容易受到人們的關注,出現(xiàn)頻率高,意義才能固定下來。如“國、天”都是表示極大范圍的詞,由它們構成的大量定中式雙音詞,意義中都含有“極、最”等程度義。而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較密切的“校、系、班”等,在某些特定組合上表示等級義,也與它們在一定范圍內凸顯度、關注度和使用頻率高有關,組成的雙音節(jié)形式符合漢語詞匯特征,容易用來命名,因而成詞并呈現(xiàn)程度等級義的。
附 注
[1] 研究方便起見,本文不討論“天下之人”這一意義。
[2] “天下士”因使用頻率高,后來凝固成詞?!稘h大》收為詞條,釋義為“才德非凡之士”,程度義成為其重要的語義特征。
[3] 這種特征義可以由定中結構復合詞或短語中的“定語”部分顯示出來(如“辯士/困兵/盛君/賢人”),也可以由“VP/AP者”中的“VP/AP”顯示出來(如“難者/善御者/善射者/賢者”),也可以由義素中含有明確的、古人很熟悉的特征義顯示出來(如“英/才/杰/將”)。
[4] “功能”指整個“天下(之)NP”短語在小句中的語法功能。
[5] 其中,18例是在“……(者),……也”判斷句中做謂語,7例是在用“為”的判斷句中位于“為”之后。
[6] 其中一例是用于“所謂”之后,是直接引語:子之所謂天下之明主者,何如者也?(《燕策一》)
[7] “天下之馬”的中心語是普通光桿名詞,說明表程度義的“天下”做定語時其中心語的種類有泛化的趨勢?!疤煜轮R”義為“天下最好的馬”。
[8] “天下之鳴鐘”義為“天下聲音最響的鐘”。挺,通“莛”,草莖。
[9] 張萬起、劉尚慈(1998)《世說新語譯注》將例(38)、例(39)分別譯為“我本是天下一個男子漢”“天下最重要的書”,似不妥?!疤煜履凶印庇米髋袛嗑渲^語,表單數;“天下”也表程度義,指最好的男子。我們調查了歷代文獻中的“天下男子”一語,絕大多數用作賓語(尤其是“賜”的賓語),少數用作主語,都是復數,指所有的男子。只有此例做判斷句謂語,表示單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