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
【摘要】翻轉課堂并不是傳統(tǒng)課堂模式的簡單顛倒,而是將老師原來主導的角色轉為提供學習的引領及協(xié)助,學生的學習則更為主動、自主。學習任務單作為翻轉課堂的有效支架,其設計對翻轉課堂能否成功起著關鍵作用,這個是以表單形式呈現(xiàn)的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以引導、輔助學生學習。好的任務單能體現(xiàn)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幫助學生挖掘潛能,健全性格。本文試從翻轉課堂背景下,小學信息技術操作課中任務單的任務布置原則入手,結合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著重探究任務單中任務設計。
【關鍵詞】翻轉課堂 任務單 任務設計
任務設計是“學習任務單”設計的核心,是把傳統(tǒng)的知識點灌輸轉化為任務驅動、問題導向自主學習的關鍵,也是實現(xiàn)“翻轉課堂”的根本所在。任務設計要求把教學重難點轉化為任務提出來,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把握教學重難點,從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和舉一反三的能力。因此,任務布置要注重開放與封閉、獨立與關聯(lián)、學習與應用、可操作與能評價的有機結合。
一、任務開放與封閉的有機整合
“開放”有解除限制、不受拘束的意思,開放型的任務使學生不拘泥于標準的方法和知識,讓學生有自由的思維空間,展開想象和創(chuàng)意,利于拓寬學生的思路;“封閉”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解釋為嚴密蓋住或關住使不能通行或隨便打開,封閉型的任務則是限制了學生的“胡思亂想”,要求學生通過規(guī)定的方法或步驟達成既定的要求。
開放與封閉是一對反義詞,但在“任務單”的學習任務設計中并不是非此即彼。
以學習“WPS演示”單元為例,在《設置動畫效果》新授課中,為了更好地鼓勵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展示學生獨特的個性和創(chuàng)意,設置如下探究任務:
[探究任務]給《我的節(jié)日我做主——慶祝六一兒童節(jié)》演示文稿設置動畫效果。
設置動畫方案
1.將“兒童節(jié)的由來”幻燈片設置成“典雅”型動畫方案。
自定義動畫
2.將封面幻燈片上的小朋友設置為單擊鼠標依次入場的效果。
3.小朋友入場后,封面幻燈片上的汽球飄走。
4.思考:如果要更改小朋友的入場順序,怎樣修改?
5.思考:如何刪除第1個入場小朋友的自定義動畫效果?放映效果有什么變化?
設置切換方式
6.將“我們這樣過兒童節(jié)”幻燈片的切換效果設置為“水平百葉窗”,并設置換片方式為“單擊鼠標時”。
7.發(fā)揮創(chuàng)意,給幻燈片或幻燈片中的對象設置合適的動畫效果。
其中任務1~6為相對封閉的任務,設定了明確的要求和目標,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少走彎路;任務7為開放型任務,可由學生在掌握基礎的前提下進行知識和技能的整合,發(fā)揮各自特色。如果說封閉型任務是基礎,開放型任務則是提升,有了封閉型任務的鋪墊,在完成開放型任務時學生就有據(jù)可依,有枝可借,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奇思妙想”。
二、任務獨立與關聯(lián)的相輔相成
“獨立”是指由學生獨自完成的任務?!瓣P聯(lián)”一般指綜合性任務,由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完成,各成員之間的任務互為補充、相互關聯(lián)。
獨立型任務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的意識,鍛煉學生操作中的自立能力。而關聯(lián)型任務則講究學生間的協(xié)調(diào)與組織。只有以獨立為本,才能更好地參與到關聯(lián)型任務中。
在《共享資源》一課中,要求學生課前自由搭配成組(3-5人一組),以“舌尖上的溧陽”為主題,小組成員分工,分別從網(wǎng)上下載相關文字、圖片、音頻或視頻資料,再利用學校機房共享、查看資源功能,進行組內(nèi)資源整合、充實。
任務的布置,要考慮學生能各司其職,又可形成小組合力,以達到全方位鍛煉學生能力的目的。
三、任務中學習與應用的緊密結合
以《創(chuàng)作圖畫》為例,本課是學完畫圖工具后的綜合運用。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信息技術“重學習、重應用”的原則,設置主題——“我給9路車設計車身廣告”。設計問題情境,并布置任務。
我們的家鄉(xiāng)溧陽是一個美麗的城市,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靈,就像一顆寶石鑲嵌在江南大地上。我們的旅游公交線路的9路車承載著向游客宣傳溧陽、展示溧陽的功能,它就是一個移動的廣告牌。我們多希望能把我們引以為驕傲的天目湖、南山竹海也搬到車身上來,讓每一個來到溧陽的游客能隨時感受到這流動的風景線。
[探究任務]創(chuàng)作圖畫:給9路車設計車身廣告。
要求:
1.突出主題。廣告內(nèi)容主要介紹溧陽的天目湖或南山竹海。
2.構思畫面。以小組為單位,先綜合考慮畫面中的構成要素,如山水、花草、人物、廣告語等。綜合考慮布局的整體性,確定構成要素的大小、擺放位置以及畫面顏色的搭配等,并在紙上畫一畫。
3.繪制圖畫。根據(jù)主題和構思,依據(jù)教師下發(fā)空白車身(見圖1)的畫面大小,小組成員分別進行繪制,最后把所有成員的圖形、文字組合成一幅作品。
4.分享作品。以小組為單位,將合成的作品上傳至教師計算機。
“學技術”的目的是“用技術”,將技術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學生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潛移默化的學習、應用知識與技能,同時提升了信息素養(yǎng)。
四、任務的可操作與能評價統(tǒng)籌兼顧
任務的可操作性并不僅僅是使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能動手實踐,還要使學生會動手,知道從何入手。要達到這個目標,可能不僅僅是讓學生通過操作鼠標、鍵盤完成任務,還要動口動筆。
在使用“WPS文字”《制作電子小報》一課中,設計紙質任務單幫助學生先認識小報,再著手繪制。
[探究任務一]1.結合出示的小報,了解電子小報的組成及應用的方法,并填寫下表。
2.觀察小報的版面,說說小報在版面設計上的特色。
通過前期的探究任務,學生對電子小報的構成和框架已經(jīng)清楚,再動手搜集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就成竹在胸了。
任務的可評價性在綜合運用及創(chuàng)作課中顯得尤為重要,不同于新授某個知識點。比如:學習畫方形和圓形,學習插入表格等課,師生可直觀的通過操作結果評價學習效果。在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課、創(chuàng)作課中的任務要具有可評價性,必須要將評價細則在任務中呈現(xiàn)給學生。
同樣以《制作電子小報》為例,設計探究任務如下:
[探究任務二]從“保護地球”、“動物世界”中選擇一個主題,或自行確定主題進行電子小報的創(chuàng)作,要求能綜合運用“WPS文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具體要求如下:
任務要求即評價標準。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參照任務細則,既能發(fā)揮創(chuàng)意,又不偏離鞏固技能、提升能力的練習目標。
如果說學習的目標是渡一條河,翻轉課堂背景下的任務單就是給學生指引了一個方向,而任務的設計就是教師事先在河中鋪設的一塊塊石頭,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一步步踏著石頭,最終到達彼岸。
【參考文獻】
[1]金陵.如何設計自主學習任務單(一)[J].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14(13):17-17.
[2]石大可.信息技術課如何設計任務[J]. 科教導刊旬刊, 2013(7):96-96.
[3]雷暉.信息技術教學中開放型作業(yè)設計與評價方式的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 2015(z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