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21-0177-04
在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高校黨建面臨著更為復雜和嚴峻的形勢,要深刻理解其重要性,須考慮社會、文化、經(jīng)濟等多維度因素的交織影響。弘揚紅色文化,強化高校黨建研究,既源于中國共產(chǎn)黨對新時代高校黨建的戰(zhàn)略布局,又是對黨建工作深度融入高校文化、彰顯特色的迫切需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對全面從嚴治黨和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堅定不移的要求,特別突出了高校黨建工作在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對全黨黨建工作效能提升的重要作用。[]通過弘揚紅色文化,并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借鑒歷史經(jīng)驗,推動高校黨建工作朝著更為科學、系統(tǒng)、深入的方向發(fā)展,這是對黨的先進性、黨的群眾路線等核心理念的傳承,也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文化的戰(zhàn)略舉措。[2]本研究旨在為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使之更好地適應時代需求,引領高校師生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貢獻智慧和力量。
一、紅色文化與高校黨建的內在聯(lián)系
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創(chuàng)造的先進文化,承載了黨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精神基石。在高校黨建工作中,挖掘和學習紅色文化不僅是一種文化傳承,更是對中國共產(chǎn)黨人初心的深刻體現(xiàn)。紅色文化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包括但不限于黨的先進性、黨的群眾路線、革命精神等,為高校黨建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價值指引。[3]
高校黨建與紅色文化的內在聯(lián)系主要表現(xiàn)在對黨的先進性的傳承和發(fā)揚上。中國共產(chǎn)黨的紅色基因是其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源泉,是黨的鮮明標識和政治優(yōu)勢的體現(xiàn)。在高校黨建工作中,要堅持紅色文化的傳承,就是要不斷挖掘、弘揚、發(fā)揚紅色基因,使之成為推動高校黨建的動力源泉。通過深度學習和傳承紅色文化,高校黨建工作可以更好地激發(fā)黨員隊伍的積極性,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增強對黨的忠誠度,為高校黨建注人源源不斷的動力。紅色文化與高校黨建的聯(lián)系還表現(xiàn)在塑造優(yōu)良校園文化和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的過程中。紅色文化是一種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將其融入高校黨建工作,可以在學生中培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引導他們自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具有黨性光輝的合格接班人。[4]同時,傳承紅色文化,高校黨建工作能夠在校園中打造濃厚的革命傳統(tǒng)氛圍,培養(yǎng)學生對黨的信仰,激發(fā)他們?yōu)樯鐣髁x事業(yè)奮斗終身的信心和決心。
二、紅色資源融入高校黨建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紅色資源融入高校黨建工作缺乏系統(tǒng)規(guī)劃
部分高校對紅色文化教育的定位存在偏差,未能明確和突出其在黨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導致紅色文化教育邊緣化,未能在黨員教育中發(fā)揮更為重要的作用。還有一些高校未充分利用社會紅色資源,與社會紅色文化實踐、紅色旅游等社會紅色文化教育實際脫節(jié)。這意味著高校在進行紅色文化教育時,未能與社會各界形成有效的合作和互動,導致紅色文化教育的豐富性和深度不足。同時,黨建工作與紅色文化教育結合不夠緊密,存在各自為政的問題。即使一些高校開展了紅色文化教育,也往往不夠全面和系統(tǒng),未能將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集中發(fā)力,無法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缺乏對本土紅色資源和紅色基地文化的深入挖掘
一些高校未能對本土紅色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對于所在地區(qū)的紅色歷史、紅色人物以及紅色文化的獨特性的認知,學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對本土紅色資源的深入挖掘,使得黨建工作中融入的紅色元素過于片面,難以形成與地方特色相契合的紅色文化體系。這說明高校在發(fā)揮紅色資源的教育作用時,未能將地方紅色元素融入黨建工作的方方面面,導致紅色資源的潛力未能得到充分發(fā)掘。[5]
紅色文化不僅僅是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跡,更是深刻的思想體系、革命理念和奮斗精神的體現(xiàn)。然而,一些高校在黨建工作中只是停留在紅色故事的敘述,對于其中的深層次內涵未能做到有針對性的挖掘,使得紅色資源的運用局限于形式化的紀念活動,難以深刻地引導師生員工深入思考,進而理解紅色文化的精髓。此外,一些學校在開展紅色教育課程時,往往未能深入挖掘紅色基地的文化底蘊。紅色基地作為紅色資源的承載者,其文化底蘊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思想內涵。然而,對于這些基地的文化挖掘較為薄弱,導致紅色教育課程缺乏足夠的深度。學校沒有將紅色基地的文化精髓充分融入課程,師生的學習經(jīng)驗較為單一,難以產(chǎn)生更為深遠的教育影響。
(三)紅色資源融入高校黨建工作形式單一
當前,紅色資源融入高校黨建工作的方式缺乏多樣性,主要表現(xiàn)在教育活動的內容形式方面,也反映在參與人群的局限性,二者都影響了紅色文化在高校黨建工作中的全面發(fā)展。在一些高校黨建工作中,紅色文化的融入主要通過傳統(tǒng)的紅色詩詞朗誦、紅色知識競賽、紅色歌舞表演等方式進行,這種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無法滿足當代師生的需求,容易使紅色文化的教育活動變得呆板乏味,難以引發(fā)他們的濃厚興趣。另外,在一些高校中,紅色文化融入黨建工作的教育往往局限于黨員、老師等特定群體,而難以真正覆蓋廣大師生員工,限制了紅色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播范圍,使得更廣泛的群體無法深入了解和感受紅色文化的內涵。
三、紅色資源融入高校黨建工作的路徑
(一)全面規(guī)劃紅色文化教育,充分融入高校黨建工作
全面規(guī)劃紅色文化教育,充分融人高校黨建工作,是一項迫切需要深人實施的任務。高校不僅要深刻挖掘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樹立紅色文化權威,更需要通過系統(tǒng)規(guī)劃,使紅色文化教育在高校黨建工作中得到全方位、多層次的融入,以推動黨建工作的更高水平。[6]紅色文化教育不應該是零散的活動,而應該納入高校黨建工作的整體規(guī)劃中。通過設立專門的紅色文化教育工作組織,將其納入高校黨建工作的長遠規(guī)劃中。要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社會服務等方面相結合,形成一個系統(tǒng)、全面的紅色文化教育體系。同時,要明確黨建工作與紅色文化教育的目標,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確保紅色文化教育在高校黨建工作中得到充分重視。
在紅色文化教育中應積極運用紅色資源,其中包括對黨的歷史、偉人事跡、紅色革命歷程等方面的深入整理和挖掘。應建設一個系統(tǒng)的紅色資源數(shù)據(jù)庫,涵蓋歷史文獻、珍貴檔案、照片、視頻等多種形式的資料,以豐富的紅色資源為基礎,為高校黨建工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和內容。[7]同時,對地方相關的紅色文化資源也要進行全面梳理,形成一個有機的、全面的紅色資源網(wǎng)絡。在高校黨建工作的總體規(guī)劃中,要明確紅色文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將其納入高校黨建的整體框架。具體而言,可以設立專門的紅色文化教育工作小組或機構,負責紅色資源的收集整理、紅色文化教育的規(guī)劃實施、相關活動的組織策劃等工作,該小組或機構要與高校黨委密切合作,形成高效的聯(lián)動機制,確保紅色文化教育工作與黨建工作相輔相成。[8]
在規(guī)劃中,要注重全面、系統(tǒng)地挖掘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價值。通過對紅色文化核心思想的深入解讀,挖掘其中蘊含的豐富理論和思想資源,使之成為高校師生深刻理解和認同的文化內涵。同時,要加強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使紅色文化教育與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科相互滲透,形成更為豐富的知識網(wǎng)絡。將紅色文化教育貫穿于高校黨建工作的各個方面。通過設置專門的紅色文化教育課程,加強對師生的紅色思想教育。同時,在各類黨建活動中,充分融入紅色文化元素,使之貫穿始終。[9]例如,在黨員培訓中,以紅色資源為案例進行深入學習。在黨建活動中,以紅色文化為主題進行各類競賽、演講等,引導師生深度參與。在規(guī)劃總結方面,需要重視成果評估和經(jīng)驗總結,對紅色文化教育工作的效果進行評估,及時調整和完善規(guī)劃,確保工作方向和目標的實現(xiàn)。還要注重總結工作中的成功經(jīng)驗,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為其他高校提供借鑒和參考。在此過程中,高校需要全體師生員工的積極參與,形成強大的合力。只有通過深刻的挖掘、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全面的融入,紅色文化教育才能在高校黨建工作中充分發(fā)揮作用,引領和推動高校黨建工作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二)調動黨員師生積極性,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資源優(yōu)勢
挖掘紅色資源潛力,充分發(fā)揮資源優(yōu)勢,是高校深化紅色資源融入黨建工作的重要路徑。這一過程既包括對本土紅色資源的挖掘與宣傳,又涉及對外地紅色資源的引人與利用,通過整合各類資源實現(xiàn)黨建工作的綜合發(fā)展。
高??梢猿浞掷帽就良t色資源,將其打造成為黨建工作的“一手教材”。并深人挖掘當?shù)丶t色歷史、英模事跡等,高??梢孕纬删哂械胤教厣募t色文化教育內容,可以將其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也可以作為開展黨員培訓、學生教育等方面的有力工具,從而提升本土紅色資源的宣傳力度,加深黨員師生對本土紅色文化的認同感,推動黨建工作的深入開展。同時,高校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挖掘外地的紅色歷史、黨建成就等資源。借助先進的科技手段,實現(xiàn)對遠程資源的有效挖掘與利用。引入外地的紅色資源不僅能夠豐富學校的紅色文化內涵,還可以為師生提供更多元的學習體驗,以拓展紅色資源的廣度,使黨建工作更具包容性和國際化。
在實施過程中,高校需要深入梳理紅色資源,將其整合為系統(tǒng)的學習教材、宣傳材料等,同時注重資源的感召力,將紅色資源與黨建活動相結合,增強黨建工作的凝聚力效應。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指引,昌吉學院深人開展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圍繞文化潤疆、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這一契機,精心搭建了多個重要平臺,致力于團結和引領各族師生,共同參與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濃厚氛圍。[10]學院著力構建“紅色文化\"平臺,通過組織紅色教育、參觀革命紀念館、邀請革命老兵講座等形式,將紅色文化深植于學生心中。通過這些活動,師生們不僅了解了黨的光輝歷史,還深刻感受到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增強了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賦予紅色文化資源新內涵,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教育形式
新時代背景下,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需要更深刻地融入高校黨建工作,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對紅色文化資源賦予新時代內涵,需要從思想觀念、歷史意義、文化內涵等多個層面進行深刻解讀。在新時代,紅色文化不僅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一種深刻的思想武裝,是對中國共產(chǎn)黨偉大事業(yè)的理論認同。高校應深入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使紅色文化與新時代思想深度融合。在信息時代,多媒體平臺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可以將紅色文化教育呈現(xiàn)得更為生動形象。建設紅色文化教育的多媒體平臺,包括紅色文化網(wǎng)站、紅色文化App、紅色文化微博等,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向廣大師生傳遞紅色文化的內涵,促進師生互動、學習交流,實現(xiàn)紅色文化教育的全方位、多層次傳播。針對不同群體,可以設計不同形式的紅色文化課程,尤其是黨員、非黨員、老師、學生等在紅色文化教育中有不同的關注點和深度需求,因而要開展有針對性的黨建活動,使紅色文化的學習更加貼近、深入人心。
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教育形式是提升黨建工作的必要途徑,須將其與當代社會、學科知識相結合,形成更富有吸引力的教育內容。例如,昌吉學院在校黨委領導下,積極建設以紅色文化傳承的“活動賽事\"平臺,舉辦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活動和傳統(tǒng)體育賽事,如民族歌舞表演、“愛我中華\"校園十佳歌手比賽、“三筆字”大賽等,充分展示民族的文化特色和風采,大力推進以賽促教、以賽促健,進一步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科技活動周,昌吉學院積極組織師生在校內外開展了26場豐富多彩的科技科普活動,涵蓋了科普秀、漢服秀、中華武術、紅色戲劇展演等多種形式,這些活動不僅展示了科技的魅力,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黨的理論、政策的生動普及,讓師生乃至群眾在參與中不斷提升思想覺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養(yǎng)。
四、結語
弘揚紅色文化,強化高校黨建,是對黨員個體修養(yǎng)的提升,更是整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推動。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引導廣大師生明確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營造良好的學風學氣,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堅實基礎。在實踐過程中,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引領廣大師生深入思考,激發(fā)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為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愿在弘揚紅色文化的征程中,共同書寫屬于新時代的高校黨建新篇章。
參考文獻:
[1]舒剛,徐為結.習近平關于高校黨建重要論述的價值意蘊與踐行進路[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10):23-30.
[2]賈鑫,陳明.遼寧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黨建的實踐探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3(10):50-52.
[3」劉敬福:淺論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品牌化的價值、困境與路徑[J].河北軟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3,25(03):36-38+62.
[4]陳華,何林智.新媒體時代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3,36(17):94-96.
[5]鄧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用紅色資源育時代新人: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2023,44(04):132-137.
[6]楊善玲,李傲霜,王瑞.新媒體時代高?;鶎狱h組織文化建設路徑探析[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6(01):130-136+144.
[7]陳瑤.浙東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黨建工作的實踐路徑研究[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22(44):82-85.
[8]楊玉仁.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品牌化建設實踐研究[J].蘭州石化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2,22(03):75-80.
[9]王婷,羅水榮.紅色資源融入地方高校黨員教育分析:以廣東省惠州市為例[J].領導科學論壇,2024(07):158-160.
[10]肖霄.以紅色文化之“魂\"筑牢高校黨建之“基”[J].新湘評論,2024(13):28.
(薦稿人:班建新,昌吉學院副教授)(責任編輯:牛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