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邵陽地名詞語的起源和演變與民族的生活、歷史、文化、語言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地名反映了人們對于地理環(huán)境的感知和認知,也反映了人文歷史與自然環(huán)境的互動,其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不斷傳承和演變,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本文結合邵陽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和地理環(huán)境,解析邵陽地名詞語的文化內涵。
邵陽歷史悠久,史稱“寶慶”。地處湖南省西南,踞資江上游,東鄰衡陽,南抵永州、廣西,西毗懷化,北連婁底,有大祥、雙清、北塔三個市轄區(qū),代管武岡和邵東兩市,下轄新邵、隆回、洞口、綏寧、新寧、邵陽、城步苗族自治縣7個縣。邵陽地區(qū)的每個地名都蘊含著特定的文化內涵,反映了當地的地理特征、歷史人物、風土人情、文化傳承以及民族習俗。
一、地理地貌信息
地名是地理標志,通過它可以明確某一地點在空間上的位置及其范圍。地名詞語所蘊含的地理位置信息,可通過經緯度、行政區(qū)劃、地形地貌等多種形式來呈現(xiàn)。
邵陽地名同樣承載著相應的地理標志信息。例如,新邵縣的釀溪鎮(zhèn),該鎮(zhèn)地處資水與溪河交匯之處,每逢春夏兩季,河水容易上漲,導致資水倒灌進溪流,正因如此,此地得名釀溪。
不少地名詞語能夠體現(xiàn)所在地區(qū)的山水地形特征。以隆回縣為例,虎形山這一地名便反映出該地區(qū)山形似虎的特點。此外,像雪峰山、云山、崑山、南山等地名,一聽便知這些地區(qū)多為山地。
再看一些與水文相關的地名,如一渡水鎮(zhèn)、釀溪河、石峽村、廟灣村、雀塘村、泌水村、三溪村、雙江村、沿河村、小沙江鎮(zhèn)等,從這些地名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這些地區(qū)存在水系或濕地等水文特點。
還有一些地名則揭示了地區(qū)的地質構造或地貌特征。例如洞口縣、巖口鎮(zhèn)、巖口鋪鎮(zhèn)、巖頭村、石洞村等地名,表明這些地區(qū)存在石洞、石窟等地質構造或洞穴等地貌。
二、語音特征信息
地名是反映當地民族語言特征及其表達方式的基本元素。地名的語音特點、詞匯構成、語法結構以及用詞習慣等方面,均能體現(xiàn)出地名所在地的族群特征。從語音方面來看,地名多為多音節(jié)詞。
以邵陽地名為例,當通稱和特稱同時使用時,不存在少于三個音節(jié)的地名,基本上都是多音節(jié)地名。比如,三音節(jié)地名有大祥區(qū)、雙清區(qū)、雨溪鎮(zhèn)、蔡鱷鄉(xiāng);四音節(jié)地名有高崇山鎮(zhèn)、渡頭橋鎮(zhèn)、李子塘村;五音節(jié)地名有山界回族鄉(xiāng)、五四園藝場;六音節(jié)地名有虎形山瑤族鄉(xiāng)、長鋪子苗族鄉(xiāng);七音節(jié)地名有城步苗族自治縣、寨市苗族侗族鄉(xiāng);八音節(jié)地名有鵝公嶺侗族居委會、楓木團苗族侗族鄉(xiāng)。
一個地名通常由通稱與特稱兩部分組合而成。通稱一般包括現(xiàn)在的省、市、州、縣、鄉(xiāng)、鎮(zhèn)、村、組等,特稱則用于稱呼某一個特定地方。
從特稱地名來講,邵陽地名詞語的結構類型多樣:有偏正式,如新邵(縣)、秦橋(鄉(xiāng))、毛坪(鎮(zhèn));有方位偏正式,如下灣(村)、上白沙(村)、寨下(村);有動賓式,如落水(村)、抱龍(村)、望云(村);有并列式,如仁和(村)、長遠(村);有數量式,如五花(村)、七星(村)、千字(村);還有單純詞式,如麒麟(村)。
三、社會文化心理信息
邵陽地名蘊含著傳統(tǒng)的民族心理特點,是民族文化的一種直觀體現(xiàn)。經過考察發(fā)現(xiàn),邵陽地名中所反映的社會民族心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求太平安寧
歷史上戰(zhàn)亂頻仍,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普遍希望天下太平、社會安定。這種追求太平的民族心理,在地名中也有所體現(xiàn)。邵陽地名中,有不少以“平”“寧”等字命名,這反映了邵陽人民祈求和平穩(wěn)定、安居樂業(yè)的生活理想。
以“綏寧”為例,“綏”有安撫、使平定之意。宋崇寧元年(1102年),朝廷將溪洞徽州復改為羈縻徽州;崇寧二年(1103年),迫使徽州再次歸服,恢復前竹縣,當年便改名為綏寧縣,寓意“綏之以寧”。再看“新寧”,其名沿用自宋紹興年間。紹興初年,楊再興起事,社會動蕩不安。南宋設立新寧縣,意即起事平定之后,迎來新的“安寧”。此外,邵陽還有萬安村、太平村,邵陽縣和洞口縣都有名為和平村的地方,邵東市還有永和村、民安村等。這些含有“寧”“平”之義的地名,無論在過去還是現(xiàn)在,都真切地反映了邵陽人民群眾對天下太平、安居樂業(yè)生活的向往。
(二)向往幸福、興旺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祈求福壽綿延、家族昌盛,常運用諸多美好的詞匯來表達這些美好意愿,諸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世代榮昌”等。在邵陽地名里,人們同樣熱衷于使用“興”“?!薄柏S”“祥”等字詞,以此寄托幸福吉祥的美好心愿。例如,大祥區(qū)過去有個地方叫“打槍坪”,后人覺得此名粗俗,便取其諧音改為“大祥坪”,寓意大吉大祥。再如大興村、眾福村、豐足村、祥隆村等地名,都包含了象征幸福興旺的詞語,這些地名體現(xiàn)的是邵陽人民對豐足興旺生活的追求,以及對幸福美滿人生的向往。
(三)重視宗族
宗族是維系古代社會的重要紐帶。在邵陽,有不少以姓氏命名的村落,這些地名反映了家族的遷徙與繁衍歷史。老百姓將宗族聚居地視為本姓家族的范圍,在地名中加入宗族姓氏,這種帶姓氏的地名體現(xiàn)了當地重視宗族的民族心理。例如,大祥區(qū)有翁家村,邵東市有簡家垅鄉(xiāng),邵陽縣有尤家村,洞口縣有宋家村,新寧縣有曾家橋村,武岡市有鄧家鋪鎮(zhèn)。
在邵陽各地,都存在一些以姓氏為組成部分的地名。雖然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和居民的遷徙,如今叫“盧家村”的地方不一定都住著姓盧的人,但在歷史上,同姓宗族的人大多聚居一處,帶姓的地名也就成為了宗族的象征,鮮明地體現(xiàn)了邵陽人重視宗族的文化心理。
四、少數民族聚居信息
邵陽是湖南省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轄市,除漢族外,還居住著苗、瑤、回、侗、土家、壯、仫佬、滿、布依、拉祜、黎、彝、白等39個少數民族。邵陽設有1個苗族自治縣和21個民族鄉(xiāng)。
在邵陽地名中,有不少能反映民族聚居情況。例如,城步苗族自治縣是全國五個苗族自治縣之一,古時為楚越相交之地,有“苗疆要區(qū)”的美譽。此外,隆回縣有虎形山瑤族鄉(xiāng)、山界回族鄉(xiāng);新寧縣有麻林瑤族鄉(xiāng)、黃金瑤族鄉(xiāng);綏寧縣有寨市苗族侗族鄉(xiāng)、長鋪子苗族鄉(xiāng)、竹舟江苗族鄉(xiāng);洞口縣有長塘瑤族鄉(xiāng)、大屋瑤族鄉(xiāng)、羅溪瑤族鄉(xiāng)等。
從這些地名不難看出,邵陽地區(qū)的苗族、侗族、瑤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人民大多聚居在城步、綏寧、隆回和洞口等幾個縣域。他們勤勞智慧、吃苦耐勞,與其他民族人民在邵陽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團結奮斗、共同發(fā)展
五、文化風物信息
地名與地域緊密相連,當我們看到或聽到某個地名時,往往會聯(lián)想到當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產。
說到邵陽,人們很容易就會想到豬血丸子,這是邵陽地區(qū)一道極具特色的傳統(tǒng)菜肴。提到武岡,自然會將其與鹵菜聯(lián)系起來,畢竟“武岡鹵菜”聞名遐邇。說起邵東,打火機產業(yè)便躍入腦海。邵東打火機產業(yè)起始于1992年,歷經30多年的蓬勃發(fā)展,如今已占據全國市場份額的 70% 。談到新寧,臍橙便會與之緊密相連。提及隆回縣的灘頭,灘頭年畫這一傳統(tǒng)民間藝術便會浮現(xiàn)在人們眼前。而說到洞口,雪峰蜜桔則是人們最先想到的特色物產。
在邵陽的地名詞語中,有不少能反映出當地的名勝古跡:
大園古苗寨,位于邵陽市綏寧縣,是著名的歷史文化景觀,擁有悠久的歷史。
清真南寺,坐落于邵陽市大祥區(qū),這座建于明朝的清真寺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邵陽北塔,作為邵陽市北塔區(qū)的標志性建筑,高約70米,外形獨特,是當地備受歡迎的著名景點。
寶慶府古城墻,位于邵陽市大祥區(qū)資江南路,它見證了邵陽的歷史變遷,是一段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城墻。
水府廟,地處邵陽市雙清區(qū)邵水東路,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廟宇,主要供奉水神,寄托著人們對雨水的祈愿。
人們在為自然地理實體命名時,常常遵循“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原則,即從人類自身和自然萬物的特征中汲取靈感來為地物命名,力求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其特點。
以寶慶古八景為例,包括“余湖雪霽”“雙江秋月”“六嶺春色”“洛陽仙洞”“桃洞流香”“蓮池古香”“山寺曉鐘”“龍橋鐵犀”。這八大美景的命名,既緊密結合了各處景致的獨特之處,又充滿了詩情畫意,讓人聽后回味無窮。這些地理實體的名稱,通過巧妙的想象,賦予了山水等自然景物以栩栩如生的動態(tài)形象,極具美感。
六、結語
邵陽地名詞語不僅具有標示地理位置的基本功能,更蘊含著豐富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歷史和語言等信息。這些地名是珍貴的文化資產,對于民族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牛汝辰.中國文化地名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2] 郭錦桴.漢語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 彭雪開.邵陽地名源流考].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4] 王琥.地名文化意蘊研究].文教資料,20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