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堅持紅色引領,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立足學校實際,以“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民族團結輩輩牢記”為主題,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師生心靈深處。
一、堅持黨的領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創(chuàng)新思維的引路人,奉獻祖國的引路人”。作為學校發(fā)展的引領者,學校黨組織始終扛牢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的領導職責,明確學校的辦學定位和育人目標,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貫穿于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人才培養(yǎng)方案、校園文化育人、課程體系構建等各個方面。
一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培訓、研修等方式,以提升教師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傳授能力為核心,推行了一系列培訓與研修計劃。旨在鍛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質(zhì)過硬的教師隊伍,不僅配備有專業(yè)的思政課教師,還強化了學生輔導員的團隊建設,精心培育了一批思政教學精英。
二是黨員教師示范引領。我們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植根于“模范黨支部\"的土壤,通過“三會一課”與主題黨日活動,不斷強化黨員教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帶頭自覺將它滲透到教學之中。通過黨員教師的示范引領,將全體師生都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中。
三是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人教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將其深植于學校、課堂與學生的心靈深處,讓紅色基因與革命傳統(tǒng)成為學校教育的靈魂。我們致力于培養(yǎng)出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人民的接班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將來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
四是把思政課作為“學校第一課\"抓實做細,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帶頭給學生講授思政課,常態(tài)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加強校園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實行師德師風“一票否決”,教育引導教師努力成為“四有好老師”,推動形成良好校風教風學風。
二、堅持以文化人,提升校園文化育人功能
一是組建校園“紅色文化宣講團”,結合“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等活動,依托校園廣播\"民族團結教育專欄\"和“紅色記憶專欄”,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努力把紅色文化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一體化推進,引導學生樹立中華民族團結一家親的觀念,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二是巧設紅色文化陣地,堅持紅色文化與校園文化深度融合,利用走道、操場過道等公共區(qū)域,設立黨建文化墻、紅色文化櫥窗等,打造校園紅色文化教育陣地;以“紅色”為主題布置班級文化,銘記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打造班級文化建設,把紅色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推進,潛移默化中提升“養(yǎng)成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zhì)。
三是打造“紅星小書吧”閱讀陣地。充分利用教學樓樓梯角、校園休息區(qū)打造開放的\"紅星小書吧”,陳列有關民族團結、紅色文化教育類的書籍供學生自由閱讀,讓孩子們在濃濃書香中不斷鑄牢、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構建“紅”字文化課程體系,有形有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是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國家課程。結合統(tǒng)編教材語文、數(shù)學、道德與法治等課程學科的特點,尋找紅色元素、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元素的“嵌入點”,把紅色教育融入各學科的教學中。如語文教材中《朱德的扁擔》《七律·長征》《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等課文,都具有鮮明的紅色元素。又如在教學《紙的發(fā)明》中,讓學生了解紙的發(fā)明過程并從中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從而升華到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這些課程融合改變了以往愛黨愛國教育程式化的老面孔,把課講得更“接地氣”,讓課堂育人“活起來”。
二是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積極征訂《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華大家庭》等優(yōu)秀教材,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區(qū)域優(yōu)勢,挖掘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開發(fā)校本教材《元江我深愛的熱土地》《滇南革命武裝斗爭的搖籃一元江》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人教育教學管理全過程。
三是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人特色課程。學校開設了“非遺傳承、紅色文化、民族文化、實踐活動、科技、語言文字”等八大類特色課程。包括哈尼族棕扇舞、哈尼芒鼓舞、傣族獅子舞、“紅歌合唱”、“紅色經(jīng)典誦讀”、“紅色文化宣講團”等37項青少年交流和德育實踐活動。民族團結特色課程主要利用學校課后服務時間開展活動,由學校特長教師和外聘的非遺傳承人授課。德育實踐活動類課程主要是聯(lián)合縣關工委、青少年課外活動中心開展青少年交流活動和研學活動、“八個一\"紅色文化實踐活動、五旗五徽五認同主題隊會活動等引導各族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進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促進各族師生廣泛交往交流交融。
四、強化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是構筑“師一生一家\"聯(lián)動橋梁,運用“智慧家校通\"平臺,分享深度解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案例、故事和影像,攜手家庭強化教育聯(lián)盟。二是借由親子論壇與家訪之旅,深化家校交流,啟迪家長培育民族自豪與國家情懷,共繪協(xié)同育人新篇章。同時,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拓寬教育渠道和途徑。三是矢志不渝地推動家校共建活動,編織家校共育的緊密網(wǎng)絡,鑄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固基石。組織學生踏入政府機構、企業(yè)、鄉(xiāng)村,親歷國家發(fā)展脈動,參與志愿服務,見證各民族攜手共進的輝煌成就,點燃學生心中的愛國火焰,培養(yǎng)他們成為勇?lián)褡鍙团d大任,心懷家園夢想的新時代先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我們的特色和優(yōu)勢有效轉(zhuǎn)化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能力。以紅色引領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活動,助推了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加強了各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師生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培養(yǎng)出一大批具有深厚愛國情懷、廣泛民族認同感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時代新人,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