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25年“《畫刊》封面計劃”的年度話題為“共生”,“共生”是一個看似平衡卻暗藏玄機的詞匯,與其相對的是“異質”。在技術與媒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傳統(tǒng)的藝術門類——繪畫——在浪潮的裹挾與沖擊下顯得難以融入也無從抵抗。年輕的畫家們往往面臨著緊迫的追問與自問:如何面對技術、如何思索繪畫的本體問題、如何反觀自我的創(chuàng)作?能夠在“異質”中得以“共生”,是我選擇“封面”藝術家的依據(jù)。
“山、水、樹、石”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經(jīng)典題材,選擇“樹”作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切入點,反復思考經(jīng)典之下、東西之交新語境下的東方表達,以涂漆彩色樹枝作為本期“《畫刊》封面計劃”的創(chuàng)作,顛覆傳統(tǒng)讀圖方式,重新定義畫面的背景與參照,力圖尋找去除本原之后的視覺語言的本體再造。(本期“《畫刊》封面計劃”策劃人:藍慶偉)
“共生”意味著多重維度的共存與重組,其未來催生出來的模式充滿各種未知,人類社會對這種模式充滿期待,也充滿焦慮?!肮采蹦軌蛏尚碌奈幕J剑纱苏Q生的新模式卻并非都充滿旺盛的生命力。藝術家作為一個敏銳的觀察者,要置身事內,更要置身事外,尤其后者,藝術家需要對推動這一切發(fā)生的原動力有所覺察,至少要去思考、審視與追問。有眾多的透明的與無形的事物遮蔽在眼前,我們眼見的與內心照見的都不一定是真實的所在。
“共生”模式的多樣性發(fā)展一定是人類未來的核心話題,單一的社會模式早已產生根本的轉變,即便是同根同祖的一個家庭里面也會產生多種多樣的生存模式。這種生存模式的不同正在割裂舊有的家庭模式或是誕生新的家庭生活模式,這是每一個中國人正在面臨的問題。社會發(fā)展極其迅猛,或許一個新的共生模式剛剛誕生,就被另外一種共生模式所覆蓋。
本次封面使用的是現(xiàn)成品制作的作品,在野外共生的植物枝桿像標本一樣整齊排列,不同的樹枝被覆蓋了不同的色彩,看不到樹枝本來的面目,只有外形和樹皮本來的肌理可見,這是關于同類之間共生方式的一些思考,同時也是對生命狀態(tài)的思考。我們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本來面目,但在共同的環(huán)境中卻總是被賦予不同的色彩,在不同的色彩覆蓋下,每一個個體又存在著永遠無法被遮蔽的本來形態(tài),與生俱來的基因無法改變。
注:王永成,藝術家,湖南理工學院教師。
責任編輯:孟堯蔣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