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會?!蓖犸L回潮
2024年8月,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辦公室會同中央紀委辦公廳對3 起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典型問題進行通報。其中,國家管網集團辦公室對各部門各單位召開會議缺乏統(tǒng)籌,導致“開會多陪會多”問題。據(jù)統(tǒng)計,2022年,國家管網集團總部(含部門單位)要求下屬企業(yè)參加的會議達800 余次,平均每個工作日超過3 次,2023 年某下屬公司參加集團及各部門各單位會議達280 余次,平均每個工作日都有會議。2023 年9 月,有關方面指出其“開會多陪會多”問題,此后6個月內會議數(shù)量不降反升。
案例二:考核過多過頻
山東省臨沂市費縣對鄉(xiāng)鎮(zhèn)和縣直部門單位組織開展“千分制”甚至“雙千分制”“三千分制”綜合考核,在2018 年開展黨建、經濟社會發(fā)展“雙千分制”考核,2019年增加重大隱患整治板塊,實行“三千分制”考核。同時,該縣有個別部門、鎮(zhèn)街對下屬單位、所屬村(社區(qū))開展“雙千分制”考核。這類考核雖然有區(qū)分優(yōu)劣、激勵擔當、促進發(fā)展的作用,但指標設置客觀上存在過多過細、不夠科學精準、脫離實際等傾向,還有的考核頻率過高,進行月度排名、季度通報,這不利于黨員干部樹立長遠政績觀,加重了基層負擔。
案例三:督查檢查過度留痕
廣東省惠州市教育部門對社會事務進校園缺乏統(tǒng)籌規(guī)范,違規(guī)開展達標、簽訂責任狀等活動,增加教師非教育教學負擔。惠州市教育局違反《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guī)定》,未叫停有關達標活動,2024年10月仍然開展中小學消防安全標準化管理達標驗收工作,要求學校對照100 余項驗收標準自評自查,準備每月防火檢查、每日防火巡查、消防安全教育等各類臺賬資料?;葜菔胁┝_縣教育局2024年5月開展預防學生溺水安全專項工作,把應由專業(yè)部門承擔的職責任務攤派給學校,安排學校全面排查校園周邊水庫、江河湖泊等重點水域,要求學生、家長頻繁簽訂承諾書、責任書,把防溺水工作臺賬作為校長責任制考核和責任追究倒查的重要依據(jù),這些非教育教學事務、過度留痕要求加重了中小學教師的工作負擔。
【點評】
“會?!蓖犸L回潮、考核過多過頻、督查檢查過度留痕等問題,看似是工作方法問題,實則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具體體現(xiàn)。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黨員干部為民辦實事的時間,加重了他們的工作負擔,影響了基層工作效率,需要下大力氣予以整治。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既是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也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必由之路。唯有將制度剛性、技術賦能、人文關懷結合起來,方能打破“越減越負”的怪圈,讓黨員干部從“疲于應付”轉向“聚力實干”,以作風建設新成效不斷贏得人民群眾信任擁護。
上述案例把“開會”當“落實”,將“痕跡”等同于“政績”,將“臺賬厚度”視為“工作深度”,終將導致基層干部疲于應付,無暇解決實際問題。這些做法在本質上是政績觀的錯位和異化,也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產物。找準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存在的原因,需從組織機制與個體行為雙重維度進行分析。其一,在組織機制層面,“橫向權責劃分”矛盾與“縱向壓力傳導”矛盾相互交織。從橫向來看,各部門按自身權責推進工作,有專業(yè)化程度高、內部事務責任劃分明確等優(yōu)勢,但在一些情況下,特別是涉及多個部門時,也會存在“各管各的”等情況。比如,國家管網集團會議泛濫的背后,就是因為多個責任部門缺乏協(xié)調,均通過會議安排工作。從縱向來看,層層傳導壓力往往有利于責任落實,但也可能因考核體系的異化導致責任僅僅落實在“紙面”上。費縣在2019 年增加重大隱患整治板塊,實行“三千分制”考核,這種看似精細化的考核模式表面上提升了管理的精度,實則陷入了考核過多過頻的陷阱。研究表明,當考核指標超過合理閾值后,如果繼續(xù)增加量化要求,形式主義問題的發(fā)生率會同步上升。在實際工作中,當上級的考核力度超過一定合理區(qū)間,基層往往會以“美化材料”等方式應對考核壓力。其二,在個體行為層面,政績觀異化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國家管網集團“開會多陪會多”問題凸顯出一些黨員干部存在將“高頻開會”等同于“高度重視”的認識誤區(qū)。這種異化的政績觀,與“會議規(guī)模體現(xiàn)權威性“”材料厚度代表認真度”等錯誤觀點密切相關。
破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困局,最終要落到實實在在的工作上。一方面,需警惕“一刀切”傾向,某些必要的會議、文件和考核仍是落實政策的重要載體,減少會議、減少考核、減少留痕不能“為了減而減”。另一方面,必須確立“效果優(yōu)先”原則,通過合法性審查、公平競爭等,按區(qū)域差異要求進行分類施策,構建“基層發(fā)聲—上級響應”的反饋機制,避免上級政策與基層實際脫節(jié)的現(xiàn)象。
整治上述案例中存在的問題絕非簡單地“做減法”,而是要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中對治理方式進行系統(tǒng)性重構。應當完善權責清單,明晰職能邊界,構建“制度重塑—技術賦能—機制革新”三位一體的治理體系。一是制度重塑方面,可探索建立“政策適應性評估”機制。比如,對于督查檢查考核方面的問題,需嚴格實施“清單化管理”,借鑒為基層減負的好經驗、好做法,明確部門年度考核指標上限;對于需新增考核指標的事項,應提交有關部門和單位審議。二是技術賦能方面,可構建智能管理系統(tǒng)。比如,在會議統(tǒng)籌上,有的地方探索試點會議效能評估平臺,自動分析召開會議的必要性和時間成本,對重復議題發(fā)出預警;在考核方面,有的單位探索開發(fā)“區(qū)塊鏈 + 考核”系統(tǒng),實現(xiàn)數(shù)據(jù)自動抓取,從而減少大量人工填報工作。三是機制革新方面,可重點培育“實效導向”理念??商剿鹘ⅰ澳嫦蚩己恕睓C制,組織企業(yè)對職能部門文件的實用性進行評分,并將評分結果與職能部門的考核掛鉤。可完善容錯糾錯機制,對因減少會議出現(xiàn)的非原則性失誤予以免責,同時探索設立“無會周“”無會日”,鼓勵黨員干部深入一線解決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部門黨組(黨委)特別是主要負責同志要樹立正確政績觀,不定不切實際的目標,不開不解決問題的會,不發(fā)沒有實質內容的文,不做‘只留痕不留績’的事,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既是作風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具體實踐要求;既是攻堅戰(zhàn),也是持久戰(zhàn)。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以刀刃向內的勇氣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頑疾,以制度創(chuàng)新破除執(zhí)行梗阻,讓“痕跡管理”回歸本真,讓實干成為廣大黨員干部最鮮亮的底色,確保各項工作見到實效,從而讓人民群眾切實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