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工作,少不了開會。上至國家,下至家庭,都需要通過一些會議來統(tǒng)一思想、解決分歧、謀劃思路。
但提起開會,網(wǎng)絡上的“吐槽”也很多——“兩天一小會,三天一大會”“不是在開會,就是在開會的路上”“白天開會,晚上工作” “臺上侃侃而談,臺下昏昏欲睡”……這些抱怨,說明很多會開得缺少章法。一些部門和單位,大會開得繁瑣,小會開得隨意,開會之前稀里糊涂,開會之后也沒解決問題。于是乎,“文山會?!北愠闪斯ぷ餍实拖碌膶懻?。
前不久,中央相關(guān)部門通報了3起形式主義典型問題。其中,某集團2022年要求下屬企業(yè)參加的會議有800余次,平均每個工作日超過3次。2023年某下屬公司參加集團及各部門各單位會議280余次,平均每個工作日都有會議。2023年9月有關(guān)方面指出其“開會多陪會多”問題,此后6個月內(nèi)會議數(shù)量不降反升。如此高頻開會,無疑會占據(jù)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又何來心力干實事呢?
其實,開會本來是為了上下溝通、左右協(xié)調(diào),屬于開展工作的一種形式或者一小部分。但如果無論什么工作安排都要開個會,甚至精簡會議也要先開一個“如何減少會議”的會,過于依賴開會,把開會作為推動工作的重頭戲或是“秀場舞臺”“工作成績”,就是漂浮的作風和錯位的政績觀的問題了。
實事求是說,對開會也要辯證客觀地看待。開會的目的本是為了更高效地開展工作,通過時間、地點的集中,將大家的意見聚焦到所要討論或者解決的問題上來,并形成解決方案。所以,開會當以必要性為原則,確實需要的會就開,能省去不開的就盡量不開。同時,開會也一定要合理設(shè)置議程,開門見山,提倡短會,減少不必要的流程環(huán)節(jié),真正開出高效、務實、管用之會。假如會議只是空對空,或者完全可以用其他交流溝通方式替代,那這樣的會議就屬于該精簡之列。
當然,“文山會海”一直是個痼疾頑癥,要想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綜合施策,需要紀律規(guī)矩來加強硬約束。還有一點需要重點提醒,那就是不能離了開會就不知道怎么開展工作了。把開會的時間省下來,如何開展調(diào)查研究,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如何創(chuàng)造新鮮的改革舉措,就要考驗大家的真本領(lǐng)了。
(摘自“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