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是以鍛煉學生身體素質、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運動習慣、發(fā)展學生運動能力和構建學生運動認知體系為目標而開設的實踐課程。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體育課程的有效開展對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具有關鍵作用。自從《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并實施以來,初中體育教學逐漸從單一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運動,轉變?yōu)榧戎匾晜魇谶\動技巧,又強調引導學生采用科學、系統(tǒng)的方式進行鍛煉。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身體發(fā)育情況,以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素質為目標,開展更具專業(yè)性的體育活動,逐步教給學生跑步、跳高、跳遠、投擲、籃球、足球等新課標明確規(guī)定的運動項目技巧。本文主要圍繞項目化學習模式下的初中體育短跑教學展開,先簡單介紹開展短跑教學需達成的目標,再簡要總結開展項目化學習活動的意義,最后深入探討項目化學習模式下的初中體育短跑教學策略。
一、開展短跑教學需達成的目標
走、跑和跳是人體最基礎的三種活動形式,其中跑步、跳高和跳遠是體育運動中最核心的三項田徑運動。在跑步這一大類中,按賽道長度的不同,可以細分為短跑、長跑和中長跑等小類項目;而根據(jù)比賽性質的不同則可以分為快速跑、障礙跑和接力跑等小類項目。其中,短跑是指距離相對較短的跑步項目,一般包括50米跑、200米跑、400米跑、4×100米接力跑等項目。在體育課程中開展短跑教學活動,教師需要達成的目標為:一是教給學生短跑技巧,二是構建學生對短跑的認知體系,三是教會學生如何健康地短跑。
(一)教給學生短跑技巧
除了距離之外,短跑與長跑的差異還在于對身體素質的要求,短跑更側重于速度,需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個體速度極限,屬于一種無氧運動;而長跑則更側重于個人耐力。在短跑比賽中,起跑姿勢、呼吸方式和肌肉爆發(fā)力都會影響速度,并且距離越短,對起跑時肌肉力量的瞬間爆發(fā)力要求越高。因此,在短跑教學中,教師應教給學生各種起跑、加速、沖刺等各環(huán)節(jié)動作技巧,包括如何擺臂、邁步、分配體能以及調整呼吸節(jié)奏等,這些都是教師應帶領學生深入探究并為其解答的技巧性問題。
(二)幫助學生構建短跑認知體系
認知是指獲得信息、加工信息的過程與狀態(tài),也指依據(jù)獲取的信息對事物樣態(tài)、本質、特征等的認識與理解。思維活動本質上就是一種認知活動,思維層面的認知能夠支配個體大腦和身體的活動。學生只有先建立全面、準確的認知,才能在需要時主動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進行鍛煉。因此,短跑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幫助學生構建對短跑的認知體系。
(三)教會學生如何健康地短跑
運動雖然是一種能夠提升身體素質的鍛煉方式,但其也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可能會導致肢體受傷,甚至對身體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跑步是一項基礎的身體活動,大部分身體健康的人都會選擇跑步這種鍛煉方式,但很多人只掌握了“跑”這個動作,卻不知道怎樣才算健康地跑步,也不了解怎樣才能通過跑步保持身體機能。從這一角度出發(fā),教師在開展短跑教學時應以教會學生如何健康地短跑為目標,既要教給學生“跑得快”的技巧,也要傳授學生“跑得健康”的技巧。
二、在初中體育教學中開展項目化學習活動的意義
項目化學習是指以項目為載體、以學生小組自主探究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強調在項目框架下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與實踐活動,以此達成學習目標。在項目化學習模式中,教師的角色從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支持者,而學生則成為學習中的主體。這一教學模式完全契合新時代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個性成長與全面發(fā)展。因此,項目化學習模式因其獨特的優(yōu)勢而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在初中體育教學中,開展項目化學習活動主要體現(xiàn)在其有助于完善學生的運動認知體系、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促進學生自主鍛煉以及發(fā)展學生協(xié)作能力等方面。
(一)借助項目實踐,完善學生的運動認知
項目化學習是建立在完整項目框架上的學習活動,其顯著特征在于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在項目框架下,教師系統(tǒng)地開展探究與實踐活動,能夠幫助學生逐步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綜合體育學科的特質來看,教師開展項目化學習的首先意義在于借項目實踐完善學生運動認知體系。在項目化學習模式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需要圍繞項目的核心主題與關鍵問題展開自主探究,通過搜集并分析相關資料,共同完成項目任務。這個過程就是學生逐步構建認知體系的過程。
(二)借助項目實踐,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
對比常規(guī)的課時教學,具有系統(tǒng)性的項目化學習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在項目框架的指引下,教師可以完整且循序漸進地傳授基本運動原理與技巧,通過開展項目實踐教學活動,落實對學生的體能訓練與專項技能訓練。體育課程本質上是一門實踐類學科,其核心在于讓學生親身參與和真實體驗實踐活動。為了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造適宜的訓練機會和空間,引導他們有計劃地完成周期性的訓練任務,充分發(fā)揮項目化學習模式的優(yōu)勢。
(三)借助項目實踐,指導學生的自主鍛煉
項目化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探究與實踐的教學模式。在側重于理論的學科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知識要點或核心問題展開深入探究;而在側重于實踐的學科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操作過程與學習體驗。因此,項目小組應兼具學習與實踐的雙重功能,既要積極探索理論知識,又要鍛煉自身技能。教師將項目化學習模式應用于初中體育教學,通過布置小組合作項目任務,指導學生進行自主鍛煉,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監(jiān)督和鼓勵,從而實現(xiàn)體育技能與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雙重提升。
(四)借助項目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
人既是獨立的個體,也是群體生活中的一員。社會的運作與發(fā)展離不開個體間的緊密合作,這種合作不僅能彌補個體能力的局限,還能匯聚個體力量,提升個體學習與工作的效率。因此,合作精神與協(xié)作能力是教師應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關鍵品質。在初中體育課的項目化學習中,教師布置小組合作項目任務,引導學生在探究和運動過程中進行分工協(xié)作,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協(xié)作能力。
三、項目化學習模式下初中體育短跑教學的策略
在以新課標為導向的教育新生態(tài)背景下,育人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新課標用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這三項核心素養(yǎng)概括了體育課程的育人價值?;诖耍谛抡n標導向下開展體育教學,教師既要夯實學生的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也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品德與精神。在育人方面,教師既要兼顧學生運動意識和運動認知的構建,也要重視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和運動水平,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運動,逐漸激發(fā)他們的運動興趣,而“教會”學生如何科學、健康地運動就是育人的關鍵。因此,在初中體育短跑項目化學習活動中,教師應融合知識理論和運動技巧,設計項目任務,合理規(guī)劃學生的運動時間與空間,高效開展理論與技巧教學、專項訓練以及運動展示等活動,實現(xiàn)全面育人的目標。
(一)借助項目整合理論,開展短跑理論教學
新課標在體育教學內容和實踐上都有一些變革,在內容方面,明確了學生需要學習并掌握的運動知識、健康常識、運動技巧及其掌握標準;在實踐方面,倡導“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教學原則,強調教師應引導學生完成對體育的結構化學習。因此,在項目化學習模式下開展初中體育短跑教學,教師應借助項目整合理論,系統(tǒng)性地開展短跑理論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明確短跑項目中學生必須掌握的理論知識。一是短跑的定義標準和基本分類:短跑是指距離較短、速度較快的跑步項目,400米及以下的跑步項目都屬于短跑范疇,常見的短跑距離包括50米、60米、100米、200米、400米和4×100米接力。二是短跑對體能的要求和短跑過程中身體的供能機制:短跑強調速度與肌肉爆發(fā)力,持續(xù)時間相對較短,主要依賴無氧代謝供能,追求即時效能。三是與短跑分類相對應的比賽規(guī)則,以及有關體能訓練和無氧代謝的專業(yè)知識。教師先通過開展項目化的理論教學,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并記憶這些基礎知識,確保學生對短跑有一定的專業(yè)理解,再教授體育技巧和開展體能訓練。
(二)借助項目整合技巧,開展短跑技巧教學
運動技巧是體育教學的核心內容,對其理解與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學生在運動中的實際表現(xiàn),這種表現(xiàn)能夠直觀反映學生的運動能力和水平。不同運動項目所強調的運動素質、發(fā)力方式、運動目標、評判標準以及技巧的展現(xiàn)形式均存在差異。因此,在項目化學習框架下,初中體育教師應借助項目整合技巧,系統(tǒng)性地開展短跑技巧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短跑“定義距離”的范圍內,分段定位教學重點,以更精準地整合并教授短跑技巧。例如,50米和400米雖然都屬于短跑范疇,但因距離差異,起跑、途中跑及沖線等環(huán)節(jié)的動作技巧既有相似之處,也存在細微差別。再如,400米和4×100米雖然總距離相同,但在賽道設置、比賽方式以及動作技巧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因此,在整合技巧構建項目時,教師應注重分類或分段,以小項為單位,分別統(tǒng)領一個內部完整的項目探究活動,如以“50米快速跑”為整體,系統(tǒng)地教授短距離加速跑中的擺臂、跨步以及呼吸等方面技巧。因此,在運動技巧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和“練”的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提升運動技能。
(三)借助項目規(guī)劃時間,組織專項短跑訓練
無論體能訓練還是技巧訓練,都是一個長期且持續(xù)實踐的過程。在體能方面,訓練的過程就是積累的過程,只有量積累到一定的標準,才可能發(fā)生質的變化;而在技巧方面,學生即便掌握了動作技巧,并不意味著能在運動中熟練運用,訓練就是建立肌肉記憶的過程,只有形成肌肉記憶,才能在運動時做出相對應的條件反射。因此,在項目化學習模式下開展初中體育教學時,教師需借助項目框架,合理規(guī)劃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專項短跑訓練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開展項目化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一個周期內相互監(jiān)督、相互鼓勵,共同完成特定體能或技巧的專項訓練。例如,在起跑專項訓練中,教師需強調短跑對速度的要求,從起跑就要開始拉速度,而影響起跑速度的因素有兩個,一是肌肉的爆發(fā)力,二是起跑動作?;诖?,教師將針對肌肉爆發(fā)力的體能訓練和起跑動作的技巧訓練相結合,開展項目化學習活動,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專項訓練,提升學生的肌肉爆發(fā)力,使其熟練掌握正確的起跑技巧。值得注意的是,體育訓練也分有效和無效,無效的訓練不僅無法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還會給學生的身體造成負擔,而借助項目實踐開展訓練活動,能在一定程度上確保訓練的有效性。
(四)借助項目整合空間,組織運動能力展示
項目成果的展示是項目化學習的最終環(huán)節(jié),是教師評估學生運動能力提升情況的重要依據(jù)。具體而言,在完成教、學、練三個環(huán)節(jié)后,教師應為學生專門設計一個展示學習成果、練習情況、運動能力的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是專門的展示活動,也可以是依托比賽形式而進行的展示環(huán)節(jié)?;诖?,在項目化學習模式下開展初中體育教學時,教師應借助項目來整合空間,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運動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當堂課教學內容和實際教學階段,精心設計項目活動。例如,在“4×100米接力跑”主題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項目引導學生完成理論探究、技巧學習、體能與技巧訓練,并在項目化學習框架下,讓學生以項目小組為單位開展“4×100米接力跑”比賽。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先結合學生的身體素質與能力,科學劃分項目小組,再預留一段時間給學生練習交棒、接棒的技巧,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默契,最后在各項目小組間開展團隊比賽。這不僅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運動能力的機會和空間,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與運動協(xié)作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圍繞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采用契合新時代教育生態(tài)與育人需求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課程設計的多元化和實踐活動的多樣化。新課標明確指出,初中體育教師需要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指導下,以學生的能力、興趣、需求為參考依據(jù),立足整體設計課程內容和教學活動,實施“學、練、賽”一體化教學策略。項目化學習作為一種實踐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練、賽”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整合。短跑作為一項源于基礎身體活動的運動項目,對學生而言并不困難,難的是要“跑得快且穩(wěn)”。因此,在開展短跑項目化教學活動時,教師應以此為切入點,先引導學生探究理論知識,再指導學生學習技能與技巧,隨后開展專項訓練,最后完成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短跑能力與體育素養(yǎng)。
注:本文系青島市教育學會“十四五”教育規(guī)劃課題“青島西海岸新區(qū)初中校園足球隊伍發(fā)展建設探究”(課題編號:2024BS7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