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困惑
小明上小學(xué)四年級,期末測評數(shù)學(xué)考了90分,一道應(yīng)用題做錯了。
題目是這樣的(例1):一輛快車的速度為每小時90千米,一輛慢車的速度為每小時60千米??燔嚭吐嚩紡腁城出發(fā)前往B城,慢車先出發(fā)2個小時,然后兩車同時到達(dá)B城,問AB兩城之間的距離是多少千米?
小明的答案是:(90-60)×2=30×2=60(千米)
試卷領(lǐng)回家,小明爸爸看了,雷霆大怒:“這道題你不是做過嗎?怎么還錯了?”
“什么時候做過?。俊毙∶鞑⒉徽J(rèn)同。
爸爸翻出單元測試卷:“你看,最后一道題和這道一模一樣!”
單元測試卷上的題目是這樣的(例2):一輛快車的速度為每小時90千米,一輛慢車的速度為每小時60千米。快車和慢車都從A城出發(fā)前往B城,慢車先出發(fā)2個小時,快車趕上慢車,需要多長時間?
小明看了,嘴一噘不服氣地說:“這道題是求時間,期末考題是求距離,二者怎么能一樣呢?”
聽了小明的話,爸爸更加生氣地說:“求出時間來,再乘以速度不就是距離嗎?”
“是啊,速度乘以時間等于距離,我就是這樣做的啊,為什么給我判錯了呢?”小明皺起眉頭,一副大惑不解的樣子。
“你這‘百分卷’算是白做了!上次錯了,你怎么沒記住呢?白改了?”爸爸恨恨地說。
“我記住也沒用啊,題目求的問題變了??!”小明一臉無辜。
當(dāng)下,“百分卷”是很多小學(xué)生的規(guī)定動作:每次考試后,老師或家長就給孩子進行講解指導(dǎo),然后讓他們將試卷重做一遍,卷面打上“100分”。這種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但現(xiàn)實中很多孩子的“百分卷”只出現(xiàn)在考試后,下次考試,結(jié)果仍難如人意,做題照樣錯,像小明一樣,哪怕題目稍有變化,都不能適應(yīng),這是為什么?
兩個小和尚的故事
從前,南山和北山各有一座寺廟,寺廟里各有一個小和尚,兩人每天早上都要下山去買菜。兩個小和尚血氣方剛、年輕氣盛、互不服氣,經(jīng)常或明或暗地較勁比高下。
一日,兩個小和尚在山下的岔路口相遇。
南山小和尚問北山小和尚:“今天你要去哪里?”
北山小和尚笑了笑說:“腳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南山小和尚蒙了,不知道下句話該如何接?
回到寺廟,南山小和尚向方丈請教,方丈聽后告訴他:“明天他這么說,你就接著問,‘那你的腳要去哪里呀’,看他如何回答。”
第二天,兩人路口遇到。南山小和尚滿心歡喜,心想,這次可以把你問住了。于是仍問對方:“今天你要去哪里?”
北山小和尚回答:“風(fēng)去哪里,我就去哪里?!?/p>
南山小和尚一聽又蒙了?;氐缴缴?,方丈問他:“今日可把他問住了?”
小和尚垂頭喪氣地囁嚅道:“師傅,您教我的話今天沒用上,北山小和尚太刁鉆,今天沒說‘腳去哪里,他就去哪里’,而是說‘風(fēng)去哪里,他就去哪里’?!?/p>
方丈聽了搖搖頭說:“那你就問他‘風(fēng)去哪里’不就行了嗎?”
小和尚又點點頭,心想:“明日再遇到你,不管你說腳還是說風(fēng),我都有應(yīng)對之策了?!?/p>
第三日,兩個小和尚又見面了,南山小和尚信心滿滿地向?qū)Ψ桨l(fā)問:“今天你要去哪里?”
結(jié)果,北山小和尚說:“我到鎮(zhèn)上去買菜?!?/p>
南山小和尚聽完,愣在那里,張開的嘴合不上了。
這個故事對我們教育的啟示是:課本只是個例子,孩子學(xué)習(xí)不僅是要記住這個例子,更要從這個例子中學(xué)會方法,否則再遇到“新例子”,便會無法應(yīng)對。
別讓“百分卷”復(fù)盤流于形式
“百分卷”的做法,據(jù)說來源于圍棋的復(fù)盤——一場對弈后,棋手趁熱打鐵,重新推演棋局,分析得失,總結(jié)經(jīng)驗,汲取教訓(xùn),是提升棋藝的有效途徑。
“百分卷”是一種“考試復(fù)盤”。支持者認(rèn)為,考試結(jié)束后考生對試題有一個興奮期,對考試內(nèi)容記憶猶新,對錯題極度敏感——考完后,大多數(shù)考生即刻忙著翻資料、對答案就是一個例證。這個時候,修正錯誤,彌補不足,考生會“刻骨銘心”。但是,在這里我們要明白的是,復(fù)盤指的是對一盤棋的復(fù)盤,“修正”是對錯誤的修正。而一次考試,不要說期中、期末,哪怕是一次單元測試,一張試卷上呈現(xiàn)出的知識點也是多個,也就是“多盤”,考試過后,最需要修復(fù)的是“錯盤”而非“所有盤”。“復(fù)錯盤”的含義,不僅是改正錯誤,更是要理清該題背后的知識體系,找到導(dǎo)致錯誤的知識“斷點”。
而反觀當(dāng)下的“百分卷”,很多是讓孩子將正確答案機械地“復(fù)寫”一遍。這種無論對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既浪費了時間、耗費了精力,增加了孩子的負(fù)擔(dān)不說,又使孩子找不到重點,沒有機會、沒有心思對“錯盤”進行反思和修復(fù)。
如此情況下,“百分卷”就淪為形式,表面上孩子復(fù)盤了,改正了,“百分”了,實際上并沒有找出錯誤根源,掌握解題方法,成了故事中的南山小和尚,一遇到新問題,仍會束手無策。
復(fù)盤不是改錯,而是究因
考試是考查學(xué)生掌握知識的一個手段,分?jǐn)?shù)只是反映學(xué)生知識掌握情況的一個標(biāo)尺。考試出錯很正常,考后復(fù)盤很必要。但要讓復(fù)盤發(fā)揮作用,不是“復(fù)百分”——將答案機械抄一遍,而是“復(fù)失分”——以錯題為切入口,將相關(guān)知識“復(fù)”一遍,揪出致錯背后的“兇手”。
以本文開頭兩道路程問題為例,知識掌握與應(yīng)用有四個層次:
一是路程模型本模:距離=速度×?xí)r間;
二是由本模衍生出的“追及?!保鹤芳熬嚯x=速度差×?xí)r間;
三是實際場景分析:求追及時間,先要求出追及距離,“慢車先走2小時”,意思就是慢車在快車前60×2=120(千米),這就是追及距離;
四是語言理解力:“同時到達(dá)B城”,意思是快車追上慢車的同時,B城也到了,那么快車走過的距離(或慢車走過的所有距離)就是AB兩城的距離。
例1中,從小明列式(90-60)×2=30×2=60(千米)看,好像掌握了“距離=速度×?xí)r間”這個本模,但也折射出他并沒有把握住路程模型的本質(zhì)——“同一路程”概念。
行程問題三元素:距離、速度、時間,不是隨意的,而是有特指的,唯有同一人(車)、在同一路程中的三元素,才能列在一個式子中,不同路程中的三元素,不能列在一個式子中,用甲的速度乘以乙的時間,或是用丙的路程除以甲的速度都沒有意義。
式子(90-60)×2展開就是90×2-60×2。如果說60×2表示的是慢車前2小時的距離有意義的話,90×2顯然沒有意義,因為這個2小時并不是快車走的時間,二者不在“同一路程”內(nèi),相乘無意義。
小明之所以做錯題,不是因為題難,是因為他沒有把握“同一路程”這一核心概念。因此,一遇到復(fù)雜路程問題,只能憑感覺、胡亂列式了。
小明在做單元測試題(例2)的列式為90×2÷(90-60)=6(小時)。當(dāng)時,爸爸問他為什么這樣列?小明說,題目不是說了,慢車先走2小時,所以快車要先走過“這2小時路程”再說追的事??!
從實際情況來看,快車確實要先走過“這段路程”,但“這段路程”的來歷卻是由慢車走過的,因此要用慢車速度來乘以2小時。如果是快車速度乘以2小時,就不是“這段路程”了。
但當(dāng)時爸爸的輔導(dǎo)只是就題論題,告訴小明追及問題的解法:求時間,得先求出追及距離,也就是慢車先走距離60×2,然后追及距離除以速度差,就得出追及時間了。卻沒有幫小明分析錯誤根源,強調(diào)“同一路程”這一概念。更何況“百分卷”是8開紙一大頁,全部做完需要不少時間,就算爸爸講,小明也無心聽?。∷?,下次考試題目稍稍“變臉”,小明就“麻爪”了,式子只能胡亂寫了。
在對待“百分卷”問題上,睿智的家長從不追求“卷面百”的虛榮,而是幫助孩子夯牢“能力百”的實力??荚囘^后,只對“錯盤”進行修復(fù),但這個“修”不是簡單地改,而要從錯題出發(fā),復(fù)盤題目所涉及的知識體系,幫孩子找到錯點根源——或是知識缺欠,或是理解偏差,唯有讓孩子復(fù)盤知識體系,掌握根本方法,今后再遇到新題時,才能擺脫像南山小和尚那樣的尷尬。
(作者系甘肅省臨夏市建國小學(xué)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