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1-0010-03
當今社會,教育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生活智慧的啟迪與價值觀的塑造。生活化教育理念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思潮,正逐漸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尤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展現(xiàn)出其獨特的魅力與價值,其強調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通過模擬、體驗、實踐等方式,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領悟道德與法治的真諦,進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小學階段是學生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道德與法治課程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基本法律意識、道德觀念和公民責任感的重要任務。①因此,探索如何將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成為提升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的重要課題。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育理念的價值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生活化教育理念強調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借助生活中的實例、情境和體驗來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比如,開展模擬法庭、角色扮演等生活化教學活動,學生可以在參與中體驗到法律的力量和道德的重要性,從而更加主動地投人到學習中。
(二)促進知識理解內化
道德與法治知識往往涉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難度較大。而生活化教育理念的融入,可以通過將抽象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生活實例和情境,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例如,在講解“交通規(guī)則\"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校園附近的十字路口進行觀察和實踐,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驗和理解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將這些交通規(guī)則內化為自身的行為規(guī)范,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類似情境時,能迅速回憶起所學知識并做出正確判斷,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遷移。
(三)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
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踐行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生活化教育理念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區(qū)志愿服務活動,如關愛孤寡老人、環(huán)保行動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幫助他人的快樂,增強社會責任感。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學生不僅能將課堂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還能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為今后的社會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四)增強學生情感共鳴
生活是情感的源泉,生活化教育理念能引發(fā)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在教學中,展示生活中感人的道德事跡,如普通人的見義勇為、無私奉獻等,學生能從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激發(fā)內心的善良和正義感。這種情感共鳴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的力量,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使他們在情感上認同并自覺遵守道德與法治規(guī)范。
二、融入生活化教育理念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的實施策略
(一)確立生活本位教育目標
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實際需求,確保教育目標既貼近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還應注重目標的層次性和發(fā)展性,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逐步提高教學要求,使學生在不斷的生活實踐中,逐步深化對道德與法治的理解和認識,形成穩(wěn)定而持久的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比如,在“我們愛整潔\"的教學中,制定知識目標時不僅要教育學生理解整潔的定義和重要性,還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整潔與個人衛(wèi)生、精神面貌和生活態(tài)度的關聯(lián)。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鏡子里的我\"活動,讓學生觀察并評價自己的儀表是否整潔,從而在生活中實際體驗整潔的標準。在制定能力目標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保持身體各部位整潔和整理個人物品及環(huán)境的能力。比如,開展“保持整潔有辦法”的討論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示范并教授學生正確的洗手、洗臉、刷牙等步驟,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實際操作和應用。同時,開展“實踐活動\"中的穿衣比賽、整理書包比賽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整理個人物品的技能。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方面,通過引導學生體會整潔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以及表揚整潔表現(xiàn)好的學生,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使其愿意成為干凈、整潔的孩子。
(二)營造生活場景教學情境
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頭際和認知特點,將道德與法碹知識均炒地融人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生活場景中。采取模擬生活情境、角色扮演、問題討論等方式,使學生在近乎真實的生活體驗中,感受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從而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生活化教學情境的營造還能夠有效促進知識的內化過程,使學生在情境互動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教師在營造生活化教學情境時,還需注重情境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生活情境中獲得成長。如此一來,道德與法治課堂將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傳授場所,而是一個充滿活力、貼近生活的實踐舞臺,學生在其中不僅能夠學到知識,更能夠學會如何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實現(xiàn)知行合一的教學目標。比如,在\"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如\"規(guī)則小偵探\"角色扮演游戲。在這個游戲中,教師設定學校、家庭、公共場所等不同的生活場景,每個場景中都隱藏著一些規(guī)則。學生扮演\"規(guī)則小偵探\"的角色,需要仔細觀察場景中的行為,找出哪些行為是遵守規(guī)則的,哪些行為是違反規(guī)則的,并說明違反規(guī)則可能帶來的后果。通過開展角色扮演游戲,學生不僅能夠在近乎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規(guī)則的存在和重要性,還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會識別和應用規(guī)則。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在不同場景下應該如何自覺遵守規(guī)則,當遇到他人違反規(guī)則時應該如何妥善處理,既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又能夠幫助他們將學到的規(guī)則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規(guī)則,共同維護社會秩序。
(三)組織生活體驗實踐活動
教師應將道德與法治教學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設計并組織各類實踐活動,如社區(qū)服務、環(huán)保行動等,使學生在親身參與中體驗道德與法治的實際應用,從而加深對其內涵的理解。生活實踐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的機會,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充當引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鼓勵學生自主策劃、組織和實施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學會如何將道德與法治原則融入日常生活。通過反思和總結實踐活動的過程與成果,學生可以進一步提升自我認知,明確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與責任??傊?,組織開展生活實踐活動能夠有效促進知識與實踐的結合,使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最終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與質量的雙重提升。比如,在“安全記心上”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設計一系列貼近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例如,在“平安出行\(zhòng)"板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小小交通警察”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在模擬的交通環(huán)境中學習交通標志和規(guī)則,體驗交通警察的工作,從而加深他們對交通安全重要性的認識;在“不讓溺水悲劇發(fā)生”板塊,教師可以安排一次游泳安全知識講座,并邀請專業(yè)救生員現(xiàn)場演示溺水自救和互救技巧,隨后指導學生進行模擬練習,提升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在\"‘119'的警示\"板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shù)氐南勒?,了解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并參與火災逃生演練,讓學生在模擬火場中學習正確的逃生和自救方法;在“安全通行證\"板塊,教師可以設計一場“安全知識挑戰(zhàn)賽”,涵蓋課程中提到的各種安全隱患和應對方法,結合競賽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檢驗他們對安全知識的掌握程度。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鞏固安全知識,還能提升自我保護能力,真正將安全意識融入日常生活中。
(四)強化生活習慣行為養(yǎng)成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不應僅停留在知識的傳授層面,更應關注學生的行為養(yǎng)成和習慣培養(yǎng),所以教師應將道德與法治規(guī)范轉化為具體的生活行為指南,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誠實守信、尊重他人、遵守公共秩序等。通過持續(xù)的指導和反饋,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逐步形成穩(wěn)定的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比如,在“我不拖拉”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告別拖拉行動計劃”,鼓勵學生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制訂具體可行的每日或每周計劃,明確學習任務和生活事務的完成時間。同時,教師可以設置“時間小衛(wèi)士”角色,由學生輪流擔任,負責監(jiān)督自己和同學們的計劃執(zhí)行情況,及時提醒和幫助改正拖拉行為。此外,教師還可以定期組織“珍惜時間成果展示\"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計劃執(zhí)行成果,分享告別拖拉后的變化和收獲,從而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如此一來,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驗到抓緊時間做事的意義,逐步將珍惜時間的理念轉化為自覺的行為習慣。
三、結語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育理念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開辟了新的視角和路徑,通過將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連,不僅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抽象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還能促使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親身體驗、靈活運用道德與法治知識,逐步塑造穩(wěn)固的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因此,教育工作者應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生活化教育理念的優(yōu)勢,為學生提供更加優(yōu)質、高效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培養(yǎng)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強烈法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王海燕.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3(1):67-69.
[2]靳大眾.生活化理念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現(xiàn)實必要性分析[J].新課程,2021(47):146.
[3]侯占平.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育的意義與策略探析[J].新課程,2021(44):76.
[4]孫希山.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J].教育家,2023(1):62.
[5]梅松竹.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的運用研討[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7):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