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位于浙江省金華市的重要交通設施,“金義東橫”城際鐵路(以下簡稱“輕軌”)建成并投入運營,標志著金華交通史迎來了新的里程碑。這一輕軌項目的成功實施,有效縮短了金華轄區(qū)內各縣市區(qū)之間的時間距離,為民眾出行帶來了極大便利,并顯著降低了出行成本。此外,輕軌的建成不僅提升了旅行速度,更將金華豐富的文化資源與旅游景點緊密串聯(lián)起來。例如,乘客可以便捷地通過輕軌前往明清宮站,進而探訪橫店影視城,感受影視文化的魅力;或抵達木雕城站,領略東陽木雕的精湛工藝。這一系列文旅載體的串聯(lián),使得“乘坐現(xiàn)代輕軌,領略歷史金華”成為可能,為金華文旅注人了新活力。
一、選題意義
(一)從文化與教育相融的角度看—文化走進課堂:金華地方文化與通識教育
金華歷史悠久,擁有超過兩千年的文化底蘊。其文化根基深厚,在諸多方面均展現(xiàn)出獨特魅力,如風雅別致的傳統(tǒng)藝術、清秀旖旎的自然風光以及口感獨特的地方美食。這些文化元素作為金華的標志性文化符號,在輕軌沿線上得到了充分而生動的展現(xiàn)。東陽木雕城、古子城等沿線文化載體,不僅深刻揭示了金華文化的豐富內涵與深厚底蘊,也為廣大金華學子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教學資源。其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能夠幫助學生深入了解金華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也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
因此,通過課堂教學的形式,將金華文化載體轉化為人文教育素材,旨在促進金華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強化大學生對八婺文化的認同感,豐富個人知識庫;同時,致力于培養(yǎng)其人文素養(yǎng)、提升審美鑒賞力,以完善其價值觀念;激發(fā)大學生乘坐輕軌的意愿,鼓勵學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親身體驗中深刻感受地方文化的豐富內涵與人文韻味;將金華獨特的文化資源轉化為高校高質量的人文美育教學素材,構建具有金華特色的高校人文美育課程。
(二)從文旅與交通相融的角度看—學生走出校門:城軌交通與文化旅游
一個城市旅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其根基深植于交通基礎設施的堅實構建之上。一個高效、便捷的交通網(wǎng)絡,無疑成為推動周邊旅游景點迅速崛起的重要引擎。鑒于金華深厚的文化底蘊,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已孕育出眾多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化載體。而輕軌項目的建設與運營,則進一步發(fā)揮了其紐帶作用,巧妙地將金華區(qū)域內那些標志性的、富有時代意義的文化地標緊密相連,共同編織成一條璀璨奪目的“文化旅游帶”。此舉不僅為學生群體提供了課后實地探索的寶貴機會,更有助于他們在親身體驗中深化對文化的理解與感悟,從而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輕軌自金華站始發(fā),終點為明清宮站,全程穿越金華、義烏、東陽、橫店四地,線路沿途擁有豐富的文化旅游景點。輕軌如同一條紐帶,將各站點周邊的金華文化精髓串聯(lián)起來,通過現(xiàn)代化的出行方式,全方位展現(xiàn)金華地區(qū)的歷史、人文與自然風貌。
二、金華地區(qū)文旅與高教的相關研究綜述
(一)金華文化融入高校教育
國內對于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已經(jīng)形成一套成熟的研究模式,金華學者也對金華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有著較多的研究。第一,將金華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為充分發(fā)揮地方紅色文化的課程思政育人價值,黃艷(2023)通過分析金華紅色文化,調查金華地區(qū)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學習情況,探索其融入金華高校思政教育的措施;第二,將金華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為促進高校教育與非遺的傳承和保護相結合,夏艷青(2023)研究了東陽木雕融入高校美育的意義與途徑;唐偉軍(2019)探究了金華非遺傳承與高校工匠精神培育之間的關系;第三,將金華特色傳統(tǒng)歷史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富有地域特色的傳統(tǒng)藝術、地區(qū)歷史等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人文美育內容,也是涵蓋面最大的地方文化與高校教育相融合的方式。金華學者也對本土歷史文化融人高校教育展開了較多的研究,如楊宇璇(2023)顧燕燕(2021)分別探究了金華地名文化、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融入對策。
(二)城軌交通與文化旅游
金華地區(qū)的學術界對金華文化旅游與高校輕軌出游的融合現(xiàn)象進行了探索,其研究成果可歸結為三個方面:第一,金華地方文旅的深度融合。文化構成了旅游的靈魂,而旅游是文化展現(xiàn)的窗口。金華學者聚焦于本地獨特的文化載體,剖析文旅相互依存、共同發(fā)展的模式。例如,王丹(2021)深入研究了蘭溪詩路文化的獨特性與優(yōu)勢,而黃婧(2024)對金華古子城夜間經(jīng)濟與文旅融合的現(xiàn)狀進行了細致分析;第二,金華高校對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推動作用研究。大學生是旅游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因此,金華學者針對高校師生與地方文旅發(fā)展進行了研究。洪亞麗(2023)深入剖析了金華市大學生的旅游消費行為意向,陶穎(2020)探討了高校師生對金華義烏地區(qū)鄉(xiāng)村旅游發(fā)展的積極促進作用,朱圣杰(2020)研究了高校與八婺文化及地域特色旅游之間的協(xié)同關系;第三,金華區(qū)域軌道交通與旅游的一體化發(fā)展。發(fā)展軌道交通旅游被視為解決旅游發(fā)展難題、提升旅游產(chǎn)業(yè)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周衛(wèi)芳(2015)在金義東輕軌建設初期即指出城際鐵路的便捷性對金華東陽旅游市場的潛在刺激作用,孫英?。?020)進一步論證了輕軌建設對金華下轄各縣市旅游景點的串聯(lián)效應以及對金華旅游一體化發(fā)展的推動作用。
三、實證探究
(一)大學生輕軌文旅意愿傾向研究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分析學生在旅、文兩方面的現(xiàn)狀:第一,大學生在校期間乘坐輕軌出游目的地選擇的意愿傾向;第二,何種地方文化、教學內容更受青睞。通過分析結果,探究大學生對于出行目的地選擇的影響因素、何種文旅內容更適合課堂教學。在參考近年來關于大學生旅游影響因素的文獻的基礎上,,2.3]結合本文的實際需求與目的,筆者設計了“大學生輕軌文旅意愿傾向研究問卷”。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問卷發(fā)放,共回收問卷樣本416份。信度分析結果顯示,Cronbach's ∝ 系數(shù)為 0.945 問卷指標與調研均值詳見表1。
結合問卷調查與學生訪談分析可知,在出游目的地選擇意愿方面,大部分大學生出游的主要目的是放松身心,且更傾向于選擇具有特色的旅游地。同時,自身經(jīng)濟水平、較為理性的消費觀念以及學校的學習及宿舍管理、成本和時間控制是大學生選擇出游的重要考量因素。在課堂文旅教學內容意愿方面,大學生對于學習金華文化和歷史有一定興趣,樂于接受自然與人文景觀、地方特色風俗文化方面的教學,對輕松的游樂文化,如地方美食文化等方面的教學表現(xiàn)出強烈興趣,且希望學習相關旅游攻略。
(二)輕軌沿線各站點附近旅游目的地選擇與資料搜集
基于上述特點,本文挑選的旅游目的地普遍距離輕軌站點較近,便于大學生利用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抵達;旅游消費適中,不會造成過分的經(jīng)濟負擔;擁有豐富的娛樂內容和鮮明的地域特色,能夠滿足大學生對新鮮體驗和文化學習的雙重需求。受限于篇幅,部分目的地信息詳見表2。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利用網(wǎng)絡新媒體資源以及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筆者搜集上述選定旅游目的地作為旅游、文化、教育三維度的教學資源:第一,搜索并整合輕軌站點周邊景點的旅游攻略,涵蓋景點的游覽路線、開放時間、門票價格、交通指南等實用信息;第二,了解各站點附近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收集相關景點的詳細介紹、歷史背景、文化特色等資料;第三,關注學生出游預算的合理性并滿足其好奇心理的需求,搜集符合學生經(jīng)濟條件的地方特色文化與輕松休閑方面的游樂項目信息。
(三)課程設計與課堂授課
本課程以“會玩”一旅游地自然人文景觀與特色地方游樂內容探索、“惠玩”—經(jīng)濟實惠的攻略、“慧玩”—歷史文化的人文教育意義為單元課程設計思路,將搜集到的旅、文資料,轉化為高校通識教育教學內容。
2024年秋季學期,課程《金華輕軌出游旅行攻略》以選修的形式面向學生開展。為確保教學效果,選修班采取小班化教學,選課學生上限為45人。依據(jù)教學課時安排,課程共設計十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分別為整體介紹、金華古子城、東陽市內、橫店、義烏,以及金華名山、金華名水、金華民俗、金華宗教文化、復習與考核。以《金華古子城》單元為例,教學內容設計詳見表3。通過這樣的課程設計,學生既能夠了解金華古子城的歷史文化、交通指南、景點信息和游樂內容,又能夠通過實踐活動鍛煉自己的規(guī)劃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
(四)課程教學結果測評
課程結束后,本文采用問卷形式,測試學生經(jīng)教育后在旅游意愿與行為變化、人文知識素養(yǎng)兩個維度上的知識增加、能力提升與態(tài)度轉變。
研究結果表明,通過選修課的學習,學生在旅游意愿與行為變化維度上的各項指標均有所提升。具體而言,學生的旅游興趣顯著增強(M:4.43),對輕軌出游的認知度有較大提高(M:4.26),獲取旅游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樣化(M:4.22),并且能夠一定程度地制定旅游攻略(M:3.87)。然而,盡管學生對旅游的態(tài)度有所改善,但在本學期的實際出游行為上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多數(shù)學生仍未實現(xiàn)外出旅游的計劃。通過訪談,影響學生實際出游行為的主要因素包括旅游成本、學校課業(yè)負擔和管理制度的限制,以及電子娛樂方式的經(jīng)濟性和便捷性等。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制約了學生的實際旅游行為。
在人文知識與素養(yǎng)提升方面,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學生對金華地方文化知識的掌握顯著提高,具體體現(xiàn)在旅游景點知識(M:4.64)游樂文化知識(M:4.73)上,傳統(tǒng)文化知識(M:4.13)的掌握相對較差。課程教學在人文素養(yǎng)提升方面的作用較為有限。多數(shù)受訪學生表示,僅通過課堂知識學習難以實現(xiàn)人文素養(yǎng)的實質性提升,需要通過走出校園、參與實地旅游探究等實踐性活動,才能更有效地深化對文化的理解,全面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
四、結束語
人文教育讓文旅走進課堂,文旅讓人文教育更加實際。金華應依托城際鐵路交通網(wǎng)絡,通過深度發(fā)掘地方縣市豐富的旅游資源,設計既經(jīng)濟可行又能為學生群體提供新穎體驗的旅游項目,確保學生能夠在經(jīng)濟負擔得起的同時,獲得高質量的旅游體驗。此外,本文也是對人文美育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力圖實現(xiàn)文化、旅游與高等教育之間的良性互動與互補,通過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使學生在親身體驗地方文化中深化對人文價值的理解與感悟。
參考文獻:
[1]左伊婷,妥永強.大學生旅游影響因素分析[J].合作經(jīng)濟與科技,2024(10):67-69.
[2]程雨竹,王昕,宋晶晶,等.基于因子分析的影響大學生旅游因素的研究[J].智庫時代,2020(01):76-77.
[3]張春花.網(wǎng)絡信息時代大學生旅游消費行為特征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21,41(0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