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標視域下,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實效性,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以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為例,探討提高小學語文課堂實效性的策略。
一、教材分析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游記,作者是葉圣陶。這篇文章以簡潔生動的語言描述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jīng)過,展現(xiàn)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通過學習這篇文章,學生可以初步了解游記的文體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順序,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培養(yǎng)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語文閱讀能力,能夠理解一些簡單的記敘文和說明文。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一些描寫景物的方法,如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這些知識和技能為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四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探索新鮮事物?!队浗鹑A的雙龍洞》這篇課文描述了作者游覽雙龍洞的經(jīng)過,其中包括對雙龍洞的景色描寫和對作者游覽過程的描述,這些內容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學習本篇課文時,學生可能會遇到以下問題:
1.游記的寫作順序和結構。四年級的學生對游記的寫作順序和結構不太熟悉,需要教師進行指導和講解。
2.文中的一些專業(yè)術語和詞匯,如\"石鐘乳\"“石筍\"等,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可能比較陌生,需要教師進行解釋和說明。
3.作者的情感表達。這篇課文不僅描寫了雙龍洞的景色,還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和感受。四年級的學生對于作者的情感表達可能不太理解,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和講解。
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教學策略:
1.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等,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3.注重啟發(fā)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等方式啟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4.加強閱讀指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讀一些游記類的文章,讓學生了解游記的寫作方法和結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5.注重情感教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和感受,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氣勢、聚集、擁擠、石鐘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學習按游覽順序記敘的方法,體會游記的特點。
4.感受金華雙龍洞自然景觀的美,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按游覽順序記敘的方法,體會游記的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孔隙的特點,了解作者是怎樣把 孔隙的狹小和自己的感受寫清楚的。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國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葉圣陶先生在文中生動地描述了他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jīng)過,讓我們一起跟隨他的腳步,領略那里的奇景吧!
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老師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有沒有去過溶洞呢?溶洞里有什么奇特的景象?(等待學生回答)嗯,看來大家都有過不同的經(jīng)歷。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中的雙龍洞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呢?讓我們先來看看課文的題目。“記”是什么意思呢?對,就是記錄、記載的意思。那么,“記金華的雙龍洞”就是葉圣陶先生記錄他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jīng)過。接下來,請大家打開課本,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篇課文,看看葉圣陶先生是如何向我們描述雙龍洞的。
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大家要注意以下幾點: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工具書來解決。
2.邊讀邊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游覽雙龍洞的?他在游覽過程中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3.畫出你認為描寫得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多讀幾遍,體會作者的用詞之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現(xiàn)在開始閱讀吧!
(學生閱讀課文)
師:好,同學們,課文讀完了?,F(xiàn)在,誰能說一說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游覽雙龍洞的呢?
生: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來描寫的,依次描寫了路上見聞、外洞、孔隙、內洞和出洞的情況
師:這位同學說得非常正確,作者是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來描述雙龍洞的。他先寫了在路上的見聞,然后依次介紹了外洞、孔隙、內洞和出洞的情況?,F(xiàn)在,請同學們把體現(xiàn)作者游覽路線的句子在課文中畫出來。
(三)精讀品味,深入理解
師:同學們觀察一下,剛才大家畫出的這些句子的位置有什么特點?
生:這些句子在每個段落的開頭或結尾。
師:大家說對不對?
生:對。
師:這樣的句子叫什么句?
生:過渡句。
師:對,我們三年級時已經(jīng)學過,它起到的是承上啟下的作用。我們在寫游記時也可以用上這樣的過渡句,把景點連起來。
師:剛才有同學說葉圣陶先生分別描寫了路上見聞、洞口、外洞、孔隙、內洞以及出洞的情況。那在這些景點中,同學們最喜歡哪一個呢?大家分小組,把表示各景點特點的句子畫出,并把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景點介紹給你的朋友或家人。
(學生分小組討論)
師:作者一路迎著溪流來到了洞口,哪個小組的同學愿意做洞口的小導游呢?為大家介紹一下洞口的特點。
生:洞口的特點是寬大,洞口像橋洞似的,特別寬,很有氣勢。
師:這個小組的同學抓住了洞口寬的特點。
師:進入洞口,繼續(xù)往前走,就來到了外洞,哪個小組的同學愿意做外洞的導游呢?
生:外洞的特點是很寬大,在那里聚集1000或800人開個會都不覺得擁擠,真是太大了。
師:外洞的特點是大,大家說對不對?
生:對。
師:外洞這么大,那內洞又是什么樣的呢?哪個小組的同學來介紹一下內洞?
生:內洞的特點是很美麗,內洞特別黑,只能靠汽油燈照見一小塊地方,里邊的石鐘乳和石筍特別漂亮,特別神奇,形狀變化多端,值得欣賞,并且還特別大,比外洞大得多。
師:對,這位同學介紹得非常好。葉圣陶先生關于內洞的景物描寫得較為詳細,作者用“黑、奇、大”三個字概括了內洞的特點,如“內洞一團漆黑,什么都看不見。工人提著汽油燈,也只能照見小小的一塊地方\"\"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shù)碾p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其他那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據(jù)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自有四十多”,讓讀者對內洞的神奇和美麗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師:內洞這么美,大家想不想一睹為快呢?
生:想!
(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雙龍洞內洞的視頻)
師:欣賞完視頻后,大家有什么感想?
生:石鐘乳和石筍非常美麗。
生:我知道了從洞頂垂下來的是石鐘乳,從地面凸起來的是石筍。
師:這位同學觀看得非常仔細,捕捉到一條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從洞頂垂下來的是石鐘乳,從地面凸起來的是石筍,掌聲送給這位同學。
師:剛才我們介紹了外洞和內洞,那作者想要從外洞進入內洞,需要經(jīng)過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大家知道是哪里嗎?
生:孔隙。
師:對,孔隙。有哪個小組的同學愿意做孔隙景點的導游呢?
生:孔隙的特點是很小,我們覺得孔隙非常有意思,得躺在小船里才能過去,并且小船還得有人兩頭拉繩子,這樣的小船我們沒有體驗過,也想去坐一坐。
師:說得非常好,孔隙的特點就是狹小。這部分內容是文章的重點,作者通過詳細描寫孔隙的窄小和低矮,以及自己的感受,如“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船兩頭都系著繩子,管理處的工人先進內洞,在里邊拉繩子,船就進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頭的繩子,船就出來”“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讓讀者如臨其境,感受到孔隙的獨特之處。
思考:課文是如何寫出孔隙的狹小呢?默讀第5自然段,畫出有關句子,圈出重點語句進行批注。
教師總結:在各組同學的引領下,大家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起領略了雙龍洞的奇特風光,感受到各處景物不同的特點,同時學會了作者運用的多種寫作方法以及生動形象的語言。同學們在以后寫游記時可以借鑒。
(四)主題概括,拓展延伸
《記金華的雙龍洞》按照游覽順序,依次描寫了路上見聞、外洞、孔隙、內洞和出洞的情況。全文結構清晰、層次分明,讓讀者能夠清楚地了解作者的游覽路線和所觀、所感。
文章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作者對雙龍洞自然風光的贊美,如“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還是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師:我們的家鄉(xiāng)貴州納雍是一個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它位于貴州省西北部、畢節(jié)市南部,擁有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歷史文化,有很多的旅游景點,請同學們?yōu)榧{雍做代言,以小導游的身份介紹納雍縣的一些旅游景點。同學們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個景點來描述,也可以是幾個景點串起來。有哪位同學愿意嘗試。
生:我假期的時候跟隨爸爸媽媽去過總溪河,我來介紹總溪河:
早聞納雍總溪河風景秀麗,這個假期,我終于有機會去一探究竟。從納雍縣城出發(fā),車行約半小時,便來到了總溪河景區(qū)。景區(qū)大門古樸典雅,兩側的山峰對峙,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
進入景區(qū),沿著溪流前行,一路上怪石磷,溪流潺潺。溪水清澈見底,水中的石頭和魚兒清晰可見。我忍不住彎下腰,用手觸摸溪水,清涼的感覺讓人心曠神怡。
繼續(xù)前行,景色愈發(fā)迷人。溪邊的樹木郁郁蔥蔥,有的樹枝垂到水面上,仿佛在和溪水嬉戲。遠處的山峰云霧繚繞,給人一種如夢如幻的感覺。
沿著溪邊的步道前行,不久便來到一座吊橋前。吊橋晃晃悠悠的,走在上面讓人有些心驚膽戰(zhàn)。但我還是鼓起勇氣走了上去,感受著橋的晃動,欣賞著周圍的美景,別有一番趣味。
過了吊橋,再往前走就來到了總溪河的源頭。這 里的水更加清澈,水面上泛著一層薄薄的水霧,讓人 仿佛置身仙境。
總溪河的景色讓我流連忘返。我想,這美麗的景色不僅是大自然的恩賜,更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珍惜和保護的財富。離開的時候,我回望了一眼總溪河,心中充滿了不舍。我期待著下一次再來這里,感受它的美麗與寧靜。
師:這位同學的游記寫得非常棒,從景區(qū)大門到進入景區(qū),繼續(xù)前行,再到吊橋,很自然地使用了過渡句將整個游程銜接在一起,并且詳細介紹了所到之處的特點,讓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掌聲送給這位同學。
教師總結: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葉圣陶先生的《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文章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jīng)過,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
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不僅領略了雙龍洞的奇特景觀,如“蜿蜒在群山之間\"的溪流、“突兀森郁”的石鐘乳和石筍,還感受到了作者對自然景觀的熱愛之情。這種熱愛之情不僅體現(xiàn)在他對雙龍洞景色的細致描寫,還體現(xiàn)在他對大自然的敬畏和贊美。
同時,這篇文章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祖國山河的壯美。金華雙龍洞只是祖國眾多美景中的一部分,還有無數(shù)的自然奇觀等著我們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同學們在課堂上就介紹了貴州納雍的一些景點,這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祖國山河的壯麗和多彩。我們應該珍惜這些自然景觀,保護好我們的環(huán)境,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這些美麗的景色。
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們應該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為祖國的山河感到自豪。我們要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用自己的方式去贊美和保護祖國的山河。
此外,這篇文章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葉圣陶先生在文中運用了形象生動的語言,讓我們感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我們要認真學習和欣賞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增強文化自信。
總之,《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文章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自然之美,還培養(yǎng)了我們的審美情趣和文化自信。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更加關注自然,熱愛祖國山河,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六、作業(yè)布置
1.完成課后練習。2.模仿作者的寫作方法寫一篇游記,記錄自己的一次旅行經(jīng)歷。3.課外閱讀葉圣陶的其他作品,如《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七、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讓學生通過朗讀、討論、仿寫等方式,提高語文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我也注重引導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學生對一些詞語的理解不夠深人,對游記的特點掌握不夠牢固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更加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語文學習中有所收獲。
在新課標視域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實效性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未來的教學中,我還要不斷地探索和創(chuàng)新,尋求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小學語文課堂實效性,為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貴州省納雍縣豬場苗族彝族鄉(xiāng)中心學校)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