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城作為北魏都城長達97年,是當時北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也是一個人口過百萬、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國際化大都市。云岡石窟作為中國首座由皇家出資營建的大型佛教石窟,自然會選擇在北魏都城平城附近開鑿。云岡石窟是佛教藝術(shù)東傳中國的歷史豐碑,也是世界佛教石窟雕刻藝術(shù)的巔峰之作,它代表公元5世紀的藝術(shù)造詣。云岡石窟有24個洞窟涉及音樂場景和樂器的雕刻內(nèi)容,樂器種類多達28種,總數(shù)合計500多件。這些樂器不僅展示古代樂器的制作工藝,還為我們提供研究古代音樂的珍貴實物資料。
關(guān)鍵詞:禮樂;北魏;絲綢之路;文化交流;樂舞;吹指
云岡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是北魏皇室集中全國的人力、財力、物力開鑿的大型石窟群,是由一批批能工巧匠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座石刻上的佛國殿堂(圖1),其涉及歷史文化、建筑文化、音樂文化等多方面內(nèi)容。北魏時期的平城是絲綢之路起點,人口聚集百萬,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大都市,反映當時中西方的文化融合以及公元5世紀的雕刻藝術(shù)造詣,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1600多年前北魏時期文化藝術(shù)的輝煌成就。
一、禮樂制度的發(fā)展
(一)中國歷代王朝禮樂制度的發(fā)展
中國歷代王朝都有禮樂制度,禮是指各種禮節(jié)規(guī)范,樂則包括音樂和舞蹈。禮樂的起源與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fā)展是分不開的,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逐漸發(fā)展為“禮樂”并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認為,一個國家興衰的重要標志就是禮和樂。禮在這里,是作為治國的一個基本要素,因此黃帝有咸池之樂,堯舜有大章、大詔之樂,禹湯有大夏之樂,周稱大武,秦曰壽人,漢和八音之調(diào),作十九章歌,號為文始,鐘磬絲竹的華夏風格一脈相承。公元4世紀末,北魏拓跋鮮卑族因盛樂地處偏遠而選擇遷都至平城,遷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北魏王朝的禮樂制度和規(guī)范。當時的平城在漢代開始為平城縣,晉朝鮮卑人修為南都,并未特別重視,還是比較荒蕪,沒有修城反而先建立禮樂制度,可見北魏統(tǒng)治者對禮樂的重視。首先,北魏時期設立樂府以及樂署機構(gòu),任命太樂令和太常卿等官職,采集歌謠,“定律呂,協(xié)音樂,創(chuàng)立禮樂制度,歌鮮卑真人代歌,奏燕趙秦吳之音、五方殊俗之曲,兼容并奏”,儼然已形成一部宏大的宮廷音樂華章。
(二)北魏時期禮樂制度的發(fā)展
1.北魏王朝的建立
1600多年前的北魏,歷史悠久綿長。北魏王朝是由少數(shù)民族鮮卑族建立起來的,鮮卑族是東胡系統(tǒng)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分東部、北部、西部三大部。拓跋鮮卑本是鮮卑地處最東北的一支,被稱為“北部鮮卑”。公元397年,北魏軍攻入后燕國都中山,取鄴城,后燕滅亡,至此占領黃河以北地區(qū),與東晉形成隔河南北對峙的局面。公元439年魏滅北涼,這一年北魏統(tǒng)一北方,西晉末年以來持續(xù)135年的十六國分裂局面宣告結(jié)束,從而與南方的劉宋政權(quán)并立,五胡十六國結(jié)束,形成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公元398年,拓跋鮮卑定都平城,開啟北朝時代,建立北魏都城。北魏在平城定都的97年里,是鮮卑族和北魏王朝最為輝煌的歷史時期,自拓跋鮮卑定都平城創(chuàng)建北魏王朝后,不斷地向都城平城移民,充實京師,隨之而來的還有手牽駱駝的胡漢商販“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日款于塞下”。北魏皇家崇尚佛教,除了胡漢商人,還有傳播佛教的高僧,伴隨佛教的興起,石窟和寺院相繼出現(xiàn)。這當中也少不了能工巧匠,他們從龜茲、西涼、疏勒等四面八方齊聚平城,曾經(jīng)安靜的平城瞬間熱鬧興盛起來,形成平城時期音樂文化的交融,出現(xiàn)胡漢雜糅、民族融合的全新局面,多元文化交融,從而誕生北魏時期音樂和歌舞豐富繁盛的場景,平城的光輝自此一直延續(xù)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之前。這一時期商貿(mào)繁榮,北魏的平城是國際化大都市,成為當時的絲綢之路起點,這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北魏輝煌的平城時代,而云岡石窟便是在這一輝煌時期誕生的。
2.云岡石窟的樂舞文化
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山上,緊鄰武州川開鑿,依山傍水,景色優(yōu)美,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它是中國第一座皇家佛教石窟寺院,與印度的阿旃陀、阿富汗的巴米揚石窟并稱為世界三大石雕藝術(shù)寶庫。云岡石窟依山開鑿,規(guī)模宏大,東西綿延約1公里,現(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達254個,各類佛教人物造像5.9萬余尊,各類窟龕、塔形和紋式花樣有2萬余處,雕刻面積達1.8萬余平方米。
云岡石窟雕刻面積巨大,乃因皇家出資開鑿,當時的平城集聚能工巧匠,因此云岡石窟雕刻精美、內(nèi)容豐富。其早期由曇曜高僧主持開鑿,以“禮佛如禮帝”的思想建立早期的五個大像窟;中期因絲綢之路影響,雕刻融入西域文化,出現(xiàn)羅馬的柱頭和西域的忍冬紋飾等;晚期漢化的文化融合,出現(xiàn)如仙女般翩翩起舞的飛天。云岡石窟還被稱為“刻在石頭上的北魏史書”,因其是在北魏一個時期完成的,所以將北魏時期的發(fā)展歷程和興盛文化融入均很好地體現(xiàn)出來,主題鮮明且極具特色,同時將佛教中國化的進程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據(jù)統(tǒng)計,云岡石窟中有24個洞窟涉及樂器和音樂場景的佛教雕刻內(nèi)容,樂器總計500多件,種類有28種之多。另有伎樂飛天2400多身,有的手持樂器演奏、有的翩翩起舞、有的昂首高歌,活躍于每一個洞窟的窟頂、龕楣和佛像之間,再現(xiàn)1600多年前“影中群象動,空里眾靈飛”的生動場景。
特別是云岡石窟第12窟,那是一座活靈活現(xiàn)的音樂殿堂。資料顯示,其樂器種類有五弦、鼓、法螺、琵琶、排簫、豎箜篌、橫笛、篳篥、腰鼓等,窟內(nèi)雕刻種類就有15種,數(shù)量達到47件,為我們了解北魏時期的音樂文化留下寶貴的石刻資料,所以第12窟才有“音樂窟”的美稱。進入洞窟內(nèi),映入眼簾的是第12窟前室北壁的最上層(圖2),它是第12窟中雕刻最為宏大壯觀的場面,樂人們手持排簫、琵琶、豎箜篌等樂器進行演奏,列龕之下是一列舞伎群(圖3)。明窗周邊伎樂天手持樂器,胡跪演奏。而拱形門上飛天歌舞、伎樂彈奏,舞者動作舒展,眾伎樂天氣勢奔放,樂舞交相呼應,構(gòu)成一場氣勢恢宏、場面宏大的音樂盛宴。
在眾多的伎樂天中,吹指的伎樂天尤為引人注目。這位伎樂天位于天宮列龕之首,發(fā)髻高高挽起,背部圓形頭光,上身斜披胳腋,下著長裙。只見他左手舉到嘴邊,凝神靜息,正欲將食指和中指含入口中,配合樂隊的演奏,以渲染佛國天界的氣氛(圖4)。
吹指在歷史文獻中的記載比較少,它是把手指當作樂器。文獻中記載吹指又稱指嘯、嘯指等,需要將小指含入口內(nèi),也可以將拇指與食指相捏,放入口中巧妙地發(fā)音送氣。其吹出的聲音極具穿透力,蕩氣回腸,比笛子的發(fā)音還要高亢。吹指是中國一種原始的抒發(fā)情感的演奏方式,魏晉時期最盛,在山西大同出土的北魏司馬金龍墓中石棺床上雕有伎樂群,當中就出現(xiàn)一個吹指樂人的形象,與云岡石窟雕刻手法相同。
吹指也是游牧民族放牧時經(jīng)常使用的擬聲工具,其聲音尖銳高遠,極具穿透力。策馬于草原山谷中,是鮮卑族獨特的情感表達。據(jù)史書記載,吹指還被鮮卑族用于戰(zhàn)爭中,在一望無際的戰(zhàn)場上猶如戰(zhàn)鼓一樣聲音高亢,具有穿透力,振奮人心。在云岡石窟的雕刻藝術(shù)中,吹指樂人有十余處,其位置往往都是列于樂隊首席,具有指揮家的作用,凸顯其位置顯赫。這樣的伎樂方式貫通古今中外,胡漢文化融合,音色上時而柔曼而尖峭、時而抑揚而婉轉(zhuǎn),氣勢上響亮,聲音上優(yōu)美又悅耳,既表現(xiàn)北方游牧民族的粗獷渾然,又可體現(xiàn)南方魏晉名士的談玄嘯詠、倨傲狂放。而在佛教藝術(shù)中,吹指常與樂合鳴、與舞相伴。
二、天籟梵音話云岡
歷史是一條長河,浩浩蕩蕩,奔流不息,北魏王朝在這條長河中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承上啟下的作用,為開啟隋唐盛世奠定基礎。云岡石窟音樂雕塑集北魏音樂之大成,是“太和音樂”一篇的生動斷代史,它用雕刻文化架起通往北魏的橋梁,使我們有幸與先人進行歷史文化交流。在參觀云岡石窟時,我們與大佛雙眸對視的那一瞬間,北魏時期平城的歷史過往猶如電影片段閃現(xiàn)而過,而那珍藏1600多年的天籟之音,將喚回那個馬背民族靈魂深處的暢想。最后筆者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北魏王朝,解讀這個馬背上的鮮卑民族,以更好地了解云岡石窟。
參考文獻:
[1]趙昆雨.戎華兼采,鮮卑當歌——北魏平城時代樂舞文化中的鮮卑因素[J].中國音樂,2015(04):7-14+33.
[2]趙昆雨.古道西風別樣薰——北魏平城時代的胡風樂舞[J].敦煌研究,2015(03):9.
作者簡介:
欒蕓(1988—),女,漢族,山西大同人。大學本科,文博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文物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