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神樂觀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設(shè)置的祭祀禮樂機構(gòu),在明初國家祭祀事務(wù)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神樂觀地處大祀壇與山川壇之間(約在今石門坎天堂村西),為明代官方“郊廟習(xí)樂之所”,是當(dāng)時與朝天宮并列的巨觀。其規(guī)模甚大,亭臺樓閣林立,有山門、大殿、畫廊、祠堂、會食堂、倉房、東岳殿、住房、提點公廨等建筑一百余間,曾被列為明清“金陵四十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名曰“神樂仙都”。明朝滅亡后,神樂觀改建為“真武大帝行宮”,供奉道教神靈“真武大帝”。清朝初年,神樂觀的主要任務(wù)為祭祀先師孔子,不再有郊廟祭祀的職能。清代中葉以后,神樂觀日益走向衰落。至清末時,已難覓其蹤。
明代神樂觀的籌建,最早可以追溯到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前的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據(jù)《太常續(xù)考》載:“吳元年七月,命選道童年少俊秀者充雅樂生。洪武初,命選道童為樂舞生?!敝煸霸诮⒚魍醭?,就用道士為祭祀的執(zhí)事,選取年少俊秀的道童為雅樂生。洪武十一年(1378年),“帝以道家者流,務(wù)為清凈,祭祀皆用以執(zhí)事,宜有以居之,乃命建神樂觀于郊祀壇西”。洪武十二年十二月“癸亥,神樂觀成,命道士周玄初領(lǐng)觀事,以樂舞生居之。上親制文,立碑志其事,其樂舞生每歲所給米麥、衣布及時節(jié)賚予之?dāng)?shù)具刻于碑陰”?!督鹆晷^志》卷十三錄有《敕諭神樂觀》碑文,全文如下:
開基守業(yè),必勤政為先,趨事赴功,非信誠必責(zé),傳不云乎?國之大業(yè)在祀于社稷之神,然后興師。當(dāng)祭之時,畢則有受詐之禮,其受之時必思神洋洋乎在其上而穆穆然,或左而或右,委心敬慎而受之則祥,故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所以成肅公受詐之時,起慢神不恭之貌,因代秦而卒。是以知敬者必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
金陵四十八景之“神樂仙都”
也,于斯祀神之道,能者養(yǎng)之以福,不能者敗以取禍,是故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敬在養(yǎng)神,篤在守業(yè)。朕觀古人之敬神也,若是其驗,禍福亦若是,斯可謂無神而不信乎?可謂佞神而祈福乎?二者皆不可,惟敬之以禮而已。朕設(shè)神樂觀,備樂以享上下神祇,所以撥錢糧若干,以供樂生,非仿前代帝王求長生之法而施之,然長生之道世有之,不過修心清凈脫離幻化,速疾去來使無艱阻,是其機也。於戲,昔殷周之父老何存?漢唐之耆宿安在?果長生之道乎?朕設(shè)神樂觀以備樂,碑之于觀以示后世,其觀主不潔、樂生不精、蟾生不足,以此觀之,不但君不勤于祀事,其朝臣觀主必也亦然。若君勤于祀事,朝臣觀主無一體之敬,則國有常憲,故茲勒石,想宜知悉。
朱元璋因道士“務(wù)為清凈”而用其祭祀,設(shè)神樂觀為國家祭祀的專署,掌管祭祀的儀式和音樂等。朱元璋之所以設(shè)神樂觀,并非出于崇奉道教和追求長生的個人喜好,實為利用道教的祭祀功能,重建國家祭祀體系。神樂觀的職責(zé)在于“備樂以享上下神祇”,以敬天禮神的國家祭祀禮儀強化君權(quán)神授,并體現(xiàn)君王安和生民的政治作為。實際上,朱元璋建立神樂觀的深意并不在道士的“離俗出塵”和“清心寡欲”,只不過是利用正一道士精通祭祀、樂舞等技能而特為采用,以神道設(shè)教,重建國家祭典。
洪武初,神樂觀為從六品衙門,置提點一名,從六品,知觀一名,從九品。雖然神樂觀的提點、知觀并樂舞生仍用道士為之,但與道錄司并無統(tǒng)屬關(guān)系,并享有國家的正式俸祿及日常供用等,故此在嚴格意義上說,神樂觀已經(jīng)不是普通的道教宮觀或者道司衙門,而是國家官僚機構(gòu)。神樂觀的提點、知觀等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道官,而是國家的正式官僚,他們雖然身份上仍是道士,但待遇卻不同于道錄司官。神樂觀的提點、知觀以至樂舞生,不僅如普通文官一樣領(lǐng)取國家俸祿,還可以按照正常的吏部升遷渠道升為禮部或太常寺的官員。清乾隆時,改“神樂觀”為“神樂署”,改“神樂觀提點”為“神樂署署正”,“左右知觀”為“左右署丞”,更能夠表明神樂觀具有國家正式官僚機構(gòu)的性質(zhì)。
南京神樂觀由朱元璋于洪武十二年敕建,洪武《京城圖志》記載:神樂觀“在正陽門外大祀壇西,國朝新建,以居高道為樂舞生者,大祭祀俾之”?!督鹆晷^志》則詳細介紹了神樂觀的來歷、規(guī)模等:
(神樂觀)在都城外天壇西東城地,去洪武門一里許。國初舉郊廟之祀合用大樂,乃就壇近地設(shè)觀,選樂舞生習(xí)教,名神樂觀。皇與既北,郊廟于京師,觀所存止祀先師孔子。歲大祭,奉常先日集宗伯官寮至觀試樂,朱干絳節(jié)白羽黃冠猶列兩階而陳九奏焉。其地出正陽門迤逾在望,古木松蔭夾道,遠帶鐘山之麓,近連饗帝之宮,門臨平野,地繞長河,廣術(shù)修廊,尊嚴壯麗,諸旁殿廳事復(fù)森列齊肅。有亭日醴泉,文皇在觀結(jié)壇時溢出。額設(shè)提點一員、知觀一員,領(lǐng)觀事。凡太常所屬祠廟皆附觀,曰龍江天妃宮、北極真武廟、都城隍廟、祠山廣惠廟、五顯靈順廟、馴象街五顯廟、玄真觀、黃鹿觀、天王廟、玄帝廟。
神樂觀內(nèi)建有樓閣殿宇、辦公場所以及廊房、道士居室等?!督鹆晷^志》還詳細介紹了觀內(nèi)建筑的名稱、規(guī)模:
殿堂山門三楹,兩邊角門各四楹,高真大殿五楹,兩邊畫廊各十七楹,殿外兩邊祠堂共七楹,會食堂七楹,醴泉大門三楹,銅云板房三楹,倉房并內(nèi)公廨廳共十三楹,東岳殿散楹,兩廊、十王廊房各六楹,后住房五楹,提點公廨三楹,住房七楹,道院一百四十七房…基址四里,東至天地壇,南至官河,西至山川壇,北至城河。
神樂觀不僅是祭祀演習(xí)樂舞之所,也是南京著名道教宮觀之一,同朝天宮樣,管領(lǐng)都城祠廟,太常寺所屬的十座祠廟皆屬之。觀內(nèi)有澧泉井,永樂四年(1406年)冬十一月,天降甘露,醴泉出,神樂觀道士(提點)周原真進奉泉水于永樂皇帝,皇帝以醴泉水獻于奉先殿和孝陵,并賞賜群臣。群臣請求在泉水之側(cè)建碑,故名“醴泉碑”?!睹鲿肪砹擞涊d:永樂四年十一月“己巳,甘露降孝陵松柏,醴泉出神樂觀,薦之太廟,賜百官”??滴酢渡显h志》記載:醴泉“在神樂觀,明永樂初,醴泉涌出,敕右庶子胡廣撰文”。永樂中都城北遷后,南京神樂觀仍設(shè),歸南京太常寺管轄,又令戶部廣西清吏司帶管。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五月,賜道藏于觀;弘治元年(1488年)四月,“南京神樂觀火”,正德中重修;嘉靖二年(1523年)三月,“南京神樂觀火,御制圣旨、碑文二道皆毀”,后再次重修。
神祇。其敕居觀者,皆慕仙之士。其仙之教也,或云始廣成子,流傳至漢,日道士。凡此者,多孤處云居,棲巖屋樹,是則宜其修也。晨昏目心,以去玄覽宵晝仰觀俯察,以滌宿世之冤愆,措今生之善行。俄爾有知,則倏然忽然,躡云衢而神游八極,往無不達,交無不接。如此者安得不與神通?故有飛神謁帝,直謂人詞者,斯可謂修之至也。今見修道士某,雖未若此,其志已處清虛,特命職格神郎五音都提點正一仙官,領(lǐng)神樂觀事。爾中書吏部如敕施行,諭往。欽哉!又有《神樂觀知觀敕》云:
朕聞軒轅時,崆峒有修者,其教獨善其身而已,效之者往往。逮至漢天師張道陵,致神倏忽,飛符役劍,轉(zhuǎn)斗移星,其斡旋造化,人莫知其然。今之道士,祖而效之,雖未若是,人皆清凈。斯可職而奉神,彼得樂于修煉者也。神樂觀已命正官,掌領(lǐng)觀事,尚缺分理者,部諸樂生,以聽陳舉。今見修道士某,可授清凈五音知神樂觀事。爾中書吏部如敕施行,使往。欽哉!
洪武十五年(1382年)五月,禮部尚書劉仲質(zhì)言:“神樂觀職掌樂舞以備大祀天地神祇及宗廟社稷之祭,與道錄司無相統(tǒng)屬,本觀提點秩從六品,知觀從九品,今道錄司已為正六品,宜改升提點亦正六品,知觀從八品,凡遇朝會,提點列于僧錄左善世之下,道錄左正一之上。從之”。如此一來,神樂觀自從六品衙門升為正六品衙門,與道錄司平級,神樂觀提點品級與道錄司左、右正一同,知觀品級與道錄司左、右玄義同,但規(guī)定在朝會時的排序,神樂觀提點在道錄司左正一之前,知觀更在左、右玄義之上,實際上表明神樂觀在國家政治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據(jù)《太常續(xù)考》記載,神樂觀額設(shè)樂舞生六百名,其中樂舞生分樂生和舜生,舜生又分又舜生、武舜生。洪武初,命選道童為樂舞生,后以古制,文武生俱用公卿子弟;乃令樂生用道童,文舞生于教官學(xué)生內(nèi),武舞生于軍職舍人內(nèi)選用?!薄皟?nèi)選聲音洪亮、禮度嫻熟者,分為典儀、通贊、掌樂、教師。”《大明會典》卷二百二十六記載,洪武十二年,“置神樂觀設(shè)提點、知觀,專管樂舞生,以供祀事,屬之太常寺云;凡樂舞生,洪武初選用道童,后樂生用道童,舞生以軍民俊秀子弟為之”。洪武十三年(1380年),“詔公侯及諸武臣子弟習(xí)樂舞之事,又令禮部揀選樂舞生,有過失病者放歸為民;凡各壇樂舞生,洪武初命選道童為樂舞生,額設(shè)六百名,專備大祀宗廟社稷山川孔子及各山陵供祀之用”。洪武十二年,“詔神樂觀道士許養(yǎng)徒弟,其余庵觀不許”?!睹鲿肪矶挥涊d,洪武十二年十二月,“神樂觀成,以樂舞生居之,命道士周元初領(lǐng)觀事”。洪武十三年四月,上諭禮臣曰:“樂舞者所以享神祇而致感格,不宜授以非人,諸樂舞生若有過及疾病者,即宜遣歸,選擇代之?!笔辉拢霸t公侯及諸武臣子弟凡百一十九人,習(xí)樂舞以供祀事”。《大明會典》卷五記載:“凡太常寺官協(xié)律郎司樂,以掌樂教師、執(zhí)事、樂舞生選補;天地山川壇并各陵祠祭署奉祀,祀丞以樂舞生選補;神樂觀提點知觀于奉祀祀丞內(nèi)選補,俱從禮部選定,送部奏除,其曾經(jīng)問罪者不許?!蓖瑫矶侔擞涊d:“凡南京神樂觀樂、舞生合用柴薪,本部于南京司禮監(jiān)關(guān)填勘合,行龍江抽分竹木局關(guān)支?!?/p>
神樂觀并不只是提供樂舞服務(wù),它在國家祭祀禮儀中扮演了多方面的重要角色?!洞竺鲿洹酚涊d,舉凡圜丘、方澤、祈谷、朝日、夕月、星宿、太廟、社稷、先農(nóng)、先師孔子等壇廟祭祀,均由神樂觀樂舞生及樂舞生出身的太常寺協(xié)律郎、贊禮郎擔(dān)任執(zhí)事。如在郊祀活動的迎神、奠帛、進俎、初獻、亞獻、終獻、賜福詐、徹饌、送神和望燎過程中,來自或出身于神樂觀的人員達408人,其中有舉麾協(xié)律郎1人,樂舞生72人,文武舞生132人,典儀、傳贊、通贊等執(zhí)事123人,燒香68人,點燭12人。典儀、內(nèi)贊承擔(dān)儀式的“導(dǎo)演”職責(zé),負責(zé)引導(dǎo)整個禮儀;樂舞生在各個儀節(jié)奏樂;文武舞生在“三獻禮”(初獻、亞獻、終獻)中表演文武舞蹈??梢哉f,整個郊祀大典是在神樂觀道士的引導(dǎo)和配合下完成的。當(dāng)然在不同等級的祭祀中,神樂觀參與人員的數(shù)量與分工有所區(qū)別。
洪武年間,朝廷多次派遣南京神樂觀祭祀山川河岳。明人查志隆《岱史》卷七記載: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遣神樂觀道士樂本然、國子監(jiān)生王濟祭曰:“昔者元運將終,英雄并起,民患兵殃,時予亦與群雄并驅(qū),輯兵保民,上帝默相,山川受命效靈,所在必克,轉(zhuǎn)戰(zhàn)五年余,方乃兵偃民息,眾樂生生之計,天下太平二十八年矣。今洪武乙亥四月間,廣西布政司報蠻夷酋長龍州趙宗壽、奉議州黃世鐵不循治化,負國殃民,兵興之事,本重既行,不敢不告,所以告者,兵行十萬,各離父母妻子,途間饑飽勞逸,山嵐瘴氣,患者有之,此兵行之難。兵入其境,良民受害,且大軍所過,荊棘不生,民驚且疑,未有不傷者也,此其所以告也;但欲瘴之方化煙嵐為清涼之氣,俾殄渠魁,良民安業(yè),軍士速回,各得完聚,以養(yǎng)父母,是其禱也。然予未敢輕告上帝,惟神鑒之,為予轉(zhuǎn)達,謹告?!?/p>
洪武三十年(1397年),遣神樂觀道士朱鐸如、監(jiān)生高翥祭曰:“昔元末兵爭傷生者眾,予荷皇天眷命,岳鎮(zhèn)海瀆山川效靈,諸將用命,偃兵息民,今三十年矣。兵墾之余,民方安定,邇來西南戍守諸將不能昭布仁威,但知肥己虐人,致令諸夷苗民困窘,而奮怒攻屯戍,致傷戍守善民者。予非敢用兵,由是不得已指揮諸將帥兵進討。然山川險遠,彼方草木茂盛,煙嵐云霧蓊郁之氣吞吐呼吸,則人多疾疫。此行人眾各辭祖父母、父母、妻子,涉險遠以靖邊夷,以安中夏,萬冀神靈轉(zhuǎn)達,上帝賜清涼之氣以消煙嵐,早定諸夷,速歸營壘,得奉祖父母、父母、眷屬團圓,是其禱也。今年九月二十六日兵行,特遣人專香帛牲醴,先詣神所,謹告,尚饗?!?/p>
永樂遷都后的南京神樂觀
遷都北京后,南京神樂觀依舊得以保留,但由于郊祀的場所已移往北京天壇,其重要性明顯下降。明代后期,南京神樂觀周圍商賈云集,熱鬧繁盛。南京神樂觀也褪去了皇家禁地的神秘色彩,融入世俗生活,成為人們旅游休閑的場所。萬歷時,還被列入“金陵四十景”。明朝滅亡后,神樂觀改建為真武大帝行宮,供奉道教“真武大帝”。它也成為一些達官貴人避暑享樂的仙境,被美稱為“神樂仙都”。
自清代中葉起,神樂觀日漸走向衰微??滴酢督瓕幙h志》卷五記載:“神樂觀在城外天壇西東城地,去洪武門一里許,明初舉郊廟之祀,合用大樂,乃就壇近地設(shè)觀,選樂舞生習(xí)教其中,名‘神樂觀’…國朝以來,前典俱廢,壇譴已蕪,殿宇就毀,非復(fù)舊觀矣?!鼻 渡显h志》卷十二記載:“神樂觀今改真武行宮,在洪武門外天壇西,明初舉郊廟之祀,合用大樂,乃就壇近地設(shè)觀,選樂舞生習(xí)教其中,名‘神樂觀’。成祖在觀結(jié)壇,醴泉溢出,因建醴泉亭,庶子胡廣奉勅撰《瑞應(yīng)醴泉碑記》。后遷都北京,觀中樂舞止祀先師孔子,國初仍之。雍正中,府學(xué)添置樂舞生,觀中樂遂廢。”道光《上元縣志》卷十二記載:“遷都北京,觀中樂舞遂止,只備孝陵及南雍春秋之祀,國初仍之。雍正中,府學(xué)添置樂舞生,觀中樂遂廢,其道士皆散處城之內(nèi)外,如小桃源東岳廟、北門橋文昌祠、不二庵一拂祠、石觀音庵、石城祠、謝公祠,諸處皆其宗派也。然每歲孝陵祭祀及有大祭,仍觀中道士司樂?!敝燎迥r,有著四五百年歷史的神樂觀已淹沒于歷史長河之中。如今神樂觀舊址差不多已經(jīng)全部被現(xiàn)代建筑所覆蓋,只剩下“觀門口”等地名,不時讓人想起其過去的輝煌。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明清時期華北道教與地方社會研究(項目編號:24BZJ02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