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子臺摩崖造像
打子臺摩崖造像位于。在《中國文物地圖集·四川分冊》中,此處造像點被登記有一窟,并對其進行了簡單介紹。本次調查,打子臺共發(fā)現3處龕窟造像,分別為觀音龕、土地龕、九天監(jiān)生司與送子觀音窟。造像下方還有4根方形立柱,其上刻祈愿求子文,內容如下。
1.立柱一
柱身高245厘米,東面刻“信士郭志業(yè)同緣歐陽氏為嗣叩許衍慶時還”,字徑 5~5.5 厘米;南面刻“顯應無窮沐圣恩”,字徑 9~14 厘米。
2.立柱二
柱身高180厘米,南面刻“口集靈□□□駿惠”,字徑 18~20 厘米;西面刻“信士胡興·/□恩佑祈□長男….”字徑 4~5 厘米。
3.立柱三
柱身高180厘米,西面刻“道光八年歲次戊子八月二十一日吉旦立”,字徑4厘米;南面刻“石麟獻瑞沐圣”,字徑 ?7~10 厘米。
4.立柱四
柱身高245厘米,其西面刻“大清道光十三年歲在昭陽大荒落九月朔八日吉旦”,字徑 3.5~6 厘米;南面刻“威靈有感蒙神佑”,字徑14厘米。
九天監(jiān)生司與送子觀音”窟造像
該窟為中心柱窟,面南,窟室平面略呈馬蹄形。窟門呈方形,高188厘米,寬162厘米,深16厘米??呤覂葨|西闊約278厘米,南北深約200厘米,高 173~ 188厘米。中心柱高174厘米,柱分四段,其南(正)、東、西面均有雕鑿紋飾,北(背)面為素面。柱身正面由下往上第一層雕刻二梅花,中間有一寶瓶,第二層刻二銅錢。柱頂分二層,下層束腰收窄,中間鑿一圓洞,上層開雙層方形龕。柱身東、西兩面紋飾一致,其由下往上第一、二層均雕刻二梅花,柱頂分二層,下層雕五朵梅花,上層雕向日葵,向日葵上方飾三朵梅花。柱前窟門處置有一方形香爐,香爐正面飾仰覆蓮,香爐長92厘米,寬30厘米,高36厘米。
龕內左壁造五菩薩四童子,童子立于各菩薩之間。主尊三觀音中,1號觀音像通高119厘米,座高13厘米;2號觀音像通高120厘米,座高15厘米。1、2號觀音均跳足立于仰覆蓮臺之上,面方,頭戴帽,帽頂前雕一化佛,發(fā)辮垂肩,上身著通肩廣袖袈裟,下身著裙。1號觀音左手撫衣袖,右手向前伸,呈托物狀。2號觀音雙手殘。3號送子觀音則跏趺坐于束腰臺座之上,懸裳覆座,像通高105厘米,座高37厘米。其頭戴高冠,發(fā)辮垂肩,面相方圓,面容不清,雙手于腹前呈抱物狀,物殘。送子觀音左右二脅侍菩薩均立于圓臺之上,5號脅侍菩薩殘損嚴重,僅余身形;4號脅侍菩薩像高96厘米,座高16厘米,頭戴高冠,面方,著廣袖袈裟,下身著裙,雙手殘。由內而外四童子中,6、7號童子頭扎雙圓形發(fā)髻立于臺座之上,像均高72厘米,座高13厘米,8、9號童子均頭殘面殘,細節(jié)不具,像均高 68~74 厘米。
龕內正壁造像分為左側、右側兩部分。正壁左側部分造像分為兩層,上層7尊造像身后飾圓形頭光,均跏趺坐于臺上,臺前淺雕仰覆蓮,造像均高32厘米,座高15厘米。下層6尊倚坐造像,均著袍服,大多殘損風化,細節(jié)不具,僅一尊像面容保存較好,像均高42厘米。右側部分造像亦分為兩層,由上往下第一層的
11~14 號造像均倚坐于臺上,臺前淺雕仰覆蓮,像均高46厘米,臺高12厘米。其中11~14 號造像均著交領廣袖衣,
下身著裙;11、12號造像右手持棍狀物,13號造像雙手捧一寶珠狀物,14號造像于胸前捧似葫蘆狀物。第二層造像均為圓臉,其中16、17、19、20號造像均為半身像,著交領衣,均高33厘米,17、19號像依稀可見雙手捧一三角帕狀物于胸前。18號造像則著雙領下垂廣袖衣,下身著裙,雙手殘損,像高66厘米。 16~20 號造像下方6童子均著交領廣袖衣,下身著裙,部分面殘,像均高46厘米。
龕內右壁造10尊造像,姿勢各異。右壁1號造像立于束腰圓臺之上,面殘,著廣袖大衣,下身著裙,雙手似抱一孩童,像高100厘米,座高23厘米。2號造像頭戴帽,帽頂圓,其下身著裙,雙腿有護膝,身向前傾,左手殘,右手持锏于左肩前方,像高70厘米。3號像立于云團之上,面容不清,頭戴帽,下身著裙,腰間束帶,雙手持物于胸前,物殘,像高88厘米,云團高27厘米。4號像頭戴帽,面容不清,跏趺坐于束腰臺座之上,雙手于腹前,手均殘,像高73厘米,座高50厘米。5號造像頭戴帽,身似著甲,雙腿穿褲,左手自然下垂,右手持一棍狀物搭于右肩,像高83厘米。6、7號童子均著廣袖衣,像高55厘米。8號童子似抱一孩童于胸前,像高56厘米。9號童子殘損,僅可見頭部輪廓。10號童子扎雙圓形發(fā)髻,雙手似于胸前結印,像高53厘米。
左壁人物線圖
窟像尊格辨析
九天監(jiān)生司與送子觀音窟中,送子觀音等菩薩造像均符合傳統(tǒng)佛教造像的形象——如送子觀音懷抱孩童、觀音菩薩頭頂化佛等,因此對該窟中佛教觀音造像的身份不再贅述。而九天監(jiān)生司等諸多神祇的形象目前大多是首次出現,因此依據《大慈好生九天衛(wèi)房圣母元君靈應寶簽》《上清天心正法》《靈寶領教濟度經書》《道教科范大全集》等道教經典內容,并對照大足石窟中的部分同類造像,對該窟中造像內容、神祇尊格進行分析判斷。
首先,中心柱柱身諸多紋飾使用的分析。柱身紋飾的使用以梅花為最,向日葵、銅錢等紋樣其次。梅花,在《大慈好生九天衛(wèi)房圣母元君靈應寶簽》中有如下釋義:“第四十二:春花色艷多無子,梅蕊飄香有秀英。得失豈因君會等,忽然絕處卻逢生。解曰:用意栽花,秀而不實。偶因無心,卻遇生成?!薄暗诹唬阂S魏子均聲價,嫩綠嬌紅未可夸。直待雪霜零落后,江梅一朵逞奇葩。解曰:否極泰生,終有子孫?!薄暗谄呤汉L膵蓱B(tài)看觀賞,雨過妖嬈亦可夸。爭似梅花多結子,一枝春色到君家。解曰:胎產平安?!庇纱丝梢?,梅花在道家文獻中被賦予了“易孕多子”“安胎順子”等含義。而向日葵其本身便有多子的寓意,銅錢則是求子者對于神靈祈求的捐資活動。綜上可知,柱身上所刻諸多紋樣均是寓意“求子”“多子”。
其次,右壁及正壁右側人物造像,其應當屬于九天監(jiān)生司題材,其理由如下:第一,結合該窟外側的求子題記以及窟內的送子觀音來看,此處龕窟造像應當與求子有關。第二,該窟中左壁造像明顯為佛教題材,而正壁、右壁與其不甚相同,非為佛教造像組合。第三,右壁中1號造像懷抱小孩,2號造像身披甲、手持兵器的形象與大足南龕三圣母龕內出現的九天送子夫人與九天監(jiān)生大神的形象較接近,均是女性送子夫人與男性武士的組合。最后,從右壁及正壁右側的造像形象及數量上來看都與道家經典所載的九天監(jiān)生司相關內容較為接近,如《上清天心正法》所載“九天監(jiān)生大神、九天衛(wèi)房圣母、九天托生童子監(jiān)生神頂力士冠,金甲、全披皂履,卓劍而立….”《靈寶領教濟度經書》中對九天監(jiān)生司眾神的描述為“引至監(jiān)生幕,焚香供養(yǎng)…修齋奉請,請神:九天監(jiān)生大神,九天衛(wèi)房圣母,九天定生大神,九天感化大神,九天定胎大神,九天易胎大神,九天助生君,九天順生君,九天速生君,九天全生君,六甲符吏,催生童子,保胎童子,速生童子,南昌分胎功曹,南昌主產功曹,南昌主死功曹,南昌起死功曹?!薄熬盘鞜o極大道無上自然生神、上帝、諸司真君、九天監(jiān)生大神、九天衛(wèi)房圣母、九天司命、司馬、主錄、太乙真君、九天定生大神、九天感化大神、九天定胎大神、九天易胎大神、九天順生君、九天助生君、九天速生君、九天全生六甲符吏、催生童子、保生童子、速生童子、南昌分胎功曹、南昌主產功曹、九天掌胞胎魂魄肌膚竅景神圣眾…”《道教科范大全集》亦有提及“九天注生監(jiān)神大神、九天衛(wèi)房圣母”。《道法會元》中亦記載監(jiān)生司諸神“監(jiān)生大神九天衛(wèi)房三十六圣母、注生君、催生君、乳母君、導生君、生母君、三天都禁司命君、衛(wèi)房靈妃、天門紫戶速生君、衛(wèi)房夫人、救生玉女、抱送衛(wèi)房仙女”等。
綜上,該窟中右壁及主壁部分造像應為九天監(jiān)生司題材。下文便依據道教典籍及大足南山中的部分同類造像對窟內右壁及正壁部分造像的尊格進行初步判斷。
右壁第4號造像跏趺坐于臺座之上,作為一名女性,其整體形象略高于周邊造像,其左右均有脅侍,且位于壁中間位置,因此推測其應當為九天監(jiān)生司的主神之一— 九天衛(wèi)房圣母。《大慈好生九天衛(wèi)房圣母元君靈應寶簽》對九天衛(wèi)房圣母的職司作出以下描述:“九天衛(wèi)房圣母元君高居九天之上,總職三界之中,宣太上好生之圣德,敕陰陽生成之號令,上自后妃,下及民婦,俱蒙敕命人物生成。錄人間之善惡察女子之貞邪。有德者奏聞玉京,敕神祇而護佑,書名仙籍,益算延年。有過者申告三官,付五雷斬勘之司,照依玉律,施行刑遭疾苦困危,魂系豐都,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善者賜其賢子賢孫,不善者世遭苦厄、多諸憂惱?!笨梢娖渲魉緥D女賞罰、賜子等諸事。
5號造像位于4號造像右側,身著甲胄立于臺座之上,右手持兵器,地位略高于周圍童子,其與《上清天心正法》所載“監(jiān)生神頂力士冠,金甲、全披皂履,卓劍而立”的形象較為接近,因此推測其為九天監(jiān)生大神。
1、3號造像均立于云團之上,1號造像雙手似抱孩童于胸前,其與大足南山中九天送子夫人略有相似,推測其或許為九天送子夫人。3號造像立于4號造像左側,從造像大小及位置來看,地位略低于4號造像,因此推測其為衛(wèi)房夫人或衛(wèi)房靈妃。
2號造像和 6~10 號造像從其所處位置及形象來看,其地位均低于上述數尊造像。8號、10號造像脅侍于4號造像兩側,根據《道法會元》所載,其應當分別為救生玉女、抱送衛(wèi)房仙女。2號、6號、7號三尊造像為童子,均集中于一處,身形差距不大,推測其應當為催生童子、保胎童子、速生童子。9號造像僅有一頭部留存,暫不作討論。
正壁右側 11~14 號造像,均著道袍,手持法器,坐于蓮臺之上,身形一致,其地位在監(jiān)生司中應當較高,因此推測其分別為九天定生大神、九天感化大神、九天定胎大神、九天易胎大神。16~20 號造像位于 11~14 號造像下方,其地位應當略低于上方造像,而 16~20 號造像形象均較為一致,因此結合《道法會元》等道教典籍來看,可能是注生君、催生君、乳母君、導生君、生母君等神祇。 16~20 號造像下方的6身童子造像推測或許為脅侍童子像。
而正壁左側靠近送子觀音群像的一側造像,分上下兩排,上方有7尊造像,下方有6尊造像,由于其并無較為明顯的神祇特征,其數量及形象亦難以與典籍中神祇佛像相對應,因此推測其或許為民間俗神。
造像年代及價值
(一)造像年代
首先,此處造像點存在一些求子題刻,其中有兩處年代題記分別為“道光八年歲次戊子八月二十一日”“大清道光十三年歲在昭陽大荒落九月朔八日”。道光八年八月二十一日即1828年9月29日,道光十三年九月朔八日即1833年10月20日。這兩處題記均是清道光年間,相距年份不遠。從石窟兩側的石柱來看,其規(guī)格大小均相近,其上所刻文字筆法亦相近。其次,根據造像風格來看,該窟造像的雕鑿手法略顯簡略、粗糙,與清中后期四川石窟雕鑿衰落的情況相符。綜合來看,此窟的開鑿年代應在清代為確。
(二)價值
打子臺九天監(jiān)生司與送子觀音窟的發(fā)現,對于四川地區(qū)石窟造像而言具有重要的價值。
第一,打子臺九天監(jiān)生司與送子觀音窟增加了此類送子求子類題材的內容。傳統(tǒng)造像中的求子題材以送子觀音為最,其他各類道教神像如碧霞元君、注生圣母等或有出現,但作為道教典籍中專門司掌求子的“九天監(jiān)生司”,其諸多神祇的完整形象目前是首次被發(fā)現于石窟之中。因此,打子臺九天監(jiān)生司與送子觀音窟豐富了傳統(tǒng)求子類石窟題材的內容,擴大了此類題材的研究范圍,增加了實物材料。
第二,打子臺九天監(jiān)生司與送子觀音窟中的九天監(jiān)生司諸神,是目前四川地區(qū)已知的道教監(jiān)生求子神靈體系完整出現于石窟中的證據,間接說明了道教求子神靈體系在世俗社會中開始逐漸為人所知,是研究清代道教思想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材料。
第三,該窟的中心柱窟形制亦是極為特別。四川地區(qū)與中原地區(qū)不同,巴蜀石窟以摩崖淺龕為主,兼有部分石窟。除去淺龕就石窟的形制而言,不同時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南北朝時期為三壁三龕式窟或中心柱窟與三壁三龕式結合的方形大窟以及直接在正壁造像的佛殿窟。盛唐時期的主要窟形有方形平頂窟、背屏式佛壇平頂方形窟、帶前室的方形平頂中心柱窟。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時期,主要流行方形平頂大窟、敞頂大窟。其他時期開窟較少,以摩崖龕為主。打子臺九天監(jiān)生司與送子觀音窟不同于清代簡單的淺龕,其開鑿的乃是流行于魏晉至唐宋時期的中心柱窟,或是限于財力或技術等原因其石窟開鑿的規(guī)模與之前代相比較小,但其石窟形制在清代四川石窟中是較為獨特的。
第四,南充打子臺九天監(jiān)生司與送子觀音窟是清代信仰世俗化、民間化鮮活的實物例證。該窟中出現了佛道兩家的求子送子神靈一送子觀音、九天監(jiān)生司,也出現了一些民間俗神。一方面依據部分道教經典儀軌進行開鑿,另一方面又將各類不同教派的神靈同置一處,也可看出清代時期該地區(qū)民眾一定程度上以功利性目標為信仰準則的宗教思維。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專項學者個人項目“川渝地區(qū)元明清石窟寺調查與研究”(項目批準號:23VJXG02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