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進程的時代背景下,世界各國文化在國際舞臺上各自展現(xiàn)出別樣的魅力。中華文化歷史悠遠,兼容并蓄,推動其對外傳播可以展現(xiàn)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本文以鄭振鐸的《中國俗文學史》中日譯本為例,探討中華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的翻譯挑戰(zhàn)與策略問題。鄭振鐸所著《中國俗文學史》全面梳理了俗文學的發(fā)展歷程,為民俗研究與文化傳承提供了重要依據(jù)。而其日譯本也有相當大的研究價值,其中包含許多中國特色詞匯以及詩歌,翻譯難度大。通過對其中日譯本的研究揭示該書外譯對展現(xiàn)中華俗文學魅力、促進跨文化交流的獨特價值,同時體現(xiàn)當代青年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方面的思考與行動。
【關鍵詞】《中國俗文學史》;外譯;翻譯;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H3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8-010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8.031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京林業(yè)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項目“外譯視角下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以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中日譯本為例”(編號:2024NFUSPITP0151)。
一、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背景
上下五千年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凝聚了中國人民的偉大智慧,時至今日,我們?nèi)匀簧钍軆?yōu)秀文化的熏陶與激勵。讀《三國演義》和《西游記》,會感慨于英雄豪杰的無畏膽量,足智多謀與信諾守言;驚奇于悟空的七十二變與高強武藝??础端疂G傳》與《紅樓夢》,會生發(fā)出榮華富貴如過眼云煙,功過與名利只在一瞬間的嘆惋。從經(jīng)典名著中可以深深地體會到文學、歷史與文化的無窮魅力,也窺探到人世生存的基本守則。如今我國愈加繁榮富強,當今世界聯(lián)系得愈發(fā)緊密,推動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對外傳播,促進中華優(yōu)秀經(jīng)典著作的對外翻譯,不僅讓世界看到一個蘊含多彩文化的中國,還有助于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與國家文化軟實力。
近年來,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成為展示蘊含我國文化精髓的一條重要途徑,經(jīng)典之作的海外傳播有利于讓世界聽到中國聲音,從而進一步擴大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在加強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二、《中國俗文學史》的研究價值
鄭振鐸的《中國俗文學史》中對“俗文學”的脈絡梳理與正名為中國文學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該書文筆精湛,研究資料翔實,對文學界具有深遠的影響,同時此書也較為系統(tǒng)地梳理了中國俗文學的歷史與發(fā)展,闡釋了中國俗文學的相關概念,并以實例展現(xiàn)其發(fā)展脈絡,不僅對于俗文學愛好者來說是一部經(jīng)典巨作,對于外國的中國俗文學喜愛者來說也是一本入門佳作。
“俗文學”這一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探尋到日本學者狩野直喜的《中國俗文學史研究底材料》,所謂巷談街說之類的東西即為俗文學,而該概念也因鄭振鐸的使用得到了廣泛傳播。它與清末民初為知識界所使用的“白話文學”“通俗文學”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同時在概念邊界、對象范圍等方面又有著明顯不同[1]?!罢y(tǒng)文學”往往被認為是高雅的藝術,形式嚴格,用詞講究,與之不同的是,俗文學主要描寫民間故事,敘述平民生活和傳達大眾情緒,所以無固定模式,語言更是淺顯易懂,生動活潑。鄭振鐸站在與旁人不同的全新的文化視角上,對中國文學的發(fā)展與嬗變進行審視,并認為“俗文學”在中國文學的發(fā)展進程里,絕非是可有可無的存在,而是對平民心聲的一種文學表達。也基于此,他為“俗文學”正名,讓其作為一種文學形式重新走入了大眾視野之中。同時,這也重新建構(gòu)了中國文學及文學史的面貌。在《中國俗文學史》一書中,鄭振鐸用不少的篇幅闡述了何謂“俗文學”,并從古代寫到清朝,通過列舉不同時期的詩歌詞曲等講述其俗文學概念,全書可簡單劃分為詩歌、小說、戲曲、講唱文學和游戲五章,堪稱打破了傳統(tǒng)的文學劃分,革新了中國文學的面貌[2]。
三、翻譯難點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展現(xiàn)“俗文學”發(fā)展脈絡的經(jīng)典之作,其中不免會涉及專有名詞,這是特定文化語境下的產(chǎn)物,如何準確傳達其復雜的文化意義與隱喻含義,對翻譯者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難題。詩詞曲作為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情感與經(jīng)歷的外在載體,自然是構(gòu)成“俗文學”的一大框架,詩精煉簡潔,詞或婉轉(zhuǎn)或豪放,曲不拘形式,但無一例外都蘊含著極強的文化色彩,這對于譯者本人的中國文學功底與文字水平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四、譯文分析
(一)中國特色詞匯翻譯
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中華文化不斷積淀與創(chuàng)新,這也使得漢語語言體系中會出現(xiàn)諸多展現(xiàn)各時代特征的中文詞匯。這是中國人民經(jīng)過多年社會實踐創(chuàng)造出來的、具有強大民族文化力量的詞匯。它產(chǎn)生于中華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思維方式[3]。而這些詞匯的翻譯在對外傳播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將《中國俗文學史》日譯本中的中國特色詞匯劃分為四類:專有名詞、縮略詞、成語、典故[4]。通過比對和探究,可以發(fā)現(xiàn)譯本中對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主要采用直譯、意譯、歸化、注釋等翻譯策略。
1.專有名詞。專有名詞是名詞的一種,它所指代的是特定的、獨一無二的人或事物,與普通名詞有著明顯區(qū)別。以原文中所提及的“瓦子”為例,“瓦子”乃是宋代城市中一處重要的娛樂場所,蘊含著濃郁且典型的市井文化特征。而關于“瓦子”這一名稱的由來,是由于當時缺乏與之適配的既有名稱。古人觀察到,常于此處聚集玩鬧之人呈現(xiàn)出忽聚忽散的狀態(tài),此種情形恰似磚瓦的集散特性,故而依據(jù)這一特征,將此類人群聚會玩鬧的場所命名為“瓦舍”“瓦子”。譯者將其翻譯為“瓦子(盛り場)”,因文化的完全缺省,采用了直譯和歸化的翻譯策略,使其保留中國特色的同時向日本讀者簡單解釋了其含義。但遺憾的是未能將其名稱的來源介紹一番,其中所包含的中華民俗文化色彩無法準確體現(xiàn)。
2.縮略詞。在漢語文字中,出于使用便利的考量,常常會用到一些由較長語詞經(jīng)過縮短、省略后形成的縮略詞。譯文中出現(xiàn)的縮略詞大多是精簡的中文詞匯表達[3]。如原文中的“掠奴”,意思是指通過暴力、脅迫等強制手段擄掠人口并將其變?yōu)榕`的行為。譯者將其翻譯為“人を捕まえて奴隷にする”,采用了直譯法,將其大致意義進行了說明,這減輕了日本讀者的閱讀障礙。
3.成語。成語展現(xiàn)了漢語語言精練的特色,在形式上通過固定的結(jié)構(gòu)形式以及特定的說法,能夠表達相應的意義,在語句中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來加以運用。其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如原文中運用的“根深蒂固”翻譯為“深く根ついており”,“婦孺皆解”翻譯為“女性や子供でも理解できると言われている”。譯者再一次采用了直譯的策略,準確傳達了意義卻失去了成語本身含有的韻味及特點。
4.典故。典故亦是一個漢語詞匯,其含義主要涵蓋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指的是典制與掌故;其二,意為詩文中所引用的古代故事以及有來歷的詞語;其三,代表那些具備教育意義且為大眾所熟知、公認的人物及事件。如原文中寫到的“陽五伴侶”,指北齊陽俊之所作的六言歌,作為典故出自《北史·陽休之傳》,后常用來比喻鄙拙作品反受人珍視。譯者將其譯為“陽五伴侶「北斉·陽俊之の六言歌」”,采用了直譯法以及注釋法,由于原文并沒有特意提到詞匯的典故義,故譯者的翻譯策略做到了使原文意義準確傳達給讀者的目的。
(二)詩詞翻譯
1.形式工整。中國詩歌講求對仗工整,部分詩詞譯文的結(jié)構(gòu)也遵循了這一點。
原文: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譯文:自分の家の門前の雪を掃除していろ、他人の屋根瓦の上の霜にかかわるな。
“自分”和“他人”相對,后面的動詞也相對,雖然是平鋪直敘似的翻譯,但是就算是在日語語境下,也生動易懂,從歷史視角來看,日本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可以理解一些意象背后的深層含義。而從通俗詩歌的特點來說,婦孺皆解最可以概括其特質(zhì),大白話似的詩歌對于翻譯本身來說要比飽含意象的,具有暗喻,借物抒情等的詩歌要容易得多。
2.適當加譯。詩詞的翻譯是十分考驗譯者的文學功底的,在翻譯的時候首先要了解原詩詞的意思,深入體會到其背后所氤氳的情感,以及所要傳達出的內(nèi)心感受。
原文: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里。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譯文:城(まち)の外の土まんじゅう「盛土の墓」、中のアンコ「いずれ墓に入るべき人間」は城の中に暮らしている。誰もがまんじゅうを一つ食べるが「誰もが肉體を與えられるが」、味がないからと言って捨ててしまうな。
像上文中的“土饅頭”其實就是指墓地,但如果直譯,就會很容易讓外國讀者感到疑惑,不明所以然,所以譯者在這邊采用加譯的方法,將其指代義點明,整首詩歌的意思便一目了然。該詩是唐代詩僧王梵志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展現(xiàn)的是詩人坦然面對生死,但又并非視生死為兒戲,而是正視自然規(guī)律徹悟生死后對世人的諷誡。[5]譯文雖然有加譯,但并非完全脫離原詩,直接寫引申義,從最后一句即可看出,不要因為包子無滋無味就扔掉,初讀可能會難以理解,但結(jié)合括號中的解釋說明,即可領悟該詩要傳達的是對人生的態(tài)度。譯者鮮少用歸化和異化用法,而通過補全詩詞意思的方法的行為,可以說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詩詞的意境。
3.主語。中國詩詞中常會省略主語,但是可以通過對物品和意象的提示看出人物的身份等內(nèi)容,然而對于外國讀者來說,理解意象的表達是十分困難的,由于文化習性的差異會讓外國讀者覺得晦澀難懂。這就需要譯者進行進一步的解釋。
原文:帶水摘禾穗,夜搗具晨炊??h帖取社長,嗔怪見官遲。
譯文:農(nóng)家では、晝間は、水を持って畑にでかけ稲の穗を摘み、夜は米をついて精米し、朝食の準備をする。しかし、 お役人は、稅金を催促する県の公文書に基づいて徴収の責任者である村役人を出頭させ、役所への稅金納入が遅れていることを怒り叱責する。
第四行的翻譯中就加了“農(nóng)家”這一主語,采用對仗的句式,寫明白天和晚上農(nóng)家所要做的農(nóng)活。又加上“しかし”這一轉(zhuǎn)折詞,自然過渡到下一句,也表明了該詩的情感基調(diào)。該日語譯文可以說是把原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與含義進行了日語的轉(zhuǎn)化,讓外國讀者在通讀全詩時可以理解詩歌意味。
五、外譯傳播途徑的思考
文化外譯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工程,要想取得良好的國際傳播效果是需要踏實的努力的。高質(zhì)量的譯文,得當?shù)男麄魍平?,傳播效果調(diào)研和反思改進可以說是文化外譯的必走之路[6]。高質(zhì)量的譯文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xiàn)原作的價值,讓外國讀者更透徹地理解原作所要傳達的主旨,了解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這有助于傳播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和增強我們自身的文化自信。同時,在外譯我國作品時,也需要在新的國際傳播思路的引領下,發(fā)揮其實際價值。特別是在一些術語翻譯上,翻譯者應具備準確理解和表達其內(nèi)涵的能力,能讓一些專有名詞更好地進行國際傳播。術語的關鍵是將其置于一個完整的話語體系中[7]。不同的術語需要放在特定的話語體系中才能獲得完整且準確的理解與表達。翻譯者需要明確諸如同形異義詞這類詞的中日意思與各自語境中的不同使用方法,為翻譯文章的準確度提供保障。
翻譯文學類書籍時,會遇到大量專有名詞,如何能讓外國讀者讀懂專有名詞背后的含義,這是值得思考的??梢赃m當運用如直譯和歸化的翻譯方法,在翻譯一些富有濃厚中國特色的詞匯時,可以適當考慮異化。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影響著人們的認知和思考方式,若直譯,很多只在漢語語境中才能深切體會到的詞語并不能被外國讀者所理解,所以可以優(yōu)先考慮在他國語言背景中有無類似的同類詞匯。這些詞匯往往可以幫助外國讀者領悟到其中的奧妙之處。
最后是譯本的宣傳推介。以《中國俗文學史》日譯本為例,因日本漢學界自近代以來就一直對中國俗文學有細致的研究,可以在出版之后與日本有關漢學家群體取得聯(lián)系,可以通過開展學術會議、進行相關的課題研究等方式來促進中日相關學術團體的交流與合作。宣傳推介后應當繼續(xù)進行后續(xù)的跟進工作,調(diào)查該書的傳播效果,可通過該書的購買率或問卷調(diào)查的形式來了解該書宣傳推介后的市場反響。
參考文獻:
[1]余來明,高慧霞.鄭振鐸的“俗文學”概念建構(gòu)及其學術史意義[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0(06):132-140+174.
[2]劉寧.雅俗張力中的“俗文學”——讀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J].民間文化論壇,2018,(04):119-122.
[3]駱睿.對日外交演說中中國特色詞匯的日譯問題[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6.
[4]徐紫淇,戴清娥.基于翻譯目的論的中國特色詞匯翻譯策略研究——以China Daily中商務文本及其英譯本為例[J].漢字文化,2024,(20):171-173.
[5]周嘯天.唐詩鑒賞辭典補編[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
[6]陶友蘭,趙田園.中國文化外譯實踐與研究的現(xiàn)狀、挑戰(zhàn)與發(fā)展趨勢——陶友蘭教授訪談錄[J].山東外語教學,2023,44(02):1-6.
[7]杜薇.近代西方術語在中日翻譯傳播的路徑及啟示[J].上海翻譯,2021,(02):88-93.
[8]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上冊)[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22.
[9]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下冊)[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22.
[10]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M].李光貞等譯.東京:東方書店,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