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0-0128-03
初中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道德與法治教學擔任著培養(yǎng)學生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精神品質的重責。為了更好地展現(xiàn)學科價值,教師就需要在教學中對多元化的方法和策略進行運用,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推進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工作,使得學生群體的道德素質在實踐中生成和發(fā)展,使得“全面育人”得到實現(xiàn)和達成。
一、“核心素養(yǎng)”的概述
在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主要包含四個維度,分別是政治認同、法律意識、科學精神、社會參與。
(一)政治認同
學生需具備熱愛中華民族、偉大祖國、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情感,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和志愿。學生應自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黨的核心領導地位,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二)法律意識
學生需具備基本的法律知識及法治觀念,能做到遵守法律及尊重法律,懂得積極借助法律對自己的合法權益進行維護,正確行使法律權利、踐行法律義務,成為祖國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設者。
(三)科學精神
在認知及改造社會實踐中,需遵循相應的客觀規(guī)律,倡導“開放”“合作”“創(chuàng)新”“批判”的行為范式及思想品質??茖W精神具備著實踐、批判、探索、創(chuàng)新及理性的特點,是學生在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中必須具備的素養(yǎng)。
(四)公共參與
“公共參與”不僅是公民參與公共生活的過程,也是實現(xiàn)“人民當家做主”的保障,可站在宏觀的角度和層面推動國家管理的“民主化”“人文化”和“科學化”。對初中生來說,“公共參與素養(yǎng)”主要引導學生擁有“主人翁”的心態(tài),有的放矢地參與到集體、社會、國家活動的認知和實踐過程。
二、“全面育人”視域下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策略
(一)應用對比分析:培育“政治認同”
立足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首先可結合實際的教材內容,采取對比分析的方式,促進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yǎng)得到生成和構建,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大化地展現(xiàn)道德與法治學科內涵及價值。
例如,在講解《建設美好祖國》課程時,本節(jié)課的重點及難點內容是引導學生感知我國在方方面面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巨大進步,在培養(yǎng)學生政治認同感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價值和優(yōu)勢。在教學中,教師可播放提前剪輯好的視頻資源,視頻中呈現(xiàn)的是沙漠的景象,引導學生進行觀察。這時,教師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為何沙漠治理如此之難?甚至被稱為世界難題?”讓學生人情人境,深刻感知在面對沙漠時人類的手足無措。這時,教師可繼續(xù)對視頻內容進行播放,展現(xiàn)我國“毛烏素沙漠”治理效果,將治理前、治理后的視頻放置在一起進行對比,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為何我國的毛烏素沙漠治理效果如此之好?”“我國重視沙漠治理和持續(xù)發(fā)展間存在著怎樣的聯(lián)系?”為學生設置開放性氛圍和空間,鼓勵學生積極溝通和探討,讓學生深刻理解和感知國家,為人類發(fā)展做出的重大舉措和貢獻,展現(xiàn)的勞動和實干精神。
(二)密切貼合生活;培育“法律意識”
初中生正處在青春期,人生觀和世界觀尚未得到健全的構建,需要外界的有效引導。道德與法治教學,也需要有效展現(xiàn)學科的價值和作用,可積極地融合“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讓學生有意識地對自己的言行思想進行約束和規(guī)范,學會分辨是非。
例如,在講解“善用法律”一課的過程中,在基礎知識及技能講解完畢后,教師可嘗試著對生活案例進行引入,貼近生活,使得學生的法律意識得到無形的鍛煉和增強。為了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教師可借助人工智能呈現(xiàn)背景圖和音像效果,模擬“法庭”的場景,引導學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原告、被告、律師、法官等,教師出示不同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深人剖析。案例一:電影《熱辣滾燙》熱播,安徽某黑咖啡推出“熱辣滾燙精品,賈玲同款減肥黑咖啡”。這一舉動遭到主演賈玲本人的起訴,法院判定該咖啡侵犯了賈玲的肖像權,判賠100000元。案例二:王某是一名即將高考的高三學生,品學兼優(yōu),是他人眼中的好孩子。但因為某個糾紛將同班同學李某打成重傷。最終王某被判決犯故意傷害罪,受到法律的制裁,自己的大學夢成為泡影。案例三:某村莊中的農戶和村委會簽訂關于橘子承包的合同,當年獲取到較為豐厚的利潤。但某些村干部因為嫉妒出現(xiàn)違約行為,村民在法律的保護下和村干部據(jù)理力爭,最終自己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引導學生對案例情境進行模擬,在其中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模擬后,教師可對學生積極地進行引導,讓學生說一說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此類的場景會怎樣去做?怎樣對自己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讓學生暢所欲言,懂得在生活中積極運用法律武器對自己的合法權益進行維護,持續(xù)提升學生的依法維權能力,讓學生懂得依法維權,懂得在法律的維護下和犯罪行為做斗爭。
(三)巧妙設計議題:培育“科學精神”
在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的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學科的特點適當性引人“議題式教學”,以“議題”為載體,讓學生積極投人判定、分析、思考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認知,可借助科學的“方法論”及“世界觀”做出行為選擇及價值判斷,使得學生的辯證思維及科學精神在無形中得到持續(xù)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
例如,在講解“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圍繞這一內容設置議題??蓢@著實際生活設置議題—“維護社會生活規(guī)則和秩序主要依賴于自律還是他律?\"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想法分成兩個隊伍,開展辯論活動。為了讓學生圍繞議題產生更加深刻的思考,教師可借助MOOC資源為學生呈現(xiàn)出生活經典案例,如“中國式過馬路”,讓學生先對這一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進行感知。在后續(xù),教師可在案例旁邊以文字的方式呈現(xiàn)三種觀點,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觀點一:“我懂得闖紅燈這一行為是非常錯誤的。但是我非常趕時間,看到其他人也在闖紅燈,我也就跟隨著大部隊走了!”觀點二:“我覺得沒有車經過,沒有人看到,也沒有交警及時出來制止,就可以闖紅燈!”觀點三:“在車輛非常多的時候闖紅燈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但是在車輛很少以及沒有車輛經過時就可以闖紅燈?”學生圍繞“三種觀點”積極思考。問題1:“對以上關于闖紅燈的三種觀點,你是如何看待的?你認為哪些觀點是正確的?哪些觀點是錯誤的?”問題2:“假如在實際生活中遇到沒有車經過的情況下你是否會出現(xiàn)快速闖紅燈的行為?”問題3:“假如在實際生活中要通過馬路時你遇到中國式過馬路的情景,你會怎樣說?怎樣去做?”引發(fā)學生間激烈的探討和交流,讓學生圍繞議題及問題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學生A:“我認為上面的三種觀點都是非常錯誤的,都沒有由內而外地對規(guī)則進行自覺遵守”。學生B:“我認為為了更好地維護社會生活的秩序,不僅需要他律,也需要自律,應該使得人從內心深處自覺遵守秩序、敬畏規(guī)則,才能使得問題得到根本的解決”學生C:“無論何時何地都需要自覺對規(guī)則和紀律進行遵守,做到外化于行、內化于心,即使沒有車輛經過也需要安靜地等待綠燈,這是對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負責人的一種表現(xiàn)…”為了使學生的領悟更加深刻,教師可繼續(xù)對MOOC資源進行呈現(xiàn),展示一些人因為闖紅燈的行為造成的巨大交通事故的真實案例,讓學生在感知中警醒,懂得在社會生活中應嚴格進行自我約束和規(guī)范,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辯證思維。
(四)實行家校共育:培育“公共參與”
在新時期的背景下,教師可在實踐教學中積極地對教育資源進行拓展和延伸,大力地推進家庭共育,讓學生在多元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實現(xiàn)“公共參與”,在無形中促使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及素養(yǎng)得到持續(xù)的鍛煉和發(fā)展。
一方面,運用家庭資源。在講解《親情之愛》一課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在學習中懂得讓家更美好不僅僅是父母的責任,也是“我”的責任,使得學生做到孝敬父母、感恩家人,用實際行動讓家更美好。教師也可以積極運用家長資源,積極展開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如“我是家庭一日理財小能手”。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父母根據(jù)實際情況提出要求,如用100元制作晚餐,晚餐必須包含四菜一湯。在任務進行中,學生需要成為家庭的一日小主人,和父母一起在菜市場購買食材,并在烹飪美食時成為小助手,剩下的錢可以作為學生的獎勵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使得學生的責任意識、環(huán)衛(wèi)思考能力、節(jié)約意識、統(tǒng)籌規(guī)劃思維得到鍛煉,促使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空間得到持續(xù)的拓展和延伸,讓學生力所能及地孝順父母,借助自己的實踐行為構建和諧家庭。
另一方面,運用社會資源。在講解《積極奉獻社會》一課的過程中,為了增強學生關愛他人及服務社會的意識,在基礎的課程知識講解完畢后,教師可和周邊的社區(qū)機構構建和諧的關系,積極開展社區(qū)實踐活動?;顒又饕譃槿齻€任務,讓學生自選其中之一,共劃分為三個小組積極地投入社會實踐。第一組:敬老院志愿者服務活動—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為敬老院中的老人提供照顧、陪伴等服務,使得學生在其中更好地踐行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第二組:孤兒院“手拉手\"關愛活動——帶領學生到社區(qū)的孤兒院中,一起為孤兒制作美食、開展游戲,為孤兒送去更多的關愛和溫暖,積極傳遞社會的正能量;第三組:殘疾人的福利慰問活動——在活動開展中,組織學生積極到殘疾人福利院開展慰問活動,力所能及地為殘疾人群體帶來生活上的幫助,在無形中借助社會參與的方式傳遞溫暖和關愛…
三、結論
總之,在新時期的教育背景下,基于“全面育人”的理念,教師將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教學作為立足點,積極推進“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工作是非常關鍵和必要的。教師可借助應用對比分析、密切貼合生活、巧妙設計議題、開展家校合作,全方位激活學生的政治認同、法律意識、科學精神及公共參與等素養(yǎng),保障教學活動面向學生的全面和綜合發(fā)展開展,促進學生獲得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崔現(xiàn)龍,李富霞.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的設計與實施[J].教學與管理,2024(34):41-44.
[2]楊云霞.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的實踐[J].學周刊,2024(35):121-123.
[3]江海平.初中道德與法治培育學生法治素養(yǎng)教學[J].天津教育,2024(33):37-39.
[4]何國平.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4(3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