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蔡麗琴(1986—),女,江蘇省太倉市實驗幼教中心婁東幼兒園。
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中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強調“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根據(j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過勞動的生活便是受勞動的教育”,否則“念盡了汗牛充棟的勞動書,也不算是勞動教育”。由此可見,幼幾教師理應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抓住教育契機,讓幼兒通過具體的勞動實踐接受勞動教育。在開展勞動教育時,教師也需要注重教育環(huán)境建設,利用隱性的教育環(huán)境和方便的勞動材料,引導幼兒在與環(huán)境、材料的互動中逐漸形成對勞動的理解,并在情感上更加愿意參與勞動。除此之外,教師還應重視家庭教育的價值,和幼兒家長展開合作,確保幼兒在幼兒園和家里都能“過勞動的生活”,逐步掌握勞動知識與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發(fā)現(xiàn)勞動的樂趣。
一、立足生活 勞動教育的內容選擇
(一)勞動教育貼近幼兒生活
基于生活教育理念開展勞動教育時,教師需要確保勞動成為幼兒一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教師應關注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生活,從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捕捉能夠加以利用的教育資源,結合幼兒感興趣的主題、事物精心設計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勞動任務。讓幼兒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他們自然會積極地投入活動,并且有動力去探索[]。
教師可以組織“職業(yè)大調查”活動,讓幼兒調查爸爸媽媽的工作,完成“爸爸媽媽的工作”調查表。在調查活動中,幼兒既需要了解爸爸媽媽的工作內容,傾聽他們的工作故事,思考爸爸媽媽工作的價值;又需要了解爸爸媽媽在工作中使用的工具,了解勞動與工具的關系。在幼兒了解自己爸爸媽媽的工作后,教師引導幼兒關注各行各業(yè)的工作內容,思考不同人的工作給自己日常生活帶來的便利。
除了勞動知識教學,教師同樣注重讓幼兒在貼近日常生活的勞動實踐中獲得實際體驗,接受勞動教育。教師組織了班級值日活動,給幼兒提供抹布、掃帚和拖把等工具,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了解工具與勞動的關系,意識到勞動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班級值日活動中,有的幼兒用抹布清潔桌面,有的幼兒用掃帚、拖把清掃地面,還有的幼幾用紙箱整理教室里的玩具。在這些貼近生活的勞動實踐中,幼兒不僅可以學會小型勞動工具的用法,而且可以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獲得勞動的樂趣和成就感。
(二)勞動教育服務幼兒生活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教人發(fā)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運用生活工具”。教師開展勞動教育時,應當將勞動教育與幼兒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確保勞動教育服務于幼兒的生活,幼兒可以通過勞動教育學會“運用生活工具”,形成服務意識,提升勞動能力[2]。
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完成自我服務勞動。教師可以先通過簡單生動的故事引導剛入園的幼兒自己進餐、自己穿脫衣物、自己整理玩具。此后,教師可以組織游戲活動,讓幼兒扮演繪本中的角色,在游戲中學習自我服務。教師也應當聯(lián)系幼兒家長,爭取家長的配合,引導幼兒在家中進行自我服務。當幼兒在自我服務方面取得進步時,教師和家長要給予幼兒表揚和鼓勵,增強他們的勞動意愿。
在幼兒逐漸能夠做好自我服務后,教師可以鼓勵幼兒通過勞動幫助他人。比如在自主用餐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幼兒完成餐前的桌面清潔、分發(fā)餐具、分發(fā)餐食工作和用餐后的餐具歸還、桌面清理工作。由此,幼兒的勞動能力會得到鍛煉,他們也會逐步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識和責任感。
(三)體會勞動的樂趣和用途
通過勞動教育,幼兒教師還可以培養(yǎng)幼兒的適應能力、創(chuàng)造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幼幾進行自我管理、參與班級管理、嘗試園所管理,讓幼兒在一系列勞動實踐中充分體會勞動的趣味和為自己、為別人服務的成就感,逐步提升勞動能力。
首先,教師可以指導幼兒進行自我管理。在幼兒能夠完成自我服務的基礎上,教師便可以通過勞動教育培養(yǎng)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比如指導幼兒在整理玩具時先確定整理計劃,再分類收拾玩具,以培養(yǎng)幼兒的規(guī)劃能力和執(zhí)行力。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及時給予幼兒表揚和鼓勵,讓幼兒在自我管理中體會勞動的樂趣。
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參與班級管理。在幼兒有一定自我管理經(jīng)驗后,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參與班級的日常管理工作,讓每個幼兒都承擔一定責任,以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感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教師可以設計靈活的值日生制度,讓幼兒輪流負責班級清潔、桌椅擺放等工作。在值日生勞動中,幼兒不僅能夠體會到勞動的價值,還可以感受為集體服務的快樂,從而更加珍惜和愛護班級環(huán)境。
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嘗試參與園所管理。教師可以鼓勵年齡稍大、具備一定自我管理能力和協(xié)作能力的幼兒參與基礎的園所管理工作,比如和教師一起規(guī)劃戶外游戲區(qū)域、制作游戲材料等。這些勞動能增強幼兒的責任感和對幼兒園的歸屬感。
由此可見,教師可以一步步引導幼兒參與勞動,讓他們逐步體會勞動的樂趣和用途,形成對生活的熱愛和一定的奉獻意識。
二、多樣活動 一勞動教育的路徑選擇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根據(j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勞動教育的意義是推動生活向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這樣的勞動教育具有更強的實踐性和實用性,需要幼兒教師組織多樣化的活動,指導幼兒參與勞動實踐,鼓勵幼兒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習勞動知識和技巧,引導幼兒逐步形成勞動意識、提升勞動能力[3]。
(一)打造生產(chǎn)勞動實踐場地
教師可以在幼兒園戶外區(qū)域打造生產(chǎn)勞動實踐場地,如小花壇、小菜園等。教師應確保該場地安全、整潔,配備充足的勞動工具和材料。教師可以根據(jù)幼兒的年齡和能力,帶領他們在勞動實踐場地完成不同的勞動任務。教師應確保任務的難度與幼兒的發(fā)展水平相匹配,這樣做既能夠激發(fā)幼兒的勞動興趣,又能夠促進幼兒勞動能力提升。在幼兒參與勞動實踐時,教師也應向幼兒清晰地介紹勞動任務的步驟和要求,逐步引導幼兒掌握正確的勞動技巧,培養(yǎng)他們的操作能力和專注力。在幼兒開始勞動實踐后,教師應給幼兒留出充足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動手完成勞動任務,在更具真實感的環(huán)境中建構對勞動的認知。
(二)讓幼兒在自然環(huán)境中自主勞動
在戶外,幼兒可以呼吸新鮮空氣,參與體育活動,自由探索、發(fā)現(xiàn)和學習。要讓勞動教育更具開放性和動態(tài)性,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園的自然資源,鼓勵幼兒在自然環(huán)境中自主勞動。這樣的勞動形式不僅可以深化幼兒的勞動情感,還有利于幼兒保持身心健康[4]。
一方面,自然環(huán)境中的豐富資源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內容,幼兒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采摘水果、飼養(yǎng)動物,通過與大自然的互動,學會尊重和理解不同的事物。
另一方面,幼兒可以在自然環(huán)境中完成一系列協(xié)作任務,比如一起搭帳篷等。這些勞動任務不僅可以鍛煉幼兒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而且可以讓他們學會分享和互助。
(三)讓幼兒在游戲中理解勞動
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教師可以組織勞動游戲,讓幼兒在游戲場景中扮演店員、服務員、快遞員等角色,體驗不同的勞動內容,產(chǎn)生與勞動空間的共鳴,形成勞動意識[5]。教師在組織這類勞動游戲時,需要設置一些包含具體動作、勞動工具的勞動任務,幫助幼兒認識各類勞動場景,了解不同勞動者的勞動內容。除此之外,教師可以讓幼兒參與勞動游戲的準備工作,比如鼓勵幼兒制作游戲場景的裝飾物、游戲道具等,讓幼兒親身體驗勞動,深化對勞動的理解與認知。
三、家園共育—勞動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
家長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日常行為會對幼兒產(chǎn)生巨大影響。為了讓勞動教育真正成為生活教育,教師需要和家長構建緊密且有效的溝通機制,形成教育合力,確保幼兒在幼兒園和家里均能夠參與勞動實踐。
(一)家園溝通,形成教育合力
幼兒園可以定期組織家長座談會、線上交流會等家園溝通活動,邀請教育方面的權威人士或資深教師向家長詳細講解在生活教育理念下開展勞動教育的意義。這樣做可以讓家長明白,家庭生活中的勞動教育能夠有效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對幼兒形成積極情感、良好品德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有顯著作用[]。
在家長座談會上,教師可以分享幼兒在園所內參與勞動實踐的情況,表揚幼兒在打掃圖書角時分類整理書籍等行為,鼓勵家長在家中為幼兒創(chuàng)造參與家務勞動的機會,指導幼兒擺放餐具、整理衣物等。
(二)家園合作,豐富勞動教育形式
教師可以與家長聯(lián)合組織親子勞動活動。
比如教師邀請家長來到幼兒園,和幼兒一起參與親子種植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可以和家長一起挖土、播種、澆水,體會種植的樂趣,增進與家長的感情。在親子種植活動中,家長還可以與幼兒一起觀察植物,教他們辨別不同植物,激發(fā)他們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幼兒園可以舉辦“家長職業(yè)體驗日”活動,邀請不同職業(yè)的家長走進幼兒園,向幼兒介紹自己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流程,并展示有特色的工作用具。職業(yè)為消防員的家長可以展示自己的消防服、滅火器,講解消防安全知識,并組織消防演練活動;職業(yè)為廚師的家長則可以為幼兒現(xiàn)場制作幾道美食,讓幼兒了解制作美食的環(huán)節(jié)和注意事項。通過這些活動,幼兒能夠真切理解不同職業(yè)的勞動特點及價值,開闊眼界,形成對勞動者、勞動成果的尊重。
(三)家園反饋,強化勞動教育效果
在構建緊密的溝通機制后,教師、家長應當分享幼兒園和家庭勞動教育的成果。通過這樣的反饋,教師和家長可以更加了解幼兒的發(fā)展情況,根據(jù)幼兒的實際情況一起調整勞動教育策略,逐步提高勞動教育質量。
教師可以將幼兒參與幼兒園勞動教育的照片、視頻或文字記錄等分享給家長,并具體評價幼兒在合作能力、動手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情況,讓家長了解幼兒的實際勞動水平。此后,教師可以針對幼兒有待提升的地方,和家長一起討論更有效、更具針對性的教育方法。
與此同時,家長也要將幼兒在家中的勞動情況反饋給教師,尤其是分享幼兒在參與家務勞動過程中的趣事和收獲。了解這些情況后,教師可以在班級里表揚幼兒的勞動行為,以調動幼兒的勞動積極性,增強幼兒的滿足感。
結語
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勞動教育應當貫穿幼兒的幼兒園生活和家庭生活。教師設計的幼兒園勞動教育應當與幼兒的日常生活緊密關聯(lián),讓幼兒在勞動實踐中形成良好的勞動情感、勞動意識,學會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生活。除此之外,教師也需要積極地與家長聯(lián)系,鼓勵家長參與幼兒園的親子勞動活動,帶領幼兒做家務,讓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幼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紅宇,龔靜,劉秋艷.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兒園生成性課程資源的捕捉與轉化[J].中國教育學刊,2021(增刊2):86-90.
[2]海建利.“多維勞動教育”的有效開展[J].中國教育學刊,2020(增刊2):37-39.
[3」楊心怡,楊雄.幼兒園勞動教育課程實踐中的身體邏輯:后現(xiàn)代主義的視角[J」.學前教育研究,2023(8):76-82.
[4]周洪宇,曾嘉怡.“生活·實踐”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繼承發(fā)展與當代探索[J].教育導刊,2025(5):5-16.
[5」臧楚.幼兒園勞動教育與紙藝課程整合的實踐探索[J].華夏教師,2025(增刊1):123-125.
[6」杜琳.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兒園班本課程的創(chuàng)設與實施:以“我們的菜地”活動為例[J.東方娃娃·繪本與教育,2025(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