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5)13-0045-05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人工智能技術已經(jīng)逐漸滲透到各個領域,其中教育領域的應用尤為突出。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將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相結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已經(jīng)成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開展研學旅行的理想場所。在長城研學過程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將勞動教育課程化,通過探索人工智能條件下的長城勞動教育課程建設與實施,培養(yǎng)學生認識勞動、熱愛勞動的意識,使學生理解傳統(tǒng)文化,并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而努力學習。
一、長城研學中勞動教育課程建設
(一)勞動教育課程主題確立
1.以“長城文化傳承\(zhòng)"為主題。教師借助人工智能媒體播放視頻《長城》,讓學生通過長城歷史感悟長城文化,增強傳承長城文化的意識。
生到山海關天下第一關開展清理垃圾、維護周邊設施等活動,引導學生保護長城的環(huán)境與風貌,提高學生守護長城的意識。
3.以“長城修復\"為主題。教師帶領學生到板廠峪長城研學基地學習修復長城的知識和技術,體驗長城磚的制作。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親手和泥制磚坯,模擬燒磚與修復勞動,培養(yǎng)學生保護長城的意識,同時增強他們的勞動意識。
4.以“長城勞動實踐”為主題。在長城研學基地,學生通過搬磚運磚、壘磚砌磚等模擬修筑長城的活動體驗古代工匠的艱辛與勞苦,培養(yǎng)熱愛勞動的意識。
5.以“長城勞動智慧”為主題。學生借助人工智能媒體進行線上學習,觀察長城的結構,體會古人在修建長城過程中展現(xiàn)出的勞動智慧,并通過實踐活動學習與應用勞動人民的智慧,繼而體會“長城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句話
2.以“長城守護行動\"為主題。教師組織學 的深刻涵義。
6.以“長城堅韌精神”為主題。學生通過模擬修筑長城活動深人感悟長城蘊含的歷史意義和奮斗精神,從而培養(yǎng)自身的堅韌品質。
(二)勞動教育課程內容設計
1.長城歷史與文化講解。通過人工智能平臺播放視頻,介紹長城的起源、發(fā)展和不同階段的特點,講述與長城相關的傳說和歷史事件,如《孟姜女哭長城》《長城保衛(wèi)戰(zhàn)》等,使學生對長城的歷史和文化產(chǎn)生深刻的認同感。
2.長城實地考察與勞動體驗。組織學生參觀考察山海關天下第一關、老龍頭、板廠峪、角山等長城段落,觀察建筑結構和現(xiàn)狀,通過實地考察與教師的認真講解,可使學生直觀了解長城。通過清理長城周邊的垃圾以及制磚壞、燒磚等勞動體驗,可增強學生保護長城和熱愛勞動的觀念。
3.勞動技能學習。學生通過制磚壞、燒磚、壘磚、砌磚、修復磚縫等勞動掌握正確使用鐵鍬、磚坯框、鏟子、抹子等勞動工具的方法,了解勞動安全注意事項,從而提升自身的勞動技能。
4.長城勞動創(chuàng)意。教師可組織學生利用廢棄物或積木模擬搭建長城,制作長城垛口,搭建老龍頭、天下第一關等,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努力創(chuàng)新,深入體會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智慧,還可開展長城主題的繪畫或寫作活動,畫出自己心中的長城,表達對長城的認知和情感。
5.長城知識、勞動競賽。學生分組進行長城知識與勞動競賽。長城文化知識競答和演講施行小組間評比,分數(shù)高的獲勝;勞動競賽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垃圾清理、運轉等任務,速度快、質量高的獲勝,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三)勞動教育課程系列開發(fā)
利用長城研學資源開發(fā)和建設勞動教育課程,使長城研學的勞動教育主題化更為鮮明,從而構建出新課程理念下的長城研學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使勞動教育課程更為豐富。
1.“解密長城了解歷史”系列課程。課程主要介紹長城的建造背景、文化意義以及歷史地位。課程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先查閱長城文化的相關資料,再通過人物訪談了解長城,之后,觀看專題片《走進方里長城》,進行深入了解。此外,教師還可帶領學生對長城進行實地考察,聽講解員講解長城知識。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了解長城的起源、不同朝代的修建情況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傳說、歷史事件等。
2.“長城建筑體驗勞動”系列課程。課程深人探討長城的建筑工藝和技術,包括城墻的構造、烽火臺的設計、防御體系的原理以及修筑的歷史背景。課程學習中,學生先通過觀看紀錄片《透視古建筑》來理解長城的建筑結構與特點以及每一部分的建筑風格與技巧,在教師的帶領下實地考察長城的結構與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學生通過了解城墻、敵樓、烽火臺等獨特的結構設計與所用的磚石、夯土等建筑材料以及探討修筑長城的施工技術,如石材加工、砌筑工藝、土方工程等感受長城的獨特,以制磚壞、運磚塊、砌磚、建垛口等活動模擬修建長城,體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技藝與艱辛。
3.“長城功能防御體驗”系列課程。課程重點講解長城作為軍事防御工程的作用和意義,介紹古代、近代長城在防御中的典型戰(zhàn)事等。課程中,學生通過研究長城的布局、戰(zhàn)略要點以及古代戰(zhàn)爭中對長城的運用,分析長城的防御功能和體系,包括瞭望、通訊、攻擊和防御等方面的設計,了解長城在保衛(wèi)國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性。教師帶領學生到山海關天下第一關考察羅城、甕城、邊城,了解烽火臺、垛口等在防御中的作用。學生可扮演不同角色模擬軍事防御場景,利用弓箭等武器進行防御戰(zhàn)斗體驗,更加直觀地了解長城的軍事防御功能和作用。
4.“長城保護維護勞動\"系列課程。課程重點是讓學生懂得長城的保護現(xiàn)狀和傳承意義。學生通過學習與宣傳長城的歷史價值來保護并傳承這一文化遺產(chǎn)。教師帶領學生到角山南麓的長城腳下參觀被毀壞的長城,學生看到那一段段長城的殘垣斷壁、只剩下黃土的長城根基不禁心生惋惜。因此,“保護長城,修復長城,維護長城”是學生在研學感悟中的共同心聲。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體驗和泥、抹灰、砌磚、模擬修筑垛口等活動,感受保護長城、維護長城的歷史意義。
5.“長城奇跡勞動智慧”系列課程。課程主要研究古代工匠們展現(xiàn)出來的偉大智慧。在工程技術方面,工匠們憑借豐富的經(jīng)驗和精湛的技藝,解決了在復雜的地形上修筑巨大防御工事的難題。他們掌握了石材的開采、加工和砌筑等技術,使得長城能夠堅固地屹立不倒。在規(guī)劃設計上,長城的布局巧妙合理,充分考慮了軍事防御的各種需求。瞭望臺、關隘、城墻垛口、烽火臺等的設置,形成了一個完整有效的防御體系,展現(xiàn)出高度的戰(zhàn)略智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修筑過程中不斷改進和創(chuàng)新方法,以提高效率和質量,根據(jù)不同地區(qū)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因地制宜地調整修筑策略。課程研究學習中,通過實地考察、教師講解、線上觀看紀錄片等方式讓學生接觸長城、了解長城、感悟長城,深刻體會長城這一偉大工程凝聚的勞動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感悟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遺產(chǎn)和智慧結晶的傳承意義。
6.“長城傳承民族精神”系列課程。課程引導學生探討長城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如堅韌不拔、團結協(xié)作和愛國主義等。學生通過文學作品、歷史故事、戰(zhàn)爭實例和實地體驗來探究這些精神的內涵,觀看《山海關長城保衛(wèi)戰(zhàn)》《喜峰口抗戰(zhàn)》等抗日題材紀錄片,學習中國軍人利用長城抗擊日寇的英勇事跡,讓英勇頑強的品質與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扎根。
課程設計中,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模擬長城場景供學生學習體驗,將長城的歷史、文化、建筑等元素與智能技術相結合,設計豐富的課程內容。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學科活動、勞動實踐等情境體驗,學習長城文化、體會勞動的艱苦。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場景化長城文化主題課程有效結合,創(chuàng)造聲情并茂的主題化實踐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長城文化、接受長城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促進長城文化與長城精神的傳承與傳播
二、長城研學中勞動教育課程實施方式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施長城研學勞動教育課程的方法靈活多樣,有人工智能、學科融合、場景化教育、勞動體驗等,為長城研學開辟了新的實施路徑,使勞動教育課程實施更為精細和有效。
1.訪談講解。走訪長城專家或當?shù)貙W者,玲聽長城歷史、文化、建筑等方面的知識講解,讓學生了解長城文化及長城的歷史作用和價值。
2.觀看視頻。利用人工智能進行線上教學,通過播放有關長城文化、歷史、建筑特點與作用等方面的視頻、紀錄片,使學生在有聲有色的畫面和場景中完成學習任務。
3.實地考察。組織學生實地參觀長城,感受長城的雄偉、結構的精巧與修筑技藝的精湛,體會長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勞動人民的無限智慧。
4.勞動體驗。教師結合長城的保護與維護措施安排學生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體驗,如清理長城周邊環(huán)境,進行制磚坯、運磚塊、模擬修建長城等活動,讓學生懂得勞動的艱苦與蘊含的價值和意義。
5.情境體驗。教師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體驗場景,讓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分成進攻方與防御方,利用弓箭和滾木磻石,依據(jù)“長城”進行進攻和防御體驗,感受長城的防御作用,加深學生對長城防御功能的理解和認識。
6.手工制作。組織學生利用積木制作天下第一關長城模型、老龍頭長城拼圖、長城烽火臺、長城垛口等作品,通過手工制作加深學生對長城的認識,體會修筑長城的藝術技巧。
7.多媒體教學。利用人工智能及多媒體資源,如大數(shù)據(jù)、圖片、視頻等,展示長城歷史、特點以及防御作用,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長城、認識長城、熱愛長城。
8.成果展示。研學活動結束之后,學生進行研學成果總結,通過展示有關長城的寫作、繪畫、演講、手工作品以及填寫研學手冊、撰寫研學報告等方式,表達對長城文化的理解。
通過這些方式可使學生全面、深入地認識長城,提高熱愛長城、保護長城的意識,同時提升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綜合素質。
三、人工智能在長城研學勞動教育課程中的應用
人工智能融入課堂教學是現(xiàn)代信息技術條件下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手段,綜合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虛擬現(xiàn)實(VR)、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長城勞動教育中的作用,可有效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提高教學效率。
1.以智能數(shù)據(jù)為依托,精準診斷教學行為。借助智能研修平臺,教師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隨時隨地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觀評課,提高了教研活動的靈活性和參與度。應用智能研修平臺開展研討活動,推動教研的數(shù)字化轉型,使得教研活動更加可量化、可視化和實證化。智能研修平臺的精準教研不僅僅強調技術的“智能”,更重視人的“智慧”,通過深入解讀課堂教學報告數(shù)據(jù)精準定位教學問題、診斷問題成因并制定精準的干預措施。
以\"長城密碼”一課為例,教師借助智能研修平臺關注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形成,通過對課堂觀察記錄中的教學行為分布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實現(xiàn)教學行為精準診斷。
基于《課堂觀察分析報告》中的“9種課堂教學行為分布圖”,第一次磨課時,教師只關注自己的教學語言和教學任務完成情況,講授時間長達40.88分鐘,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實踐(見圖1),這與《課標》和研學實踐理念不符。經(jīng)過課題組研討改進教學設計,進行第二次磨課時,教師的講授時長明顯下降,而互動、實踐等環(huán)節(jié)的時長明顯上升,表示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有意加強了學生自主探究與活動以及表達展示的比重,強化課堂以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實踐為重點的要求(見圖2)。學生的作品展示建立在動手制作的基礎上,角度多樣、豐富多彩,在一次次展示中,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化,充分激發(fā)了動手實踐的興趣,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
2.利用大數(shù)據(jù)技術改變教學行為。通過大數(shù)據(jù)分析和挖掘,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點,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設計。此外,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還可以幫助教師收集、整理長城研學相關的資料,為教學提供更加豐富的素材。
大數(shù)據(jù)技術的應用,促進了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在研究實踐中,教師將先進的教育思想內化為自己的教育理念,從而創(chuàng)新教育行為,形成教育特色。將課外實踐與課堂探究有效結合,可充分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能力。
3.促進教學方法改革。人工智能技術為長城研學的教學方法帶來了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例如,利用虛擬現(xiàn)實(VR)技術,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長城修建過程,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智能問答系統(tǒng)可為學生解答研學中的問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創(chuàng)建智慧課堂,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趣,體現(xiàn)現(xiàn)代智慧
總之,人工智能技術為長城研學中的勞動課程建設與實施帶來了積極影響,提高了教學質量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教師應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為學生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教育體驗。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
[2]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3]董耀會.長城:追問與共鳴[M].秦皇島:燕山大學出版社,2020.
[4]孫月飛,朱嘉奇,楊衛(wèi)晶.解碼研學旅行[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
[5]董耀會.中國長城志[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