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香椿;揮發(fā)性風味成分;食用期;氣相色譜-離子遷移譜
中圖分類號TS20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08-0188-06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5.08.039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TakingMarchTooninesisastheresearchectgaschoatogaphobiltysectrometry(GC-I)wasusedtoaalye thechangsandfeceinolatlavoompoentsofonsinesisifurstags.Tsussowdthatthvolatlfavoots ofTonasinesiseinlytesos,dsodsndreeicatfcsiftagt edibleperiodichrovidetoreticalasisfortheletioofibleatealsoonasinesisndansoprovideaasireo sump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ona sinensis.
Key wordsToonasinensis;Volatileflavorcomponents;Edibleperiod;Gaschromatography-ionmobiltyspectrometry(GC-IMS)
香椿[Toonasinensis(A.Juss.)Roem.]是楝科香椿屬多年生木本植物,其葉具有藥用和食用作用。香椿在藥用方面具有祛風利濕、止血止痛的功能,可用于痢疾[]?,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香椿具有抗氧化[2-3]、抗菌[4-5]、抗病毒[6-7]、抗腫瘤[8-9] 抗糖尿病[10]、肝保護[1]等生物活性。香椿具有豐富的營養(yǎng)素,如蛋白質(zhì)、脂肪、黃酮、多酚、糖類、無機鹽、粗纖維等[12-13]。香椿食用期較短,主要集中于每年的3—4月份,該季節(jié)下的香椿鮮嫩,常見加雞蛋炒制食用,其獨特的香味使之成為大眾喜愛的時節(jié)性菜肴。研究表明香椿4一10月不同生長期其揮發(fā)性成分差異顯著[14]。而食用期不同階段揮發(fā)性成分目前鮮見相關(guān)報道。
氣相色譜-離子遷移譜(gaschromatography-ionmobilityspectrometry,GC-IMS)技術(shù)是近年來在食品風味研究[15]、中藥揮發(fā)性成分檢測[1和環(huán)境VOCs檢測[17等方面運用較為廣泛的快速分析檢測技術(shù),該技術(shù)具有快速、無需前處理、高靈敏度等優(yōu)勢,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揮發(fā)性成分在GC端被分離后進入IMS端并被電離成帶電離子,隨后在離子遷移區(qū)由于受到不同的作用力而被二次分離,從而到達法拉第盤轉(zhuǎn)換成電信號,被檢測器所記錄。該研究以香椿食用期不同生長階段作為研究對象,比較研究香椿在該時期由可食用變?yōu)椴豢墒秤玫膿]發(fā)性成分差異,為食用香椿產(chǎn)品選材提供理論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1.1試材。香椿于2024年3月采自省桃江縣,根據(jù)香椿葉的特征顏色和長度將其分為出芽期、嫩芽期、變化期、青葉期4個階段,樣品相關(guān)特征信息如表1所示,實物見圖
1。樣品分別密封后于 下保存。
1.1.2試劑與儀器設備。 9 9 . 9 9 9 % 氮氣(中大氣體有限公司); 頂空瓶(山東海能科學儀器有限公司);DK-3001A頂空進樣器(中國中興分析儀器新技術(shù)研究所);GC2030氣相色譜儀(日本Shimadzu公司);SH-WAX毛細管色譜柱(
,日本Shimadzu公司);IMS-S離子遷移譜檢測器(德國G.A.S.公司)。
1.2 試驗方法
1.2.1樣品處理方法。香椿樣品去除木質(zhì)部,切成約 塊狀,精密稱取香椿樣品
置于
頂空進樣瓶中,每個樣品平行測定3組。
1.2.2頂空進樣條件。孵化溫度 ;孵化時間
;進樣體積
;取樣針溫度
,進樣針溫度
。
1.2.3GC 條件。SH-WAX色譜柱(
),載氣為高純氮氣(純度 ? 9 9 . 9 9 9 % )。程序升溫:初始溫度
,保持
;以
升至
,保持
:以
升至
。色譜運行時間
;進樣口溫度
,分流比 1 : 1 。
1.2.4IMS條件。電離源為氙源( ;遷移管長度
:電場強度
;遷移管溫度
;漂移氣為高純氮氣(純度 ? 9 9 . 9 9 9 % );正離子模式。
1.3數(shù)據(jù)處理使用VOCal軟件內(nèi)置的GC保留指數(shù)(NIST2020)數(shù)據(jù)庫和IMS遷移時間數(shù)據(jù)庫檢索和比對,對目標物進行定性分析。利用VOCal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中的Reporter、
Plugin_variance、GalleryPlot模塊進行圖譜分析,利用Dynam-icPCA模塊進行主成分分析。
注:a.出芽期;b.嫩芽期;c.變化期;d.青葉期。
Note:a.Budding period;b.Tender bud period;c.Change period;d.Green leaf period.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不同階段香椿揮發(fā)性風味成分GC-IMS分析運用VOCal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中Reporter模塊對香椿樣品4個階段揮發(fā)性風味成分進行二維圖譜差異比較,從圖2可看出,香椿不同階段均具有多種揮發(fā)性風味成分,并且隨著其生長時間延長,其所含種類數(shù)量也隨之增加。
Fig.2TwodimensionalanalysisofvolatileflavorcomponentsofToona sinensisatdiferent stagesbyGC-IMS
為進一步直觀對比不同階段香椿揮發(fā)性風味成分的差異,選取CYQ樣品譜圖作為參比,其他樣品的譜圖扣減參比,得到不同樣品的差異對比圖,如圖3所示。從差異圖譜(圖3)可看出,香椿不同階段揮發(fā)性風味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異,部分共同成分表現(xiàn)出隨生長時間延長含量增加或減少,可對香椿生長過程中物質(zhì)代謝規(guī)律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從而揭示其生長與物質(zhì)成分之間的聯(lián)系。
Fig.3Two dimensional diffrencemapof volatileflavorcomponentsofToona sinensisatdifferent stagesanalyzedbyGC-M
2.2不同階段香椿揮發(fā)性風味成分定性分析利用VOCal 軟件中Plugin_variance模塊對樣品圖譜進行疊加組合成香
椿揮發(fā)性風味成分總圖譜,隨后對其定性分析。通過對照NIST2020數(shù)據(jù)庫和IMS數(shù)據(jù)庫,共分析出包括單聚體、二聚體和三聚體在內(nèi)的123個化學物質(zhì),其中數(shù)量較多的為酯類(26個)醇類(24個)醛類(23個)酮類(15個)和萜烯類(10個),其他類型有呋喃類、酰胺類、烴類和酸類等25個(表2)。
2.3不同階段香椿揮發(fā)性風味成分指紋圖譜分析利用VOCal軟件中GalleryPlot模塊對樣品進行指紋圖譜分析,如圖5所示。從指紋圖譜(圖5)可看出,香椿不同階段所含揮發(fā)性風味成分呈現(xiàn)一定的變化規(guī)律,圖中紅色方框A區(qū)域為各期均有共同成分,其中A1區(qū)域內(nèi)成分1-辛烯-3-醇、乙酸乙酯(二聚體)、乙酸仲丁酯、丙酮、2-丁基呋喃、十一烷(單聚體)表現(xiàn)為隨階段的變化其含量不斷增加,A2區(qū)域內(nèi)成分
Fig.5Fingerprints analysis of volatile flavor components of Toona sinensisat different stages by GC-IMSα -松油烯、3-戊醇(單聚體) 羅勒烯(單聚體)和 β - 羅勒烯(二聚體)表現(xiàn)為含量不斷減少。B區(qū)域內(nèi)成分1-已醛(單聚體、二聚體)、 ( E ) - 2 - 己烯-1-醇、 ( Z ) - 3 - 已烯-1-醇(二聚體)、 ( E ) - 2 - 已烯-1-醛、1-已醇(單聚體、二聚體、三聚體)、正戊醛、3-羥基-2-丁酮(單聚體、二聚體)、2-乙基吡啶、苯甲醚、1-戊醇、2-己烯醛(單聚體、二聚體)、3-甲基-2-戊酮、2-甲基-3-呋喃硫醇、2,3-二氫苯并呋喃、1,1-二乙氧基乙烷、3-甲基-1-丁醇(二聚體)異戊酸甲酯、 ( S ) - ( - ) - 乳酸乙酯和3-甲基丁醛(單聚體)在出芽期沒有,從嫩芽期開始出現(xiàn)且含量逐漸增加。C區(qū)域內(nèi)成分異丁酸異丙酯、2-甲基-2-丙烯醛、 ( E ) - 2 - 戊烯醛、2,3-戊二酮、2-丙基吡嗪、4,5-二氫-3(2H)-噻吩酮、2-呋喃甲醇、2-甲基丁醛(單聚體、二聚體)、 ( E , E ) - 2 , 4 - 庚二烯醛(二聚體)苯、 ( E ) - 2 - 己烯醇、2-庚基呋喃、1-戊烯-3-醇、3-甲基丁醛(二聚體)、十一烷(二聚體)、二硫化烯丙基(二聚體)和乳酸乙酯多集中于香椿青葉期。D區(qū)域內(nèi)成分 ( E ) - 3 - 己烯-1-醇、3-甲基丁酸丁酯、1,4-二甲基苯、 ( Z ) - 4 - 庚烯醛、甲酸乙酯(單聚體、二聚體)
黃柏烯、乙酸甲酯、 ( Z ) - 2 - 甲基戊-2-烯醛、1-丙醇、 ( E ) - 2 - 己烯酸乙酯(單聚體、二聚體)、丁酸乙酯、
-芳樟醇、丙酸乙酯(單聚體、二聚體)、 ( Z ) - 3 - 己烯-1-醇丁酸酯、5-甲基-2-呋喃甲醇、2-丙醇、 ( E , E ) - 2 , 4 - 己二烯醛和四氫呋喃(單聚體、二聚體)多集中于香椿嫩芽期;其中
-芳樟醇、丙酸乙酯(單聚體、二聚體)、 ( Z ) - 3 - 己烯
醇丁酸酯、5-甲基-2-呋喃甲醇、2-丙醇、 ( E , E ) - 2 , 4 - 己二烯醛和四氫呋喃(單聚體、二聚體)僅在嫩芽期出現(xiàn)。通過不同階段香椿揮發(fā)性風味成分指紋圖譜分析,發(fā)現(xiàn)香椿不同階段揮發(fā)性風味成分差異明顯,可為其最佳食用時期提供理論依據(jù)。
2.4不同階段香椿揮發(fā)性風味成分PCA分析與聚類分析以DynamicPCA模塊對不同階段香椿揮發(fā)性風味成分進行動態(tài)主成分分析,結(jié)果如圖6所示。從圖6可以看出,
PC1和PC2累計方差貢獻率為 7 9 % ,能反映香椿不同階段的特征。不同階段香椿均存在一定的距離,說明揮發(fā)性風味成分隨香椿的生長不斷變化。作為2個中間階段的NYQ和BHQ距離較小,而CYQ與NYQ、BHQ與QYQ距離均較大,表示香椿生長過程中部分揮發(fā)性風味成分存在一定范圍的突變;結(jié)合指紋圖譜分析,發(fā)現(xiàn)這種變化一是成分含量的持續(xù)增加或減少,二是先增加后減少的過程
通過歐式距離聚類分析香椿食用期不同階段揮發(fā)性風味成分最鄰近程度,結(jié)果如圖7所示。從圖7可以看出,CYQ與NYQ、BHQ、QYQ均存在差異,其中CYQ與QYQ 彼此間差異最大;NYQ與BHQ最相近,與CYQ和QYQ差異較大。以上結(jié)果表明香椿從出芽期到青葉期揮發(fā)性風味成分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這與PCA分析結(jié)果一致。
Fig.7Cluster analysis of volatile flavor components of Toona sinensis at different stages
3結(jié)論
該研究通過氣相色譜-離子遷移譜(GC-IMS)分析香椿食用期4個階段的揮發(fā)性風味成分,結(jié)果表明香椿揮發(fā)性風味成分以酯類、醇類、醛類、酮類和萜烯類為主,各階段間差異明顯。另外 ( R / S ) - 芳樟醇、丙酸乙酯(單聚體、二聚體)、( Z ) - 3 - 己烯-1-醇丁酸酯、5-甲基-2-呋喃甲醇、2-丙醇、( E , E ) - 2 , 4 ? -己二烯醛和四氫呋喃(單聚體、二聚體)僅在香椿的嫩芽期出現(xiàn),這與該階段具有的果香味、淡甜味、綠葉味和刺鼻感有關(guān),同時也證明了該階段作為食用時所具備的特殊風味。通過香椿食用期4個不同階段差異分析,為香椿食用選材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同時可為香椿產(chǎn)品開發(fā)提供指導。
參考文獻
[1]《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匯編(下冊)[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459-460.
[2]XUR,BUYG,ZHAO ML,et al.Studies on antioxidant and α -glucosidaseinhibitory constituents ofChinese toon bud(Toona sinensis)[J].JFunctFoods,2020,73:1-7.
[3]韋承珊,杜春江,李向紅,等.香椿枝葉的化學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化學研究與應用,2024,36(5):1120-1126.
[4]WUJG,PENGW,YIJ,et al.Chemical composition,antimicrobial activityagainst Staphylococcusaureusand a pro-apoptotic effect in SGC-79O1 of theessential oil from Toona sinensis(A.Juss.)Roem.leaves[J].J Ethnophar-macol,2014,154(1):19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