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垚 付偉 楊盼盼 李洪龍 劉藝涵
摘要目的:為提高小組工作實踐課程教學效果,將行動反思模式教學方法應用于小組工作實踐教學中。方法:將齊齊哈爾醫(yī)學院2019級社會工作專業(yè)學生進行自愿分組,每組3~4人,包括小組帶領者與志愿者兩個角色進行小組實踐。制定教學評價的量化指標,在實踐教學結束后進行效果評價。結果:帶領者角色學生在實踐準備階段、實踐中以及實踐評價總分高于志愿者角色學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學生評價得分均值均在4分以上。結論:行動反思模式在小組工作教學中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未來需解決學生實踐角色問題所導致的實踐評價差異。
關鍵詞 小組工作;行動反思;教學改革;實踐課程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2.02.040
近年來,社會工作實踐課程的教學成效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教育者的關注。社會工作學生的理論分析與實務操作是社會工作者應該具備的兩個重要核心能力。[1]作為一門對實踐性、互動性要求非常高的技術方法課程,其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小組工作方法與技巧的實際操作能力。行動反思模式源于Schon的提出“行動中反思”(Refectionin- action),行動中反映的過程是實踐者處理不確定性、不穩(wěn)定性、獨特性與價值沖突的情境。[2]本研究以行動中反思-對行動中反思的描述-對反思描述的反思-對行動后的反思為教學行動框架,分析在“小組工作”實踐課程中的實際情況,以期提升教學效果。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對象為我校2019級社會工作專業(yè)學生,從2021年5月—2021年7月進行小組工作實踐課程,共計29名學生。課程結束后,面向?qū)W生發(fā)放《小組工作實踐課程教學評估問卷》。經(jīng)統(tǒng)計,回收問卷27份,回收率為93.1%;有效問卷27份,有效率為100%。其中男生8人,女生19人;帶領者角色學生15人,志愿者角色學生12人。全體學生均知曉且同意本次研究。
1.2方法
1.2.1教學前準備
理論課程教學目標。在進行實踐教學前,學生已學習完成小組工作理論課程的全部內(nèi)容。理論課程的具體教學目標如下:(1)知識目標:掌握小組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技巧、關系技巧和過程技巧;熟悉小組介入模式的理論及方法技巧及應用;了解小組工作的價值體系、小組工作者的素養(yǎng)等。(2)能力目標: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系統(tǒng)了解小組社會工作具體實施模式的背景、基本理論假設與概念、操作程序與主要特點;掌握小組社會工作方法,包括特點、程序、價值、知識與技巧等,能把小組實施過程中的問題上升到理論層面上反思以提高工作的自覺性與能動性,為實際開展專業(yè)化的實務打好基礎。(3)素質(zhì)目標: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逐步具備合格的社會工作人才所必須的價值理念、能力素質(zhì)和職業(yè)素質(zhì)。(4)課程思政目標:培植扶貧濟困的社會使命和助人自助的專業(yè)使命;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實踐課程分組。小組工作實踐課程共16學時,根據(jù)學生人數(shù),共分為8組,每組3~4人,每組內(nèi)部設置兩種角色,帶領者和志愿者。小組帶領采取協(xié)同帶領的方式,由2名同學擔任帶領者,其他成員擔任志愿者,負責輔助帶領者、拍照錄像等工作,角色分配由學生組內(nèi)自由討論決定。
1.2.2實踐教學方案制定
實踐教學安排包括實踐課程前準備、實踐過程中以及實踐過程后三個階段。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與自己的“對話”(在行動中反思)、角色分享(對行動中反思的描述)、教師督導與總結(對反思描述的反思)以及實踐過程后的持續(xù)反思與提升(對行動后的反思)的模式進行小組工作方法的課堂實踐(見表1)。
1.2.3總結分析
教學結束后,學生根據(jù)教師督導意見以及實踐視頻等材料進行歸納與總結;教師根據(jù)學生課上實踐和分享情況以及問卷反饋情況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
1.3觀察指標
采用自編學生版《小組工作實踐課程教學評估問卷》,包括課前準備情況、課上實踐過程反思以及課后反思三個維度對教學情況進行評價,共計12個指標。采用5點計分方式,非常不同意計1分,比較不同意計2分,一般計3分,比較同意計4分,非常同意計5分。
1.4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數(shù)據(jù)納入SPSS2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教學質(zhì)量評價得分采用描述分析,不同角色的教學質(zhì)量評價得分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x±s)表示,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學生教學質(zhì)量評價得分
見表2,通過表格可知,“小組工作”實踐課程準備前活動的五個要素中,得分最高的是“小組策劃已經(jīng)與教師充分討論”,平均分為4.7;得分最低的是“小組工作理論課程全部掌握”,平均分為4.11;實踐過程反思中的五個要素中,得分最高的是“通過課上同學們的分享,我認識到了自己帶領(志愿)過程中的不足”,平均分為4.81;得分最低的是“通過課上實踐與反思討論,我的實踐能力有所提升”,得分為4.59;實踐過程后反思的兩個要素中,“課后我有再反思自己開展小組的整個過程”得分為4.5,略高于“課后我有通過視頻等資料回顧開展小組的過程”要素得分。
2.2不同角色教學得分比較
見表3,帶領者角色學生得分的實踐前、實踐中、實踐過程后以及課程評價總得分均高于帶領者角色,帶領者角色學生的實踐課程前、實踐課程中以及實踐課程評價總分與志愿者角色學生評價得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學生的實踐后評價得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總結
3.1“小組工作”實踐教學
考慮小組工作方法的特點和原則,盡可能地實現(xiàn)課堂中的角色互動、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小組工作實踐課程教學內(nèi)容是理論課程的順延與實操部分,因此,實踐課程前的學生分組、小組策劃書的制定需要學生與教師討論完成。學生分組需要考慮小組的目標、特點、時間、學生的特征,[3]采用自愿分組的形式,自行討論小組主題,開展小組時間,進行小組策劃書和招募書的制定。實踐過程通過學生實際帶領一期小組,學生進行觀察與分享以及教師督導的方式完成。實踐過程后強調(diào)對實踐過程的反思與總結。
3.2開展行動反思模式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
該模式對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鞏固理論知識具有良好的效果。其內(nèi)涵是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認識”,將已經(jīng)習得的知識在實踐過程中表現(xiàn)得內(nèi)隱、自然,能夠像專家一樣在“行動中反映”。舍恩的“行動中反映”所指涉的不只是“思考”,而是涵括了思想、情感與行為表現(xiàn)的對話活動(自己與自己、他人以及他人與自己)。[4]這個過程具體來說又可以分解為“在行動中反思——與‘自己’的對話”“對行動中反思的描述——角色分享”“對反思描述的反思——教師督導與總結”“對行動后的反思——持續(xù)反思與提升”,強調(diào)學生與問題情境間不斷的對話,進行反思性的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認識與反思自己在理論和實踐知識中的不足。
3.3行動反思模式教學方法在開展過程中的問題
由于學時的限制,學生小組人數(shù)為3~4人,包括小組帶領者與小組志愿者兩個角色。通過評價得分比較可知,帶領者角色的學生在實踐課程前準備和實踐過程中的評分高于志愿者,同時也反映出兩種角色在參與度、積極性以及反思性上的差異。因此,未來在教學設計中應進一步設計能夠讓每一個學生輪流扮演小組中的所有角色。
基金項目:齊齊哈爾醫(yī)學院教育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QYJY20200108)。
參考文獻
[1]劉艷霞,張瑞凱.社會工作實習教育成效的組織因素分析——基于6所高校的抽樣調(diào)查[J].浙江學刊,2019,(3):111-120.
[2]唐納德.A.舍恩.反映的實踐者——專業(yè)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尤文靜.《小組工作》多維互動師生共創(chuàng)高效課堂實踐教學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wǎng)絡教學學報,2019,(11):203-204.
[4]徐廣東.“行動學習”:“行動—反思”模式在大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大學教學,2020,(5):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