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建軍
摘? ? 要:“班級標識”在一定程度上助推著班級文化建設。在具體實踐中,班主任可從“儀式”上喚醒、“活動”中豐富、“彼岸”處堅持等三個方面運用“班級標識”,促進班級文化建設,助推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實現(xiàn)。
關鍵詞:班級標識;班級文化;班主任工作
班級文化建設是一種“教育存在”,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一個集體能從初建到行政班級、班集體,再到優(yōu)秀班集體的形成,其核心與靈魂在于班級文化的構建。班級文化的營造對學生起著導向、規(guī)范、熏陶、凝聚的作用,于無形中發(fā)揮著立德樹人的作用。但從實際來看,不少班主任在實踐中往往忽視班級文化建設的教育功能,而班級制度與文化建設又緊扣著學校的常規(guī),如若輕視略過,勢必會造成行為文化建設缺乏載體、缺失常態(tài)化和連續(xù)性。筆者試結合帶班時通過項目化、序列化的班級活動建構“揚帆”精神的經(jīng)驗,談談運用“班級標識”助推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與反思。
一、“儀式”上的喚醒
德國兒童心理學家梅蘭妮·格列瑟認為,儀式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安定感和信賴感。班級標識建設的實現(xiàn)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應是取一個好聽的班級名字、找一個好看的圖案就結束了。班級管理者的首要任務是觀察班級日常活動,尋找可能的載體,然后通過有儀式感的班級活動,喚醒并引導學生認識班級文化。
在班級成立之初,筆者開始了第一個系列主題班會“把事做好,養(yǎng)成習慣”。其基本的內(nèi)容與活動如表1所示。
圍繞常規(guī)和“班級標識”,筆者希望學生快速進入高中生的角色,并開始思考優(yōu)秀學生、優(yōu)秀班集體應具備的特質。在第二周的班會課上,學生以寢室為單位給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特征:“愛運動”“干凈整潔”“非常樂觀”“學霸”“團結”“安全”“善于學習”等。筆者趁勢要求學生思考:“安全”應該是一個正常班級需要考慮的問題嗎?“干凈整潔”是一個班級的目標,合適嗎?沒當上“學霸”和“學神”,就該羞愧嗎?借此讓學生認識到:所謂的“好”與“個性”也需要接受他人與社會規(guī)約的評價;與結果相比,我們更看重過程;一個學生和一個班級最應該具備的其實是“善于學習”與“團結”。關于“善于學習”,我們用最通俗的語言概括了“入班即靜,入座即學;把事做好,養(yǎng)成習慣”的十六字班級公約。在第四周,學校開展“班容班貌”評比,一位藝術特長生將自己的水彩畫“揚帆”帶了過來,高超的技藝引起了全班同學的贊美。筆者抓住契機,加急采購,在當周的班會課上完成了用全班同學指印組成的“揚帆圖”,并以“揚帆”作為班級的標識,開始了我們的高中之旅。
二、“活動”中的豐富
電影《我們這樣的人》里有一句臺詞:“世界上大多數(shù)門是關著的,所以如果你想進入某扇門,你的敲門聲音最好有趣些?!眰鹘y(tǒng)的班級管理方法多數(shù)強調教育管理者對學生的控制,來引導學生遵守紀律,維持班級良好的學習秩序。在這種情況下,班級文化建設的過程多是由班主任主導的,內(nèi)容多是既定的,但群體認同感更需要通過尋找相似或參與相同活動來實現(xiàn)。教師要通過項目化的德育活動,讓學生在做和體驗中感悟、領會,進而喚醒、點亮標識中一個個具體鮮活的精神內(nèi)涵。
(一)順勢而為,賦予凝聚力——點亮“甲板”意識
行政班到班集體的一個區(qū)別,就在于班級的認同感。班級凝聚力的培養(yǎng),首先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集體的關注與期待。但關注班級不等于關注某個學生,而應將集體中的每一個學生都納入考慮。尤其是在做出重大決策的時候,要讓學生不會因為意見未能被采納或未能發(fā)聲而感覺被忽視。
學校每年的運動會都是在9月開學之后。按照要求,每個班級要制作一面班旗。筆者順勢將這個任務作為一個集體活動放在班級里面進行了討論。有學生提議將我們第四周提煉的十六個字放大后放上去,但被大家當場否決了,因為這樣做不夠美觀。筆者順著這位學生的思路,讓大家設計出一個能體現(xiàn)我們“揚帆”特點的徽章。很快,大家就給出了1.0版本的初稿,是一只飛翔的海鷗,翅膀中間有一顆閃耀的星星,形似我們的班級序號“一(6)”。有學生提出這只“海鷗”容易與和平鴿弄混,還不夠鮮明,需要用浪花組成數(shù)字,再畫上海鷗的創(chuàng)意。這個2.0版本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班級里電腦技術好的學生在課后馬上做出了數(shù)字版的班旗。但是,做完之后大家仍覺得空落落的。所以由筆者拍板,將所有學生的姓氏放入了班旗的空白處,最后得到了大家都滿意的3.0版本,如圖1所示。
耗時2節(jié)課傾力打造的“揚帆旗”,不負眾望在學校班旗評比中獲得了好成績。在隨后的班會課上,筆者很正式地帶大家回顧了班旗的“誕生史”,讓大家明白這是全體同學共同努力、一起修改出來的結果。“輪船開得遠,每一塊甲板都不能漏水。”這不僅向學生展示了“把事做好”的過程,也讓學生體驗了得到第一份班級榮譽的興奮。而把每一個學生的姓氏放入班旗,更使學生從中體會到了班主任“一個都不能少”的溫度。
為了鞏固這種集體中的幸福感,在之后的各類活動中,筆者建議后來接手的班主任不斷地讓這個“標識”重現(xiàn):班會課資料采用了帶班旗的統(tǒng)一封面;在高二升高三的“升樓”儀式上,發(fā)了印有標志和姓名的勛章;在成人禮上,發(fā)放了印有祝福和標志的日程安排本,提醒學生做好復習安排。這樣的活動既有儀式感,又讓學生產(chǎn)生了“我們不一樣”的驕傲。
(二)逆勢而謀,提升抗挫力——呼喚“水手”意識
班級共同奮斗目標的形成,不能簡單地照搬學?;蛘咂渌嗉壍哪繕?,而是應該從班級自身的教育實踐和班級成員的生活實踐中提煉出來。只有與本班級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定出的班級共同奮斗目標才會被所有學生接受并認可。尤其是在班集體遭遇挫折時,如何通過組織班級活動轉“?!睘椤皺C”,是班主任需要思考的內(nèi)容。
我們班雖然男生占了絕大多數(shù),但是運動會的第一天結果一出——我們班在田賽和徑賽上幾乎全軍覆沒,震驚了所有人。加上有運動員受傷,第三天的八字繩比賽面臨沒人參賽的窘境。那天的晚讀時,班里出奇地安靜。當筆者走進班級的時候,立刻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氛圍。當看到幾名運動員向我投來的復雜目光時,筆者喊停了領讀的學生,特地當著所有學生的面,表揚了帶病上場的A學生。“選班干部的時候,一定是成績最好的學生當學習委員,體育最好的當體育委員嗎?”筆者頓了頓,又說,“誰說男生多體育就一定要好,關鍵是要具備體育的精神,享受體育帶來的快樂!”筆者用班級電腦放了《入?!愤@首歌,鼓勵大家:“時間會回答成長,成長會回答夢想,夢想會回答生活,生活回答你我的模樣?!背弥爝€沒有完全黑,筆者把參加集體八字繩的選手帶到了班級前面的空地上,不斷鼓勵他們,并把他們跳的過程錄制下來,不斷回放,尋找停頓的原因。比賽的結果從名次來看未必盡如人意,但是和自己最初的成績比的話,從170余個到最后比賽的290余個,多了100多個,大家也頗受鼓舞。筆者發(fā)揮了自己的攝影愛好優(yōu)勢,在運動會后專門制作了視頻和相冊,肯定大家的努力與付出,也讓大家有了一段有趣的回憶,并看到彼此的閃光點。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學生對于考試變革不甚了解,加之選考組合原因,幾次考試均不太理想。周記中,既有不少學生對大學滿懷憧憬,也有不少學生憂心忡忡,對自己有過高或過低的期望,自然影響著學生各自的情緒變化與成績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我們在宣傳欄旁邊開辟了一個“對話欄”,選拔一支“招考信息小分隊”,每周更新收集到的高考相關信息以及班級學生選考科目對應大學專業(yè)的信息等。學生可以通過留言交流他們想得到的信息。通過師生互動,也讓學生掌握了收集、辨別、篩選招生與專業(yè)信息的能力,緩解了學生的焦慮。
三、“彼岸”處的堅持
“彼岸”,在哲學上指的是人對美好生活的寄托。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養(yǎng)成良好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青年總會有著銳不可當?shù)臅鈿狻M瑫r,當代高中生由于受到網(wǎng)絡文化影響,其心智成熟得更早,“標識文化”的構建容易出現(xiàn)低幼化傾向。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育才造士,為國之本。因此,筆者認為,“班級標識”的內(nèi)涵建構,需要班級管理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士人精神”為精神底色,秉持“文化育人、育文化人、育現(xiàn)代人”的理念,還可以建立基于“士人精神”的班級文化評價模型,如圖2所示:
六個評價維度中,左邊的“對話”與“實踐”關注的是社會參與,“對話”指“對方辯友”的意識,“實踐”強調可操作性;中間的“思考”與“文化”關注的是精神文明底色,“思考”側重科學精神,“文化”側重人文底蘊;右邊的“骨氣”與“擔當”強調修身品格。其關系如圖3所示。
筆者邀請班級語文老師運用自己專業(yè)優(yōu)勢,在班會上將時事與優(yōu)秀的電影、書籍、階段性的德育目標相結合,發(fā)揮引領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是非觀、思辨能力,從而培育理性處事、友善待人的現(xiàn)代公民。
相比較其他途徑獲得的素材,時事素材的優(yōu)越性在于其“熱”“鮮”與“活”?!盁帷敝钙渌艿年P注度,雖不乏浮躁炒作,然而恰恰符合高中生思維活躍、情感充沛的年齡特點,更易獲得學生的關注,因而借此引發(fā)思考。“鮮”指其時效性,它彌補了學生校園生活封閉性的缺憾,也具當代性。“活”指動態(tài)性,其事件往往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最后呈現(xiàn)的往往是一幅眾生百態(tài)圖,令人可嘆可笑、可悲可惱、可思可感?!笆隆獣啊u”結合的活動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將經(jīng)典中的道理運用到解決真實問題中去,希望學生能心有彼岸,意識到未來由“我”掌控,心向遠方,行必有方。
學年舉行的“事—書—影—評”活動整理如表2所示。
泰戈爾說:“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币浴鞍嗉墭俗R”為載體的班集體文化的構建過程,核心是通過項目化、序列化的活動,以學生為本、因勢利導,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思想灌輸,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正向內(nèi)驅力。通過“事—書—影—評”一體的活動,能夠結合具體的載體,讓學生具體思辨,并逐步建構自我的價值觀和人生信條,真正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育,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