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靖華
摘 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其不僅影響著工作與生活,更是對教育的發(fā)展推波助瀾,使得教育教學得以在科技的環(huán)境下不斷得以創(chuàng)新,為教育事業(yè)營造了更加廣闊的前景。其中,微課則是這一環(huán)境促使下所孕育而生的教學手段之一,其多重優(yōu)勢特點,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多種保障,有效地促進了教學的有效性。文章從現(xiàn)代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出發(fā),進而針對微課的作用以及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具體應用展開探究分析,以促進高中學生語文課堂的有效學習。
關鍵詞:微課;高中語文;語文教學;教學應用
事實上,微課的提出已不是一年兩年的時間,然而在此過程中,縱觀教師的課堂教學,盡管其具備多種教學優(yōu)勢,但這一教學手段的實際使用仍是相對較少,尤其是針對高中生的課堂教學而言,教師受高考因素的影響,一時間很難做出教學形式的轉變,更加的偏向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诖?,教師則應當正視微課的作用效果,提高對于微課的審視理念,進而以更加科學的方式將其應用于課堂之中,以提升教學效率。
一、 當前應用現(xiàn)狀
(一)制作形式單調
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在微課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并未真正地理解應用這一教學形式,因而在制作微課時,亦是并沒有將其加以重視,而是簡單的制作微課內容,并且多數以教師專門講授形式所展現(xiàn),在形式上沒有得以有效的創(chuàng)新;同時,內容的設計制作過程中,亦是缺乏了一定的趣味性,如此,則降低了這一新型教學工具對于學生的吸引效果。長此以往,在這樣單一形式下的應用,不僅應用效率不高,對于學生而言,微課的新鮮感也逐漸被泯滅。
(二)應用效率低
雖然在科技發(fā)展的今天時代,微課已逐漸被教師所應用于課堂之中,但仍然難免受以往教學觀念的影響,使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會更多的以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主要授課方式。因而在具體應用過程中,往往還是忽略了微課的使用,導致其使用頻率相對較低。另一方面,教師對于微課的應用及理解并沒有達到貫穿透徹的地步,因而在應用過程中,也常常形式化,不能將其靈活的應用于教材課本與課堂學習之中,從而導致不僅利用情況較低,同時應用效率也沒有實質性地發(fā)揮其應有的效率。
二、 應用意義
(一)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微課的使用特點之一則是可以循環(huán)觀看,這就符合了學生隨時聽取課程內容的有效性。在此期間,教師則可以將其設計為多種教授形式,貫穿至學習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去,比如,課前的預習、課堂教學以及課后復習等,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除教師所帶領的課堂教學之外,其他時間階段的學習都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實施過程,因此,微課的教學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提升教學質量
這一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應用過程中,同樣具有廣泛性的特征,因而在微課制作的過程中,教師可在課前備課過程中設置相應的內容,以幫助學生預習,如此一來,學生則能夠在有效的預習過程中掌握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在對于重難點部分知識的講授學習過程中,微課亦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教師節(jié)省時間,將直接錄制好的內容播放于課堂之中,通過形式多樣的微課短視頻,從而讓學生直觀的了解相應的信息內容,以更加高效的掌握知識、理解知識。此外,其在錄制過程中,亦是能夠有效地拓展相關的教材知識,從而豐富學生的視野,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理解,同時,更是為寫作積累了更多豐富有趣的素材內容。由此可見,這一新型的教學手段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多種優(yōu)勢作用。
(三)提高學生興趣
在普通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是以課本為主要教學對象,圍繞著課本內容講述課標要求的知識,在形式上缺少了新穎與創(chuàng)新性。同時,高中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的學習壓力,學生在長期起來的學習生涯中逐漸對學習失去了最初的本心,更多的是以完成任務、通過考試的心態(tài)生活于校園之中。因此,微課作為新型的教學手段亦是必不可少的創(chuàng)新教學之一,其不僅能夠為課堂教學帶來新的機遇,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課堂氛圍得以提升,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再次產生。
三、 應用探索建議
(一)有效的預習階段
高效課堂的建設與科學的預習方法有著相互的作用聯(lián)系,不論是學習哪一門課程,預習都能夠為教學創(chuàng)造更加有效的課堂。對于高中生而言,預習已不再是陌生的學習階段,然而在當先學習的過程中,仍有大部分學生對于預習部分忽略不計,認為教師在講授知識時都會講到,進而忽視了預習的重要性?;诖耍處焺t可以利用微課展開預習教學,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則可以將課堂中所需要講授的內容作以簡單的介紹,讓學生了解即將所學的內容是什么,進而將重點部分進行鋪墊講授,為重點部分的學習奠定基礎,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在高一必修一中針對第四課《喜看稻菽千重浪》這一課時,教師則可以將與課本閱讀文中與袁隆平有關的視頻片段剪輯播放,進而針對課文內容作以簡單的講解,并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以在課堂中得以更好地學習課文內容,比如,“通過觀看視頻片段,你獲取到了哪些有效信息?”“文章一共分為四個部分描述袁隆平的事跡,通過閱讀課文并結合教師的介紹,對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為什么?”等,從而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以便于在課堂中有效的發(fā)言與學習。
(二)課前內容的導入
傳統(tǒng)教學的方式,常常以直接講授課文的形式,為節(jié)省課堂時間,教師往往亦是忽略了教學期間的課程導入這一部分,使得學生的學習精神需要從放松的課間環(huán)境中立馬奔赴至教學課本之中,在此期間,學生的思維并沒能及時地進入到課堂學習的狀態(tài)之中,因而及時節(jié)省了一定的課堂時間,仍是在教學效率過程中無法得以有效地提高。而微課的學習對于學生而言,其內容豐富有趣,形式多樣,當然,這是基于教師認真準備微課的前提下,因而對于學生學習興趣具有一定的幫助與提升,使得學生能夠在微課的引力作用下,更快地融入課堂學習之中。例如,在學習高一必修一中第五課《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這一刻內容時,教師則可以在微課的制作中融入現(xiàn)代藝術雕刻的作品并展示給學生,并在展示的過程中,介紹其中的意義以及工匠藝術內容,比如以木雕為主,在現(xiàn)代信息資源豐富化的今天,教師則可以利用多種網絡渠道搜集相關的雕刻內容,比如在當下高使用率的抖音社交軟件中,就有相關的雕刻視頻,其展現(xiàn)了雕刻的過程,教師則可以將此部分內容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將其制作于微課之中,進而在微課的結尾提出開放性問題,以已發(fā)學生的思考,并將其適時地轉入到課文內容之中。通過課前導入,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內容時,對于其中木雕的制作則會產生一定的情感心理,對工匠師傅的雕刻深感欽佩,并為之震撼等。如此一來,學生對于工匠精神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在此基礎上對微課遺留出來的問題更是易于參與思考,從而提高課堂學習的氛圍,使得課堂效果相較于普通授課形式而言,更是質量頗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