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云
摘 要:現(xiàn)如今,我國教育教學正處于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和實施的背景下,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全面化發(fā)展備受關注和重視,小學音樂教育教學的地位和重要性因此而更加凸顯,同時也面臨新的任務和要求,亟須進行全方位地革新優(yōu)化?;诖耍恼聦⒔Y合教學實踐經驗,從建立融洽師生關系、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運用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注重音樂欣賞教學、開展多樣教學活動五個層面出發(fā),系統(tǒng)地分析新課改背景下開展小學音樂教育教學的基本策略和具體方法。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音樂;教育教學;策略
小學音樂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有效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情趣和藝術修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F(xiàn)如今,新課程改革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并提出了要重視音樂教學的要求,這無疑是為小學音樂教學提供了新的發(fā)展契機,但也讓音樂教學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所以,廣大的小學音樂教師應當真正抓住契機、應對挑戰(zhàn),從當前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來探索并運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完善并優(yōu)化音樂教學的過程,最終展現(xiàn)出音樂學科的獨特魅力和育人功能。
一、 轉變傳統(tǒng)教育觀念,建立融洽師生關系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更加強調和注重師生間良好關系的建立,以促進和諧教學氛圍的營造和創(chuàng)設,促使學生能夠對學習保持良好的態(tài)度和情緒。因此,小學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擺脫陳舊落后教學觀念的束縛,將素質教育為中心的全新理念落到教學實踐過程中,以此為具體教學活動的指引。同時,教師要充分地關愛和尊重每個學生,以真誠的態(tài)度和親切的話語來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可以感受到來自教師的溫暖,進而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讓課堂氛圍更加自由、寬松、開放,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
例如,在教授《五指山歌》時,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占據主導權,學生很少有機會參與課堂活動,這種教學模式下,課堂氛圍緊張、枯燥,學生的學習熱情受到壓制,針對這個問題,筆者轉變了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首先,筆者在課上會主動與學生對話,通過對話交流來了解學生的內心,在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筆者會用親切的語言對話,以此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另外,筆者還會設置學生自主學習空間,給予學生自由學習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對學生的學習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幫助。這樣,筆者通過轉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建立了融洽的師生關系。
二、 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奠定正式教學基礎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準備的重要性,教育教學的順利開展和高效進行也是要以精心課前準備為基礎和前提的。所以,小學音樂教師必須要在正式教學開始之前,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地鉆研,讀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其中的精髓和難點,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并結合新課程標準來制定課堂教學目標,使目標包含知識、情感與能力三個不同的維度,在此基礎上來對課堂教學的各項活動進行預先設計,留有充足的生成空間,以實現(xiàn)精心的課前準備,為正式的教育教學奠定基礎、做好鋪墊。
例如,在教授《鼓樂傳情》時,在課程開始前,筆者先根據課程內容的特點,設置好本節(jié)課程的學習目標,如,筆者先以《將軍令》《滾核桃》《非洲鼓魂》來展示“鼓樂”這種特殊音樂表現(xiàn)形式的魅力。針對課程難點,筆者會重點演示,如,筆者通過歌曲分解讓學生掌握歌曲中鼓的節(jié)奏,另外,筆者還針對中國鼓樂與非洲鼓樂進行對比,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中國鼓樂與非洲鼓樂的風格差異。這樣,筆者通過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奠定了正式教學的基礎。
三、 運用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優(yōu)化音樂教學過程
(一)運用信息技術教學
信息技術教學是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產物,可以直接促進知識呈現(xiàn)方式的革新,提高教學的生命和活力,并直接吸引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幫助整個教學實效的提升。因此,小學音樂教師要順應時代發(fā)展和技術變革的趨勢,不斷地提升自我,以更加合理且巧妙地利用起多媒體、電子白板等信息技術設備來輔助音樂課程教學,將音樂知識以聲音、圖片、動畫、視頻、文字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呈現(xiàn)和展示,以創(chuàng)設出直觀且形象的教學場景,不斷刺激學生的感官體驗,進而幫助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快速地理解并掌握音樂知識。
例如,在教授《碧野金山》這一單元時,本節(jié)課程的內容是讓學生聆聽《在那東山頂上》,學會演唱《小黃鸝鳥》這首歌曲,在課程開始前,筆者先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幾組有關黃鸝鳥的圖片,利用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展示的過程中,學生紛紛被圖片中的黃鸝鳥所吸引,這時,筆者再播放歌曲錄音,讓學生在直觀氛圍中聆聽歌曲。隨后,筆者再對《在那東山頂上》這首歌曲進行分析,同樣,在播放歌曲的過程中,筆者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了有關西藏景色的圖片,讓學生有機會了解西藏的美麗,與此同時,筆者還播放了有關藏族民歌與舞蹈的視頻,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筆者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教學,加快了學生的理解速度。
(二)運用分層教學模式
分層教學是因材施教理念的直接體現(xiàn)和彰顯,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可以有效縮短學生間的差距,讓學生可以獲得高效學習和有效發(fā)展。所以說,小學音樂教師應當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來對全班學生的學習成績、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審美意識、能力水平等情況進行全面且深入地了解,以此來將他們分成優(yōu)、中、差三個層次,制定出層次化的教學目標、提出差異化的教學要求、實施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布置多樣化的課后作業(y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去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進而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適應性的發(fā)展、進步。
例如,在教授《波蘭舞曲》時,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導致了學生學習水平出現(xiàn)了分層化,如果教師沒有及時完善教學方法,那么學生之間的這種差距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大。對此,筆者實施了分層教學法展開教學,首先,筆者對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筆者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分成A、B、C三個等級,A層由學習能力比較突出的學生組成,B層由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組成,C層由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組成,劃分好不同等級后,筆者便會依據學生等級來制定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這不僅可以滿足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還可以給予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更多的指導,逐漸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這樣,筆者通過運用分層教學模式,促進了學生的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