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琳琳 呂建林 覃毅 聶莎 陳玲
摘 ?要:中醫(yī)護理學作為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四年制本科護理專業(yè)的特色核心課程,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積累,其內容博大精深,抽象且術語性強,教學大綱中課程分配的課時有限,難以教會學生中醫(yī)護理學的所有知識點,因此,有必要探索更好的方法來教授中醫(yī)護理學。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信息化背景下的有效教學,是混合式教學的優(yōu)點,但也是缺點。為此,如何處理混合式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之間的關系,作者以微信雨課堂平臺構建混合式中醫(yī)護理學課程教學模式的實踐經驗為基礎,進行反思如下: 首先,制定適當的教學目標,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促進有效學習;其次,布置適當的任務,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通過課前、課堂、課后全程參與式的設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第三,給予適當的支持,教師課堂外放手不放眼,提供參與式學習保障。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實踐;反思;以學生為中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07-0127-04
Abstract: Nursing of Chinese Medicine as a characteristic core course of the four-year undergraduate nursing program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accumulation of 5,000 years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s content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abstract and strong in terminology, and the course hours allocated in the syllabus are limited. It is difficult to teach students all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TCM nursing, so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better methods to teach TCM nursing. Breaking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ime and space for effective t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zation is the advantage of mixed teaching, but it is also a disadvantage. To this end,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xed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the author based on the WeChat rain classroom platform to build a mix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practical experience, to reflect on the following: First, formulate appropriate teaching goals, strengthen Students' sense of self-efficacy promotes effective learning; secondly, appropriate tasks are arranged, and student-centered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motes self-directed learning; thirdly, appropriate support is given to teachers to let go of their hands outside the classroom and provide participatory learning security.
Keywords: mixed teaching; practice; reflection; student-centered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9年7月發(fā)布的“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1]中提及:中國已經建成世界規(guī)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guī)模(包括研究生、普通本專科、成人本專科、網絡本???、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本專科等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人數)達到3833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1],即將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解決了規(guī)模性問題,幾乎讓每個想上大學的人都有了上大學的機會,但卻給高校帶來了質量問題:高校學生數量增多,有限的教育資源使得學生得不到較為完善的個性化教育?;旌鲜浇虒W倡導“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2],即教師在其中體現的是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學生可以發(fā)揮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參與到教學中,不再是課堂的旁觀者。
混合式教學被定義為傳統(tǒng)的學習與線上學習的組合和異步或同步的電子學習[3-4]。課前推送視頻等資源既能傳授知識,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證明是合適的自學工具,甚至可以及時提供教學反饋。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混合式教學,通過視頻等有效的電子學習材料來補充傳統(tǒng)的課堂學習[5-7]。在混合式教學中,學生接收課件、視頻等作為家庭作業(yè),在課程內容開始之前,進行教室外的主動學習。這樣可擴展課堂時間,學生通過完成老師推送的任務,在上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工作,從而提高學習活動的效率。對高等教育中使用混合式教學的系統(tǒng)評價發(fā)現,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通過改進的測驗成績和課程成績,可以提高學生的滿意度并提高學習成績。此外,也有證據表明,混合式教學會增加課堂出勤率。
將學習的時間和地點不僅僅局限在教室里,有很多潛在的好處,包括將更多的學習責任轉移給學生。目前混合式教學的最佳自主權和靈活性水平尚未得到研究。但有學者研究發(fā)現,混合式教學的教學設計可以促進自主學習和高級思維技能,如應用,分析,評估和創(chuàng)造知識?;旌鲜浇虒W模式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賦予教育者更大的靈活性,以涵蓋更廣泛的范圍和深度的材料,并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反饋和監(jiān)督。在設計混合式方法時,需要考慮許多因素。有學者建議,設混合式教學的原則包括:讓學生在教師之外,課程之前進行自學;設計基于真實問題的學習活動;設計學習活動以使學生參與更高層次的思考;鼓勵有明確的目標并可實現的學習。在混合式教學的協(xié)作式學習活動設計,設計者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維度,包括對同伴的承諾,對完成任務感到有信心以及與教育者的支持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推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師們從傳授內容給學生,轉變?yōu)閷W⒂趯W生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課堂中老師作為單聲道講課,學生是被動接受,其優(yōu)點是可以短時間內將有限的知識傳播給大量的學生,缺點是學生是否接收到了知識以及核心能力的鍛煉缺失。小組討論法、PBL教學法很難在上百人的課堂中有效開展,2017年我護理學院在廣西中醫(yī)藥大學課程中心開發(fā)了16門在線課程資源,但學生們在平均周學時將近40學時的情況下,還有各門形成性評價作業(yè)需要完成,并不在意這些跟考試分數無關的網絡學習資源。作者負責的基于雨課堂的交互性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中醫(yī)護理學》中的實踐探索始于2018年上半年,2018年9月完成教學設計及電子資源庫建設即投入到《中醫(yī)護理學》的教學。僅從課堂上學生通過各自手機端參與考勤、問卷調查、客觀題搶答、課堂彈幕及獎勵性搶紅包來看,這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可圈可點,實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人參與,教師可以瞬時獲得全班大數據的教學反饋,但結合雨課堂平臺的后臺完整數據后,發(fā)現目前基于雨課堂混合式教學凸顯出一些問題,后經過進一步的實證研究改進,初步提出解決方法,旨在促進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開發(fā),積極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
一、探索性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探索性研究的對象均來自廣西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專業(yè)二年級的本科生,作者從二年級護理學專業(yè)本科生中隨機選取2個班級共計99名學生采用“基于雨課堂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法”,為實驗觀察組,同時將實驗觀察組學生加入平臺專屬班級中;在同年級中另選取2個班級共計97名學生采用“課堂傳授式教學法”,作為傳統(tǒng)教學組(對照組)。實驗觀察組與傳統(tǒng)對照組的教學內容(《中醫(yī)護理學》)、教學大綱、課時及教師均一致,學生的一般資料情況(年齡、性別等方面)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
(二)方法
在《中醫(yī)護理學》課程的教學中探索性運用“基于雨課堂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法”,混合式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具有時代性和綜合性?!坝暾n堂”則是新時代下產生的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一種新型教學工具,教師可通過平臺大數據內容獲知學生學習動態(tài),且學生亦可及時通過平臺向教師進行提問與反饋。本探索性研究通過合理使用雨課堂線上平臺將《中醫(yī)護理學》教學分成“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將自主探究與師生互動在線上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滿足因材施教,實現師生全方位,多層次,多途徑的互動,從而以提高課堂效率,提升教學質量。
二、具體實踐展示
(一)課前
教研室教師共同分析《中醫(yī)護理學》各章、節(jié)的教學目標并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根據重、難點及常規(guī)操作創(chuàng)設教學課件及相關中醫(yī)護理操作視頻,課件與視頻內容生動且接近臨床實踐,而后根據章、節(jié)教學進度情況提前將相關教學資源上傳至雨課堂線上平臺。
實驗觀察組的學生根據教師在平臺上傳的教學預習資源進行自行學習,并可根據教師提供的護理操作在同學間相互進行實踐以及對課件設計中的臨床案例情景與引導性提問進行相關知識點的查詢并提出疑惑,可于課中進行討論,亦可通過平臺提前向教師請教。如課件中的臨床案例情景:
陳某坤,男,38歲,因“腰部疼痛半年余,加重3天”入院。既往有腰椎間盤突出病史,余無特殊。無食物及藥物過敏史?;颊咴V半年前抬重物后出現腰部疼痛,至當地醫(yī)院就診,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經治療后較前好轉(具體治療不詳)。3天前受寒后腰部疼痛,疼痛重著,翻身、活動時加重,臥床疼痛不減,遂來診?,F癥見:腰部疼痛重著,轉側不利,臥床疼痛不減,喜暖物貼于患處,無惡寒發(fā)熱、胸悶心慌、頭暈頭痛等不適,納尚可,寐差,二便調。舌質淡暗,苔白膩,脈緩稍澀。中醫(yī)診斷:腰痛-寒濕證。
引導性提問:1.根據該患者的中醫(yī)診斷可行哪些中醫(yī)護理措施?2.護理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二)課堂
在課堂開始前,教師登錄線上平臺(教師端)通過生成課堂二維碼讓學生(學生端)進入專屬課堂,教師可通過學生對二維碼的掃描以了解學生的到課情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根據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收藏和標記情況和學生在課前對教學預習資源自學中產生的疑惑,針對性的對學生感到疑惑或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深入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通過以討論的方式,輔以教師引導,讓學生從討論中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在課堂中穿插加入課堂小測試,力求讓學生在課中的討論和答題的過程中,達到學有所向、學中有樂、學無疑惑的“三學”效果。如雷火灸在腰痛患者中的護理應用:
教師在講授雷火灸護理應用的過程中,根據重點及學生感興趣和疑惑的知識點,引導學生思考和進行討論,如:1.雷火灸為什么適宜于寒濕型腰痛的患者?(掌握雷火灸的功效和相應的護理操作部位);2.從雷火灸的擺陣法、懸灸法及懸灸點穴法三個方法的命名中可對雷火灸得出哪些操作要點?(從中掌握人文溝通和操作步驟)。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方向進行思考和討論,不能自行解惑時可向教師提問,教師引導其獲得最佳答案。
(三)課后
教師在課后根據實驗觀察組學生在課前、課堂的情況,同時參考雨課堂后臺的數據得出學生的個體及整體情況,為學生制定適合學生當前學習情況的課后小題,以鞏固和加深學生對課程重、難點的理解與掌握。
三、評價方式
該項定性的探索性研究于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進行。分兩階段進行評價,評價方式包括測試考核與問卷調查兩種形式,以期較為全面地評價基于雨課堂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與教師對“基于雨課堂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法”的認可度。
(一)測試考核(兩階段測試)
1. 教學中期
進行至教學中期時,對探索性研究的實驗觀察組和傳統(tǒng)教學組學生進行以理論測試為主的教學中期考核。對中期測試考核的成績(總分100分)進行統(tǒng)計分析,實驗觀察組的成績?yōu)?3.3±5.5分,傳統(tǒng)教學組的成績?yōu)?1.4±6.7分,“基于雨課堂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法”組明顯優(yōu)于“課堂傳授式教學法”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2. 教學結束
教學課程結束后,對該教學研究的實驗觀察組和傳統(tǒng)教學組的學生進行理論測試(總分100分)與操作測試(以“生疏”“熟練”“掌握”三個維度進行考評)兩部分的教學考核,操作測試內容以臨床常規(guī)操作為主。理論部分:實驗觀察組學生的成績?yōu)?9.6±5.7分,傳統(tǒng)教學組學生的成績?yōu)?6.7±6.5分,“基于雨課堂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法”組明顯優(yōu)于“課堂傳授式教學法”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如表1,圖1。操作部分:實驗觀察組評分為“生疏”有7人、“熟練”有27人、“掌握”有65人;傳統(tǒng)教學組評分為“生疏”有17人、“熟練”有58人、“掌握”有22人,如表2,圖2。
(二)問卷調查
在教學結束后,運用問卷的形式,對進行“基于雨課堂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法”的學生及教師進行問卷調查,調查以匿名填寫和現場回收的方式進行,以期通過問卷調查的途徑了解學生及教師對該教學方法的感受和認可度。調查顯示:絕大部分教師認可該教學方法,認為該法契合新時代發(fā)展和個性化教學,但仍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90.5%)。實驗觀察組的學生普遍認可該教學法(83.6%),但有約1/3的學生認為該教學法需占用較多課余時間,易產生倦怠情緒(31.8%)。
四、實踐困惑及問題的提出
(一)課前學生積極性問題
通過對實驗觀察組學生在進入專屬課堂前自主登錄平臺的訪問量進行分析(訪問量統(tǒng)計圖),得到學生每日自主學習的情況。從平臺獲取的數據情況得出:課前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綜合教學結束后問卷調查(學生)認為該教學法占用較多課余時間,考慮其為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針對該情況,教師需進一步精煉課前課件,以及引入更生動形象的臨床案例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課堂中學生現況未知
授課過程中,教師根據雨課堂平臺僅可了解學生的答題、互動情況,對學生是否在教師授課過程中進行其余活動均未可得知(如微博、游戲等)。對此,教師可在授課過程中通過多途徑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參與度,或設立同學之間的監(jiān)督機制,以減少教師授課期間學生進行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五、實踐體會
信息化、現代化與電子化是當今時代的發(fā)展趨勢,本教學法施行的新型教學方式正是順應時代趨勢,結合教學改革方向形成的產物。雨課堂平臺經多校應用于教學后均反饋效果良好,但亦存在有不足之處,本教研室取“雨課堂”平臺之長補平臺其中之短,應用于廣西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專業(yè)二年級本科生《中醫(yī)護理學》的教學之中,發(fā)現課前學生積極性方面雖存在少許問題,但實驗觀察組學生的整體情況可觀,提示該教學法對提高教學質量,完成《中醫(yī)護理學》的教學任務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907/t20190724_392041.html:accessed July 24,2019[EB/OL].
[2]Tang Bo, Kong Jianyi, Zeng Liangcai,et al. “Internet+” mixed teaching research[J].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2018,34(03):90-99+117-118.
[3]Liu Q, Peng W, Zhang F,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blended learning in health profession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 Med Internet Res,2016,18:2.
[4]Morton CE, Saleh SN, Smith SF,et al. Blended learning:How can we optimise undergraduate student engagement?[J].BMC Med Educ,2016,16:195.
[5]Shaffer K, Small JE. Blended learning in medical education:Use of an integrated approach with web-based small group modules and didactic instruction for teaching radiologic anatomy[J].Acad Radiol,2004,11:1059-70.
[7]李盼,劉源,霍新慧.微信雨課堂在針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新疆中醫(yī)藥,2019,37(03):59-61.
[8]王朋朋,劉媛航,周瀟瀟,等.“雨課堂”在《基礎護理技術》課程中的探索與應用[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9,19(63):380+384.
基金項目:2018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雨課堂在中醫(yī)護理學課程中的交互性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與研究”(編號:
2018JGB218);2017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編號:2017JGA223)
作者簡介:柳琳琳(1984-),女,漢族,湖北棗陽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護理教育與臨床。
通訊作者:覃毅(1986-),女,壯族,廣西賀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社區(qū)護理、護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