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紅 王瑩瑩
【摘要】如何改善中職生學習英語的自主意愿一直是中職英語教學研究的重點。本文通過分析中職英語教學的共性問題,探索在“第三種驅動力”導向下,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發(fā)展專精的手段,樹立有目的的追求,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內在驅動力。
【關鍵詞】第三種驅動力;自主;目的
【Abstract】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how to improve the self-directed willingness of students in Learning English has been always the main topic of the research.By analyzing the common teaching problems in English course, this text explores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autonomously and purposely, and develop specialiaed skins under the guidance of"the third driving force". In this way, students' intrinsic driving force can be inspired.
【Key words】the third driving force; autonomy; purpose
【作者簡介】高淑紅,王瑩瑩,漯河市第二職業(yè)高中。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統籌中等職業(yè)教育與高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的技術應用性人才。全球化大背景下,高素質的技術應用性人才不僅要有過硬的技術,也要有較強的綜合素質,而具有一定的英語技能是綜合素質中必不可少的一項。
目前對中職英語教學模式的研究頗多,如以核心素養(yǎng)為視角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以信息技術為手段的教學模式等,但以驅動力為導向的英語教學模式的探索還較少。本文嘗試運用美國趨勢專家丹尼爾·平克提出的“第三種驅動力”為主要理論支撐,探索中職英語教學的新模式。
一、丹尼爾·平克的“第三種驅動力”
丹尼爾·平克在其著作《驅動力》把驅動力分為三種:第一種驅動力為生物性驅動力,是滿足基本生存所需要的;第二種驅動力為外在驅動力,通過獎懲手段來達到目的;第三種驅動力為內在驅動力,通過滿足自身內在需求而自主追求做得更好。在平克看來,前兩種驅動力已無法匹配現代人的需求,我們需要第三種驅動力來提高人們工作和學習的興趣及積極性。
平克認為,激發(fā)“第三種驅動力”有三個重要條件:自主(autonomy)、專精(mastery)、目的(purpose)。平克結合各項研究總結認為,人們更愿意為自己喜歡的事情負責任,因此要給予人們自主感,盡力創(chuàng)造自主的環(huán)境;而所謂的專精是指激發(fā)人們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深層欲望,通過自身努力達到掌控感;最后,在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前提下,達到一種內心滿足感和使命感。
二、中職英語教學的共性問題
1.英語學科的從屬地位。為滿足社會和專業(yè)發(fā)展需要,中職學校開設的英語課程一般是服務于專業(yè)發(fā)展的。因此,英語學科一般在中職教學中屬于從屬地位,這就造成中職學校學生對英語學科不夠重視。一方面,學校在課程和課時設置上會更多傾向于專業(yè)課。另一方面,學生認為在校重要的是學好一技之長,英語學習可有可無。這就造成中職英語教學的尷尬境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難以調動。同時,這些現狀也間接打擊了英語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
2. 教學模式難突破。近年來英語教學模式不斷推陳出新,但不管是最近較為流行的以信息技術為手段的教學模式,還是以就業(yè)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在中職英語教學中都很難推進。中職英語教學目前還是依照教材,按照章節(jié)固定授課。教師仍普遍重視單詞、課文和語法的講解。授課目標既定,內容固定,盡管教學手段可以多樣化,但學生仍處在被動上課狀態(tài),并沒有真正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內在動力,教學模式并沒有取得真正的突破。
3. 教學效果不佳。中職學生英語基礎較為薄弱,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選擇的教學模式,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較容易,但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卻較為困難。太難或太易都會影響學生對英語課堂產生興趣,教學進度上無法銜接。學生短時間內無法獲得學習英語的成就感,普遍會對英語產生抵觸和厭倦感。再加上中職生自我管控能力較弱,沒有升學壓力,對就業(yè)也無清晰的認識,因此造成他們在英語學習上較為懶惰,嚴重缺乏學習內在動力和主動性。以上原因,導致中職英語課堂教學效果不佳。
三、共性問題下如何更好地運用“第三種驅動力”
行為科學家把人類的學習分為兩大類:推算型(algorithmic)和探索型(heuristic)。就教學方面來說,推算型學習即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按照固定程序來完成課堂教學,學生按照老師指令和布置的任務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模式對提升學生內在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限制性很大。與之相反,運用“第三種驅動力”進行教學是一種探索型教學模式,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主動確定學習目標,嘗試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以及自己想要達到的學習結果,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自我驅動力。
1. 自主學習。平克在《驅動力》中指出:“你需要成功克服的三大障礙:第一,你必須相信人是可以改變的;第二,你需要盡可能客觀評估自己,以及你自己的長處和弱點;第三,你需要了解構建權力基礎的最重要品質是什么?!睂τ谥新氂⒄Z教學來說,針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開展調查問卷很有必要。在正式開始教學前,調查學生對英語學習有哪些需求,想如何進行英語學習,教師便可了解學生的需求,并對不同專業(yè)、不同班級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打造自主學習空間和環(huán)境。在此基礎上,增強學生自主學習驅動力,能夠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
學生自主設定學習目標。中職生英語水平各異,學生可根據自身能力,設定適合自己的目標任務,自主設定完成時限。以中職英語基礎模塊上冊Unit6為例,該單元共計58個單詞及短語,學生可根據自身能力,自行確定每天需掌握的數量和完成期限。同理,在學習內容和手段上,也可采取這種方式,進行分段分層次學習,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內在驅動力。這種模式在中小學教學中較難實施,因為學生有升學壓力,知識學習量較為龐大,沒有足夠的時間自主決定學習。而在中職學校,目前中職英語基礎模塊教材(河南專版)只有上下兩冊,每冊10單元,學生用將近三年的時間進行學習。在沒有升學壓力的環(huán)境下,這種教學模式更晚實施,更符合中職生學習特點,也更易調動學生積極性。
適當的學習可控感。平克認為,所有的孩子都是I型人,自身有很強自我感,充滿好奇心,但最后很多人都變成了順從而不投入的 X 型人。自主學習恰好可以滿足學生的I型感,給予學生學習掌控感,避免被動學習。但由于中職生的自我控制力和約束力還不成熟,需要教師提供自主空間,并提供一定的學習可控感,例如,進行課堂隨機自主評價、制作自主學習檢測表和自主學習進度表等。教師在大方向上指導學生學習,及時解決問題,把自主權還給學生的同時,也對學生有學習上的可控感。
2. 專精的手段。形成專精的心理定向。專精的驅動力是指人們把事情做得越來越好的內心欲望。平克指出,“確定自己是不是已經精通了某件事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教給別人”。中職英語課堂可采用師生角色互換,讓學生轉換成教師角色,把他們學到的知識教給其他同學,發(fā)揮自己特長。如精于背誦的學生可介紹自己的記憶特點,善于分析的學生可以介紹自己的分析思路。通過教師角色和其他同學的學習,會讓學生專注于自己擅長的方面,擴大自己的知識量,形成專精的心理定向,下次做得更好。這種心理定向讓學生真正理解到只要做到專精,自己會對英語學習得心應手。
得益的互助式英語學習。每個學生都有擅長與不擅長部分,互助式英語學習可讓學生的學習更精益求精。通過互相交流、思想碰撞,每個學生能夠發(fā)現自己需要專精和改善的方面。以基礎英語模塊上冊Unit6為例,汽駕專業(yè)的學生通過學習關于四季和天氣的相關內容,精于專業(yè)知識的學生可介紹四季和各種天氣下汽車的保養(yǎng)法,精于英語的學生可用英語詢問“winter”(冬天)和“ rainy day”(雨天)汽車的保養(yǎng)方法,兩者相結合,兩個同學既能學習專業(yè)知識也能學到英語知識。班級學習英語氛圍也會隨著學生間的互助學習和專精學習不斷改善。
3. 有目的的追求。自我滿足感的追求。平克提出,得當的表揚方式,會給孩子反饋和鼓勵。但是不當的表揚方式,就會變成第二種驅動力中的“如果—那么”型的獎勵,會摧毀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扼殺他們的內在積極性。對于中職生來說,獎勵或懲罰對他們來說已司空見慣,如何滿足他們的學習成就感和滿足感更為重要。這時,我們可以結合他們的專業(yè)課,把英語知識用到他們專業(yè)課上,用展覽的形式展出他們的作品。如動漫專業(yè)的學生可以用英語描述自己所設計的人物形象,汽車專業(yè)的學生可以在汽車發(fā)動機的各個部分標注英語,學前專業(yè)的學生可以模擬幼兒課堂進行教學等。不管是在班級展出還是校內展出,學生們對自己的學習都會產生自信心和滿足感。
自我使命感的追求。每名中職生進入學校都懷有追求自我使命感的目標。對于部分學生來說,畢業(yè)就業(yè),有掙錢養(yǎng)家的使命感;畢業(yè)創(chuàng)業(yè),有自我拼搏的使命感;畢業(yè)升學,有繼續(xù)教育的使命感。因此,中職學校英語教學也應貫穿自我使命感教育,讓學生了解社會需要綜合性技能人才,職業(yè)學校的學習不僅僅是專業(yè)的學習,更是全面發(fā)展的平臺,英語也關系他們未來的發(fā)展。以此,激發(fā)他們的自我驅動力,更好更全面地成長。以中職英語基礎模塊下冊Unit10為例,學生可以根據所學內容,制作自己的中英文簡歷。也可進行招聘現場模擬,讓學生用英文自我介紹,提前感知就業(yè)境況。
四、結語
如何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效率,一直是中職英語教學的重點。探索“第三種驅動力”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運用,開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自我驅動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責任感和成就感,增強其社會競爭力,培養(yǎng)更符合社會需求的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丹尼爾·平克.驅動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2]陳穎.中職英語教學現狀及教學對策分析[J].校園英語,2020(38).
[3]李向軍.芻議中職英語教學現狀及對策[J].現代職業(yè)教育,2019 (12):66-67.
[4]張衛(wèi)星.淺談如何激發(fā)高職學生的學習內驅動力[J].知識文庫, 2020(9):148,150.
[5]霍顏艷.激發(fā)學生學習內驅動力: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落腳點[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8):42-45.
362150058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