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錕
[摘要] 班主任從事的是培養(yǎng)人的工作,完成的是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如何在平時的工作中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大愛向德是價值觀:它是一種高尚的人道精神,是一種智慧的處世哲學,是一種奉行的關鍵宗旨,是一種崇高的慈善情懷。大愛向德是方法論:它是基于明理的精神內涵,是突出共情的真摯情感,是堅持弘文的文化浸潤,是推崇力行的行動自覺。
[關鍵詞] 班主任工作;大愛向德;行動策略
“要在加強品德修養(yǎng)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2018年9月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了德育工作在當前的重點和著力點、落腳點是引導學生“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為新時代的“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指明了方向。從“大愛大德大情懷”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對“大”的強調。這寄托了黨和國家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中對時代新人的期待,極強地針對當今價值觀領域的功利性傾向。作為班主任,認真領會其精神內核,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義。
“大愛”即博愛。西方學者舍勒認為:愛是人之為人的本質,愛是人類的原行為?!皭凼撬姓J識和意愿的活力原則?!边@一原則恒常支配著主體如何看待世界和他的行為活動。中國古代思想家則認為:愛是自我約束型的道德情感行為??鬃诱f:“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泵献釉凇睹献印るx婁下》中闡釋為:“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p>
從班主任工作的性質和范疇來講,更容易理解“大愛”是一種博愛。這種博愛,是指班主任對任何一名學生都存有愛意,總是奉獻他人,常懷大愛之心。首都師范大學李紅博老師對典型的“師愛”行為做了如下歸納:其一,凡是教師對學生產生的積極情感就是“師愛”;其二,“師愛”是指教師在教育學生時的態(tài)度;其三,“師愛”表現(xiàn)為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其四,“師愛”專指教師高尚的道德精神,表現(xiàn)為教師工作時廢寢忘食、甘于奉獻等。“向德”,顧名思義是向往美好的品德。因為中國古代社會推崇人的嘉德懿行,具有將成就高尚道德看作人生最高追求的文化傳統(tǒng),所以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不乏對道德修養(yǎng)終極愿景和修煉路徑的闡釋。“德”之于人的意義,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周紀》中所言:“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個人對“德”修煉的執(zhí)著,如孔子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等。明代學者洪應明在《菜根譚》里寫道:“事業(yè)文章隨身銷毀,而精神萬古如新;功名富貴逐世轉移,而氣節(jié)千載一日,君子信不當以彼易此也?!敝T如此類,所表達的皆是“明明德”的思想。
從班主任工作的愿景和目標來講,“向德”可以認為是指班主任在教育和引導學生時要具有向前、向往、向上修煉美好德性的倫理心向和行為目標。
大愛向德是什么?我想法蘭克福學派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姆給過我們一種答案。他在《愛的藝術》中有這樣的表述:“愛有一些基本要素,這些要素是所有的愛共有的,那就是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标P心、尊重和認識我們都容易理解,責任心是什么?難道僅僅是對被愛主體無需提醒的自發(fā)行為?筆者認為,從班主任的職業(yè)道德層面來闡釋,應該是用博愛之心對學生導之以德。
大愛向德是一種高尚的人道精神,是教師常說的“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大愛向德是一種智慧的處世哲學,是用愛告訴學生們,優(yōu)秀的品德從哪里來,又要安放在哪里;大愛向德是一種奉行的關鍵宗旨,是用行動開啟立德樹人的關鍵;大愛向德是一種崇高的慈善情懷,是習總書記叮囑的“要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
行動落實源于情感生成。落實大愛向德的行動,首先要引領好大愛向德的情感。班主任引領學生培育大愛向德的情懷,需要關注以下四點。
一、基于明理,把握大愛向德精神的豐富內涵
大愛向德是一種純樸的美德品質,是一種人生的厚德修養(yǎng),更是一種獲得能量的動力。
選擇“立心鑄魂”行動,加強大愛向德的理性闡釋。班主任要厘清愛的秩序,通過用愛來立自己的心,鑄學生的魂。
立什么心?三個層次:立愛國心,立愛崗心,立愛人心。
立愛國心。班主任是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他人,班主任的價值觀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說:“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獻國家?!卑嘀魅我⒆阌诠ぷ鲘徫?,時時處處“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教育路上“三省吾身”,常用《新時代愛國主義實施綱要》規(guī)范自己的教育言行,為新時代的學生們做好榜樣。
立愛崗心?!吨行W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從1985年頒布至今,先后經歷了4次修訂,每一次修訂都強調教師要“愛崗敬業(yè)”,只有熱愛工作崗位的教師,才會真心地去熱愛自己的事業(yè),熱愛自己的學生。20世紀60年代,斯霞老師的名字就伴隨她的“童心母愛”傳遍大江南北。作為一名普通的小學語文老師,斯霞老師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立足崗位,安心教書,絕不做官,絕不脫離課堂。這是斯霞老師用1910年到2004年90余年的人生書寫出來的“愛崗敬業(yè)”。
立愛人心。愛的教育,不管愛的秩序如何發(fā)生,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愛到細微處一定是關愛每一名學生的成長。教師要滋養(yǎng)自己的愛人之心,愛發(fā)展中的人,愛不完美的人。斯霞老師的愛人之心就是體現(xiàn)在她站在兒童的角度,看待兒童的錯誤,于是她的課堂成為愛的課堂,她向學生們傳遞了愛與尊重的信念。
鑄什么魂?鑄理想信念之魂!
“靈魂”是“德性”精華,一個真正有“德性”的人必定是有“靈魂”的人。人因德而立,德因魂而高,魂是德的統(tǒng)領與根基,“立德”的根本在于鑄魂,鑄什么魂決定著立什么德,鑄魂育人決定著立德樹人的性質和方向。所以,要遵循社會主義辦學規(guī)律、教書育人規(guī)律、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和學生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遵循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夢鑄牢信念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塑價值共識和中國精神,鑄就精神家園的整體鑄魂邏輯。
啟動“篤志潤德”行動,融入大愛向德的課堂教學?!昂V志”一詞出自《論語·子張》,它是堅守自己的志向的含義。王陽明在《示弟立志說》中寫道:“夫學,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庇袌远ǖ闹鞠?,才能浸潤美好的品德。大愛向德的課堂教學要秉持“協(xié)同育人”的原則,從各學科教學中尋找切入點,無痕融入對青年學生志向的引領。新時代的年輕學生“要勵志,立鴻鵠志,做奮斗者”,這樣才會在“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成長路上,一路浸潤!
二、突出共情,涵育大愛向德行為的真摯情感
開展“青春告白”行動,激發(fā)大愛向德的豐富情感。大愛向德,主導是教師,主體卻是學生。要有好的“向德”效果,必須要燃起學生們的參與情感。
“青春告白”行動具有兩個目標、三個層級。
兩個目標:一是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成長的客觀規(guī)律,通過行動自主認知到來自教師的大愛和通過“大愛”傳遞的“向德”。二是通過行動明晰大愛向德的實際意義,不僅僅是互為生成情感和道德,更是能夠生成繼續(xù)傳承下去的行動。
三個層級: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從三個本質向度出發(fā)揭示了構筑人們思想靈魂的三重世界:一是由“希望、信念、信條”等理想性因素構成的以信仰為核心的意義世界,發(fā)揮著統(tǒng)攝和主宰作用;二是由原則、人生觀等規(guī)范性因素構成的以價值為核心的觀念世界,發(fā)揮著基礎作用;三是由“舊日的回憶、憂慮和希望、獨特的情感、同情和反感”等基礎性因素構成的以精神為核心的情感世界,發(fā)揮著支撐作用。此理論結構到“青春告白”行動中可以簡單闡釋為:初級是通過行動構建出自己的真實信仰,中級是讓這個信仰發(fā)揮基礎作用指導行為,高級層面則是通過信仰和行為共同形成一個情感世界。
倡導“共情共鳴”行動,培育大愛向德的育人情懷。“共情共鳴”行動更多的是教師層面的。班主任想要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一定不能忽視共情帶來的力量。
共情源于希臘語,本意是美學理論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觀經驗的能力,后來廣泛用于心理學研究。根據(jù)美國心理學家伊根(Gerard Egan)的分析,共情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初級共情,另一種是高級的、準確的共情。按照心理學家霍夫曼理解的共情能力,包含兩個方面:認知共情和情感共情?;诠睬轭愋秃凸睬槟芰︻愋偷膭澐?,班主任“共情共鳴”行動,可分為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基于大愛向德的育人理念,班主任用自己的認知體驗將焦點學生心理認知帶到自己的世界里來,進行清理、辨別,價值澄清。過程中,班主任要保持客觀、公正的立場,體驗對方的內心,時刻以“大愛”為路徑,以“向德”為目標。對一名學生進行認知上的共情,這樣的過程對于班主任來說是辛苦的,只有厚植班主任職業(yè)的育人情懷,才能守得云開見月明。
第二階段:班主任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論實踐水平,學會高階的共情溝通技巧。高階的共情是情感上的共情能力,高級的共情是一種共鳴,這是雙方情感上的共鳴。只有情感上溝通了,愛才能夠發(fā)生,師生之間才會衍生出理想的師生關系,理想的師生關系才會有助于學生“立德”。
所以,倡導“共情共鳴”行動,培育老師們大愛向德的育人情懷,很有必要。
三、堅持弘文,體現(xiàn)大愛向德理念的文化浸潤
展開“固本培元”行動,發(fā)掘大愛向德的教育功能?!肮瘫九嘣本褪窃诮逃嚲€上,堅持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強化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固理想之本,培信念之元,補精神之鈣!此行動的開展有助于兩項教育功能的落地。
一是通過此行動讓大愛向德本身的德育教育價值得以厚植和延展。
二是大愛向德作為平行教育的子系統(tǒng),要對智體美勞等“四育”起到輔助或引領的作用。具體的操作步驟是這樣的:
首先動機一致。從立德樹人的角度去專業(yè)化地構建師愛體系,從自發(fā)的情感上用愛引領良好品德的逐步養(yǎng)成,從理想到信念、從價值觀到方法論,科學地做好固本培元。
其次是方向一致。大愛向德與五育并舉方向一致: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用大愛向德的德育促進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用其他四育的平行功能提升大愛向德的德育水平。
最后是習慣和方法上的支持。大愛向德形成習慣和方法的可見成果,要通過基于目標的有效設計,搭建3—5條途徑來落實道德養(yǎng)成,真正用行為引領落地固本培元。
引導“同頻共振”行動,實現(xiàn)大愛向德的文化育人。大愛向德并不是班主任的專場。這是一個可以聯(lián)合多方資源“同頻共振”的行動?;凇按髳邸钡闹黧w,班主任可以把科任老師、學生家長以及學生本人拉進“愛”的隊伍,讓彼此付出、彼此關愛成為一個文化場;基于“大愛”的場所,班主任可以把年級、學校、家庭和社區(qū),以及有助于學生成長的公益機構拉進“愛”的隊伍,形成一個地理意義上的場域。這樣,校內校外、課上課下的大愛向德便通過這種“同頻共振”的方式形成一種文化,用文化的力量裹挾著其中的學生、班主任、教師、家長一起進行自我教育。
四、推崇力行,提高大愛向德實踐的行動自覺
《禮記·中庸》中寫道:“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惫糯荣t告知我們,“力行近乎仁”是指盡力去踐行,就接近仁愛了。所以推崇力行,是提高大愛向德行動自覺的關鍵。理論只有長出實踐的腳才能跑得遠,實踐只有插上理論的翅膀才能飛得高。
創(chuàng)設“激情追夢”行動,促進大愛向德的行為養(yǎng)成,分三個部分,互為聯(lián)系又各自獨立。
第一部分:創(chuàng)設“激情追夢”行動之“尋夢”。班主任立足于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小組合作為班級設計一個“新時代班級夢”,通過夢想展示臺選出一致通過的“新時代班級夢”。這個夢想要把班級進步與祖國發(fā)展緊密結合,把當今成長與未來成就緊密結合。在“新時代班級夢”確立的基礎上,班主任幫助學生自主梳理自己的一至兩個夢想,緊扣大愛向德這一主題,努力讓自己的夢想靠近大愛大德大情懷。
第二部分:創(chuàng)設“激情追夢”行動之“細追”。這是追夢人路徑設計的活動。高遠的夢想要有務實的路徑,用設計—修訂—踐行—再修訂—再踐行的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把夢想設計引導到落實行為上來。因為學生成長是有一定客觀規(guī)律的,每個階段有不同的認知,所以路徑設計是開放的、可修訂的?;驹瓌t是明晰如何實現(xiàn)終極夢想和階段性夢想?主觀資源有哪些?客觀資源有哪些?還需要什么主客觀資源?用四象限圖把路徑畫出來踐行。
第三部分:創(chuàng)設“激情追夢”行動之“評價”。全員評價創(chuàng)標準,從大愛大德大情懷的角度評選最有發(fā)展性的夢想、最務實的追夢路徑和最美追夢人。目的是用有效評價促進大愛向德的行為養(yǎng)成。
三部分的操作模式可以各自獨立,也可以即時融合。三個部分各有自己的目標和成果,合到一起相輔相成,終極指向是大愛向德的行為養(yǎng)成。
綜上所述,大愛向德在現(xiàn)有的時代背景下是極其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和方法論,是班主任在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時必須知曉和能夠熟練運用的職業(yè)技能,是修煉自己成就學生的倫理心向和終極目標。當然,班主任在育人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是不斷反復的,跋涉的路徑也是曲折的,只愿大愛向德源源不斷地為我們提供能量,釋放能量,帶著學生從道德成長的原點走向“不忘初心”的終點!
[參考文獻]
[1][德]舍勒著,劉小楓選編.舍勒選集(下)[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
[2]李紅博.師愛的情感現(xiàn)象學解讀[D].首都師范大學,2006.
[3][美]弗洛姆.李建鳴譯.愛的藝術[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4]李忠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抓住理想信念鑄魂這個關鍵[N].人民日報,2018(05).
[5]Gerard Egan. The Skilled Helper:A Problem-Management and Opportunity-Development Approach to Helping[M].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