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代廣陵名妓陳素素有《二分明月集》傳世,同時期有江浙滬地的二十多位閨閣女性對其作品進行了品評,并匯成了《名媛題詠》。文章主要分析了《名媛題詠》中對陳素素品貌、感情經(jīng)歷、文學才華等不同角度的關注,并探索了這種超越階層的女性文化活動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清代;陳素素;名媛題詠;《二分明月集》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332(2020)04-0059-03
陳素素,清初廣陵名妓,生于清順治十四年(1657),卒年不詳。她的生平事跡頗具傳奇色彩,尤其她卓絕的文學才華,更是引起了同時期江浙滬一帶閨閣女性的密切關注。通過探討分析名媛們對陳素素詩集的題詠之作,有助于深入理解這類非典型性女性文化活動,并探索其背后蘊含的價值和意義。
一、陳素素聲名遠播的原因
陳素素聲名傳于后世,基于兩個原因:一則,她是朱素臣《秦樓月》中女主人公的原型。《詞苑萃編》中有一條“吳彤本醉春風”的文獻,記錄了陳素素的事跡?!叭R陽姜仲子(姜實節(jié))所歡廣陵伎陳素素,號二分明月。女子后為豪家攜歸廣陵,姜為之廢寢食,遣人密致書,通終身之訂。陳對使悲痛,斷所帶金指環(huán)寄姜,以示必還之意。姜得之感泣不勝?!盵1]2126《秦樓月》就是根據(jù)陳素素與姜實節(jié)的感情經(jīng)歷編撰而成的。李漁評閱了這部作品后,大為贊嘆,認為可以和《拜月》《西樓》相提并論,“幾案截縮,并堪也賞!”[2]76
青樓女性的被追捧,是封建時代男權社會特有景象。士子可以通過與這些女子的有關創(chuàng)作來顯示自己的風流雅韻、名士風范,當然從另個角度來說,也確實出現(xiàn)了一批具有很高文化修養(yǎng)的女子。她們雖然身份低賤,但是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無不通曉,所以不少男性文人欣然為之傳名,如金陵名妓馬守真被清代學者汪中贊譽為“秀氣靈襟”,是女子中的天才。蘇州名妓薛素素被朱彝尊冠為“十能”,詩詞歌賦等尤其是絕技,這樣的情況不可勝數(shù)。
如果說明清時期的“士之捧妓”已成風尚不足為奇的話,那么陳素素得以傳名的第二個原因是不太常見的。陳素素有作品傳世,題為《二分明月集》,被收錄于朱素臣《秦樓月》之后。這部集子是詩詞合編本,57首詩,3首詞。她的創(chuàng)作贏得了當時女性文人的集體關注,松陵女史進行了評點,最終匯成《名媛題詠》若干首。這里除了《二分明月集》之外,陳素素小像也是題詠的對象。共有龐蕙鑲(字小畹,一字紉芳,吳江人)、錢鳳綸(字云儀,杭州人)、張學典(字古政,太原籍,蘇州人)、龔靜照(字鵑紅,別字愁人,無錫人)、天水小姑倩(字徽懿)、商景徽(字嗣音,會稽人)、商彩(字云絲,會稽人)、徐昭華(字伊璧,會稽人)、馮嫻(字又令,仁和人)、顧姒(字啟姬,錢塘人)、朱玉樹(字二珍,錢塘人)、林以寧(字亞清,仁和人)、卓燕祥(字雙慶,錢塘人)、王端淑(字玉映,山陰人)、邵斯貞(字靜嫻,余杭人)、吳文柔(字昭質(zhì),蘇州人)、柳人月(字伴月,蘇州人)、張?zhí)O(字采仙,蘇州人)、張蘩(字采于,蘇州人)、蘇氏(字蕙卿,華亭校書)、靈鴂老梅等21人參加了題詠,作品涉及到詩、詞、賦等多種體裁。通過這些女性關注者的視角,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更加真實而鮮活的陳素素。封建社會中的女性處于社會的邊緣,而相較閨閣女性而言,陳素素這樣的女性更是處在社會的最底層。但是正是這一組來自不同地域名媛的題詠,使得陳素素的形象超越了卑微的社會地位,顯示出女性個體純粹而美好的本真。并讓她的創(chuàng)作因文學價值而被承認,促成了這一次江浙滬地域范圍內(nèi)的女性文化活動的形成,這在女性文學史上有不一樣的價值和意義。
二、名媛題詠的關注焦點
在名媛題詠中可以看到,名媛們集中對陳素素的外貌、情感經(jīng)歷以及才華等方面較為關注,并表達了各自的贊賞和和推崇之情。
與陶情花柳的文人士子以游戲或者風雅的心態(tài)去追逐女性風情、萬種艷媚的情態(tài)不一樣,她們看到了陳素素的自然清新和絕世超塵的一面?!碍?cè)A一枝兮,獨擅芬芳。玄蟬翼兮紅霞裳,眉斂睇兮目流光……恥春華之繁艷,插秋蘭于鬢傍”[3]97。詩文中寫到了她的面貌,紅唇、美目、秀眉,不施粉黛,自然天成。姣好的面龐白里透紅,然而“朱不施丹”,秀眉入鬢,是“碧非綠黛”。龔靜照感慨道,真是“鬢影風前,眉痕天外”[3]98呀。林以寧直接贊嘆說“玉頰花顏眉淡嫵”。[3]99女詩人們的筆墨還集中在描寫陳素素的裝扮,突出其清美脫俗的特點,用字語言十分清新優(yōu)美。卓燕祥詩中描寫的鏡子里的美人具有傾城傾國之貌,“綽約新妝自出群”[3]99,那砑紅的衫子配著嬌俏的石榴裙,很是奪目。詩文中還注意到陳素素柔弱風貌的身形情態(tài),描繪生動。“玉為肌骨花為態(tài)。洛浦神如在。媚容嬌眼不勝春……新妝鏡里纖腰嫋,弱柳章臺曉”[3]97;“何人更有龍眠筆,寫出當年西子圖”[3]98“新妝仿佛疑西子,弱態(tài)應如此”[3]99。女性之寫女性之外貌,絲毫沒有賞玩的輕薄之意,文辭婉麗,有情韻,將一位疏遠人情世事、絕世超塵的女性形象展示在諸人面前,似乎將其視為一種絕世卓立的詩意符號。
如上文所述,陳素素與當時的一位士子姜實節(jié)互相愛慕。姜實節(jié),又名姜學在,是山東萊陽人,曾經(jīng)流寓吳中,是一個淡泊名利之人?!昂霉盼窐s,布衣終老”[4]1055,不過二人最后未能終成眷屬,冷士嵋在《明處士萊陽姜仲子墓表》中對姜實節(jié)的婚姻狀況有記載,姜的妻子是郭氏,側(cè)妻姓盛,并未提及陳氏素素。據(jù)此,姜實節(jié)當未娶陳素素。而陳素素《二分明月集》中最后一首《焚詩》:“愁心歷亂自難刪,燈下焚將血淚潛。只為相思字難識,不教留恨向人間?!盵3]99也似乎是在暗示著其情感生活的不圓滿,愛情希望破滅的悲涼心緒。
在世人的眼里,這種良賤差別是不可逾越的,拋棄女妓的男性,不但不會被譴責,反而會被贊揚為道德回歸的榜樣。除了一些特例外,敢于打破觀念的情感跨越綱常的事件,即使在戲曲小說中也不多見。也就是說,這一類女性在婚姻背后的躑躅徘徊,且無力翻越藩籬的狀態(tài)的感覺,是無人在意、無人同情的。但是閨閣女性們卻在題詠中對她做了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她們認為她是有正常的精神訴求的?!巴麍F圓于鸞鏡,志皎潔而內(nèi)藏”(錢鳳綸),且有個性風度,“高山流水欽知音,伯樂一顧盟素心”(林以寧),并且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叭崆槲乙鄳z”(商彩),她們甚至認為不必像男性創(chuàng)作的戲曲作品《秦月樓》中的陳素素一般,要經(jīng)過諸多極端的倫理綱??简灪?,才能被社會接受。龔靜照在評語中直截了當?shù)貫檫@段純凈的愛情勾勒出寬容的空間:“人所不易得者情,情之不易得者真。偶閱維揚女子與天水先生(萊陽姜實節(jié))倡和諸什,如春蠶吐絲,凄惻纏綿。信乎青樓有人,黃閣無人,得不令章臺柳,薛校書專美于前,一時侈為奇遇,千載化為佳話。余慨焉羨之,寄語天水先生,宜速置之金屋,毋令久困花營,負此有情物也。”[3]81
男性文人對女妓才華的品評,或者是自詡風流的自抬身價,或者是聲色犬馬的排遣,或是競逐風月的獵奇。但是女性文人是一種平視的交流。她們以一種審視詩友作品的態(tài)度,來品評陳素素的作品。有的直接認為她的詩才在閨閣文人之上,“閨閣文人應下拜,更誰能及潁川才”[3]97。有的將獲得并拜讀她的作品作為一件詩家樂事,“詩筒才到一緘開,明月新篇寄得來”,[3]97“新篇何處堪頻讀,雪月梅花共一窗”[3]101。而且欣喜她的詩名傳播,“詩傳渭水濱”(邵斯貞),“艷句人爭詠”(商彩)。對于其詩歌風格的品鑒,也是多有溢美之詞,認為其詩“清新”,“歌吹竹西明月滿,清輝多半在君詩” [3]97,“清俊詩情誰此數(shù)”[3]99;“婉約且多致”,詞婉約以多致,豈錦瑟之幽傷(錢鳳綸);“深情”,商景徽說:“見君佳句更相親,筆底動人情”,張?zhí)O贊:“幾度臨風吟好句,令人腸斷竹西人”;“有才思”,“春夜沉沉對玉缸,嘆君才思卻無雙。新篇何處堪頻讀,雪月梅花共一窗。深閨誰復步香塵,聞道豐儀迥絕倫。幾度臨風吟好句,令人腸斷竹西人”[3]101,“靈心慧性擬班謝,肯惜明珠十斛酬”[3]101。而王端淑在名媛評點前作一總評說:“深情婉轉(zhuǎn),幽意纏綿,如讀江淹《恨賦》,使人自然淚下,的是小青一流人物。至其《吊真》一闕,久已傳誦人間,則又當與西陵蘇小之句,并垂千古矣。讀竟嘆服?!盵3]81《恨賦》是江淹的一篇抒情小賦,情致哀傷婉轉(zhuǎn),語言考究纖巧,文韻十足,一唱三嘆,備受后世推崇。王端淑以《恨賦》做比,可見對陳素素的評價之高。
三、女性文化活動的價值和意義
閨閣女性對陳素素的詩文及畫像的關注和題詠,有著鮮明的意義和價值。這些女性文人以一種欣賞的態(tài)度,去審視同性的美麗。以一種公允的態(tài)度,去平視她的才華。在封建士子看來,女妓的品貌才華無非是取悅男性的一種手段,因為男權社會對閨閣女性的束縛主要集中在家庭領域,而對青樓女性卻不限于這樣的規(guī)范,只是對她們的體貌如身體的曲線、眉目的情態(tài)、姿態(tài)舉止等提過更多的要求。但是在同性的眼里,她們看到了陳素素的自我修養(yǎng)和成長。陳素素的文學創(chuàng)作是處于邊緣化處境的女性的內(nèi)心傾訴,有生活中的無奈、失望、愁緒,也有片刻的安慰和鼓舞,而美好的外貌正是她純粹心靈的外化。陳素素曾經(jīng)寫過一首小詩《茉莉》:“中庭夜靜暗香來,雪蕊盈盈傍鏡臺。最是含苞偏可愛,向儂頭上看花開” [3]86,這是生活的閑趣,也是清新自然性情的自況。在男性筆下,女妓是藝術品,而在女性詩人筆下,她們知道陳素素就是藝術家本身。
在父權制社會,女性被禁錮在依附的地位,愛情在閨閣女性,是敏感且晦澀的話題,她們對愛的渴望是不外現(xiàn)的。甚至在她們的筆下,很少涉及到個人的情感生活。不過這并不妨礙她們最大程度地去接納和理解陳素素的情感訴求。因為她們帶著自身對愛情婚姻完美的憧憬和幻想的同時,也能夠體味到特殊身份個體的復雜情感。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她們是精神相同的知己。不過因為性別文化認識的局限性,她們對于陳素素這樣的女性究竟如何才能從目前的困境中解脫出來,也是無能為力。所以才有了王端淑那樣“寄語天水先生”的呼告。請姜實節(jié)置辦小筑,不要辜負了有情的女子,這樣的呼吁,出自同情,卻依然是將女性看作是需要男性賦予生命價值的一方,等待男性的拯救。
無論是閨閣女性,還是青樓女性,都不在社會的主流意識中。陳素素這一類女性更是屬于被男性有意從綱常領域的女性群體中劃出去的異化群體。其他且不論,就特殊階層女性的文學創(chuàng)作及傳播活動來說,無論從哪個層面,都沒有得到如閨秀文學一般的被認可和尊重。不過,在閨閣女性對陳素素文學品格、情感世界的觀照中,我們看到了邊緣對更邊緣的真摯關注,這種交流是極為罕見的。閨閣在家庭生活之外的領域,看到了她們的同類,并將她們拉回群體,賦予歸屬感。讓身份卑微,卻才華橫溢的女性們的主體人格得到部分實現(xiàn),并以另外一種面目出現(xiàn)在文壇。這種與時代歷史氣氛相異的文化意向,代表著女性對女性生存的精神認同和建構,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同時,這樣的文學品評活動,在女性文學史上也有不可磨滅的意義。
注 釋:
[1] 唐圭蜂:《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
[2] 朱素臣:《秦樓月》卷下,《古本戲曲化刊》蘭集,商務印書館,1954年。
[3] 朱惠國:《江南女性別集》四編(上冊),黃山出版社,2014年。
[4] 厲鄂:《樊榭山房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責任編輯:楊軍會
文字校對:郭 婷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清代揚州地區(qū)女性文人文學空間及創(chuàng)作研究”(16ZWB010)。
作者簡介:趙陽(1978-),女,江蘇揚州人,文學博士,南京林業(yè)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明清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