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珺
摘要:青年馬克思在《萊茵報》被查封后的兩年里,思想發(fā)生了巨大轉變。通過探討《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對人的性質的界定,以及《神圣家族》中批判哲學的批判所體現(xiàn)的人學思想,可以發(fā)現(xiàn)馬克思哲學真正進入唯物主義后,其轉變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人的本質和人的解放問題的探究上。這一時期他在“現(xiàn)實的人”的認識問題上所做的研究就是馬克思人學思想的雛形,并且開始為后來的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奠定基礎。
關鍵詞:人學思想 人的本質 現(xiàn)實的人 實踐 社會歷史
中圖分類號:B0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8-0217-03
不論是在《萊茵報》被查封后,也就是在青年馬克思所處的時代背景下去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是從當今的時代環(huán)境出發(fā)對馬克思主義作出一個基于整體的感悟,都不能忽視人道主義精神在其中的體現(xiàn)。因此,在探討馬克思思想轉變的同時,也要把握住一以貫之的對“現(xiàn)實的人”的闡釋,馬克思也正是因為始終站在這樣的人本主義立場上,才能夠成為改變世界的哲學家和革命家。
一、《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對人的性質的探討
1.勞動的人
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筆記本一這個部分中,馬克思論述勞動外化的具體表現(xiàn)時,首先提到人與動物的區(qū)別?!肮と酥挥性趧趧又獠鸥械阶栽?,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1]50,人(工人)只有在用自己的動物機能比如吃飯、睡覺的時候才感覺到自己是自由生活的個體,而在使用人的機能時覺得自己不過是一個動物。人的東西和動物的東西混淆起來了,那么什么才是馬克思這里所指的“人的特征”?真正將人和動物區(qū)別開來,使人感受、認識到自己作為人存在的因素,這就是人的類本質。人的類生活就是勞動,勞動實踐是人和動物最根本的區(qū)別。貫穿《手稿》的基本觀點就是自由自覺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構成人的本質,馬克思就是從這一本質出發(fā),把異化勞動的產生和私有財產的起源聯(lián)系起來,對國民經(jīng)濟學為私有制的辯護和現(xiàn)實的社會問題進行抨擊。
生產勞動雖然是獲得生產資料的一種手段,但是生產勞動的真正意義絕不是獲得或是占有物質生產資料,而是把人的個性、特點對象化到自己的勞動產品中去,勞動者在勞動中肯定自己獲得滿足和樂趣,消費者中勞動的人也能意識到這是勞動者的勞動滿足了他人的自由個性的需要。在《手稿》“地租”這一章節(jié)中,馬克思就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的異化現(xiàn)象?!胺饨ǖ耐恋卣加幸呀?jīng)包含土地作為某種異己力量對人們的統(tǒng)治?!盵1]41領主占有了土地,土地就像是他無機的身體,而農奴是土地的附屬物,這時候不論是被強迫辛苦勞動的農奴,還是坐享其成的領主,都受土地這一異己力量的支配。只不過領主作為消費者,從占有他人的勞動成果中得到了滿足,他直接統(tǒng)治作為附屬的農奴,土地尚未成為資本,領主也不求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妒指濉费芯康淖钪匾囊粋€問題就是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的人的異化,這個異化是一個過程,主要有以下表現(xiàn):首先,是勞動者,即人同自己勞動產品的異化。前文所說的人不能在勞動中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才智,在勞動中不能肯定自己的個性,而只能夠感到不幸和對自己肉體的折磨。這樣的勞動是喪失了本質的,完全淪為了動物的本能,這是人的異化產生的根源。其次,勞動產品被他人占有并不屬于勞動者,勞動者越是付出反而收獲的更少,勞動產品成了統(tǒng)治人的異己的力量。這就使人不能夠從對象化的產品中確認自己的本質,從而導致了人同人之間的異化。
2.自然、主體的人
在這一點上,更多能看到的是馬克思對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立場和思想的繼承。也正是由于《手稿》中采用了費爾巴哈式的直觀表述,才會使一些學者認為該書只是在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范圍內的自我發(fā)展,沒有看到本質上的差異。實際上,費爾巴哈所說的“感性對象性”同馬克思表述的“感性活動”并不一樣,馬克思在前者的基礎上已經(jīng)延伸到了“勞動”和“實踐”的領域。
費爾巴哈的“感性對象性”原則,試圖與只能看到人以外的自然界的舊唯物主義劃清界限,把現(xiàn)實的自然界看作一種屬人的自然。費爾巴哈說,“人由對象而意識到自己,對于對象的意識,就是人的自我意識。你由對象而認識人;人的本質在對象中顯示出來,對象是他的公開的本質,是他的真正的、客觀的‘我”[2]。這個意思就是指,“他人是我的本質”,人是通過對象的東西而認識自己的。不僅是認識自己的存在和本質,而且認識到他人及其和自己之間的關系。“說人是肉體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現(xiàn)實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這就等于說,人有現(xiàn)實的、感性的對象作為自己的本質即自己生命表現(xiàn)的對象;或者說,人只有憑借現(xiàn)實的、感性的對象才能表現(xiàn)自己的生命。”[1]103馬克思對這一觀點的充分繼承也可以從他對人的本質的認識、對工人勞動的描述中感受到。這也說明了,這一根源于費爾巴哈“感性對象性”的原則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馬克思這時期對人的存在性質的理解。但事實上,費爾巴哈所說的“感性”是非常直觀的感受,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受限制的。在《手稿》筆記本三中,馬克思說:“眼睛成為人的眼睛,正像眼睛的對象成為社會的、人的、由人并為了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對象一樣。因此,感覺在自己的實踐中直接成為理論家。”[1]82在這里,已經(jīng)將“感覺”與“實踐”的關系相互聯(lián)系起來,通過全文也能看到他將“勞動”“實踐活動”“對象性關系”“社會交往”聯(lián)系起來的事實,這就是費爾巴哈所沒有涉及的。
二、《神圣家族》中通過對青年黑格爾派批判哲學的批判所體現(xiàn)的人學思想
如果說《手稿》中的人學思想總的來說仍然只是立足于費爾巴哈的觀點之上,雖作出了某些部分的引申,但是其廣泛運用的理論邏輯還是抽象的人性對歷史的支配。那么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顯然已經(jīng)完全超出了這一邏輯。
1.實踐的人
在開篇的序言中,第一句話便是“在德國,對真正的人道主義說來,沒有比唯靈論即思辨唯心主義更危險的敵人了。它用‘自我意識即用‘精神代替現(xiàn)實的個體的人”[3]L1-3,明確了這本書都是站在現(xiàn)實的人道主義的立場上的,堅定且直接地攻擊了鮑威爾等人“思辨”的論調。在《神圣家族》之前,馬克思已經(jīng)對國民經(jīng)濟學和現(xiàn)實中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學習和思考;因此,這本書第四章關于蒲魯東一節(jié)體現(xiàn)了他思考的有關結論。其基本觀點是對蒲魯東否定私有制的支持,并且通對過蒲魯東關于私有制和貧困之間關系的論述的解讀,對私有制運動與無產階級之間必然聯(lián)系進行了思考。正是由于馬克思深入批判了現(xiàn)實中的社會經(jīng)濟事實,他對人的本質和真正現(xiàn)實的人的理解并不是沒有實際內容的、抽象的空話?!八急嬲軐W家在其他一切場合談到人的時候,指的都不是具體的東西,而是抽象的東西,即理念、精神,等等。”[3]馬克思力求完全否定這一觀念,人作為人,一定指的是現(xiàn)實生活存在的人,他有著勞動實踐的本質屬性。工人們、勞動者所感受到的生產資料、財產、資本等都是“自我異化的十分實際、十分具體的產物”,絕不是只存在于想象中的東西。不論是以“絕對精神”還是以“思辨的人”這樣變化的形式來表述,這種人都不再是這樣抽象的自我意識的外化,也不再只是抽象的人本主義所理解的“感性的對象”,而是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從事著具體的社會實踐且有獨立意識的個人?;谏鐣嵺`中的現(xiàn)實的個人,是馬克思之后人學思想發(fā)展的出發(f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