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的到來,也是國家法治建設春天的到來,十九大報告中將“全面依法治國”明確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作為培養(yǎng)應用型高端技能人才的高職院校,培養(yǎng)學生法律意識,促使同學們形成法律理念,是學校在積極響應國家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職責之一??v觀目前高職院校的法治教育實效,學校主要通過思修課的開展以及第二課堂的建設等進行學生的法治教育,雖然取得不錯效果,但仍然存在力度不夠等問題。因此,本文擬對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法治教育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從而為學校法治教育的建設獻出綿薄之力。
關鍵詞:依法治國;高職院校;學生;法治教育
1 引言
新時代社會主義公民核心價值觀中,“法治”也被寫進其中,這證明新時代的法治建設,是一個全民參與的過程。而大學生,這一具有青春、活力等一系列標簽詞語貼身的群體,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其法律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未來法治建設的實效。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發(fā)展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這也證明職業(yè)教育的春天已經(jīng)來臨。我國高職院校30年風雨發(fā)展,通過市場的資源配置調節(jié)下,已經(jīng)向“應用型高端技能人才”轉變,而培養(yǎng)學生法律意識,讓學生具備基本法律素養(yǎng),是順應時代培養(yǎng)人才的應有之義。在這個過程中,學校不僅要重視并加大對學生法律知識的傳輸,法制觀念的培養(yǎng),還要結合專業(yè)知識,加強學生《勞動法》、《合同法》等知識的學習,為學生未來生活和工作中履行法律義務、維護自身權利提供相關法律知識教育,幫助學生能夠知法、懂法、守法,成為國家法治建設過程中重要的助推力量。
2 高職院校學生法治教育現(xiàn)狀
2.1 高職學校學生法治教育氛圍有待加強
高職院校是培養(yǎng)學生具備較強應用技能的搖籃,這也造成在很多高職院校,學校重視學生技能素質方面的培養(yǎng),但往往在法治教育方面缺失。學生教育是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共同的責任,但對于大學生來講,他們大多數(shù)已經(jīng)成年,思想和行為也開始獨立起來,很多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進行生活學習,這就造成學校教育勢必會顯得更為重要。而在當今很多高職類院校,在培養(yǎng)模式上面,注重培養(yǎng)學生應用技能,另外會更加偏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表現(xiàn)形式往往是開展各種類型的文體活動比賽之類,并且在日常教育與管理模式方面,會更加注重學生的管理,表現(xiàn)形式往往是重視安全事故隱患以及對學生的考勤等。其實上述這些無可厚非,高職院校的學生與本科類學生相比,思維往往更加活躍,行為習慣等往往更加自主。但是,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高職類院校,往往在培養(yǎng)學生真正養(yǎng)成自律自省習慣的法治教育方面卻流于形式,不夠重視。大部分學校并沒有形成法治教育傳統(tǒng),往往在該類教育上呈現(xiàn)碎片化形式,比如偶爾開展一次法律宣傳班會教育,又或者是學校掛個橫幅宣傳憲法之類等,但并未真正在學生群體中深入開展,所以也并沒有起到太大實質性教育作用,法律的公信力也并未真正影響到同學們,校園法治教育的氛圍不盡人意。
2.2 高職院校學生法治教育隊伍不夠完整
“師者,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良好的法治教育離不開高素質的法律教育隊伍。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法治教育隊伍主要有專任教師、輔導員以及行政管理人員。而在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專任教師往往只是在上課講授專業(yè)知識的同時,若教學課程里面有相關法律法規(guī)課程,則會進行相關講解,若無,大多數(shù)也不會主動去宣講法律相關知識。而且,由于專業(yè)不同,對法律法規(guī)的講解也大多不會太過深入,有的老師甚至會將其作為非重點而直接略過。行政管理人員大多承擔的是行政事務,除學生工作部以外,大多行政人員會各司其職,對非自己工作范圍之類的事宜,不會過多關心。而且很多高職類院校由于歷史遺留問題,該類群體中存在部分學歷偏低、年齡偏高人員,這類全體往往法律意識淡薄,很多還存在混日子等退休的思想,他們對于學生的法治教育,往往并不上心。因此,總的來講,學生的法治教育責任往往會落在輔導員的肩上。而輔導員隊伍作為與學生教育最為貼近的群體,他們中真正具有法律專業(yè)背景的較少,大多都是思政專業(yè)背景,而且工作內容往往是日常學生上課查課查寢、與學生談心談話以及組織學生進行日常學生活動等等,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也往往只是接收到學生工作部的相關要求等才進行,大多數(shù)輔導員并沒有將其成為工作中很重要的內容。因此,高職院校學生法治教育隊伍人員不足且參差不齊。
2.3 高職院校學生法治意識差強人意
在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過程中,我們的學生無疑是重要建設者和接班人。高職院校的學生,他們大多數(shù)對法律知識有一定的認識,也了解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公民遵紀守法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并未形成一定的法治意識,也并不真正了解自己作為一名合法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甚至有部分同學并未對法律形成認同感。另外,很多同學脫離高中家長和老師被動灌輸式的教育,到了大學開始放飛個性,而心智尚未成熟的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促使部分同學往往受到社會不良影響,甚至不惜以身試法,誤入歧途。除此之外,學生并未形成主動學習法律法規(guī)的相關意識,往往了解法律政策也只是通過學生社團以及主題班會的宣講,因此大學生打架斗毆、進入非法傳銷組織以及不良校園貸等案例屢見不鮮??傊?,高職院校學生法治意識還十分欠缺。
2.4 法治理論課程教學實效性欠缺
我們探究現(xiàn)在高職院校開展的法治教育相關的課程,除了一些相關專業(yè)課程設置的法律法規(guī)課以外,另外就是通識必修課了,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法治教育的理論課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這在高校課程設置中是一門必修課,也是高職院校的核心課程。在現(xiàn)在學生用的該教材中,法律基礎知識內容約占課程三分之一,且置于教材之后。該部分內容主要注重學生法律基礎知識方面的學習,是目前培養(yǎng)學生形成一定法律意識的重要途徑。但我們知道,這遠遠不夠。首先從思修課的老師來講,大部分承擔該類課程的老師是思政或者哲學專業(yè)背景,缺乏法律理論知識也缺乏法律相關實踐經(jīng)歷,所以對該部分知識的講解往往不夠深入,有的老師照本宣科,甚至是叫學生們自行學習,這無疑影響該門課程的教學實效性,達不到法治教育的目的。另外,一些教師教學手段也僅限于理論教學層面,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往往很缺乏,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學生更愿意去接受教學輕松活潑有趣的教學手段和課程,而很多老師上課也僅僅限于多媒體的教學和課本的宣講,缺少個性化與趣味性。這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無味,難以形成積極性。有的老師甚至為了應付考試,直接給學生劃理論重點,讓學生死記硬背,而并未真正讓學生體會到該課程的法治教育意義,教學實效性嚴重缺乏。
2.5 理論實踐脫節(jié),第二課堂缺乏
高職院校法治教育開展過程中,由于會更加注重學生應用技能方面的培養(yǎng),法治教育相關的理論教學往往只通過單一的理論課堂講授來完成,并沒有或者很少的配套案例教學或者法庭觀摩等豐富的實踐教學,這無疑會讓學生覺得該類知識不夠重要,因而對該類知識的學習也不會有太大的積極性。另外,很多高職院校出于學生安全等層面的考慮,在法治教育的實踐教學方面并沒有太大的支持比重。另外,在高職院校開展的各類第二課堂方面的活動中,大部分活動圍繞技能競賽方面以及類似十大歌手、運動會等綜合素質展示方面,而很少有專門的法治教育相關活動。而且在學生社團和相關組織中,也鮮有專門的法律相關社團,更很少有相關法律社團活動。因此,在整個學校學生法治教育開展過程中,除了教學以及學校例行的憲法宣傳日等活動以外,學校缺乏系統(tǒng)的法治教育系列活動,這讓法治教育無疑被邊緣化。
3 高職院校學生法治教育實施路徑
3.1 努力營造法治校園文化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高校思政教育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重視隱性教育。大學的校園文化是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中重要的因素。因此,要實現(xiàn)法治教育在校園久而自芳的效果,我們必須要把法治教育和校園文化相結合,在學校營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圍。新時代,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高職院校要加強校園文化的引導性作用,以校園為主要空間,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大一年級重視法治教育的啟蒙,大二年級重視法治校園的發(fā)展,大三年級重視法治教育的運用,在各種校園活動中,開展法治教育類系列活動,形成校園傳統(tǒng)活動文化,如辯論賽、法治征文等活動。另外,積極在校園中宣傳法治,如橫幅標語、廣播站等形式,讓學生們在校園法治文化中獲得浸潤,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在全校范圍內形成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圍。
3.2 開展好法治教育課堂教學
首先,重視法治理論課的教學。學生在高職三年學習期間,《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是他們的必修課,尤其是綜合類或者工科類院校,對該類課程重視程度并不理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并不高。因此,我認為,首先,學校和專任老師要重視該部分的內容,因為重視才能在講授課堂中用心。另外,要注重理論知識和法律案例的結合,通過案例深入淺出的帶學生們去了解法律知識,樹立起“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的法律意識,從而信仰法律。次外,高職院校應該在校園內優(yōu)化法治教育體系,要重視教師法律素養(yǎng)的提升,可以邀請專家進行教師法律知識專項培訓等,努力在全校范圍內形成一個完善的法治教育教學體系。當然,我們還要重視法治教育第二課堂的教學,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補充和延伸,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助推平臺,高職院??梢砸劳行@文化,積極開展“庭審進校園、”“模擬法庭”、“辯論賽”等活動,讓學生近距離接觸法律,參與法律,去切身感受法律的規(guī)范指引的作用,從而樹立起守法意識,提高學校法治教育的時效性。
3.3 重視校園法治教育信息化平臺
新時代是一個“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是一個集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一系列信息化數(shù)據(jù)大融合的時代。因此,作為新時代的高職院校,我們也應當應時而變,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因時制宜。我們要重視“微時代”的“微教育”作用,發(fā)揮互聯(lián)網(wǎng)在高校法治教育中的優(yōu)勢作用,不斷探索法治教育新模式。我們可以建立校園法治教育微信公眾號、校園法治論壇、微電影、微廣播等法治交流平臺,深入學生群體當中,在積極營造法治氛圍的同時,讓同學們接受他們所認為枯燥的法律知識學習,并將法治知識的吸收當作一種習慣,將數(shù)字化和網(wǎng)絡化運用到法治教育過程當中,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提升法治教育的親和力,讓同學們輕松學習,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到維護自身權利的相關知識,也讓同學們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法治的洗禮,樹立起對法律的信仰。
4 結語
青年正是一個公民人生成長過程中的“拔節(jié)孕穗期,”作為做青年工作的工作人員來講,我們要重視起青年工作,尤其是全面依法治國大背景下,我們要把法治教育融入青年工作當中,這也是高職院校順應時代發(fā)展的一重要建設內容。因此,我們要正視當今高職院校法治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從學校、教師、學生等多個層面進行分析,借鑒其他兄弟類院校優(yōu)秀法治教育經(jīng)驗,不斷完善學校法治教育的各項工作,在法治教育中開辟出自己的新天地,讓我們的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具有較高法律素養(yǎng)和應用技能的新時代人才。
作者簡介
劉小林(1989-),女,重慶云陽縣人,碩士,法學專業(yè),現(xiàn)任職于重慶青年職業(yè)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法律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