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子曾經這樣說過:“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庇纱丝梢?,在少年時期培養(yǎng)孩子各種良好的習慣是有其必要性的。就教育教學而言,《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也明確指出:“在小學,使學生學好數學,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除了理論知識的傳授之外,教師還應當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給予足夠的重視。本文我們將針對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行相應的探究。
關鍵詞:良好學習習慣;一年級;數學教學
經過相關調查我們發(fā)現,我國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們擁有不良學習習慣的現象比比皆是,如沒有自主學習習慣、沒有質疑反思習慣、無法認真聽課等等。因此,如何幫助學生們改正并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已經成為當前許多數學教師應當考慮的首要問題之一了。那么,究竟應當采取何種有效措施呢?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具體措施如下。
一、 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
孔子曾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币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學生對書本知識或教師所教授的內容有所疑問,相關教師不可扼殺此類現象的出現,反而應當利用這一機會,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學生通過提出疑惑,從而打開了思維的閘門。比如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中第四單元有趣的游戲——認識位置這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相關教師可以選擇一張簡化的地圖,比如該地圖內包括了小明家、小紅家、小芳家、小剛家、學校、醫(yī)院、寵物店、超市等建筑。學生們需要根據該地圖制作出一份位置關系表。比如小紅家在小明家的左邊,在學校的右邊,那么小明去學校時就應當向左邊直行等等。在完成了這一簡單圖表的制作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們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難度的提升,從而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比如老師提出新的問題:如果小紅現在搬家了,搬到了學校的左邊,那么小紅去小明家玩耍時,應當向左還是向右走呢?在不斷地提問與思考的過程中,學生們的質疑精神以及思考習慣都在得到不斷地提升。
二、 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眾所周知,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之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往往占據著較為重要的主體地位,對學生們進行半灌輸式的教學。因此,長此以往學生們逐漸形成了被動的學習態(tài)度,自主學習意識也越發(fā)的淡泊。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出現,在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相關教師就應當對此現象給予足夠的重視,幫助學生們充分認識到自身學習主體性的重要意義。而就學生自主學習習慣而言,其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 首先,學生們應當根據自己的意志對學習活動以及相應的任務進行合理的計劃與安排。我們以青島版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中第三單元走進花果山為例,這一單元的主要教學內容便是幫助學生們進行1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在授課之前,相關教師可將課堂中要講解的知識制作成一份文案,并且下發(fā)給學生。令其對此教案中所講知識進行相應的預習工作,比如思考“科技小組活動”中“天上有幾架飛機?”“如果這個時候又飛來了兩架飛機,那么現在一共有幾架呢?”這類問題,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得出相應的答案。利用這種類似于任務式教學的模式,學生們在自主預習的前提下,大致掌握了課堂教學中涉及的重點知識,將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二) 其次,在遵循學習計劃完成了相應任務的基礎之上,學生們還需要對學習過程與成果進行檢查與評價互動。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明確自身幫助者與監(jiān)督者的身份。我們以青島版小學數學教學中認識圖形這一課時的內容為例,學生們在完成了自主學習與教師的詳細講解之后,教師需要為其布置相應任務:比如對該課時知識點自主進行梳理。學生們通過自己的理解,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進行相應的整理,這一步驟的實施可幫助學生明確自身學習過程中存在的漏洞,并且及時地加以改正與補足。
(三) 最后,在經過了反思之后,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對自身學習活動計劃與執(zhí)行方式進行相應調節(jié),從而完善學習方式,進一步提高自主學習的有效性。比如在青島版小學數學一年級第七單元小小運動會——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在計算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系列的錯誤。教師應當要求其對此類錯題進行自主的整理。這主要是因為在對錯題集進行整理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以加深對錯誤題目的再理解與記憶,從而避免此類問題的重復出現。
三、 與人合作的學習習慣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相關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之外,培養(yǎng)學生與人合作的學習習慣也是必不可少的。眾所周知,當今時代是一個競爭與合作兼容的時代,無法與他人開展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將限制我們的發(fā)展。因此,在小學一年級這一初始階段,相關教師就應當加強對該習慣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方式比較呆板,課堂氛圍比較無趣,從而導致學生難以激發(fā)自身學習興趣。而在小組合作這種學習模式之下,學生可充分發(fā)揮自身學習主體性的作用。比如在青島版小學數學一年級第二單元媽媽的小幫手—-分類與比較這一課時的學習中,教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令學生們對事先準備好的學習用品進行相應的分類,并且以比賽的形式為奪得第一名的小組頒發(fā)小獎勵。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能夠充分運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團隊做出一些些小貢獻。這不僅有效地增添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還培養(yǎng)了學生們進行團隊合作的學習習慣,提升了其合作能力。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一年級這個教學的初期階段,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行培養(yǎng)是有其重要意義的,其為學生日后的學習或者是終身學習都奠定了穩(wěn)固的基礎,相關教師應當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陳衛(wèi)英.好習慣終身受益——小學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A].教育理論研究(第三輯)[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8:1.
[2]禤建新.低年級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和興趣的培養(yǎng)[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0):30.
[3]伍斌.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J].江西教育,2018(24):58.
[4]尤曉潔.淺談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J].中國校外教育,2018(17):31+63.
作者簡介:
陳靜,山東省棗莊市,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qū)壇山街道劉村張店聯(lián)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