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現實人道主義的三重維度:《神圣家族》思想解讀

      2018-05-24 17:14:22蔡玲
      江漢論壇 2018年4期
      關鍵詞:現實的人人道主義

      摘要:理解早期馬克思人道主義思想的關鍵不在于一味地肯定或否定,而在于具體探析青年馬克思人道主義思想不同維度的意涵。在《神圣家族》中,現實人道主義是馬克思的理論立場,是馬克思批判和分析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也是馬克思批判思辨唯心主義哲學立場的原則,還是馬克思勘察共產主義理論基地的依據。馬克思對現實人道主義的廣泛運用,秉承了費爾巴哈“現實的人”的一般原則,同時又超出了費爾巴哈哲學的范圍,豐富了現實人道主義的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越出了原有的人道主義哲學思維邏輯,走向了歷史唯物主義。

      關鍵詞:青年馬克思;《神圣家族》;人道主義;現實的人

      中圖分類號:A8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8)04-0029-04

      《神圣家族》是馬克思(包括恩格斯)針對布魯諾·鮑威爾及其同伙在《文學總匯報》上的論點進行批判的論戰(zhàn)性著作。馬克思在開篇表明,“現實人道主義在德國沒有比唯靈論或者說思辨唯心主義更危險的敵人了”①,明確了作為論戰(zhàn)立場的現實人道主義原則,并在文中將之具體運用于政治、經濟、社會維度的批判。通過馬克思的運用和改造,現實人道主義思想獲得了多重維度的意涵,得到了極大程度的豐富。解讀《神圣家族》中的人道主義思想,對我們深入地理解馬克思的人道主義思想乃至更加完整地把握馬克思思想的變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以現實人道主義為基礎對政治經濟學前提進行批判

      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有關政治經濟學的思考和理論觀點主要體現在第四章的“蒲魯東”一節(jié)中?!捌阳敄|”一節(jié)包含五個“賦予特征的翻譯”和五個“批判性的評注”,是馬克思針對埃德加爾·鮑威爾對蒲魯東《什么是財產》一書的譯文和評注所作的反駁,主要內容是圍繞政治經濟學的前提——私有制進行批判。有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有關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內容,只不過是過去兩年研究成果的總結和概括,相較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神圣家族》中的論述并沒有出現重大的理論進展②。實際上,馬克思對《手稿》的主要論點的進一步確證,是在蒲魯東提供的論據和思路的基礎上展開的新的思考。列寧認為,在這里“可以看出馬克思已經掌握了什么以及他如何轉到新的思想領域”③,可以說這是很恰當的概括。

      顯而易見,在基本觀點上,馬克思十分認同蒲魯東對私有制的否定。馬克思首先指出以往的政治經濟學的缺陷。他明確重申了《手稿》中的說法,即以往的政治經濟學建立在私有制這一前提和基礎之上,但是這一前提和基礎是沒有必然性的,是有待考察和說明的。馬克思論述道,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把私有制關系當作合乎人性的和合理的關系”,卻又不斷和私有制這一前提相矛盾;當意識到矛盾時,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家采取的方法是攻擊“個別形式中的私有制”,如工資、價值、商業(yè)等,但事實上維護“經濟關系上的合乎人性的外觀”;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家是“從嚴格的經濟意義上來把握這些關系”,但總是從“這些關系同人性顯然有區(qū)別的方面”去把握這些關系④。馬克思認為以往的政治經濟學總是陷在這個矛盾中不可自拔。接著,馬克思高度贊揚了蒲魯東的功績。馬克思強調,蒲魯東率先嚴肅地審視了政治經濟學的前提——私有制,認真地考察了私有制的實質問題,揭示出現實的私有制作為一種制度是與平等的理念相矛盾的,是不可能長久存在的。在馬克思看來,蒲魯東做到了自覺地把“經濟關系的合乎人性的外觀”與“經濟關系的違反人性的現實”⑤ 對立起來,從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出發(fā)釜底抽薪地批判政治經濟學。

      蒲魯東關于私有制和貧困之間關系的論述,直接推動了馬克思對私有制運動與無產階級之間必然聯系的思考。蒲魯東認為私有制造了無產階級的貧困,以致必然導致自身的滅亡,從法權理論的角度把私有制必然滅亡的根本原因界定為其自身內部存在的矛盾。與此不同,馬克思則是著重于私有制和無產階級二者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對立,在駁斥埃德加爾關于貧富問題的看法時,詳細闡述了私有制如何“在自己的經濟運動中自己把自己推向滅亡”⑥。在馬克思看來,埃德加爾把貧富看成一個整體,并且在這個整體之外探查其存在的前提,使批判高踞于這個整體之上,實質上是在抽象的想象中進行論述,根本無法觸及財產和貧窮的事實。馬克思進而論述道,私有制和無產階級的確是一個整體中對立的兩面,但是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宣布這一事實,而在于說明二者在對立中有著什么樣的地位和作為。私有制為了使自身得以存在,就必須保持它的對立面,即無產階級的存在;無產階級為了使自身得以消滅,就必須摧毀使它成為無產階級的對立面,即私有制的存在。而無產階級之所以要消滅自身,是因為無產階級體現了人的自我異化。當然,資產階級也同樣體現了人的自我異化,但是資產階級在其中“獲得人的生存的外觀”⑦,感受到的是被滿足;反觀無產階級,卻在這種異化中“喪失了合乎人性的外觀”⑧,感受到的是被毀滅。究根詰底,是因為無產階級的“人類本性”與否認這種“人類本性”的非人的生存現實相矛盾。因此,一旦無產階級意識到自己身上已經喪失了一切合乎人性的東西,同時由于直接存在的、無法避免的和無法抗拒的貧困現實的逼迫,就必然要求解放自己。由此可見,在整個對立運動中,私有制是由于“不以它為轉移的、不自覺的、同它的意志相違背的、為客觀事物的本性所制約的發(fā)展”⑨ 而趨向滅亡的。這些論述表明,馬克思此時所推論的私有制在自己的經濟運動中把自身推向滅亡的必然性,還不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意義上的客觀規(guī)律。也就是說,馬克思在對私有制和貧困的關系的思考中,還沒有能真正做到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論述私有制如何制造了貧困,以及如何把自己推向了滅亡。人性與非人性的對立仍是馬克思解釋經濟關系、推論私有制必然滅亡的主導思維邏輯。然而,也正因為馬克思的批判深入了社會經濟事實,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異化和真正的現實的人,即實現了人的本質的人的理解才不是沒有內容的、抽象的空話。他一再強調,工人們所感受到的財產、資本、雇傭勞動等都是“工人自我異化的十分實際、十分具體的產物”⑩,并不是想象中的幻影,因此“必須用實際的和具體的方式來消滅它們”{11},也就必須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這顯然已經超出了《手稿》中廣泛運用的抽象人性支配歷史發(fā)展的理論邏輯。概言之,圍繞私有制和貧困關系問題進行論證進一步拓寬了馬克思的思路,而提供這一思路的蒲魯東獲得了馬克思的積極評價。除此而外,馬克思并沒有完全認同蒲魯東。馬克思指出蒲魯東的批判不夠深刻,原因在于蒲魯東“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還受著政治經濟學的前提的支配”{12},沒有做到從哲學的高度進行批判,而這里所指的哲學的高度就是現實人道主義的哲學立場。

      二、以現實人道主義為原則對思辨唯心主義哲學進行清算

      馬克思(包括恩格斯)在《神圣家族》的序言中清楚地表達了他們所擬定的任務,即批判德國的思辨唯心主義哲學。因此,在這部論戰(zhàn)性的著作中,哲學批判是最主要的內容。在起底整個德國思辨唯心主義哲學的過程中,馬克思不僅揭露了黑格爾思辨哲學的一般秘密,還著重批判了代表德國思辨哲學全部讕言之頂點的鮑威爾的自我意識哲學。這是處于思想轉變時期的馬克思對其以往的自我意識哲學立場的一次徹底清算,而馬克思據以撬動整座思辨唯心主義哲學大廈的基點,就是費爾巴哈的現實人道主義原則。

      馬克思對黑格爾思辨哲學的批判是從揭露其方法論的一般原則開始的。在“思辨結構的秘密”這一節(jié)中,馬克思以果實為例,詳細分析了思辨哲學家是如何在抽象的思維中由一般觀念的果實“創(chuàng)造”出現實的果實的過程,由此揭示這種思辨哲學方法總的基本特征,也就是“把實體了解為主體,了解為內部的過程,了解為絕對的人格”{13}。黑格爾尤其擅長“利用感性直觀和表象從一實物推移到另一實物時所經歷的過程,說成想象的理智本質本身即絕對主體本身所完成的過程”,并且善于“在思辨的敘述中作出把握住事物本身的、真實的敘述”,從而讓人混淆和顛倒了思辨的發(fā)展和現實的發(fā)展{14}。在歷史觀領域,“思辨的創(chuàng)世說”就是這么誕生的。黑格爾首先以人的主觀精神代替人,再以與人分離的、抽象化了的自我意識代替人的主觀精神,爾后再把這種神秘的自我意識獨立化為普遍的本質——“絕對精神”。如此,“絕對精神”就完全合乎邏輯地代替了紛繁復雜的全部人類現實。黑格爾成功地把世界頭足倒置,從此一切界限都可以在頭腦中得到消除,而全部人類世界的感性的、現實的事物只是表征了自我意識的界限,是需要被克服的,是不重要的。在了解了思辨哲學的一般方法之后,馬克思剖析了黑格爾哲學體系中的要素并具體分析了其中的結構。馬克思認為,黑格爾哲學體系包含三個要素:其一是斯賓諾莎的“實體”,這實質上是“形而上學地改了裝的、脫離人的自然”;其二是費希特的“自我意識”,這根本上是“形而上學地改了裝的、脫離自然的精神”;其三是“絕對精神”,事實上是斯賓諾莎的“實體”和費希特的“自我意識”這兩個因素的矛盾統(tǒng)一,因而本質上就是經過形而上學改裝的這兩種因素的結合,也就是“現實的人和現實的人類”{15}。那么,像鮑威爾和斯特勞斯那樣,只是抓住了費希特的“自我意識”或者斯賓諾莎的“實體”這兩個因素之中的一個,都還是在黑格爾的體系內打轉,無法徹底突破黑格爾哲學的體系和完成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費爾巴哈則不同,費爾巴哈做到了“從黑格爾的觀點出發(fā)而結束和批判了黑格爾的哲學”{16}。他巧妙地擬定了一個批判黑格爾思辨哲學以及一切形而上學的基本點——“以自然為基礎的現實的人”,以“以自然為基礎的現實的人”替代了黑格爾的形而上學的“絕對精神”,從而完成了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可以肯定的是,對決心與自我意識哲學決裂的馬克思來說,費爾巴哈所提供的理論原則的確是批判思辨哲學的有力武器。從黑格爾哲學的結構中可以看到,如果剝掉思辨哲學的形而上學偽裝,黑格爾哲學的奧秘無非就在于自然與精神的統(tǒng)一,即現實的人和現實的人類。費爾巴哈以“現實的人”為一般原則,無疑尋獲了批判黑格爾哲學的“阿基米德點”。費爾巴哈“現實的人”的內涵包括:其一,現實的人是自然的、感性的存在;其二,現實的人是對象性的存在;其三,現實的人是思維和存在的完整的統(tǒng)一。作為思維和存在相統(tǒng)一的“現實的人”,一方面挑戰(zhàn)了自笛卡爾以來的一切形而上學的立足之點,即割裂思維和存在、執(zhí)著于純粹思維的“自我意識”;另一方面揭示了諸如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這樣一種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的形而上學偽裝。盡管此時,馬克思還沒有自覺意識到費爾巴哈的“現實的人”的原則的感性直觀的性質,沒有覺察到其中的理論缺陷。但是這并不妨礙費爾巴哈的“現實的人”的理論原則為馬克思此時全面清算思辨唯心主義哲學帶來巨大推動力。

      在揭開了黑格爾哲學的秘密以及接納了費爾巴哈的“現實的人”的一般原則之后,對鮑威爾自我意識哲學的批判就是水到渠成的了。馬克思毫不客氣地指出,鮑威爾的批判并沒有如他自己所以為的那樣完成了對黑格爾哲學體系的批判,相反,從一定意義上講,鮑威爾不自知不自覺地完成了黑格爾哲學的體系。具體而言,鮑威爾是片面地且徹底地發(fā)展了黑格爾哲學中的費希特的“自我意識”這一要素。鮑威爾不僅以費希特的“自我意識”為出發(fā)點,還認為正是斯賓諾莎的“實體”的滲入才導致了自我意識受到歪曲,并以此為理由批判黑格爾哲學。所以說,鮑威爾不僅沒有超出黑格爾哲學的范圍,還走上了把自我意識推向極致的道路。馬克思分析道,首先,鮑威爾運用思辨哲學的一般方法把作為實體的、作為人的屬性的自我意識提升為抽象的、作為獨立主體的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本質上就是脫離了人的自然存在的理念,“自我意識是人化了的理念,因而它是無限的”{17}。因此,人的一切屬性就變成了“無限的自我意識”的屬性。據此,鮑威爾斷然判定,“一切事物都起源于無限的自我意識并在其中找到解釋,即找到本身存在的根據”{18}。鮑威爾的運思與黑格爾的思辨可謂如出一轍,不同的是,鮑威爾用“無限的自我意識”代替了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不僅如此,鮑威爾更進一步在歷史理論中描繪了一幅荒謬絕倫的漫畫。在黑格爾那里,群眾即實體是“絕對精神”所需要的材料,雖然是以抽象的形式出現。同時,“絕對精神”的運動是事后才出現在現實的哲學家的思辨意識中的,也就是說,哲學家們是以回顧的方式了解已經自主完成了的“絕對精神”的真正的運動的。與此不同,鮑威爾的“無限的自我意識”是拒斥實體、群眾的。更有甚者,鮑威爾直接宣稱哲學家的批判活動就是正在運動著的“無限的自我意識”,而這一部分哲學家就是杰出的他自己及他的同伙。這無異于說,鮑威爾及其同伙正在扮演著“無限的自我意識”的角色,而他們的批判活動正在創(chuàng)造和實現著歷史。這就是鮑威爾把“無限的自我意識”推向極致,從而走向極端主觀唯心主義的過程。在這樣的歷史觀的指導下,精神和實體、批判和群眾的對立就成為鮑威爾批判理論的總的原則,也就是《文學總匯報》的總的思想綱領。從這個綱領出發(fā),鮑威爾把批判群眾作為主要任務,不僅攻擊群眾的政治運動實踐,還攻擊為群眾運動提供思想支持的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已經洞悉了鮑威爾自我意識哲學的全部秘密,在此基礎上,針對鮑威爾對革命、共產主義和唯物主義所作的攻擊都給予了有力的反駁。

      三、以現實人道主義為依據對共產主義理論基礎進行勘察

      鮑威爾執(zhí)著于在一切領域貫徹精神和實體、批判和群眾絕對對立的原則,樂于將群眾激進政治運動、唯物主義以及社會主義作為批判的靶子。為了在思想上正本清源,馬克思從事實和理論層面反駁了鮑威爾對法國大革命和法國啟蒙思想的議論,并且開始自覺地清理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關系,廓清了共產主義實踐的理論基地。

      在確認了精神、批判的無上地位之后,鮑威爾以法國大革命和法國唯物主義為例進行了評價。在他看來,法國大革命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的理論仍然是“被群眾所褻瀆的批判或被物質所褻瀆的精神”{19}。也就是說,作為法國大革命思想基礎的啟蒙思想,尤其是法國唯物主義思想的缺陷在于受實體的制約,在于寄希望于群眾,因而仍然是不夠“純粹”的。鮑威爾對法國唯物主義的歪曲,集中體現在以下兩點:其一,鮑威爾認為,法國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來源于斯賓諾莎的實體觀念,法國唯物主義在哲學體系上屬于斯賓諾莎學派;其二,鮑威爾認為,法國的唯物主義者沒有認識到實體必須過渡為自我意識,因為他們沒有領悟到真正的和現實的宇宙運動是“作為獨立于物質和擺脫了物質即獨立于現實和擺脫了現實的、自我意識的觀念運動”{20},因而不能察覺到唯物主義的真理恰恰在于其對立面、即至高無上的自我意識。馬克思認為鮑威爾的第一個說法是沒有道理的,鮑威爾既不了解法國唯物主義的歷史,也不理解斯賓諾莎的實體觀,這個說法只不過是因為鮑威爾到黑格爾的哲學史論述中拾撿牙慧卻又沒有真正領會黑格爾原意的結果。而鮑威爾的第二個說法則充分暴露了他對唯物主義進行思辨地改造的哲學意圖。同理,鮑威爾對需要廣泛發(fā)動群眾的社會主義運動持更加蔑視的態(tài)度,認為社會主義僅僅是一個如何“組織群眾”的問題,社會主義思想不過是一種沉溺于組織“非批判的群眾”的幻想,因而必然會滅亡。

      盡管馬克思已經指出了鮑威爾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但是馬克思也意識到,要徹底地反駁鮑威爾就必須對唯物主義思想的歷史進行一番考察,言明唯物主義的理論要求,以及明確唯物主義思想革命與共產主義實踐之間的內在關聯。馬克思指出,與鮑威爾所宣揚的“批判”創(chuàng)造歷史的情況不同,在實際的歷史演變中,法國唯物主義哲學的發(fā)展恰恰是和世俗的群眾的歷史結合在一起的。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是與當時的政治制度、宗教神學、17世紀的形而上學進行公開斗爭的哲學,是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而馬克思更想剖析的問題是,法國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學說是如何內在關聯的。因此,馬克思梳理了法國唯物主義發(fā)展的歷史。馬克思指出,法國唯物主義分為兩派,其中一派起源自笛卡爾,是機械唯物主義,主要促進了法國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另外一派起源自洛克,直接導向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起源于洛克這一派的法國唯物主義的主要觀點和主張體現如下:洛克在《論人類理性的起源》中論證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基本原則,即知識和觀念起源于感性世界,說明了“哲學要是不同于健全人的感覺和以這種感覺為依據的理智,是不可能存在的”{21},從而確立了英國感覺論唯物主義的邏輯起點;受教于洛克的孔狄亞克不僅以洛克的感覺論反對笛卡爾和斯賓諾莎等人的形而上學體系,還發(fā)展了洛克的觀點,證明了感覺是經驗和習慣的來源,因而人的發(fā)展是由教育和外部環(huán)境決定的;愛爾維修從洛克的學說出發(fā),將唯物主義運用于社會生活,認為道德的基礎是感覺和欲望、是合理的享樂和個人利益,認為人類智力是天然平等的、理性的進步和工業(yè)的進步是一致的、人類天性是善良的以及教育是萬能的。馬克思繼而論述道,這一派法國唯物主義的確是共產主義的理論前提,原因在于:其一,既然感性世界及其中的經驗是人的知識、感覺等的來源,那么人就應該以“真正合乎人性”為原則來安排周圍的世界;其二,既然正當的利益是人類道德的基礎,那么私人利益應該符合全人類的利益;其三,既然唯物主義認為人只有擁有表現自身的真正個性的積極力量才能實現自由,那么每個人都應該擁有顯露自身生命力的社會活動場所;其四,既然人的性格是環(huán)境使然,那么就必須使環(huán)境合乎人性;其五,既然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施展自己的天性,那么判斷人的天性的準繩就應該是整個社會的力量而不是單個個人的力量{22}。也就是說,起源于洛克的法國唯物主義的學說與共產主義的內在要求具有相當程度的契合。事實上,不僅如傅立葉、歐文等稍早期社會主義者,而且像德薩米、蓋伊等較有科學根據的法國共產主義者都是從這些學說出發(fā)的。同時,馬克思認為,在19世紀的德國,費爾巴哈對黑格爾思辨形而上學乃至一切形而上學的批判,其理論貢獻與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所產生的作用可以相互媲美,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也成為了共產主義的理論基礎。馬克思總結道,“費爾巴哈在理論方面體現了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而法國和英國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則在實踐方面體現了這種唯物主義”{23}。至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這種唯物主義”就是被馬克思明確了的,不是機械的、漠視人的唯物主義,而是“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24}。

      表面上看,馬克思之所以對唯物主義的歷史進行梳理,對共產主義的理論基礎進行辨析,是因為論敵的引導,是反駁論敵的需要。但是,馬克思之所以能自覺地意識到并成功打通了這一理論關節(jié)點,一方面是因為馬克思對啟蒙思想有正確的認識。馬克思明確區(qū)分了政治解放和真正的人的解放,因而清楚地看到了啟蒙思想的功績和局限,尤其注意到了超出啟蒙思想范圍的唯物主義和法國革命所產生的“新世界秩序的思想”,即共產主義思想之間的關聯;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受到了他此時所秉持的現實人道主義立場的導引。馬克思對從人的感覺出發(fā)的唯物主義的青睞,對唯物主義與共產主義內在關聯之所在的判斷,都是從現實人道主義的原則出發(fā)的。同時不難看出,也正是因為現實人道主義立場的遮蔽,馬克思此時對唯物主義的理解還不能達到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唯物主義的精辟總結的高度。然而,通過這一段梳理,馬克思對唯物主義的理解和認識必然更加全面和清晰了,為下一步批判費爾巴哈的帶有原則性局限的唯物主義以及以往一切唯物主義打下了基礎。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以“現實的人”的一般原則為前提接受了費爾巴哈的現實人道主義立場,并且站在與費爾巴哈同樣的理論高度對思辨唯心主義哲學進行了批判。與此同時,由于理論視野和關注領域的差別,馬克思的現實人道主義思想顯示出了與費爾巴哈思想不同的特征。經過對非人性的私有制的抨擊,對思辨唯心主義思維方式的清算,對共產主義理論基礎的勘定,馬克思的現實人道主義在不同維度具體化、豐富化了。雖然《神圣家族》中馬克思的現實人道主義與費爾巴哈的現實人道主義還不具有原則高度的區(qū)別,但是經過這一趟思想巡禮,人的現實性的自然維度之外的政治經濟活動維度的內涵和意義已經不斷浮現出來,成為潛在的思想線索,助推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及之后,順利完成對“現實的人”的概念的改造。

      注釋:

      ①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3頁。

      ② 參見 [德]瓦·圖赫舍雷爾:《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馬經青譯,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6—177頁。

      ③ 《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頁。

      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9—40、40、44、44、45、44、66、66、52、75、75—76、177、177、176、176、172、179、165、166—167、160、160頁。

      作者簡介:蔡玲,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漢,430072。

      猜你喜歡
      現實的人人道主義
      論陶德麟先生的人道主義思想與人道情懷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人道主義思想
      救援無國界,志愿發(fā)揚人道主義精神
      現代蘇州(2019年18期)2019-10-15 08:49:46
      跟蹤導練(一)5
      《子夜》的方法論分析
      青春歲月(2017年5期)2017-04-20 16:47:12
      關于青年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思考
      現代交際(2016年14期)2016-08-15 15:02:42
      極度生存狀態(tài)下的人道主義
      唐山文學(2016年11期)2016-03-20 15:26:04
      歷史唯物主義通過“人”走向現實深處
      江漢論壇(2015年2期)2015-11-05 04:34:22
      青年馬克思對人的認識的轉變
      世紀橋(2015年6期)2015-07-06 23:48:01
      “現實的人”與“現實的個人”的關系辨析
      江津市| 耒阳市| 礼泉县| 电白县| 扎赉特旗| 凤台县| 富川| 若羌县| 渑池县| 葫芦岛市| 上林县| 苗栗市| 雷州市| 吉安县| 弥勒县| 双牌县| 武鸣县| 文山县| 新泰市| 当阳市| 营山县| 大邑县| 汉寿县| 上栗县| 海林市| 临城县| 巩留县| 安义县| 于都县| 阿巴嘎旗| 思茅市| 正镶白旗| 商丘市| 绥阳县| 南平市| 城步| 琼中| 来凤县| 枣阳市| 鸡泽县| 兴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