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市高新區(qū)實驗初級中學 張曉蔚
在教學的過程中,復習課是必不可少的一類課型,上好復習課,能高效地幫助學生對前一階段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鞏固與提升.復習課的授課方式因?qū)W生而異、因教師而異,有理論知識梳理型、試卷鞏固型、題組復習型、串題例析型等,能效也是各有千秋.近日,應學校教研組要求,某教師開設了一節(jié)“二次函數(shù)的圖像與性質(zhì)”的中考一輪數(shù)學復習課,聽完以后,本人感慨很多,受到了許多啟發(fā).現(xiàn)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流程及自己對中考數(shù)學復習課的些許思考寫出來,與同行分享.
(1)(蘇科版九下P20習題6(1)改編)拋物線y=2(x+2)2+1的對稱軸方程是_________.
(2)(蘇科版九下P13練習第1題改編)拋物線y=-3x2、
①圖像開口向上 ②對稱軸是y軸 ③圖像都有最高點 ④y隨x的增大而增大
(3)(蘇科版九下P20第9題改編)把拋物線y=-x2先向左平移4個單位,再向上平移9個單位后,所得函數(shù)的表達式是_________.
(4)(蘇科版九下P24觀察與思考改編)小明畫了一
圖2
圖1
(5)(蘇科版九下P26讀一讀)如圖2,根據(jù)二次函數(shù)y=x2-4x+3的圖像,可知一元二次不等式x2-4x+3<0的解是_________.
教學流程:教師讓學生在2分鐘的時間內(nèi)獨立完成以上5題,看誰做得既快準確率又高,然后請兩位學習水平中等的學生板演自己的答案,又請了一位成績較好的學生去批改這兩位學生的板演,接著教師對學生板演中存在的問題及需要注意的地方加以強調(diào).
效果分析:這組教材中的改編題,涵蓋了初中二次函數(shù)部分絕大多數(shù)重要的知識點,老師在選題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題目取材于教材中的基本問題,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對原題的呈現(xiàn)形式做了不同程度的變式,且注意到了知識的廣度,這樣一來,學生對二次函數(shù)的圖像與性質(zhì)這部分知識,會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二次函數(shù)包含了哪些方面的知識點?主要考查的問題有哪些?哪部分知識點我還沒有完全搞清楚?此外,教師對學生的限時訓練非常有必要,畢竟考試就是限時的,學生會不由自主地感覺到緊張的氣氛,暗示自己一定要在2分鐘之內(nèi)完成,從上課一開始就把學生的神經(jīng)繃緊了,這會提高學生的解題正確率.
例題: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求過A(-2,0)、B(6,0)、C(0,3)三點的拋物線的表達式.
教學流程:教師先讓學生思考了1分鐘本題的解法,然后在3分鐘之內(nèi)快速獨立完成解答,請了三位學生將自己的解題過程板演在黑板上,這其中一位學生采用了設交點式“y=a(x+2)(x-6)(a≠0)”,另外兩位學生均采用了設一般式“y=ax2+bx+c(a≠0)”的方式來解,教師在分析并肯定了三位學生的解答后,提出問題“本題可否采用設拋物線的頂點式來解呢”,活躍了課堂氣氛,引發(fā)了學生之間的積極討論,果不其然,一位學生提出“可根據(jù)拋物線與x軸的兩個交點A(-2,0)、B(6,0)及拋物線的對稱性,先確定此拋物線的對稱軸為直線x=2,然后設頂點式y(tǒng)=a(x-2)2+k(a≠0)來解”.在學生對以上三種解法再熟悉之后,教師讓學生對這三種解法進行點評,并分析這三種解法在何種已知條件下優(yōu)先選用,由此小結(jié)了用待定系數(shù)法求二次函數(shù)表達式的三種基本途徑.
效果分析:本題旨在讓學生掌握用待定系數(shù)法求二次函數(shù)表達式的三種基本途徑:一般式法、交點式法、頂點式法.教師通過讓學生參與板演解題過程,讓學生對解題過程與采用的方法加以點評,并由學生小結(jié)了用待定系數(shù)法求二次函數(shù)表達式的三種基本途徑.整個過程中,學生全程參與,討論積極,體現(xiàn)了新課程改革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理念,不但增加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課堂合作,而且增強了學生的課堂自信心,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展示了學生的學習風采.
(1)例題中拋物線的對稱軸方程是________,頂點坐標是________,函數(shù)有最____值為____,當x>____時,y隨x的增大而減小.
(2)作出例題中所求拋物線的簡圖;
(4)將例題中拋物線先向左平移2個單位,再向下平移4個單位,則所得新函數(shù)的表達式為________.
(5)若例題中拋物線上兩點A(x1,y1)、B(x2,y2)的橫坐標滿足x1>x2>2,則y1、y2的大小關(guān)系為________.
(6)若例題中拋物線過點A(-1,y1)、B(,y2)、C(3),則y1、y2、y3的大小關(guān)系為________.
教學流程:教師先讓學生自己在座位上獨立思考、解答各個小題,大概5分鐘之后,教師允許每小組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討論,然后每個小組各派一名學生代表將各題的答案板演到黑板上,老師進行批改與訂正后,對容易出錯的地方做了著重記號.
效果分析:這組題目的出現(xiàn),讓我眼前煥然一新,教師沒有重新選擇題干,而是在例題的基礎之上進行追問,這不僅減少了學生閱讀新題目所浪費的時間,而且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斷層感,將學生的思維緊緊扣牢在例題的整個情境中.各小題之間層層推進,都在前一小題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難度上稍有提升,吸引學生的思維邁向更高的層次.另外,這組小題也正好照應了上課一開始的“回歸教材,拾起記憶”中的問題,讓學生頭腦中擰成一股中心線,始終圍繞這幾類問題展開、強化,學生的記憶會在這個過程中得以升華.
問題:若線段DE在x軸上,且DE=,以DE為邊作等邊三角形DEF,使點F落在例題中拋物線y軸右側(cè)的圖像上,則點F的坐標為________.
教學流程:教師還是先請學生獨立思考,而后小組內(nèi)交流、討論,教師問“:線段DE的長度不變,也就預示著所作的等邊三角形DEF的形狀是不變的,相當于等邊三角形DEF在x軸上滑動,那么這個滑動的過程中,△DEF中不變的量有哪些”,有學生提到了“△DEF中點F到x軸的距離始終保持不變”,教師精準地捕捉到這個聲音,趁勢追問“:也就是我們可以求出點F到x軸的距離,是多少”,學生求出點F到x軸的距離為3,教師繼續(xù)追問:“當點F落在拋物線的圖像上時,點F的縱坐標是多少?”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3”,中了教師語調(diào)的圈套,教師默默地在黑板上畫出了△DEF中點F在x軸下方的情形,學生恍然大悟.
效果分析:教師通過一連串的問題,將學生一步步帶入問題的情境中來,分析問題的關(guān)鍵點,動中取靜,順勢以學生常犯的片面性錯誤為教學抓手,提醒學生以后在解題時,尤其是解決動點、動線段、動直線、動圓等問題時需要特別注意,防止漏解.解題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了數(shù)學中的數(shù)形結(jié)合思想、分類討論思想,讓學生從更高的層面融會貫通,真正地有所提高、有所進步.
文中這節(jié)數(shù)學中考復習課,首先,教師在課堂的組織上是非常成功的,課堂中,學生的參與度非常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方式多樣,有獨立思考、解答,有黑板板演,有小組間的交流與討論,有學生的點評與小結(jié),學生與老師的互動頻繁,整個課堂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非常棒的學習空間,被濃厚的數(shù)學學習氣氛所籠罩,這對學生的思維拓展有莫大的幫助.
其次,教師在題目的選取上,緊緊圍繞教材,適當變形,改變問題的設問方式,問題所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卻又不乏課堂的中心主線,整節(jié)課的閃光之處還在于教師對例題的精心處理,巧妙構(gòu)思,不是簡單的就題講題,題目的簡單羅列,而是通過對一個例題不斷深入的追問,層層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領(lǐng)學生不斷去思考、去探究,這種數(shù)學問題的處理方式對學生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掌握,對學生數(shù)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有著獨特的能效.
中考數(shù)學復習課,主要是為學生梳理初中階段已學的數(shù)學知識,將所學的各部分內(nèi)容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構(gòu)建各部分內(nèi)容的知識框架體系,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初中數(shù)學知識點,提升學生學習初中數(shù)學時所站的高度.數(shù)學復習課好上,但是上好“中考數(shù)學復習課”不容易.平時身邊許多同仁就是簡單地就資料講資料、就題目講題目、就試卷講試卷,自己對資料中的內(nèi)容懶得思考,只要不錯就行,對資料中的題目不加以整合,上課變成了眾多題目的簡單堆積,對資料中有歧義,甚至有問題的題目不加以修改、篩選,這樣就會導致數(shù)學復習課死氣沉沉,課堂上沒有任何的閃光點,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這樣的數(shù)學課堂失去興趣,失去信心,教師自己也會感覺到數(shù)學課的枯燥無味,甚至對上中考數(shù)學復習課產(chǎn)生了一種莫名的恐懼感,所以,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上,我們還是應該多思考如何組織課堂教學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何精心選取課堂展示的例題,如何讓我們的數(shù)學復習課變得越來越精彩,如何讓我們的學生越來越愛學數(shù)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