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旗
摘 要: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尤其是近幾年來,中國的科技水平不斷提升,逐步進入了信息時代,教育致力于綜合技能的培養(yǎng),特別是對于高校的大學生。但是,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進入崗位后不能很好地運用知識去解決職場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而且由于在校所積累的實踐經歷不足,大部分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弱,也容易導致就業(yè)難。下面,就對這一困境與現象做出了具體的分析,并提出如何更好地培養(yǎng)在校大學生漢語言能力,以便在就業(yè)中發(fā)揮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yè);漢語言能力;影響;作用
引言
近些年來,高校生畢業(yè)后就業(yè)狀況始終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但是從實際來看,并非想象那么樂觀。比如,很多大學生在臨近畢業(yè)的前幾個月都會找工作,跑各種招聘會等。卻不能遇到讓自己滿意的崗位,這與他們在面試的時候沒法很自然地介紹自己、表達遲鈍抓不住重點有很大的關系。作為中國人,我們都知道漢語言文學的重要性,不僅是母語,同時也關系著生活的各方面。其中的文字表述以及運用能力是在展開社會實踐行為的基礎,也是當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點,對學生未來就業(yè)有非常好的影響。
一、 影響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因素
當前,隨著教育的改革,各高校也都將注意力放在了培養(yǎng)更多綜合人才方面,因此關注知識與技能在就業(yè)中的有效作用也就成為了重點。然而,盡管各大高校為了強化在校生的綜合能力與語言表達水平均設立了《大學語文》《演講與口才》等學科,但實際上還存在很大的差距,他們在具體運用方面還是相當的欠缺,下面就對形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做了詳細的分析。
(一) 課程有關資源十分匱乏
高校開展語言能力的相關課程是教學的主要方式,可以說也是培養(yǎng)學生實際表達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但是以目前的情況來說,這都只是“紙上談兵”,絕大多數的普通高校都更加注重理論知識,并未設立相關的實踐內容,準確地講是沒有將其作為主修?!豆娧菡f》《社交禮儀》等科目,通常是零散分布在各個高校的選讀課里面。要知道,真正改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必須從思想上提高重視程度,才能落實到具體的行動。
(二) 高校未將在校生語言技能培養(yǎng)歸入教學計劃中
在實際行動的過程,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比如,很多學校并沒有依據自身的特點,對教師、課程時間做出合理的安排,缺乏實用性。特別是對于即將畢業(yè)的學生來說,如果他們接受的都是千篇一律的訓練,而且與之前每屆或者其他學校沒有區(qū)別,根本不適用于自身,只會適得其反,導致實際的能力沒有得到真正的提升。所以,高校必須將培養(yǎng)在校生語言技能的想法列入教學計劃,并且逐步落實,針對大學四年每個階段不同的學生制定合理的方案。
(三) 教學方式單調枯燥,對在校生缺少吸引力
由于長期受舊的教學模式影響,從學生接觸到課堂那一刻起,教師都是作為核心,他們講述知識,學生都是負責聽取并且記憶。不管是在原來“黑板+粉筆”的組合,還是現在的“課件+鼠標”。因為,盡管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我們的教學手段在提升,但是從目前來看本質并沒有得到改變。尤其是到了大學階段,我們是應該培養(yǎng)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 高校生語言技能培養(yǎng)缺少對應考核評價系統(tǒng)
高等院校對于怎樣衡量語言表達與運用水平并未設立統(tǒng)一的考試標準,所以,使得學生在這方面的技能顯得十分薄弱也是自然結果。此外,由于實際的培訓不夠,真正的技能也是非常薄弱的,這就會導致在進入崗位之后無法適應。
二、 提高大學生就業(yè)中漢語言能力的措施
首先,就是要改革現有的教育招生機制。無論是什么專業(yè),都要考慮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在課程培訓上也不能只關注漢語言文學的學生。從體制上注重對模式的改革,推廣討論和啟發(fā)式的教學,要培養(yǎng)他們敢于同教師交流的習慣與能力,為今后的就業(yè)做好準備。
其次,在大學生漢語言能力培養(yǎng)中,要為他們提供更多與社會接觸的機會。結合本人的經驗,建議將時間課程設置貫穿到整個高校學習階段,同時在大三就可以讓一些有意愿的學生參與實踐活動,這樣有利于他們更早地接觸到社會,積累經驗。這樣,就能夠與那些缺少這方面鍛煉的人拉開差距,在就業(yè)中獲得優(yōu)勢與更多的機會。
第三,建立對高校大學生漢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考核機制。針對目前主要以筆試成績?yōu)橹鞯哪J?,我建議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不但要將理論的考核作為標準,同時還應該設定口語表達的測試,此外有條件的仍可以把課外實習的表現作為評定的內容之一。以此來提高大學生對漢語言能力的重視程度,這樣才有助于后期的就業(yè)。在大學生教育中,我們必須將漢語言實際表述以及運用的能力滲透到各學科中,并且提醒他們明確其重要性,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致。
第四,可以在大學教學中設置關于大學語文類似的課程,因為理論的學習可以說是最基礎的,為今后的就業(yè)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在目前的高校中,構建有效的語言文字能力教學體系,是解決目前大學生缺乏實際水準和就業(yè)難的主要手段。具體來說,就是強化文字的訓練,突出實踐的課程,并且適當地融入文化的傳承,提高當前高校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這樣,也滿足我們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
第五,大學生語言能力的深淺,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就業(yè)難度,因此應該提高學生的漢語言能力,將此作為教學中的重點,培養(yǎng)大學生在漢語言上的能力,訓練學生對詞句的運用以及對文章的寫作和口頭表述能力,發(fā)揮學生在漢語言文學中的審美功用,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學生的漢語言文化素養(yǎng)。
第六,應該盡快制定相應的語言文字能力評價標準。作為高校的領導,必須將這個觀念貫徹到實際,需要讓每個學科的老師都明白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以及運用能力的重要性。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更好地分析他們的特點,并且做出全面的了解,制定科學的測評體系。從而才可以將培養(yǎng)人才作為系統(tǒng)的工程。針對大學生就業(yè)問題,我們應當明白提高他們與人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就應該加強文字表述的培養(yǎng)。這樣不但能夠有利于在畢業(yè)時候找工作,在與其他人交流的同時還可以學到很多有益的品質,比如堅定、果敢等。當他們遇就業(yè)困難的時候,就會不懼競爭壓力,將自己最好的東西都展示出來。endprint
第七,強化實踐訓練,促進高校文化活動多樣化。首先,我們要明白,思想上的重視是基礎,而且這只是第一步。要想真正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需要在實踐中訓練。因此,高等院校應當圍繞人才培養(yǎng)這一根本目的,并且針對目前社會的需求,對就業(yè)形勢作出適當的分析,結合學生的特點,將語言的培訓作為主要內容,逐步地展開各類課堂的活動。同時,應該為他們提供優(yōu)良的氛圍與環(huán)境,組建多層次、領域的訓練。此外,還可以利用主體社團來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做到將課堂教學和實踐的活動相融合。例如,組織開展各種征文大賽,這樣不但能夠讓高校的學生通過文筆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思想,同時在這樣的方式下得獎還能激發(fā)他們的信心,就算只是參與也可以成為寶貴的經驗與記憶;此外,還可展開例如“演說大賽”等活動,激發(fā)學生對語言的興致與激情。通過長時間的語言積淀,來提高他們的綜合運用能力。而且,各個院系還可依據自己專業(yè)的特色,并且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展開相關技能比賽,這樣能夠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和效果。例如,文學院可展開古典詩歌吟誦比賽、政法學院可展開法庭辯論比賽等。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高校的漢語言文學教育的眾多優(yōu)秀文學作品,其體現的不僅僅是作品的語言之美、藝術之美,更多的為人們展現了作品背后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境界。比如《愛蓮說》中著重描繪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的品格,其實就為人們展示出了人生基本素質和修養(yǎng)的重要性,那就是應該堅守自己的信念和情操,輕易不可動搖。大凡此類的漢語言文學作品在高校教育教學中還有很多,其根本的訴求就是培養(yǎng)大學生們優(yōu)秀的個人品格與思想素質。對此,我們可以看到,高校漢語言文學的教育,在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是明顯而重大的。這種作用,雖然不具備劇烈的顯性力量,但是其蘊含的思想滲透能力和潛移默化的感悟能力,卻是不容忽視的。
結束語
優(yōu)良的語言表達能力實際上是當代精英所必須具備的基礎素養(yǎng)。精準掌握這門技能,并很好地使用這門技能是 高校生才能、素養(yǎng)的具體展現,同時也是求職應聘就業(yè)中得到理想職位的關鍵秘訣。
參考文獻:
[1] 黃鈴.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大學生就業(yè)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安徽文學月刊,2016(12):139-140.
[2] 王蓓.淺析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就業(yè)教育創(chuàng)新[J].商場現代化,2012(21):254.
[3] 王平.淺談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就業(yè)教育創(chuàng)新[J].教育,2016(2):000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