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杰
(中共伊犁州委黨校 新疆 伊寧 835000)
新疆工作總目標視域下的“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研究與反思
陳彥杰
(中共伊犁州委黨校 新疆 伊寧 835000)
“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在新疆開展已近一年。這一活動的正面成效逐漸呈現(xiàn)出來。在這一前提下,從“新疆工作總目標”這一基本立場出發(fā),全面審視“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本身,分析其取得的積極成效與不足之處,會對今后此項活動的進一步積極開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新疆工作總目標 民族團結一家親
“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是陳全國書記在2016年10月16日召開的“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動員大會上正式提出的常態(tài)化舉措。“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的開展正是建立在貫徹新疆工作總目標的背景下,以民族團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群眾工作、脫貧攻堅、干部作風等一系列具體目標為指向的常態(tài)化活動。時至今日,此項活動也已開展了半年多,這一活動的正面成效以及暴露出的問題也逐漸的呈現(xiàn)出來,在這一前提下,從“新疆工作總目標”這一基本立場出發(fā),全面審視“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本身,分析其取得的積極成效與不足之處,相信會對今后此項活動的進一步積極開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由于近年來受到“三股勢力”的影響,特別是自“七五”事件之后,一系列發(fā)生在新疆地區(qū)的暴恐事件造成了新疆各族人民群眾的心理創(chuàng)傷,一定程度上撕裂了各民族之間原本深厚的民族感情,造成了民族心理的隔膜。如何化解隔閡、弭平創(chuàng)傷,是實現(xiàn)新疆社會穩(wěn)定與長治久安的重要治本之策。
“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通過新疆各級機關事業(yè)單位的工作人員與基層群眾“結對子”,各民族之間相互“認親戚”,不同民族之間得以通過“個體與個體”、“家庭與家庭”的形式展開情感互動交往。個人、家庭式的直接來往依托于每一個鮮活的、充滿主觀能動性的執(zhí)行主體,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民族交往關系被形式化、表面化的可能。也正是在這看似簡單的各民族相互間的噓寒問暖、禮尚往來、互幫互助過程中,自然而然激發(fā)出了原本內在于各民族心底深處的民族情感,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橫亙在各民族間的心理隔膜。
在從事駐村工作過程中,干部能夠通過承擔具體的基層工作任務,來獲取大量的基層工作實際狀況,但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日常的走訪入戶,還是具體的解決群眾困難,都更多是站在工作的立場上予以關注、思考、解決,同樣基層群眾的回應方式也是在這一既定前提下進行。而在踐行“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過程中,作為參與者主體的一方盡管是干部隊伍中的一員,但其同時也是以新疆多民族大家庭中的普通個體、家庭的身份參與到這一活動中來,因此在活動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開展過程中,“結對認親”的雙方參與者都能夠更為深入了解彼此,更容易在情感深處建立溝通、對話。這就使得一方面廣大的新疆干部能夠更為深切的了解和把握基層群眾的真實心理狀態(tài),能夠切實做到“思群眾之所思、想群眾之所想”;另一方面也使得基層群眾本身能夠更為全面、直觀、真切的感受到黨和國家的溫暖,建構起更為穩(wěn)固、和諧的新疆干群關系。
各民族之間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提,首先就要建立在平實的相互接觸、相互了解、相互認同的基礎之上。新疆近年來也在進行不斷的實踐,構建“嵌入式”的居住環(huán)境、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雙語學習都是很好的探索。而“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本身則更是在更深層次上為新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良好平臺。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借助多樣的活動形式,各民族之間得以在生活方式、語言習俗、飲食習慣、婚喪嫁娶等眾多方面獲得充分的了解、認知,使得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交往能夠在更為平等、自然的狀態(tài)下進行,在這一狀態(tài)下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尊重欣賞、取長補短也在潛移默化地進行著,這也正是朝著費孝通先生曾指出的“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文化交融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
“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開展已經有半年多的時間了,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展現(xiàn)出許多積極成效,但同時也在一些方面暴露出種種問題,正確認識與解決這些問題,是今后進一步深化此項活動的重要前提。
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的根本目的本就在于通過不同民族干部與群眾之間的“結對認親”,在相互走動、相互幫助、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培育樸素而深刻的民族感情,從而達到深化民族團結,推進新疆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的根本目的。然而在活動現(xiàn)實開展過程中,由于很多實踐主體在主觀認識上不到位,再加之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諸如距離、時間、語言等),導致很多干部往往用形式化、教條化的方式執(zhí)行活動。比如原本提出的“九見面”、“九做到”等活動標準,本就是為了規(guī)范活動朝著既定方向發(fā)展的保障性手段,然而很多干部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則往往出現(xiàn)形式化的嵌套現(xiàn)象,生硬、僵死、教條的將原本自然地同吃飯、同照相、同歌舞等交往形式機械執(zhí)行的如同完成作業(yè)。
由于“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是通過發(fā)動全疆干部的方式來完成各民族個人、家庭之間的“結對認親”,這種方式很顯然具有可操作性強、執(zhí)行力高、監(jiān)督渠道豐富等一系列優(yōu)勢。也正因如此,此項活動自2016年10月開始動員,至今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之所以活動能夠在全疆上下迅速鋪開,這與發(fā)動全疆干部有著直接關系。但同時這種動員式的組織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活動開展呈現(xiàn)出一定的被動性,這種被動性體現(xiàn)在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表現(xiàn)為一些干部在參與活動過程中暴露出一定程度的被動性特點,一些干部由于不能站在新疆工作總目標的高度上思考此項活動的深遠意義,而僅僅將其看作為短期性的暫時性工作,因此在執(zhí)行過程中往往采取敷衍塞責、應付了事的態(tài)度被動執(zhí)行,呈現(xiàn)為推一推、動一動,為了應付督導、考核而被動參與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活動向深層發(fā)展的可能。第二個層面則表現(xiàn)為一些基層群眾在參與此項活動過程中表現(xiàn)出很大的被動性,一些群眾在參與活動過程中由于并未獲得切身的物質利益,再加之一些干部較為形式化的執(zhí)行活動內容,使得情感性的溝通也大打折扣,使得一些基層群眾并不能積極熱情的參與到活動中來,出現(xiàn)一些被動迎合,甚至消極應對現(xiàn)象。
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本身是希冀于通過各民族個體與家庭之間通過你來我往、互幫互助來建構民族團結的基本單元。但是在活動過程中,由于上文所談到的形式化、被動性等問題的影響,導致在一定程度上活動出現(xiàn)了“交互性低”的問題,原本的有來有往、禮尚往來經常變得有名無實。一些思想覺悟高、個性活潑開朗的基層群眾還能夠相對較好的與結對子干部建立良好的溝通聯(lián)系,而另一部分本身對此項活動參與熱情不高,同時在參與過程中沒能直觀感受到情感互動,甚至簡單的將此項活動理解為扶貧幫困的群體,則很多并不能真誠的參與到活動互動當中。而這種互動性不足的現(xiàn)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的有效開展。
“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實施半年多來,無論從新疆干部隊伍的反饋,還是從基層各族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上,都能直觀感受到這項活動產生的積極效果?!翱从H戚”的話語在新疆如今早已由原本的具有血緣關系的親屬間的人際往來,拓展為各民族之間充滿溫情與善意的互動方式。如何將這項活動取得的成效繼續(xù)深化、拓展開來,如何規(guī)避和消除活動開展過程中已經出現(xiàn)的和可能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是我們今后進一步深化此項活動的思考方向。
“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的迅速鋪開,有賴于各級相關部門的積極推動與廣大新疆干部的廣泛參與?;顒拥膱?zhí)行過程被納入到干部工作考核當中,無疑是推動干部積極開展此項活動的必要手段。但同時我們應當看到,過分整齊劃一、“一刀切”式的考評方式,往往導致重形式輕內容、重表象輕實效的不良結果。特別是對于這樣一個以培育和重塑民族感情為目標導向的活動,單一的評價形式更容易導致參與者為應付考核而采取的走形式、做樣子手段。因此,在今后我們進一步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過程中,應當明確目標本位,將考核評價機制本身放置在是否有利于“新疆社會穩(wěn)定與長治久安”背景下、放置在是否有利于新疆民族團結的前提中來思考、設定,建立更具靈活性的考核評價機制。考核目的并不在于考察“結對子”雙方具體有過多少次的往來、活動、照片,而在于了解是否雙方能夠通過此項活動真誠以待、情感互通。
更進一步來說,由于新疆不同地區(qū)民族構成不同,生產、生活,乃至日常交往方式都有著各自特點,再加之活動過程中作為“結對子”雙方的實踐主體本來在民族、職業(yè)、年齡、性格等方面都具有各異性。眾所周知,情感的交流貴乎自然、貴在相互尊重,更是首先應當建立在雙方內心樂意,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正因如此,我們認為,在今后進一步開展此項活動過程中,應當進一步的結合當?shù)貙嶋H、當事人實際,讓結對子雙方的互動能夠建立在能夠自覺、自愿、樂意的基礎上,從而充分激發(fā)活動實踐主體的主觀能動性。
“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如今開展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客觀的說,“結對認親”的雙方目前的交流、認知還僅僅停留在較為表象的層面,要真正達到“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目標,很明顯此項活動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活動初步展開過程中出現(xiàn)的諸如形式化、被動性等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實踐主體雙方還沒有全面、深入了解彼此而心存芥蒂所導致的。但這些問題并不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就必然會得到解決,它更取決于此項活動能否朝著更為縱深的方向去引導。因此,在今后進一步開展這項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更應當做好積極引導工作,努力讓更多的“結對認親”雙方能夠沿著由生到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交往、交流、交融方向邁進。
[責任編輯:郭慧]
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7.04.008
C9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287(2017)04-0032-03
2017-08-11
陳彥杰(1984~),男,漢族,中央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委員會黨校,馬列教研室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