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民
(蘭溪市第一中學李益民名師工作室 浙江蘭溪 321102)
?
題小乾坤大九法妙解它*
——對一道調(diào)研試題多種解法的探究與評析
●李益民
(蘭溪市第一中學李益民名師工作室浙江蘭溪321102)
摘要:2016年浙江省調(diào)研卷理科第16題簡潔明了,通俗易通,但構思巧妙,意境深遠.深入研究試題后,可以將高考中高頻出現(xiàn)的重點、難點知識和解題技巧梳理一遍.結合學情從不同視角探討試題9種解法及變式,有助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把握與應用.
關鍵詞:調(diào)研試題;解題技巧;思想方法;高考復習
例1在△ABC中,內(nèi)角A,B,C所對的邊分別是a,b,c,已知acosB=bcosA,邊BC上的中線長為4.
2)求△ABC面積的最大值.
(2016年浙江省調(diào)研試題第16題)
試題主要考查三角函數(shù)及其變換、正弦和余弦定理等基礎知識,同時考查運算求解能力.試題簡潔明了,通俗易通,但構思巧妙,意境深遠,上手容易深入難,特別是第2)小題,要在短時間內(nèi)解決并非易事.該題打破了以往“第1)小題都是送分題”的觀念,能真實反映出一個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數(shù)學素養(yǎng).若教師能深入研究,將高考中高頻出現(xiàn)的重點、難點知識和解題技巧梳理一遍,并且呈現(xiàn)一個較好的應用平臺,則該題是一道其貌不揚、不可多得的好題.筆者著重剖析第2)小題.
由已知acosB=bcosA得sin(A-B)=0,因此A=B,故△ABC為等腰三角形(以下9種解法都將此作為已知條件,不再另行證明).
1以角為自變量,建立三角函數(shù)模型
解法1(由命題者提供)由A=B知
c=2acosA,
及
解得
從而△ABC的面積為
在解法1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走“平民化”路線,得到如下新的解法.
解法2設AC=2x,則CD=DB=x,∠C=θ(其中0<θ<π).在△ACD中,由余弦定理得
16=4x2+x2-4x2cosθ,
以θ為自變量,得
(1)
評注學生習慣解形如y=Asin(ωx+φ)+h或y=Acos(ωx+φ)+h的三角函數(shù)的最值問題,在此又獲得知識的增長點——借機復習分式型三角函數(shù)值域的求法,無意插柳柳成蔭.
下面用3種方法求式(1)的最大值:
方法2式(1)去分母得
32sinθ+4Scosθ=5S,
由輔助角公式,得
而|sin(θ+φ)|≤1,從而
解得
方法3對式(1)關于θ求導得
令S′=0,得
圖1
2以腰長為自變量,建立函數(shù)模型
解法3如圖1,設AC=2x,則
CD=DB=x,
在△ACD中,由余弦定理得
進而
評注有許多學生看到sinC表達式復雜(既有根號與分式,又出現(xiàn)x的4次冪),知難而退.事實上,再做下去發(fā)現(xiàn)根號里可化為整式,且出現(xiàn)“二次函數(shù)”型.
從而
評注這2種解法比較大眾化,解法3比解法4容易想到,但能算出最終結果的學生不多,主要是預見性不足,擔心運算繁雜中途夭折而提前放棄.事實上,解法4運算量不大,利用平方差公式,并且調(diào)整系數(shù)后可促成使用均值不等式,達到既簡又快的目的.
3引入多個變量,容易建立目標函數(shù),最后轉(zhuǎn)化為一元函數(shù)
解法5設AC=2x,CD=BD=x,AB=y,因為∠ADC+∠ADB=π,所以
cos∠ADC=-cos∠ADB,
即
亦即
2x2+y2=32,
評注△ADC與△ADB有公共邊AD,∠CDA與∠BDA成為鄰補角,2個三角形的元素實現(xiàn)資源共享,使得腰和底邊產(chǎn)生有機聯(lián)系,這是一種常用的解三角形的手段.
圖2
由于中線的作用,只要求出△ACD的最大面積即可,若以AD為底,只要求出高的最大值即可,得到新的解法如下:
解法6如圖2,過點C作CE⊥AD,交AD的延長線于點E.設DE=y,由
CE2=AC2-AE2=CD2-DE2,
得
4x2-(4+y)2=x2-y2,
整理得
于是
故
評注解法6以初中勾股定理知識為主角,建立x,y的關系,再將二元函數(shù)轉(zhuǎn)化為一元函數(shù),一招制勝.
4解析法是研究平面幾何的有利武器
圖3 圖4
例1給出的條件含蓄,偽裝巧妙,使得“等腰”和“中線AD的長”作用不明顯,想不到這其實是阿波羅尼斯圓的應用.
解法7由題設知AC=2CD,因此點C的軌跡是阿波羅尼斯圓,求其軌跡方程.如圖3,以AD所在直線為x軸、AD的中垂線為y軸建立直角坐標系,則A(-2,0),D(2,0).設C(x,y).因為|AC|2=4|CD|2,所以
(x+2)2+y2=4[(x-2)2+y2],
整理得
評注由于題目條件和題型暗示,使學生深陷解三角形常用方法的思維定勢,從而缺少創(chuàng)造性思維,想不到解析法在此獨領風騷.
5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優(yōu)勢,出奇制勝
圖5
解法9如圖5,取AB的中點E,聯(lián)結CE交AD于點G,則G為△ABC的重心,從而
于是
2AE·EG,
故
評注三角形的重心能將三角形面積六等分,并且巧妙選擇Rt△AEG或Rt△BEG,達到“秒殺”境界.“秒殺”的方法和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于平時知識的積累、求異思維的訓練,特別是數(shù)學素養(yǎng)的積淀,這是師生雙方共同配合與創(chuàng)造的.
6試題變式,空谷幽香
例1可改編為一道“高難度”的填空題:
例2已知等腰△ABC,AC=BC,BC上的中線AD長為4,則△ABC周長的最大值為______.
解法1在前面解法5的基礎上得到
(2)
令△ABC的周長為C,則C=4x+y,從而
方法1C2=(4x+y)2=16x2+y2+8xy=
18x2+9y2=9×32,
故
方法2將式(2)看作為橢圓方程,將C=4x+y看作直線方程,從而理解為直線與橢圓有公共點.將y=C-4x代入式(2)整理得
18x2-8Cx+C2-32=0.
由Δ≥0,得
C2≤288,
故
解法2因為AD是△ABC的中線,所以
從而
64+4x2=2y2+8x2,
即
2x2+y2=32,
下同解法1.
圖6
解法3根據(jù)人教A版《數(shù)學(必修4)》第109頁例1的結論:平行四邊形2條對角線的平方和等于2條鄰邊平方和的2倍(如圖6),則
82+(2x)2=2(4x2+y2),
即
2x2+y2=32,
下同解法1.
評注由于題設條件弱,三角形不確定,將例1中“求面積最大值”改為“求周長的最大值”,題目內(nèi)涵絲毫不遜色,并且也產(chǎn)生精彩紛呈的解法.例2的解法3與解法2實質(zhì)一樣,教材中就是由解法2推導出平行四邊形性質(zhì).由此可見,能熟悉一些常用結論,能縮短思考時間,直奔主題.
綜上所述,通過對一道調(diào)研題的深入剖析,幫助學生復習了分式型三角函數(shù)求值域的幾種常用方法、均值不等式的綜合應用、根號下“二次函數(shù)型”求最值、向量、求導、阿氏圓、海倫公式、余弦定理、平行四邊形性質(zhì)及解題思想方法:數(shù)形結合、解析法(軌跡思想)、判別式法、三角換元法等.由此可見題目選得好,教師鉆得深,學生能領悟,高考復習事半功倍.
修訂日期:*收文日期:2016-03-01;2016-04-02
作者簡介:李益民(1970-),男,浙江蘭溪人,浙江省特級教師.研究方向:學校管理和數(shù)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O1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407(2016)07-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