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淑婷
【摘 ? ?要】“培養(yǎng)一個人的動手能力,應該貫穿在其人生的整個過程中”,幼兒階段的動手意識的培養(yǎng)尤其重要。在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我們似乎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對幼兒的包辦代替之處。因此,幼兒教師,轉(zhuǎn)變觀念,精心設計各種活動,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入手,抓住可利用的教育契機,家園共育,培養(yǎng)幼兒動手意識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孩子的獨立意識,更能讓孩子在動手中體驗到做事情的意義和樂趣,幼兒在這樣的活動中才能獲得真正的發(fā)展。
【關鍵詞】動手意識 ?教育活動 ?家園共育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1.197
在幼兒園教育于生活中,我們常??煽吹竭@樣的情境,幼兒正在吃已剝好殼的蛋、吃已剝了皮的水果、吃已經(jīng)盛好的飯菜。這些看似平常的現(xiàn)象,但卻讓我深深思考。這樣做,幼兒在潛意識里會形成什么?久而久之會養(yǎng)成怎樣的習慣?
在幼兒教育于生活實踐中,我們更多關注的是教育活動內(nèi)容的豐富與延伸,而對幼兒的意識的培養(yǎng)是否顯得有些弱化呢!《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在幼兒園階段,我們的教育任務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幼兒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為將來的生存奠定基礎”。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調(diào)整工作思路,抓準教育契機,在教育活動中有意識地為幼兒創(chuàng)造機會,幫助和鼓勵幼兒完成他們所做的事情,在活動中產(chǎn)生主動做事的意識,在做事的過程中,主動的全面發(fā)展呢。
一、在游戲性有目的的教育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動手意識
《剛要》指出,幼兒教師組織教育活動應根據(jù)不同的教育內(nèi)容,充分利用環(huán)境的有利條件,以積極運用感官為原則,為幼兒提供充分的活動機會。幼兒動手意識要通過游戲性的教育活動來培養(yǎng)。如:幼兒認識蛋,我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首先讓幼兒讀我編寫的兒歌,然后把煮熟的蛋分發(fā)。先讓幼兒看看、摸摸,然后讓幼兒剝皮、品嘗。幼兒既認識、了解了蛋的外形特征,又在誦讀和剝蛋的過程中掌握了勞動技能。當幼兒把蛋殼剝完后興奮的品嘗時,動手意識自然就形成了。
二、在日常的學校生活過程中,培養(yǎng)幼兒動手意識
陳鶴琴先生指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就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想的,就讓他自己想。”幼兒園進餐時,我們總是做成現(xiàn)成的食物讓幼兒吃,又省心、又省事,但這樣剝奪了幼兒動手的機會,也使幼兒養(yǎng)成了飯來張口的意識。我改變了過去的做法,在幼兒園進早餐、午點時,隨機開展“動手剝一剝”等活動,讓幼兒嘗試如何剝?nèi)ナ称返耐鈿?、皮、包裝紙等,讓幼兒學會剝、動手剝、喜歡剝。培養(yǎng)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不依賴別人,愿意自己動手,甚至能幫大人剝一些東西的意識。幼兒體驗自己動手的成功和快樂,不但能更好地進餐,還學到了一些簡單的、基本的生活技能,同時形成了動手意識,發(fā)展了動手能力。
三、在家庭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幼兒動手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yǎng)人的這一極其細微而復雜的任務。”幼兒動手意識的獲得,有賴于家庭和幼兒園保持教育的一致,只有在雙方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共同努力下方能實現(xiàn)。幼兒園的老師是接受正規(guī)幼兒教育訓練的,具有現(xiàn)代幼兒教育的理論與技能的專業(yè)人員,因此幼兒園是培養(yǎng)幼兒動手意識的主渠道;而家庭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場所,幼兒的許多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是通過對家長的模仿而習得。因此,幼兒動手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家園共育。
實踐中,我們通過組織“家長開放日”等活動,邀請家長來園觀摩幼兒生活動手能力的展示,轉(zhuǎn)變家長觀念,形成家教共識。我們讓家長們聆聽講座《幼兒動手意識的培養(yǎng)》;讓家長現(xiàn)場觀摩幼兒動手意識培養(yǎng)活動競賽,分享幼兒動手的樂趣?;顒又校议L在幼兒身上看到了自己教育的成果,對進一步培養(yǎng)幼兒生活中動手意識也有了充分的信心;部分家長通過觀摩,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的差距,在明確方法后,他們也愿意花時間去培養(yǎng)。家長觀念轉(zhuǎn)變以后,家園的配合也就趨于一致,對培養(yǎng)幼兒動手意識更加自信。
總之,只要我們從培養(yǎng)現(xiàn)代化人才的整體目標出發(fā),從每個孩子的實際出發(fā),制訂科學周密的計劃,采用多種形式,因人施教、因時施教,因地施教,充分激發(fā)幼兒動手的興趣,重視幼兒動手意識的培養(yǎng),必將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M] ?蘇霍姆林斯基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
[2]《 陳鶴琴對中國幼稚教育的貢獻》[J] 趙嵐 東北師大學報,
1996年01期
[3]《淺談在生活區(qū)培養(yǎng)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J] 徐慧芬《幼兒教育》2001年11月
[4]《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 江蘇教育出版社
[5]《學前心理學》[M] ?陳幗眉 ?人民出版社, 1989年5月
[6]百度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