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連菊
摘 要: 學案教學是教師以學案為媒介,引領組織學生進行建構知識體系的活動,是教學行為的創(chuàng)新,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關鍵詞: 學案教學 新課標 同行
學案教學是教師從“教為主導、學為主體、以學為本、以學定教”的原理出發(fā),依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精心編制的學生學習方案,以過程為導向,引領組織學生建構知識體系。體現(xiàn)了“師生互動”、“師生平等”的新理念,突出了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實現(xiàn)了組織與能力并重、過程與方法兼顧、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融洽,成為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一、學案教學的原則
1.主體性: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人。
2.層次性:個體的差異要求都是因材施教、輔優(yōu)補差并重。
3.探究性:都是應盡可能地設計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
4.創(chuàng)新性:培養(yǎng)學生懷疑態(tài)度、激勵求新求異意識。
5.合作性:立促師生在“平等的對話中”形成“學習共同體”一起成長。
二、學案編制的人格體例、要求與準則
1.學習目標:新課標下的三維教學目標,體現(xiàn)了人性的光輝、人文的關愛,教師應熟讀教學內容,比照綱目,掃清知識障礙,弄清知識間內在的聯(lián)系,梳理出知識線索,并找出重、難點,再查閱相關資料,完善知識結構,把學習目標設計成具體的學習方案,給學生以明確的思維導向,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學習。
2.預習生成:“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生成是教師依據(jù)新課標標準和學生實際情況設置的問題材料,亦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必要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課前獨立完成預習,可以參照教材、教輔、網(wǎng)絡等資源,按照題目要求認真落實到行動上。
3.合作展示:本環(huán)節(jié)分三部分:
(1)分組討論
課前教師以成績、能力、性格等諸多因素將全班學生分成ABCD四個層次,分別代表較差的學生、一般的學生、較好的學生及很好的學生,每四人為一小組,每個小組ABCD四層學生各一人,分別在小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組長、記錄員、資料員、學生討論“預設案”。由于學生帶著各自疑問討論探究,加上“同組異質”、“組間同質”現(xiàn)象的存在,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2)小組歸納
經過小組成員討論,在CD層學生的指導下,AB層學生某些疑難可能在小組內化解,有些則不能解決,因此資料員及時將其收集歸納,以備后續(xù)學習之用,供全班討論解決。
(3)精煉概括
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點名將某小組問題展示出來,然后讓其他小組補充,待全班補充完畢后,教師點名讓提問較少的小組派代表進行講解、展示。待上述問題解決了,只剩下全班同學學習中帶有共性的問題,教師再進一步補充。這樣,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討論,在討論探索中學習,在學習中創(chuàng)新,這是合作展示環(huán)節(jié)成為學案精髓原因之所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是組織者、引領者,更是整體活動過程中的調解者和局部障礙的排除者,既要“主動撤離”,又要“適時登場”,做到“五讓”、“四精”,即教材讓學生自讀知識,讓學生探索,問題讓學生提出,結論讓學生概括,體系讓學生構建。對反饋的疑難做到精選、精練、精批、精講。還要注意學生學習形成的豐富性、隨機性、個性展示的多樣性,以及小組合作學習中團結和競爭意識的培養(yǎng)。
4.檢測反饋:教與學是一個互動過程,檢測反饋對教學活動具有調整改進等功能。教師依據(jù)該環(huán)節(jié)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與方式,積極地適應學生,才能獲得學生的認同,使得課堂教學充滿生機活力,教師的教學水平才能與時俱進。學生依據(jù)該環(huán)節(jié),順利實現(xiàn)自身的評價,并依據(jù)人文文化鑄造自尊自愛的品格,不斷充實完善自己,在體驗中走向成功,在點滴成功的積累中鑄造輝煌。
三、學案教學的基本流程
學案是教與學相結合的有機載體,既反映學習結果,又體現(xiàn)學習過程,那么學案教學必然要以學案的動態(tài)生成加以分析與完善。
教師:(1)個體首先備案,然后集體研討;(2)集體制定學案,個體課堂組織實施;(3)課后反思,補充學案。
學生:(1)課前預習,初步認識學案;課內自主探究合作,完成學案;(2)課內自主探究合作,完成學案;(3)周結月清,強化學案。
四、學案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備課入手,嚴把基礎關。教師備課,應首先明確三個問題:(1)學生學什么?怎樣學?(2)教師教什么?怎樣教?(3)學生練什么?怎樣練?對這三個問題的合理解決構成學案教學的存在與特色。其次,要落實四個定位:定時、定點、定人和定內容,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分工合作。最后做好“五案”:(1)個人初備形成個案;(2)集體討論形成初案;(3)完善整理形成定案;(4)跟蹤聽課形成復案;(5)教后反思形成補案。
2.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是一個有機整體。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都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只有保證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質量,才能保證課堂教學質量,只有保證課堂教學質量才能有效保證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
3.教學活動,就其在整個教育活動中的核心地位而言,應當是互動的、開放的。本著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的原則,教師應積極開展校際間的溝通與合作,走得出去,請得進來,以豁達的心態(tài)博采眾家之長,加速自身專業(yè)化進程。
4.教育以承認差異、尊重個性為特征,以培養(yǎng)人全面健康發(fā)展為內容。通過對不同學生實施不同的相關教育,推動他們在其優(yōu)勢領域表現(xiàn)出應有的成就。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學生、新課程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重視學生新知的生成、愉悅的體驗,關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引導和呵護,走進學生的精神生活,傾聽學生的心聲,和學生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