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愛武
摘 要:研究生的招生考試制度按形式特征普遍分為兩種:無入學考試和有入學考試。在我國研究生教育的醞釀及初創(chuàng)時期,由于條件的限制以及直接模仿日本和德國的學制,實行的是無入學考試的招生方式,其后又借鑒了美國的學制模式,研究生招生才逐步過渡為以統(tǒng)一考試為錄取標準。這種轉變不是中國社會內部和中國高等教育自身演進的邏輯結果,而是在“沖擊——回應”模式下,模仿和借鑒西方國家的學制進而采用西方的一套研究生招生考試制度,其歷史演變被深深地打上了時局復雜多變的烙印,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關鍵詞:近代;研究生;招生考試制度;歷史演變;特征
研究生的招生考試制度按形式特征普遍分為兩種:無入學考試和有入學考試。德法等國家將研究生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相應延續(xù),只要取得所需的大學本科文憑,經導師面試合格即可,沒有研究院入學考試[1];而美國等國家研究院招生時,則設有公開的專門考試。目前,我國研究生招生采用的是后一種形式。但在我國研究生教育的醞釀及初創(chuàng)時期,實行的卻是無入學考試的招生方式,其后在不斷的發(fā)展調整中,研究生招生才逐步過渡為以統(tǒng)一考試為錄取標準。
縱然近代中國研究生教育的發(fā)展過程只有短短的四十多年,招生考試制度還處于不完善、不成熟的階段,但是透過其內容可以發(fā)現,其中仍有許多方面的經驗教訓是值得我們現在的理論和實踐工作者學習、研究和借鑒的。
一、無入學考試的研究生招生階段
20世紀初,迫于內外雙重壓力的清政府開始了所謂的“新政”,這為學??荚囍贫鹊母母飫?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1901年張百熙被任命為管學大臣,“將學堂一切事宜,責成經理,務期端正趨向,造就通才,明體達用,庶收得人之效。應如何裁定章程,并著悉心妥議,隨時具奏”[2]。1902年公布了由其“上溯古制,參考列邦”[3]擬定的《欽定學堂章程》,因公布于壬寅年,因此又稱《壬寅學制》。該學制第三段為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學堂大學預科、大學堂和建立在大學堂之上的具有研究院性質的大學院。《章程》規(guī)定,大學院年限不定,以研究為主,不立課程,不主講授,旨在探討“學問極則”[4]?!度梢鷮W制》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法定學制,但公布后卻未實施①,當然入學考試制度也就無從談起。
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張百熙、張之洞、榮慶三人重新擬定的學堂章程,即《奏定學堂章程》,因公布于農歷的癸卯年,故又稱《癸卯學制》,這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公布并在全國施行的學制。《奏定學堂章程·通儒院》關于研究生的招生標準是這樣規(guī)定的:“凡某分科大學之畢業(yè)生,欲入通儒院研究學術者,當具呈所欲攻之學藝,經該分科大學教員會議呈由總監(jiān)督核定。非分科大學畢業(yè)生,而欲入通儒院研究某科之學術者,當經該分科大學教員會議所選定,復由總監(jiān)督考驗,視其實能合格者,方準令升入通儒院?!盵5]也即是說,它對待招的研究生分了兩類:分科大學畢業(yè)生只需由教員會議、總監(jiān)督核定,不需考試;非分科大學畢業(yè)生則須由總監(jiān)督考驗合格。但是,即使是對非分科大學畢業(yè)生的考驗也不是采用統(tǒng)一的標準考試形式,它只起到相當于面試的作用。這種不限制報考資格的招生制度是切合當時實際情況的。一方面,當時新式的學校系統(tǒng)也才設立不久,大多數的人還沒來得及進入此系統(tǒng)中學習,拿相應文憑更是無從談起;而且,《癸卯學制》公布時“大學預備科及分科大學尚未興辦”[6]。因此,清末學制上的通儒院實際上并未設立,也沒有合格的學生可以招收。另一方面,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高等教育,無論是理論層面、制度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彌漫著一種濃厚的“以日為師”的氛圍,即“以日本教育為媒介,全面引進了西方教育制度”[7],而當時日本的學制,也主要是模仿德國的學制,即實行的是無需考試的招生方式。
盡管如此,清末的研究生招生制度給民國初期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發(fā)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為其后的研究生招生奠定了一定的制度條件,這無疑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其任務是“盡掃專制之流毒,確定共和,以達革命之宗旨”[8]。當時政府認為,“清政府之學制,最必須改革者”[9]。隨即廢除了清末的教育制度,研究生教育開始步入規(guī)范化,表現最明顯的就是對研究生教育的立法。南京臨時政府先后頒布了《大學令》、《大學規(guī)程》等法令,明確規(guī)定,“大學為研究學術之蘊奧,設大學院”,“大學院為大學教授與學生極深研究之所。大學院之區(qū)分,為哲學院、史學院、植物學院等,各以其所研究之專門學名之”[10]。按照教育部的規(guī)定,國立北京大學于1917年底相繼成立文、理、法三科研究所并開始招生,這標志著我國研究生教育歷史進入實踐階段,也意味著研究生招生制度拉開了期待已久的序幕。1918年7月,國立北京大學制定了《研究所總章》,對研究生報考資格做了如下規(guī)定:“本校畢業(yè)生俱得以自由、自愿入研究所,本校高年級學生得研究所主任之認可,亦得入研究所。本校畢業(yè)生以外,與本校畢業(yè)生有同等之程度而志愿入研究所者,經校長及本門研究所主任之認可,亦得入研究所。本國及外國學者志愿共同研究而不能到所者,得為研究所通信員?!盵11]可以看出,研究生的第一次實際招生并不要也沒有專門統(tǒng)一的考試形式。那么,具體的報名及審查手續(xù)如何呢?隨后的《研究所國學門研究規(guī)則》中規(guī)定:“凡本校畢業(yè)生有專門研究之志愿及能力者,又未畢業(yè)學生及校外學者曾作特別研究已有成績者,皆可隨時到本學門登錄室報名,填寫研究項目,有著作者并呈送著作,一并由本學門委員會審查;其審查結果合格者,得領研究證到所研究。凡本校畢業(yè)生及校外學者不能到校而有研究之志愿者,得通信研究;其報名及審查手續(xù),均照上條辦理。本校教員可以自由入研究所?!盵12]可以清楚地看出,當時的北京大學研究所招生沒有統(tǒng)一的招生考試制度。
二、有入學考試的研究生招生階段
20世紀20年代,我國高等教育又經歷了一次較大的改革,明顯地打著美國教育的印記,被稱為中國資產階級教育的美國化的改革。[13]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以大總統(tǒng)名義頒布了《學校系統(tǒng)改革案》,又稱“壬戌學制”,亦稱“新學制”?!度尚鐚W制》的頒布與實施,大體上是依照美國的教育制度,故此,研究生的招生考試制度也必須借鑒美國的研究生招生考試模式。從此,我國的研究生招生走上了入學考試的階段。
清華學校1925年的《研究院章程》規(guī)定以下三類人均可報考:“(甲)國內外大學畢業(yè)生,或具有相當之程度者。(乙)各校教員或學術機關服務人員,具有學識及經驗者。(丙)各地自修之士,經史小學等具有根柢者。”[14]可以看出,不論出身如何,有何學歷,均可參加入學考試。但是擁有報考資格并不意味著可以輕松入學,清華當時的入學考試還是相當嚴格的。投考手續(xù)分二步:“第一步報名,聽憑審查資格,合格者由本院發(fā)給準考證一紙。第二步持此準考證應考??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經史小學,注重普通學識,用問答體;第二部分,作論文一篇;第三部分,專門科學,分經學,中國史,小學,中國文學,中國哲學,外國語(英文或德文或法文),自然科學(物理學或化學或生物學),普通語音學八門??忌谄渲腥螕袢T,作出答案,即為完卷?!盵15]在這樣嚴格的入學考試之下,加上其他原因,研究院國學門1927年和1928年僅錄取了新生兩三名。[16]在當時的學生中也盛傳,清華學校的入學考試極難[17]。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專門考試中,采用的是選考法,考生可自行選擇考試科目。在經學、中國史、小學、中國文學、中國哲學、外國語(英文或德文或法文)、自然科學(物理學或化學或生物學)、普通語音學八門中,考生只需任選三門考試即可。那么根據當時的材料來分析,國學門研究所的考生也可選擇與國學無關的學科應試。比如說,一個考生雖然投考的是國學研究院,但他完全可以選擇外國語,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化學等和普通語音學三門來考試??荚嚳颇颗c報考專業(yè)之間可以沒有必然的聯系。此外,由于外國語也列在了備選科目中,所以外國語也非必考科目。
除了清華學校外,國立東南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國立武漢大學、私立輔仁大學、私立燕京大學等學校的研究院也都設立了入院考試。其中國立北平師范大學(1932年)的考試科目為國文、英文、教育心理、教育統(tǒng)計、教育行政。[18]國立武漢大學(1935年)工科研究所研究生入學考試分筆試與口試兩種。筆試科目為:一、與研究門有關之基本知識,其科目種類每年由本所所務會議議定之;二、國文與外國文。[19]這時的研究生入學考試與清華學校時期相比,外國文已被列為必考科目之一,專業(yè)與考試科目之間也是一一對應的。“專門研究之基本知識,以具有所治學科之基本知識,及通曉其歷史為及格,此項考試科目至少須有四種?!盵20]有的專業(yè)還要加考特殊科目,如土木工科除了要考普通科目:國文、英文、材料力學、高等數學、結構學外,水利工程門則要加試水利工程、水力學;結構工程門則要加試結構設計、鋼骨混凝土科目。[21]私立燕京大學新生入學時,且有一門“智力測驗”,目的在于考核學生綜合知識能力與理解程度。[22]這個時期,研究生入學考試逐步向系統(tǒng)化、專業(yè)化、嚴格化方向發(fā)展。
1932年,國立北京大學研究院正式成立并頒布了《國立北京大學研究院規(guī)程》,改變了原來的研究生入學考試制度?!兑?guī)程》明確要求,凡本校畢業(yè)生,國立各大學畢業(yè)生,國內外經本院承認之各大學畢業(yè)生,皆得應本院研究生入學考試。研究生入院考試之內容則分為兩項。一是所專習學科之基本知識:以至少能了解所治學科的基本知識及其沿革、歷史為及格。二是外國語:以至少能用一種外國語讀書、對譯為及格。[23]這就改變了先前“經研究所主任之認可”之類的模糊規(guī)定,使得招生更加規(guī)范化、透明化、制度化。
但是,并非所有學生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入學考試才可以進入大學院學習。對于平時成績特別優(yōu)異的大學生,當時的各個學校也積極探索免考的招生政策。如20世紀30年代的國立北京大學規(guī)定,本校畢業(yè)生在校各學年成績和外國語成績平均在七十五分以上者,得免其入院考試。本校助教愿同時作研究生者,經本系主任推薦,也可免其入院考試。[24]1931年《國立清華大學研究院章程》也規(guī)定:“本校成績優(yōu)異者(在校成績總平均分在一·О五以上)可以免試入學。”[25]師范類專門院校如國立北平師范大學規(guī)定,教育系畢業(yè)生成績,總平均在七十五分以上,教育統(tǒng)計、教育心理、教育哲學、教育行政四科,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免考。本大學他系畢業(yè)生,志愿研究各科教材及教法者,平均成績在七十五分以上,本系主科及教育必修科,平均具在八十分以上,并曾修習教育統(tǒng)計及教育哲學者免考。[26]可以看得出來,雖然有免于考試的招生政策,但是對大學生平時成績要求還是相當高的。
免試考試的招生政策的探索及實踐,顯示了當時的教育政策的靈活性及前瞻性,對于今天的研究生招生考試仍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三、近代研究生招生考試制度歷史演變的特征
綜上所述,嚴格意義上的中國研究生招生考試制度產生于近代,它不是中國社會內部和中國高等教育自身演進的邏輯結果,不是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自然延伸,而是在“沖擊—回應”模式下,在西方工業(yè)文明的示范中,模仿和借鑒西方國家的學制,進而采用西方的一套研究生招生考試制度,其歷史演變和時代轉換都被深深打上了時局復雜多變的烙印,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1. 近代我國研究生的招生考試制度從無到有,逐步向專業(yè)化和嚴格化發(fā)展。清末通儒院及國立北京大學初期研究生入學考試不設專門考試,只要呈報相應文件,經有關部門審查合格,便可以入學。至1925年清華大學研究院時期,研究生入學須通過學校設立的筆試和復試,考試程度較難。但就考試內容來看,所選擇的考試科目與所報專業(yè)間可以沒有必然聯系,外國語也是可考可不考的科目。隨后,各大學包括國立北京大學在內均設立了公開的研究生入學考試。這個時期的考試內容則完全針對于所報專業(yè)而設,特殊專業(yè)除要考普通項目外,還另有專門考試。考生不能自行選擇考試科目,外國語也成為必考項目之一。但與現在的研究生入學考試相比,整個清末及民國時期,政治均不作為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公共應考科目。
2. 近代我國的研究生招生考試制度從無入學考試的形式過渡為有統(tǒng)一入學考試的轉變是“移植外生”的必然產物。借鑒、學習別國成功的高等教育制度建設經驗,移植別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從而減少實驗的成本和失敗的風險,加快高等教育制度建設的進程,這可以稱之為“后發(fā)者利益”。由于國際、國內環(huán)境和條件的變化,清末民國時期的高等教育變遷大致沿著學習借鑒日本—德國—美國高等教育制度的軌跡運行。[27]1902年的《壬寅學制》及其后頒行的《癸卯學制》,都是仿照日本學制制訂的。誠如一些學者所言:中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完全是模仿日本的產物[28],與日本學制所區(qū)別的“只是名詞的不同和當時在大學預科一級,因中國具體情況的相異,而把一些過去設立的學校,如方言堂、實業(yè)教員養(yǎng)成所等編入而已”[29]。民初制訂的《壬子·癸丑學制》,“力圖擺脫單一的來自日本方面的影響,而以歐美特別是德、法兩國教育為取向的傾向,但在實踐(學制、課程)的層面,卻仍然以取法日本教育制度為基本特征”[30]。進入到20世紀20年代,由于美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及現實中研究生培養(yǎng)人數較前期又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直接促成了中國高等教育由模仿日、德到全面效法美國的轉型。這種轉變也必然會反映在研究生入學招生考試制度上,即從無入學考試向設立統(tǒng)一公開入學考試轉變。
3. 借鑒、移植的招生考試模式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有待于進一步消化吸收。借鑒、移植西方先進國家的高等教育制度,并使其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制度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我所用,這無論從理論上抑或從實踐中,對于后發(fā)展國家而言,都是一種必然的選擇。但是,模仿、借鑒、移植西方的高等教育制度畢竟是一種制度的模仿、移植。如果這種模仿、移植缺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缺乏對中國教育歷史的體認,缺乏對中國本土教育資源的利用和創(chuàng)新,就很難取得完全的成功。在模式移植前,不論是日本模式、德國模式還是美國模式,從高等教育的自身特點來講,其本身會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雖然這幾個國家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但這些改革僅僅是在結合本國國情的基礎上所作的調整,是一種權宜之計,或者還處于改革時期或改革準備階段。由于外來模式本身尚待完善,所以移植過來后,這些模式本身的優(yōu)點沒有很好地發(fā)揮出來,卻將缺點充分暴露出來,嚴重違背了移植的初衷,也違背了高等教育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影響了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進程。
4. 研究生入學招生考試制度具有不穩(wěn)定性。1902—1949年近50年的中國研究生教育模式從日本模式到德國模式再到美國模式,歷經了幾次大變革,其時間跨度和改革幅度都過快過大,很不穩(wěn)定,導致了研究生招生考試制度也是搖擺不定。民國時期,政治變化無常,軍閥割據和當政者的爭權奪利,導致了這一時期教育行政部門人事變換頻繁。在民國初年的不到兩年間,僅教育總長一職就先后五易其人,其中任職時間最長的蔡元培、范源濂二人,也只有六個月左右。[31]而且此期戰(zhàn)亂紛紛,給本來就不太穩(wěn)定的研究生教育造成了嚴重影響。有關資料表明,民國年間的改革大大小小達十幾次之多,造成研究生教育體制混亂,人才培養(yǎng)質量較低,并且數量總是落后于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的局面。
總體來說,從清末民初到新中國的成立,中國研究生招生考試制度還是逐漸走上了正規(guī)化、制度化之路,為以后我國研究生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現實版本。
注釋:
①《欽定學堂章程》頒布不久,張百熙即遭彈劾,守舊派認為他受維新思想影響較深,喜用新進,而對章程提出質疑。張百熙為免于慈禧追究,自己采取主動,呈折提出由朝廷召兩廣總督張之洞進京,參與對《欽定學堂章程》進行修改,修改后頒行的即是《奏定學堂章程》。
參考文獻:
[1]王秀卿,張景安編.國外研究生教育[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7.204.
[2]北京大學校史研究室編.北京大學校史第一卷(1898-1911)[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60.
[3]郭德俠.中國近代高等學校課程設置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79.
[4]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A].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中冊)[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545.
[5][6]舒新城編著.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中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628,629.
[7]錢曼倩,金林祥.中國近代學制比較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10.
[8]《臨時政府公報》第1號。
[9]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資料(中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66.
[10]璩鑫圭,唐良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22.
[11]北京大學日刊(1918年7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影印.
[12]北京大學研究生院.繼往開來——北京大學研究生教育90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1.
[13]蔡克勇.高等教育簡史[M].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2.136.
[14][15]北京大學日刊(1925年4月13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影印.
[16]鄭浩.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發(fā)展歷史研究(1902-1998)[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17]陳平原,王楓.追憶王國維[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7.320-321.
[18][26]國立北平師范大學[A].吳惠齡,李壑.北京高等教育史料[C].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2.91.
[19][21]吳相湘,劉紹唐.國立武漢大學一覽[M].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2.256,263.
[20]私立輔仁大學[A].吳慧齡,李壑.北京高等教育史料[C].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2.229.
[22]燕京大學校友會.燕京大學史稿[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9.19.
[23][24]北京大學日刊(1932年7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影印.
[25]國立清華大學研究院章程(1931年)[A].轉引自吳惠齡,李壑.北京高等教育史料[C].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52.
[27][31]田正平,商麗浩.中國高等教育百年史論-制度變遷、財政運作與教師流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69,117.
[28]霍益萍.近代中國的高等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89.
[29]江向榮.日本教習[M].北京:三聯書店,1988.153.
[30]田正平.中國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