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課標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邁出了重要一步。語文教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識字和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樂學。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符號,在漢字發(fā)展的過程中,通過形音義的有機結合,逐步形成了漢字特有的審美特性。如字形上具有形體美、意態(tài)美、功能美及趣味美;字形結構上具有對稱性、表音性等;字義上具有功能性、禮儀性、情感性等。因此,本文基于現代信息技術,重點分析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對策,提高識字寫字教學效率。
一、現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意義
(一)有助于學生信息獲取與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
在互聯(lián)網時代,獲取信息的能力直接影響到學習效率。隨著近年來國家對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投入的不斷加大,“班班通多媒體設備”“智慧課堂\"已成各校的標配,電腦已普及到每個家庭。利用好這些高科技產品,真正讓信息技術賦能低年級識字寫字教學,可以讓語文課堂教學提質增效,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信息資源。為了提高學生信息獲取與運用能力,教師和家長應該在識字教學中發(fā)揮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檢索學習資源,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
(二)有助于突破時空限制與關注個體差異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由于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很難照顧到個體差異。每個學生因為成長環(huán)境不同,已有的知識經驗也千差萬別,對于新知識的理解能力也不同。如果僅靠教師一張嘴、學生一本書,很難幫助學生及時掌握看似“枯燥乏味”的識字寫字教學內容,再加上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等因素,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傳統(tǒng)識字寫字教學中,教師通常直接告訴學生漢字怎么讀、怎么寫、代表什么意思,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提供的知識,導致課堂教學枯燥,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但巧妙利用信息技術實施識字寫字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更主動、更認真地參與學習活動,確保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導地位,滿足學生個體發(fā)展的需要。
(三)有助于學生鞏固知識
隨著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實施和社會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學目標、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發(fā)展需求和學生的求知需求。小學語文低年級階段的識字和寫字是教學的重難點,傳統(tǒng)的“說教式\"或者“填鴨式\"教學比較枯燥和乏味,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對學生后期的學習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國家相關教育部門針對低年級階段的識字和寫字課程進行了改革,引入信息化技術作為輔助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學習和鞏固所學知識或者內容。從小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可以發(fā)現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和記憶為主,他們的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注意力都較差,而新版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第一學段(1一2年級)學生識字量在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的字要會寫。由此可見,低段識字量的要求較高。由于直接記憶漢字難度較大,并不適合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將信息化技術科學、合理地進行運用,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師通過故事的形式,利用多媒體將漢字背后的意義和故事呈現給學生,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互動活動中;其次,教師利用圖片或者視頻的形式將漢字展示給學生,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學習漢字,身臨其境地感受漢字運用的美妙之處,加深學生的印象,起到鞏固的作用。
二、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僵化,重結果輕過程
目前,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識字寫字教學中仍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如機械地記憶字形、筆順,教學中以反復誦讀、重復抄寫為主要的學習鞏固手段,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甚至以罰代教,課堂沉悶,方法單調。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只關注識記漢字本身,而缺乏對漢字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學生極易失去識字寫字興趣,不斷出錯,不愿學,思維得不到發(fā)展,難以實現“喜歡漢字,主動識字寫字\"的目標。
(二)漢字教學內容分散,教學效果不佳
在識字寫字教學中,一些教師將漢字按照教材順序進行教學,缺乏對教材文本前后聯(lián)系和規(guī)律的梳理、整合與思考。這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無法有效地將所學知識進行遷移和應用。同時,由于教學內容分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差,導致學習效果也不盡如人意,難以達到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要求。
(三)識字寫字負擔繁重,教學效率低下
眾所周知,在小學低段的語文教學中,讀寫字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新課標中規(guī)定,語文課程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并且明確提出,小學生應該掌握3000個左右常用漢字,而在一年級和二年級,就需要學習約一千六百個常用漢字,這占了小學生識字總數的一半以上。這樣的龐大識字數量加重了他們的學習負擔,甚至是力不從心,簡單機械的識字寫字很容易使他們失去學習興趣。在低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達到新課標的識字數量要求,無論對老師還是學生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zhàn)。
(四)教學書寫工具不當
在小學階段中,相當大比例的小學生會把鉛筆當作寫作的主要工具,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鉛筆的軟硬度也會影響到自己的寫字。如果鉛筆筆芯過硬,學生們?yōu)榱俗屪约旱淖指忧逦?,肯定會用更大的力氣來寫,久而久之,手指和手腕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這樣他們的執(zhí)筆方式也會出現偏差。如果鉛筆芯太軟,寫起來很容易碎掉,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學生寫字會輕一點,握筆的姿勢也會發(fā)生變化,從而導致握筆的失誤。此外,小學階段的學生處在發(fā)育的早期階段,他們手部肌肉和骨骼都還沒有發(fā)育完全,所以他們對筆的控制力還不夠強。同時,他們在寫字訓練教學中還有大量的寫作任務,一些教師布置的作業(yè)機械又重復,這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他們的練字積極性。在二者的共同影響下,小學生的執(zhí)筆姿態(tài)就會出現偏差,影響寫字識字效果。
三、現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對策
(一)引人多媒體教學資源,提升學習效果
在信息化時代的浪潮中,多媒體教學資源為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們以其豐富的色彩畫面、音頻效果、視覺沖擊展示補充內容,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識字寫字的教學效果。如“日、月、水、火\"這四個象形字的教學,傳統(tǒng)的識字教學往往只依賴于課本上的文字描述和教師的口頭解釋,學生對于這些抽象符號的理解往往不夠深刻。然而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師可以輕松地通過網絡搜集到與這些漢字相關的多媒體教學資源。教師可以找到關于“日\"字的演變過程的動畫視頻,這個視頻可以從最早的象形符號開始,逐步展示“日\"字從圖形到文字的演變過程。學生可以通過觀看這個視頻,直觀地了解到“日\"字的形狀是如何從太陽的形象中抽象出來的,從而加深對這個字的理解和記憶。
對于“月\"字的教學,教師可以找到一張月亮從新月到滿月的變化圖。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月亮的形狀變化,理解“月\"字為什么會被設計成現在這個樣子。而對于“水\"字和“火\"字的教學,教師可以找到相應的水流和火焰的動態(tài)圖片或視瀕,讓學生感受到水流的柔和與火焰的熱烈,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這兩個字的內涵。通過多媒體教學資源的應用,教師可以使識字寫字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學生不僅可以通過觀看動畫、圖片和視頻來直觀地理解漢字的形狀和內涵,還可以通過互動參與的方式加深對漢字的記憶和理解。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這種直觀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
(二)借助媒體搭支架,聯(lián)系生活學漢字
教育源于生活,在小學語文字詞教學中融人信息技術,巧妙地借助媒體搭建支架,將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有助于提高小學低段識字寫字教學的實效性,助力學生深人認識和理解漢字。
例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神、祖、初\"這三個字的辨析較為模糊。這三個字的偏旁相似,“\"和“”很容易混淆,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和記憶難度較大。然而,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后,學生便能有效地記住并辨析這三個字。在教學“神\"字時,教師借助多媒體將其拆分,“”表示祭祀,“申”表示天公,意味著天公發(fā)怒,祭祀天公即為“神”字的由來;學習“祖\"字時,教師同樣借助多媒體拆分,“\"表示祭祀,“且”表示墓碑或靈牌,祭祀墓碑或靈牌就是“祖”;而在學習“初”字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是衣服,“刀\"是剪刀,用剪刀裁剪衣料是制作衣服的第一步,也就是“初”。
通過這種趣味性的漢字拆解方式,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能幫助學生對生字形成更深刻的認知,便于他們深入認識和理解漢字,進而提升對生字的辨析能力。
(三)圖文結合,拓展?jié)h字功能之美
漢字表意功能極為強大,在識字教學中,我們應力求拓展?jié)h字的功能之美,而圖文結合便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以“鴨\"字教學為例,其字源為“嘎”,是典型的表音文字。教學時,教師先出示相關圖片,引導學生細致觀察:“鴨\"字的嘴部和尾部各有一個點,一條豎線與鴨嘴相連,另一條豎線與鴨腿相接。接著,展示鴨子在水中游動的圖片,提問學生:“‘鴨字像什么?”學生觀察后回答,像鴨頭、鴨嘴,甚至像鴨子在水中游泳。隨后,教師出示“魚\"字,讓學生觀察“魚\"字像什么,學生指出像魚尾。教師又展示“魚\"字偏旁,引導學生留意:左右結構的字,大多由右半部分發(fā)揮表意作用。
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漢字的表意功能美得到了充分拓展,原本抽象的漢字變得生動鮮活、具體可感、栩栩如生。這種將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枯燥的識字過程轉變?yōu)槌錆M情趣、饒有趣味且賞心悅目的識字活動,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情趣。
(四)巧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理解
漢語是我們國家的母語,漢字是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語學習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漢字學習難度較大,小學階段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主要依靠形象記憶來學習,出現學得快、忘記得也快等現象,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學習,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和壓力。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課本第一頁中《我是中國人》為例,教材展現了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不同的生活習俗,學生并不能完全理解課程內容,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介紹各個民族的特色和習俗,便于學生掌握和理解。再比如,寫字教學中的寫字姿勢和握筆方式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重難點,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直觀、形象地展現和演示書寫標準姿勢、田字格的書寫要求及漢字結構,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此外,小學階段的學生缺乏知識閱歷,掌握的知識素材較少,當面對看圖寫話或者寫作的教學內容時,不能靈活地運用語言進行描述,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相關動畫或圖片及文字,讓學生理清故事內容和基本架構,幫助學生掃除字詞障礙并完成寫作。
結語
總之,以信息技術為媒介,推動識字寫字教學的革新與提升是當前教育領域的重要任務。創(chuàng)新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提升教育效果,老師必須起到引導作用,務必關注學生的個人特點,尊重學生間的差異,認真做好教育工作,秉持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揮媒體技術教育的優(yōu)勢,提高學生的語言邏輯能力,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見聞,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獲得靈感的進發(fā),進一步提高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的效率。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主性,也顯著提升了教學效果。展望未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將迎來更多元、更高效的創(chuàng)新與變革,通過利用互聯(lián)網資源進行漢字溯源、應用多媒體手段優(yōu)化漢字書寫訓練和利用智能學習系統(tǒng)實現個性化教學等手段,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加優(yōu)質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體驗,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惠蘭.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策略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15):21-23.
[2趙東琴.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情境識字教學研究[J].善天下,2020(20):231-232.
[3]屈喜強.信息化手段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中國新通信,2021,23(23):2.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