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綜述
近年來,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在選材、材料組織、考查內容與形式三個方面,呈現(xiàn)出清晰的命題規(guī)律與趨勢。
選材上,文本大多源自正史典籍,以寫人記事類文章為主,通過展現(xiàn)古人愛國愛民、奉公執(zhí)法、勇于擔當?shù)葍?yōu)秀品質,發(fā)揮其文化育人的功能。篇幅通常為二三百字,既保證了內容完整,又契合初中生在考試中所需的閱讀時長和閱讀能力。
材料組織上,形式靈活多樣。常見為單篇閱讀,聚焦單一文本進行綜合考查;同時也存在組合閱讀形式。如將古代詩歌賞析與文言文閱讀結合,或采用課內與課外文言文對比閱讀的形式,以考查考生知識遷移與綜合運用能力。
考查內容豐富全面,既涵蓋文言實詞與虛詞用法、傳統(tǒng)文化、文學常識、漢字造字法等基礎知識,也涉及斷句、句子翻譯、文意理解等能力的考查,進一步感知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涵,提升文化素養(yǎng)??疾樾问蕉鄻?,文言實詞、虛詞及斷句常以選擇題形式出現(xiàn);句子翻譯要求精準翻譯指定語句;文意理解則通過簡答題、分析題等形式,考查考生對文言內容的整體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以及思想情感解讀的能力。這些考點相互關聯(lián),全面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綜合素養(yǎng),為傳承中華經(jīng)典文化、提升語文能力奠定了基礎。
錦囊妙計
在中考語文中,文言文閱讀是考查考生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與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板塊。掌握科學的解題方法,不僅能幫助考生突破答題瓶頸,更能深入領略古典文化的魅力。
一、文言實詞:六維突破詞義理解
1.教材遷移法:夯實基礎,觸類旁通
中考文言實詞大多源自教材,如《出師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它指的是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在課外文言中遇到類似語境可遷移運用。建議考生建立“課內實詞積累本”,按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分類整理,形成知識網(wǎng)絡,日常學習中可快速查找對應釋義。
2.成語印證法:巧用熟語,反哺文言
如今,許多成語仍保留著文言實詞的原始含義,如“不速之客”(速:邀請)、“屢試不爽”(爽:差錯)??忌烧砗哳l實詞的成語,如含“謝”字的“閉門謝客”“敬謝不敏”(謝:謝絕,謝罪,道歉),通過成語記憶強化實詞理解,實現(xiàn)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的語義銜接。
3.組詞擴詞法:化繁為簡,靈活釋義
針對文言文中的單音節(jié)詞,可通過組詞轉化為雙音節(jié)詞。如“吾日三省吾身”的“省”,可組詞為“反省”;“學而時習之”的“習”,可擴展為“學習”“復習”“練習”。需注意結合語境,篩選出最恰當?shù)尼屃x,避免望文生義。
4.語境推斷法:前后聯(lián)系,依文釋義
通過上下文的邏輯關系推斷詞義是文言文閱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桃花源記》中的“阡陌交通”,結合“雞犬相聞”的田園景象,可推知“交通”應取“交錯相通”之義,而非現(xiàn)代漢語的“交通運輸”之義。
5.字形分析法:拆解結構,追本溯源
利用漢字“六書”造字法分析字形。如“貝”部字多與錢財(貨、資)有關,“月”部字常與身體部位(股、肱)相關。如“今聞購將軍之首”中“購”從“貝”,結合語境可推斷為“重金懸賞”之義。
6.語法分析法:剖析結構,以形推義
根據(jù)詞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判斷詞性和意義。在“范增數(shù)目項王”中,原本是名詞的“目”由副詞“數(shù)”修飾后帶有賓語,可判斷為“目”名詞活用為動詞,譯為“用眼睛示意”。
對稱結構中,對應位置的詞語往往詞性、意義相近,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用”與“以”均表“任用”。
二、文言虛詞:四維解析用法規(guī)律
1.課內代入法:以熟推生,快速驗證
熟記課內虛詞典型例句,并代入課外句子檢驗。如判斷“以殘年余力”與“以君之力”中“以”的用法,可聯(lián)想《曹劌論戰(zhàn)》中“何以戰(zhàn)”的“以”(憑借),通過代入對比,確定虛詞用法的一致性。
2.語法分析法:定位功能,明確作用
根據(jù)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語法功能判斷詞義。如“之”字的用法可總結為: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賓語前置的標志(如“何陋之有”)、定語后置的標志(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動詞“去、到”(如“輟耕之壟上”)等,通過分析句子成分,精準定位功能,明確作用。
3.語境推斷法:辨明關系,確定意義
虛詞的意義常由語境決定。如“而”作連詞時,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轉折(如“人不知而不慍”)、順承(如“溫故而知新”)等關系,需根據(jù)前后語義邏輯來判斷其具體用法。
4.對句互推法:巧用對仗,舉一反三
利用對仗、排比句式,根據(jù)對應位置詞語的相似性推斷用法。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中“以”和“而”處于對應位置,均屬連詞,表修飾用。
三、斷句技巧:五步鎖定節(jié)奏劃分
1.通讀感知:把握文脈,厘清層次
斷句前,先通讀全文,了解文體特點與行文邏輯。敘事類文章關注情節(jié)發(fā)展,議論類文章把握論點論據(jù)。如《三峽》開篇“自三峽七百里中”,明確后文將圍繞景色描寫展開。
2.逐字翻譯:落實詞義,理解句意
對句子進行逐字解讀,梳理主謂賓結構。如“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梳理清主謂賓后,譯為“我曾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表現(xiàn),為什么呢”,據(jù)此可斷為“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3.標志定位:抓關鍵詞,輔助斷句
利用發(fā)語詞(如“夫、蓋”)、疑問詞(如“何、安”)、關聯(lián)詞(如“雖、然”)等句首標志,以及語氣詞(如“也、乎”)等句尾標志,快速定位停頓點。如“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語法分析:剖析結構,確定停頓
根據(jù)句子成分劃分節(jié)奏,主謂之間(如“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動賓之間(如“恐/托付不效”)可適當停頓,但固定詞組不可拆分,如“窈窕淑女”。
5.句式分析:借助修辭,精準斷句
利用判斷句(如“……者,……也”)、對偶句、排比句等特殊句式輔助斷句。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根據(jù)句式對稱特點劃分節(jié)奏。
四、句子翻譯:三原則確?!靶胚_雅”
1.字字落實:實詞虛詞,一一對應
對文言實詞、虛詞進行逐字翻譯,不遺漏關鍵信息。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需準確翻譯“以”(因為)、“物”(外物)等詞,譯為“不因外物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喜悲”。
2.句式調整:特殊句式,規(guī)范轉換
對省略句、倒裝句等特殊句式,按現(xiàn)代漢語語法調整。如賓語前置句“何陋之有”還原為“有何之陋”;狀語后置句“咨臣以當世之事”調整為“以當世之事咨臣”。
3.語義貫通:連貫流暢,符合語境
譯文需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如“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可譯為“那些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山峰也會平息名利之心”,使表達更自然。
五、文意理解:三維解構文本內涵
1.人物分析:多維視角,立體解讀
通過正面描寫(語言、動作等)和側面烘托(他人評價等)分析人物形象。如《周亞夫軍細柳》中,“介胄之士不拜”的語言描寫,結合漢文帝“此真將軍矣”的評價,展現(xiàn)出周亞夫剛正不阿的治軍風范。
2.事件概括:提煉要素,簡潔表達
采用“何人+何事+結果”的模式概括事件。如《陳太丘與友期行》可概括為“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同行,友人遲到并且無禮,元方斥責他,使其慚愧而致歉”,突出關鍵情節(jié)。
3.啟示感悟:聯(lián)系現(xiàn)實,升華思考
結合文言文主旨提煉現(xiàn)實意義。如從《愚公移山》中領悟堅持不懈的精神,從《曹劌論戰(zhàn)》中學習把握時機的智慧,確保產(chǎn)生的感悟源于文本且具有現(xiàn)實指導性。
試題演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①,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是時范雎②亡魏相秦,以怨魏齊故,秦兵圍大梁,破魏華陽下軍。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shù)千里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
公子與魏王博③,而北境傳舉烽④,言“趙寇至,且入界”。魏王釋博,欲召大臣謀。公子止王曰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復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頃,復從北方來傳言曰:“趙王獵耳,非為寇也?!蔽和醮篌@,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趙王陰事者,趙王所為,客輒以報臣,臣以此知之?!笔呛笪和跷饭又t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選自《史記·魏公子列傳》,有刪改)
〔注〕①薨: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為薨。②范雎:魏國人,后為秦國謀略家。③博:下棋。④舉烽:燃點報警烽火。
1.下列對文中黑體詞的理解或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是時范雎亡魏相秦”中的“相”與成語“伯樂相馬”中的“相”意思相同。
B.“患”有“憂慮”“災禍”“害病”等義項,“魏王及公子患之”中的“患”應為“災禍”之意。
C.“士以此方數(shù)千里爭往歸之”中的“歸”本義一般認為是女子出嫁,此處引申為“歸附”。
D.“魏王釋博”中的“釋”和“有賣油翁釋擔而立”(《賣油翁》)中的“釋”意思不同。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語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公子止/王曰/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
B.公子止王曰/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
C.公子止/王曰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
D.公子止王曰/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
3.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文中畫橫線語句的大意。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
答:"""""""""
4.魏公子為古之賢者,請你依據(jù)上文,概括其“賢能”的主要表現(xiàn)。
答:"""""""""""""""""""""""""""""""""""""""""""""""""""""""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劉敬者,本名婁敬,齊人也。漢五年,婁敬衣其羊裘①,見齊人虞將軍曰:“臣愿見上言便事?!庇輰④娪c之鮮衣,婁敬曰:“臣衣帛,衣帛見;衣褐,衣褐見:終不敢易衣。”上召入見,賜食。后賜姓劉氏,拜為郎中,號為奉春君。
漢七年,聞匈奴欲擊漢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②畜。使者十輩來,皆言匈奴可擊。上使劉敬復往使匈奴,還報曰:“兩國相擊,此宜夸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笔菚r漢兵二十余萬兵已行。上怒,罵劉敬曰:“齊虜!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阻吾軍?!毙耽巯稻?。后匈奴果出奇兵圍高帝白登④,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蹦朔饩炊簦瑸殛P內侯,號為建信侯。
(選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有刪改)
〔注〕①羊裘:用羊皮制成的裘服,冬天穿著以御風寒,一般用于貧者、隱士和邊遠少數(shù)民族。②羸:瘦弱。③械:本義指腳鐐手銬一類的刑具。④白登:地名。
1.下列對文中黑體詞的理解或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婁敬衣其羊裘”中的“衣”與成語“衣錦還鄉(xiāng)”中的“衣”意思不同。
B.“衣褐”中“褐”本義為用粗麻織成的布衣,古時貧賤之人所穿。
C.“上使劉敬復往使匈奴”中的第二個“使”與“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唐雎不辱使命》)中的“使”意思相同。
D.“矜”有“同情”“莊重”“夸耀”等意思,“此宜夸矜見所長”中的“矜”為“莊重”的意思。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語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聞匈奴欲擊/漢上大怒使/人使匈奴
B.聞匈奴欲擊漢/上大怒使人/使匈奴
C.聞匈奴欲/擊漢上大/怒使人使匈奴
D.聞匈奴欲擊漢/上大怒/使人使匈奴
3.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文中畫橫線語句的大意。
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
答:
4.請你依據(jù)上文,概括劉敬兩次受封的原因。
答: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馬援字文淵,扶風①茂陵人也。其先趙奢為趙將,號曰馬服君,子孫因為氏。曾祖父通,以功封重合侯,坐②兄何羅反,被誅,故援再世不顯。
援三兄況、余、員,并有才能,王莽時皆為二千石。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諸兄奇之。嘗受《齊詩》,意不能守章句,乃辭況,欲就邊郡田牧。況曰:“汝大才,當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樸,且從所好?!睍r卒,援行服期年,不離墓所。
后為郡督郵,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縱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賓客多歸附者。轉游隴漢間,常謂賓客曰:“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因處田牧,至有牛、馬、羊數(shù)千頭,谷數(shù)萬斛③。既而嘆曰:“凡殖貨財產(chǎn),貴其能施賑也,否則守錢虜耳?!蹦吮M散以班昆弟故舊,身衣羊裘皮褲。
(選自《后漢書·馬援傳》,有刪改)
〔注〕①扶風:古郡名,舊為三輔之地,多豪邁之士,今為陜西之地。②坐:牽連治罪。③斛:舊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為十斗,后來改為五斗。
1.下列對文中黑體詞的理解或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故援再世不顯”中的“顯”與成語“大顯身手”中的“顯”意思相同。
B.“王莽時皆為二千石”中“石”與“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中的“石”都是容量單位,十斗等于一石。
C.“辭”有“告別”“不接受”“躲避”等意思,“乃辭況”中的“辭”為“不接受”的意思。
D.“遂亡命北地”中的“亡”與“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中的“亡”意思相同。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語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諸兄奇之
B.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諸/兄奇之
C.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諸兄奇之
D.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諸兄奇之
3.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文中畫橫線語句的大意。
凡殖貨財產(chǎn),貴其能施賑也,否則守錢虜耳。
答:
4.班級開展“歷史人物推薦”的活動,馬援在推薦之列。請你依據(jù)上文,說說他有哪些值得稱贊的地方。
答: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為人有大志,居家常執(zhí)勤苦。永平五年,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yǎng)。久勞苦,嘗輟業(yè)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張騫立功異域,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十六年,竇固①遣之使西域。超到鄯善②,官屬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從司馬?!背唬骸安蝗牖⒀?,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必大震怖,滅此虜,則功成事立矣。”
后超征詔還,任尚代之。超曰:“必不得已,愿進愚言。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順孫,而蠻夷懷鳥獸之心,難養(yǎng)易敗。今君性嚴急,宜蕩佚簡易③,寬小過,總大綱而已。”超去后,尚私謂所親曰:“我以班君當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鄙兄翑?shù)年而西域反亂以罪被征,如超所戒。
(選自《后漢書·班超傳》,有刪改)
〔注〕①竇固:東漢時期名將。②鄯善:古代西域。③蕩佚簡易:寬容冷靜,簡易行事。
1.下列對文中黑體詞的理解或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常為官傭書以供養(yǎng)”中的“傭”與“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中的“傭”意思相同。
B.“從”有“任憑”“參與”“聽從”“向”等意思,“死生從司馬”中的“從”為“參與”的意思。
C.“愿進愚言”中的“愚言”為敬辭,常常用于向他人提出自己的意見。
D.“如超所戒”中的“戒”與“必敬必戒”(《富貴不能淫》)中的“戒”意思相同。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語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尚至/數(shù)年而西域反/亂以罪被征
B.尚至數(shù)年/而西域反亂/以罪被征
C.尚至/數(shù)年而西域反亂/以罪被征
D.尚至數(shù)年而西域/反亂以罪/被征
3.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文中畫橫線語句的大意。
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張騫立功異域,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答:
4.某同學在閱讀了上文關于班超的傳記后,整理了如下表格,請幫他補全。
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王恂字敬甫,中山唐縣人。恂性穎悟,生三歲,輒識字。母劉氏,授以《千字文》,再過目,即成誦。六歲就學,十三學九數(shù)①,輒造其極。
恂早以算術名,裕宗②嘗問焉。恂曰:“算數(shù),六藝之一,定國家,安人民,乃大事也?!泵渴套笥?,必發(fā)明三綱五常,為學之道,及歷代治忽興亡之所以然。又以遼、金之事近接耳目者,區(qū)別其善惡,論著其得失,上之。裕宗問以心之所守,恂曰:“許衡③嘗言:人心如印板④,惟板本不差,則雖摹千萬紙皆不差;本既差,則摹之于紙,無不差者。”裕宗深然之。
帝以國朝承用金《大明歷》,歲久浸疏,欲厘正之,知恂精于算術,遂以命之。恂與衡及郭守敬⑤等,遍考歷書四十余家晝夜測驗創(chuàng)立新法推算極為精密。十七年,歷成,頒行天下。
(選自《元史·王恂傳》,有刪改)
〔注〕①九數(shù):《九章算術》,古代數(shù)學經(jīng)典著作,涵蓋算術、代數(shù)、幾何等內容。②裕宗:元朝第一任皇太子。③許衡:金末元初的政治家、天文學家。④印板:用以印刷的底板。⑤郭守敬:元朝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水利專家。
1.下列對文中黑體詞的理解或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極”有“邊境”“極點”“窮盡”等意思,“輒造其極”中“極”為“窮盡”的意思。
B.“恂早以算術名”中的“名”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陋室銘》)中的“名”意思相同。
C.“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其中“書”為“四書”,“數(shù)”為算數(shù)。
D.“裕宗深然之”中的“然”與成語“不以為然”的“然”意思相同。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語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遍考歷書四十余家/晝夜測驗/創(chuàng)立新法/推算極為精密
B.遍考歷書/四十余家晝夜測/驗創(chuàng)立新法推算/極為精密
C.遍考歷書四十/余家晝夜測驗/創(chuàng)立新法推/算極為精密
D.遍考歷書/四十余家晝/夜測驗創(chuàng)立新/法推算極為精密
3.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文中畫橫線語句的大意。
人心如印板,惟板本不差,則雖摹千萬紙皆不差。
答:
4.請根據(jù)文段內容,分析王恂形象的主要特點。
答:"""""""""""""""""""""""""""""""""""""""""""""""""""
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宋濂,字景濂,元至正中,薦授翰林編修,以親老辭不行,入龍門山著書。
逾十余年,太祖因以濂為《五經(jīng)》師①。嘗召講《春秋左氏傳》,濂進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貶惡之書,茍能遵行,則賞罰適中,天下可定也?!睆驮唬骸暗锰煜乱匀诵臑楸?。人心不固,雖金帛充牣,將焉用之。”太祖悉稱善。濂傅②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動,皆以禮法諷勸,使歸于道?;侍用繑咳菁渭{,言必稱師父云。
濂狀貌豐偉,美須髯,視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數(shù)字。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在朝,郊社宗廟山川百神之典,朝會宴享律歷衣冠之制,旁及元勛巨卿碑記刻石之辭,咸以委濂,屢推為開國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門乞文者,后先相踵。四方學者悉稱為“太史公”,不以姓氏。雖白首侍從,其勛業(yè)爵位不逮基③,而一代禮樂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選自《明史·宋濂傳》,有刪改)
〔注〕①《五經(jīng)》師:漢代教授《五經(jīng)》的學官。②傅:古時特指帝王之相或帝侯之子的老師。③基:劉基,字伯溫,明朝開國元勛。
1.下列對文中黑體詞的理解或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逾十余年”中的“逾”與成語“年逾古稀”中的“逾”意思相同。
B.“皆以禮法諷勸”中的“諷”為古代臣子明確嚴厲地指責君主。
C.“咸以委濂”中的“委”與“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委”意思相同。
D.“造”有“創(chuàng)造”“到……去”“造就”的意思,“士大夫造門乞文者”中的“造”為“造就”的意思。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語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
B.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
C.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
D.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
3.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文中畫橫線語句的大意。
人心不固,雖金帛充牣,將焉用之。
答:
4.宋濂被世人尊為“開國文臣之首”,請結合所選文段分析其原因。
答:
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劉向,字子政,年十二,以父德任為輦郎①。既冠,擢為諫大夫②。是時,宣帝③招選名儒俊材置左右向以通達能屬文辭獻賦頌凡數(shù)十篇。
向睹俗彌奢淫,而皇后、昭儀之屬逾禮制。向以為王教由內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詩》《書》所載賢妃貞婦,興國顯家可法則,及孽嬖④亂亡者,序次為《列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及采傳記行事,著《新序》《說苑》凡五十篇奏之。數(shù)上疏言得失,陳法戒。上雖不能盡用,然內嘉其,言常嗟嘆之。
向為人簡易無威儀,廉靖⑤樂道,不交接世俗,專積思于經(jīng)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或不寐達旦。常顯訟宗室,譏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發(fā)于至誠。上數(shù)欲用向為九卿⑥,輒不為王氏居位者所持,故終不遷。居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年七十二卒。
(選自《漢書·劉向傳》,有刪改)
〔注〕①輦郎:宮廷中引御輦的官。②諫大夫:官名,專掌議論。③宣帝:西漢第十位皇帝。④孽嬖:寵妾。⑤廉靖:遜讓謙恭。⑥九卿: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長官的總稱。
1.下列對文中黑體詞的理解或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擢”字從手,本義為“抽引,拉拔”,“擢為諫大夫”中的“擢”指提升官職。
B.“向睹俗彌奢淫”中的“彌”與成語“欲蓋彌彰”中的“彌”意思不同。
C.“陳”有“陳列”“陳述”“陳舊”等義項,“陳法戒”中的“陳”為“陳列”的意思。
D.“或不寐達旦”中的“寐”和“乃悟前狼假寐”(《狼》)中的“寐”意思不同。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語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宣帝招選名儒俊材/置左右向以通達能屬/文辭獻賦頌凡數(shù)十篇
B.宣帝招選名儒俊材置左右/向以通達能屬文辭/獻賦頌凡數(shù)十篇
C.宣帝招選名儒/俊材置左右向以通達/能屬文辭獻賦頌凡數(shù)十篇
D.宣帝招選/名儒俊材置左右向以/通達能屬文辭獻賦頌凡數(shù)十篇
3.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文中畫橫線語句的大意。
上雖不能盡用,然內嘉其言,常嗟嘆之。
答:
4.你認為劉向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合選文內容簡要分析。
答:
【張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