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綜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現(xiàn)代詩歌的學習要求及考查分為閱讀與理解、欣賞與評價、朗誦與積累、鑒賞與評價、寫作與默寫等方面,旨在考查考生對詩歌的理解、賞析與感悟能力,同時也是提升考生文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
考生可以通過現(xiàn)代詩歌的日常學習,領悟詩人的情思,觸摸時代的脈搏,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初中語文教材收錄了不同主題與風格的現(xiàn)代詩歌,為考生的詩歌學習提供了優(yōu)質范本,如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以深沉的筆觸抒發(fā)了對祖國熾熱的愛;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用新穎的意象展現(xiàn)祖國的滄桑巨變與個人對祖國的深情……這些現(xiàn)代詩歌不僅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還在語言運用、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獨具特色。
中考現(xiàn)代詩歌閱讀的考查要點緊密圍繞教材展開。其一,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包括詩歌描繪的場景、表達的情感等??忌璋盐赵姼柚械年P鍵語句,理解詩人傳遞的思想感情。如從余光中的《鄉(xiāng)愁》中體會詩人對故鄉(xiāng)、祖國的思念之情。其二,注重對詩歌藝術特色的賞析,涵蓋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語言風格等方面。此外,對詩歌節(jié)奏與韻律的感知也是考查內容之一,要求考生能夠體會詩歌朗讀時的節(jié)奏美與韻律感,感受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針對中考現(xiàn)代詩歌閱讀,考生可從教材中總結閱讀策略,深入研讀教材中的詩歌,品味詩歌語言,分析詩歌結構,把握詩歌情感脈絡。通過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韻律與節(jié)奏,增強語感,同時積累常見的詩歌意象及其寓意,掌握詩歌賞析的基本方法和術語。答題時,考生需認真審題,明確題目要求,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作答,做到條理清晰、語言準確。還可以聯(lián)系詩人生平和創(chuàng)作背景,理解詩歌內容,進一步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
錦囊妙計
一、現(xiàn)代詩歌的閱讀技巧
1.理解詩歌的基本概念和表達方式
現(xiàn)代詩歌常見的表達方式包括敘述、描寫、議論和抒情。其中,描寫和抒情是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2.掌握詩歌的結構形式和修辭手法
常見的結構形式有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等。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擬人、反復、夸張等??忌诖痤}時需要特別注意。
3.分析詩歌的形象和意象
分析詩歌中的形象時,考生需明確形象的基本特征及意義。如分析“蓑笠翁”的形象,考生需描述其環(huán)境特征和情感寄托。意象的作用包括表層特征、深層隱喻、結構功能和情感承載等。
4.體會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意境分析包括描繪詩歌中展現(xiàn)的圖景畫面、概括景物所營造的環(huán)境氛圍特點等。意境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綜合構建,是讓人產生想象的空間。情感分析則需要具體說明詩人通過什么內容,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
5.賞析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xiàn)手法
表達方式包括敘述、描寫等,其中描寫方式又包括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表現(xiàn)手法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等。
6.抓住詩歌中的關鍵詞句
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手法和表達作用,能夠幫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主旨和情感。
7.理解現(xiàn)代詩歌中的意象變異和矛盾修辭
在詩歌的語言藝術中,矛盾常常展現(xiàn)出獨特的張力和深意。詩歌中的“矛盾”通過將看似矛盾或對立的概念并置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富有層次感的表達效果,激發(fā)讀者的思考和感悟?,F(xiàn)代詩歌中常使用“反常識”的表述,如“幸福的疼痛”“溫暖的囚籠”等,考生可通過“公式拆解法”來理解其深層含義,即“看似A,實則B,揭示C”。如“路燈是發(fā)光的啞巴”揭示了人類在科技浪潮下的精神孤獨。
二、中考現(xiàn)代詩歌閱讀的命題趨勢
雖然中考現(xiàn)代詩歌閱讀出題較少,但考生不能完全忽視此部分的復習,仍要認真?zhèn)淇?。近幾年,部分省市的中考中仍有現(xiàn)代詩歌閱讀的考查,且命題趨勢呈現(xiàn)出以下幾個方面:
1.選材特點
主題多元: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愛國、思鄉(xiāng)題材,更多涉及生命哲思(如艾青的《樹》)、人生價值(如泰戈爾的《飛鳥集》)、青春成長(如席慕蓉的《無怨的青春》)等。
語言風格:偏向含蓄象征(如借助“光”“路”等意象),或口語化表達(如劉曉平的《草樹》),淡化直白抒情。
文本長度:短詩(5-10行)居多,要求考生精準抓取關鍵信息。
2.命題方向
基礎題:意象分析(如“詩中的蒲公英象征著什么”)、修辭手法(如“畫線的比喻句有何表達效果”)。
進階題:情感變化梳理(如“從恐懼到勇敢,詩人的情感是如何層層遞進的”)、矛盾語句解讀(如“為什么說‘黑暗是光明的種子’”)。
創(chuàng)新題:跨文本比較(如“兩首詩中的‘春天’有何不同”)、生活遷移(如“結合你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對‘孤獨是成長的禮物’的理解”)。
三、現(xiàn)代詩歌閱讀的答題方法
現(xiàn)代詩歌閱讀的四步答題法:
第一步:抓意象,破象征
1.圈畫出詩中的核心意象(如“燈塔”“落葉”),注意其修飾詞(如“破碎的”“沉默的”)。
2.聯(lián)系常見象征義(如“燈塔”象征希望,“落葉”象征凋零),但需結合上下文語境進行調整。
第二步:析手法,解效果
比喻或擬人:(如“風偷走了我的聲音”)→使抽象情感形象化。
對比:(如“喧囂的城市與安靜的稻草人”)→突出主題矛盾。
反復:(如“走吧,走吧”)→強化情感節(jié)奏。
同時要注意規(guī)范作答:手法+詩句例證+效果(情感/主題)。如“如何理解詩歌中‘你是一封信,我是郵差’這句話”,考生需答出:這句話運用了比喻手法,將“你”比作“信”,“我”比作“郵差”,表明了“我”只能短暫地陪伴“你”的遺憾。
第三步:扣關鍵詞,悟情感
1.鎖定情感詞(如“顫抖”“微笑”)、轉折詞(如“但”“終于”)。
2.注意矛盾表達(如“甜蜜的傷口”)→ 常隱含復雜情感。
如“如何理解詩歌中‘我愛這世界,盡管它傷痕累累’這句話”,考生需答出:“愛”與“傷痕”形成對比與反差,體現(xiàn)出詩人對世界既痛惜又深情的矛盾心理。
第四步:聯(lián)現(xiàn)實,升價值
文題常要求考生結合生活談理解,如“詩中的勇氣對你有什么啟示”,這類文題的答題策略為:
1.提煉詩中哲理(如“苦難是光明的鋪墊”)。
2.聯(lián)系自身經歷(如考試失利后重新振作起來,繼續(xù)努力)。
如“如何理解詩歌中‘沒有翅膀,也要仰望星空’這句話”,考生需答出:這句話告訴我們——即使能力有限(“沒有翅膀”),也要追求理想(“仰望星空”),正如我雖然數(shù)學成績平平,但仍堅持每天學習、攻克難題。
四、現(xiàn)代詩歌閱讀避坑指南
1.忌脫離文本空談:所有分析需引用詩歌中的詩句予以佐證,避免出現(xiàn)“這首詩很美”等泛泛而談的詞句。
2.忌混淆意象與象征:如“月亮”在思鄉(xiāng)詩中象征思念,在科幻詩中可能象征未來。
3.忌忽略標題:標題常是詩眼,如《寫給未來的你》暗示對話體與時間主題。
真題解析
一、(2019年浙江衢州卷)文學作品閱讀
鳥 籠
◎非 馬
"" 打開
"" 鳥籠的
"" ""門
"" ""讓鳥飛
"" ""走
"" ""把自由
"" ""還給
"" ""鳥
"" ""籠
(選自《初中語文讀本》)
凝視詩歌的形式,仿照示例,從加點的詩句中選擇一處,品味詩歌分行的意味。
【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中重點詞語的理解。結合詩歌內容及形式可知,加點詩句均為單字成行。“走”字四周空曠,范圍廣闊,與“籠”對比,突出“籠”的壓迫感,結合語境,猶如飛鳥離開籠子的束縛,在廣闊的天空翱翔。“鳥”字單獨成行,無羈無絆,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遐想,凝視這個字,不禁讓人產生聯(lián)想:獲得自由的鳥兒之后將會如何?讀者心里的驚喜與鳥兒一般,不禁想到,自己是否也該擺脫羈絆脫籠而去。據此作答即可。
【答案】示例一:詩歌的分行和跨行,讓“走”字獨立成行。凝視這個字,“走”字四周皆空,與籠子里的狹小形成對比,讓人想象鳥兒掙脫牢籠、飛向天空的樣子,也許翅膀有些僵硬,也許飛行的姿態(tài)不夠完美,但投向自由的心情如此急切?!白摺弊炙闹艿膶拸V空間也讓聯(lián)想的時間延長——人一直注視著鳥兒飛走的過程,在久久的凝望中體驗鳥兒重獲自由的欣喜。
示例二:詩歌的分行,讓“鳥”字獨立成行。在對前一句“把自由/還給”的期待中,“鳥”字凌空而出,無羈無絆。凝視這個字,讓人產生聯(lián)想:得到自由的鳥兒會怎樣?是呼吸自由的空氣,張望四周,還是梳理羽毛,準備振翅飛向自己的天空?讀者內心的欣喜與鳥兒一般,不禁也想到,自己是否也該掙脫羈絆脫籠而去。
示例三:詩歌的分行,讓“籠”字獨立成行。在前一句鳥得到自由之后,帶領讀者把目光從遠飛的鳥身上收回,落在“籠”字上。凝視這個字,鳥去籠空,孤孤單單,仿佛滿是失落,但轉念一想,把自由還給鳥兒的同時,籠子不也獲得解脫了嗎?不知鳥兒是否回望過籠子,但當“鳥”與“籠”打破了囚禁與被囚禁的關系,“自由”在彼此間傳遞。詩歌給人以哲理思考,讓人生出許多感慨。
二、(2020年吉林長春卷)閱讀下面的詩句,按要求填空。
饑饉的大地,
朝向陰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顫抖著的兩臂。
中國的苦痛與災難,
像這雪夜一樣廣闊而又漫長呀!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摘自《艾青詩選·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人民文學出版社)
艾青的詩歌創(chuàng)作在20世紀30年代達到了一個高峰,《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就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所選詩句借助
這一意象,抒發(fā)了
的情感。
【解析】《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是詩人艾青于1937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現(xiàn)代詩。此詩通過描寫大雪紛揚下的農夫、少婦、母親的形象,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的苦痛與災難,展現(xiàn)了舊中國的圖景,表達了詩人深厚的愛國熱情,表現(xiàn)了詩人深沉的憂患意識與赤子之心。
【答案】土地 詩人對蒼老、衰弱,正備受苦難的祖國感到萬分悲哀
試題演練
一、意象理解題
閱讀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節(jié)選),回答下列問題。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游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1.詩中“喂馬”“劈柴”“糧食和蔬菜”這些日常事物組合在一起,表達了詩人對“幸?!痹鯓拥睦斫??
答:
2.為什么詩人反復強調“從明天起”?請簡要分析。
答:
二、情感對比題
對比閱讀兩首短詩,回答下列問題。
詩A:
雨滴跳進池塘
魚兒一口吞下
笑了
詩B:
雨滴砸在瓦片上
像外婆的咳嗽
一聲又一聲
1.兩首詩中的“雨滴”帶給讀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請簡要作答。
答:
2.詩B是運用什么修辭手法來表達悲傷情緒的?請舉一例說明。
答:
三、創(chuàng)作題
根據要求寫一首4行詩。
以“風箏”為核心意象,使用一次擬人手法,結尾表達自由或牽掛。
答:"""""""""""""""""""""""""""""""""""
【王國強/供稿】
現(xiàn)代詩歌參考答案:
一、1.示例:詩人認為幸福是平凡生活中的簡單滿足,是與自然、勞動緊密相連的。
2.示例:詩人反復強調“從明天起”體現(xiàn)了詩人對未來的期待,同時也暗示著自己“今天”仍未能實現(xiàn)幸福。(解析:初中階段現(xiàn)代詩歌的閱讀重點是要抓住具體意象與情感之間的聯(lián)系?!皬拿魈炱稹钡闹貜褪褂镁褪抢斫庠娙嗣苄睦淼年P鍵。)
二、1.示例:詩A的“雨滴”活潑有趣,而詩B的“雨滴”則沉重憂傷。
2.示例:詩B中,詩人是運用比喻修辭手法來表達悲傷情緒的。將雨滴落在瓦片上的聲音比作咳嗽聲,暗示著外婆身患疾病或走向衰老?!霸摇弊值氖褂酶怀龀林馗?。(分析用詞也可得分)(解析:本題通過同一意象的不同處理,考查考生的對比閱讀能力??忌桕P注動詞“砸”“跳”和比喻運用的直觀效果。)
三、示例:風箏咬著風的衣角往上爬/云朵伸手想和它玩耍/線軸咕嚕咕嚕地抱怨/可天空才是它的家(解析:考生要展開生動且豐富的想象。示例中通過“咬”“抱怨”等兒童視角的語言,將風箏與線的矛盾趣味化。)